您好,欢迎来到花图问答。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延安“鲁艺”音乐的“红色经典”价值

论延安“鲁艺”音乐的“红色经典”价值

来源:花图问答
第35卷第2期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Vo1J 35No.2 2014年2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c.Sci) Feb.2014 论延安“鲁艺”音乐的“红色经典”价值 刘鑫 .杨雪男 (1.东北石油大学 艺术学院,黑龙江 大庆163318;2.成都东软学院 艺术系,四川 成都611844) 摘 要:延安“鲁艺”的新型音乐体裁为“红色经典”音乐提供了技术积累,民间音乐研究开拓了“红色经典”音乐创作的新 模式,毛泽东《讲话》精神为“红色经典”音乐指引了创作方向,专业的创作队伍为“红色经典”音乐提供了人才储备。延安“鲁 艺”音乐在推动新中国音乐事业发展的同时,奠定了中国“红色经典”音乐的基础。 关键词:延安鲁艺音乐;红色经典;价值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239—02 延安“鲁艺”音乐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 的奠基之作。《白毛女》的成功演出,在社会引起了巨大反 位,它是中国20世纪“新音乐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 响,虽然关于创作手法引起了众多争鸣,但毕竟在我国歌剧 “鲁艺”为新中国的音乐创作摸索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延 是新型产物,创作者一边创作一边摸索着中国新歌剧的发 安“鲁艺”音乐创作从抗战歌曲到大合唱,从以秧歌剧为代 展道路。在陆续几年的争鸣、反思和改进的大讨论中,中国 表的歌舞音乐,再到新歌剧,完成了中国新音乐创作的跨 新歌剧的发展逐步走上了繁荣的道路。如《王贵与李香香》 越,奠定了我国“红色经典”音乐的基础。 ((,J、二黑结婚》《刘胡兰》等。1957年“新歌剧讨论会”后的10 一、新型音乐体裁的探索为“红色经典”音乐提供了技 年间又出现了一批优秀作品,如《洪湖赤卫队》《红珊瑚》《江 术积累 姐》等。可见,延安“鲁艺”初期的歌剧,虽然音乐结构简单、 抗战时期,延安“鲁艺”的音乐家创作了大量的歌曲。伴 歌剧表现手法不完美,但自《白毛女》诞生后,其创作经验和 随着延安“鲁艺”歌曲创作的丰富,1939年冼星海在延安相 创作模式影响中国剧坛半个多世纪。 继创作了大型合唱作品《生产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等。自 二、民间音乐研究开拓了“红色经典”音乐创作的新模 这两部作品为起点,在延安掀起了“合唱运动”的热潮。之后 式 短短的二、三年间,延安相继产生了三十多部大型的大合唱 “鲁艺”在延安的7年多的时间里,始终坚持对民间音 作品。冼星海自己也认为《黄河大合唱》是一次崭新的尝试。 乐进行研究和探索,在音乐领域做出了极大贡献。学习和研 “《黄河》歌曲的创作,虽然产生在物质条件很缺乏的延安, 究民间音乐一直贯穿于音乐系的教学和创作中。这一时期, 但已经创立了现阶段救亡歌曲的新型歌曲了。” 虽然此后 对于汲取民间音乐精华而创作的成功经验也备受关注。尤 延安“鲁艺”时期创作的大合唱作品中,其艺术成就远没有 其在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演出后,关于民族民间音乐与 超越《黄河大合唱》,但是这一时期的大合唱音乐创作,从延 创作的研究和讨论异常热烈。 安传播至全国,其团结奋进、勇于抗敌的精神在群众中产生 1938年7月,延安“鲁艺”音乐系在吕骥的倡导下,成立 了深刻影响,这些大合唱作品的创作也奠定了中国合唱艺 了“民歌研究会”,开始了有计划、有组织的民歌搜集、整理 术的基础。 和研究工作,并出版了《绥远民歌集》《陕北民歌集》。1941年 建国后50、60年代,随着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合唱艺 2月.“民歌研究会”更名为“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该会在 术的创作更是有了长足的进步,出现了一些优秀的合唱作 探求音乐创作的民族风格,改造和利用旧形式,创造新形 品。如《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江上的歌》《祖国颂》《红军根 式,学习民族传统,借鉴西洋音乐等方面树立了榜样”。② 据地大合唱》等等。还有1965年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的《讲话》为文艺工 胜利到达陕北30周年而创作的大型合唱作品《红军不怕远 作指明了方向,延安“鲁艺”的民间音乐研究工作得以深入 征难》(简称《长征组歌》)。 的发展,其视野从收集整理民歌扩展到说唱、戏曲,其创作 新歌剧也是诞生于延安“鲁艺”时期的一种新型音乐体 从歌曲延伸到秧歌剧、歌剧。此后,陕北大地上掀起了“新秧 裁。1945年,延安集体创作的《白毛女》被赞誉为中国新歌剧 歌运动”,出现一批新秧歌,如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社会学视域下的延安‘鲁艺’音乐思潮研究”(2013C048) .—239—. 字》等。1945年,贺敬之、马可、张鲁、瞿维等人创作的歌剧 《白毛女》是学习和研究民间音乐的成功体现,它为中国歌 剧创作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延安“鲁艺”的民族音乐研究,开拓了音乐创作的新模 式。新中国成立后,音乐家继承了延安“鲁艺”音乐的创作传 统,开拓了新音乐的发展,创作了大批优秀作品,如歌曲《花 儿为什么这样红》《克拉玛依之歌》《蝴蝶泉边》《乌苏里船 歌》等等。 三、毛泽东《讲话》精神为“红色经典”音乐指引了创作 方向 “政治体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艺术,以支持或反对 它们的发展,以给它们一定得激励。古今中外,我们都可以 发现政治多少直接或间接地干预音乐舞台,致使一些音乐 服务于政治的目的性非常明确。”③ 延安文艺座谈会于1942年5月在延安召开,这也是延 安整风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 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是对五 四以来中国新文化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它联系延安 和各抗日根据地文艺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国共产党解 决这一系列问题的理论和政策。”④ 延安“鲁艺”的音乐工作者聆听《讲话》之后,积极响应 毛主席的号召,走出小“鲁艺”,到大“鲁艺”去,投身于人民 群众的实际生活,向民间艺术学习,并且尽力创作了适应他 们的欣赏口味的新音乐。“鲁艺”音乐家创作的音乐作品易 学、易唱,贴近生活,反映抗战时事,群众参与性强,曲调简 单,节奏明快,深受群众喜爱。音乐家们在向底层民众普及 新音乐的同时,也开创了中国化新音乐的创作道路。 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及毛泽东《讲话》指引了延安 “鲁艺”的创作方向,确立了音乐创作的“革命性、民族性、大 众性”的风格特征。延安“鲁艺”的音乐创作受到了当时抗战 时局的影响和共产党文艺政策的指引,力求作品以抗战为 目的、以现实为题材,服务抗战、贴近民众,扎根民间音乐。 建国后的音乐创作也秉承延安精神、“鲁艺”精神,以《讲话》 为指导,创作了一大批以“革命化、大众化、民族化”为特征 的优秀“红色经典”音乐作品。 四、专业的创作队伍为“红色经典”音乐提供了人才储备 1937年,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一直领导着八路军、新 四军及各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抗日斗争,一部分文艺青年及 爱好音乐的青年人奔赴延安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革 命,延安逐渐聚集起了一批艺术人才。这一时期,中共中央 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创办了多所大学,其中包括专门培养艺 术人才的鲁迅艺术学院,简称延安“鲁艺”。“鲁艺”聚集了众 多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音乐人才,培养了一大批革命音乐 工作者。 延安“鲁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成立的 第一所培养艺术人才、艺术管理干部的院校。它在音乐教育 一240一 上创立了一个崭新的体系,在培养艺术人才方面探索出了 一条新路。“鲁艺”音乐的发展和创新不但为抗日战争、解放 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而且为新中国音乐事 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培养了一大批有实际工 作能力的音乐艺术干部和一批专业创作人员。 建国后,“鲁艺”的众多师生成为各地区音乐工作的领 导骨干和音乐创作的主要力量,他们呕心沥血地为新中国 音乐艺术的创作、教学及音乐事业的发展继续做着贡献。如 音乐家安波,1938年2月人“鲁艺”音乐系学习,毕业后留校 从事民族音乐研究工作。20世纪50年代,他创作了歌剧《纪 念碑》和《草原烽火》。1964年,他在大型革命音乐舞蹈史诗 《东方红》中任编导和音乐组长。再如音乐家刘炽于1939年 入“鲁艺”音乐系,师从冼星海学作曲和指挥。建国后他创作 的著名作品有歌剧《阿诗玛》、大合唱《祖国颂》、歌曲《我的 祖国》《英雄赞歌》等。 延安“鲁艺”不仅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民音乐家,还培 养了众多的文艺干部。如吕骥担任中国音协主席、中央音乐 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李焕之担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 中央民族乐团首任团长兼指挥等职。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 辛勤耕耘,为我国的新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总之,延安“鲁艺”时期的音乐生产和传播活动对国民 的音乐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的历史价值不仅仅体现 在艺术范畴内,更体现在政治范畴中。延安“鲁艺”音乐文化 的创造奠定了中国“红色经典”音乐文化的基础,当代“红色 经典”音乐的流行与传播正是延安“鲁艺”音乐文化精神的 传承和社会影响力的必然结果。 注 释: ①冼星海.我怎样写《黄河大合唱》.曾刚.山高水长:延安音乐 回忆录.太白文艺出版社.2001.22. ②谷音,石振铎.东北现代音乐史料.第二辑(内部资料). 1986.16. ③伊沃・苏皮契奇.社会中的音乐:音乐社会学导论.湖南文 艺出版社.2005.140. ④黄华.陕北礼俗音乐的考察与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5.1 56 参考文献: [1)王培元.延安鲁艺风云录【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曾刚.山高水长:延安音乐回忆录【M】.陕西:太白文艺出 版社.2001. [3]计晓华.试论延安鲁艺时期中国化的音乐创作U]_乐府新 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4,(2):42-45. [4]白玮.“鲁艺”与中国大学精神的塑造Ⅱ】.乐府新声(沈阳 音乐学院学报),2006,(4):3-7. (责任编辑姜黎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