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兰诗每段内容
《⽊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的⼀⾸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兰⼥扮男装,代⽗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彩。 第⼀段
写⽊兰决定代⽗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兰停机叹息,⽆⼼织布,不禁令⼈奇怪,引出⼀问⼀答,道出⽊兰的⼼事。⽊兰之所以“叹息”,是因为天⼦征兵,⽗亲在被征之列,⽗亲既已年⽼,家中⼜⽆长男,于是决定代⽗从军。 第⼆段
写⽊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排⽐,写⽊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具;“旦辞爷娘去……”⼋句以重复的句式,写⽊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这⾥写⽊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了两天就⾛完了,夸张地表现了⽊兰⾏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情的急切,使⼈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鸣溅溅”“燕⼭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兰的思亲之情。 第三段
概写⽊兰⼗来年的征战⽣活。“万⾥赴戎机,关⼭度若飞”,概括上⽂“旦辞……”⼋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兰⾝跨战马,万⾥迢迢,奔往战场,飞越⼀道道关⼝,⼀座座⾼⼭。“朔⽓传⾦柝,寒光照铁⾐”,描写⽊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活的⼀个画⾯: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年归”,概述战争旷⽇持久,战⽃激烈悲壮。将⼠们⼗年征战,历经⼀次次残酷的战⽃,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英勇善战的⽊兰,则是有幸⽣存、胜利归来的.将⼠中的⼀个。 第四段
写⽊兰还朝辞官。先写⽊兰朝见天⼦,然后写⽊兰功劳之⼤,天⼦赏赐之多,再说到⽊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的故乡。“⽊兰不⽤尚书郎”⽽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活的眷念,但也⾃有秘密在,即她是⼥⼉⾝。天⼦不知底⾥,⽊兰不便明⾔,颇有戏剧意味。 第五段
写⽊兰还乡与亲⼈团聚。先以⽗母姊弟各⾃符合⾝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氛;再以⽊兰⼀连串的⾏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妆的喜爱,⼀副天然的⼥⼉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潮,是恢复⼥⼉装束的⽊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 第六段
⽤⽐喻作结。以双兔在⼀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兰⼥扮男装、代⽗从军⼗⼆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令⼈回味。
这⾸诗塑造了⽊兰这⼀不朽的⼈物形象,既富有传奇⾊彩,⽽⼜真切动⼈。⽊兰既是奇⼥⼦⼜是普通⼈,既是⼱帼英雄⼜是平民少⼥,既是矫健的勇⼠⼜是娇美的⼥⼉。她勤劳善良⼜坚毅勇敢,淳厚质朴⼜机敏活泼,热爱亲⼈⼜报效国家,不慕厚禄⽽热爱和平⽣活。⼀千多年来,⽊兰代⽗从军的故事在
我国家喻户晓,⽊兰的形象⼀直深受⼈们喜爱。
这⾸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全诗以“⽊兰是⼥郎”来构思⽊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彩。繁简安排极具匠⼼,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活场景和⼉⼥情态,富有⽣活⽓息。诗中以⼈物问答来刻画⼈物⼼理,⽣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来描述⾏为情态,神⽓跃然;以风趣的⽐喻来收束全诗,令⼈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 原⽂段落对照: 第⼀段
唧唧复唧唧,⽊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叹息。问⼥何所思,问⼥何所忆,⼥亦⽆所思,⼥亦⽆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点兵。军书⼗⼆卷,卷卷有爷名,阿爷⽆⼤⼉,⽊兰⽆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第⼆段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声,但闻黄河流⽔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头。不闻爷娘唤⼥声,但闻燕⼭胡骑鸣啾啾。 第三段
万⾥赴戎机,关⼭度若飞。朔⽓传⾦析,寒光照铁⾐。将军百战死,壮⼠⼗年归。 第四段
归来见天⼦,天⼦坐明堂。策勋⼗⼆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兰不⽤尚书郎。愿驰千⾥⾜,送⼉还故乡。 第五段
爷娘闻⼥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弟闻姊来,磨⼑霍霍向猪⽺。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年,不知⽊兰是⼥郎! 第六段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安能辨我是雄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