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花图问答。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四年级语文主题教研《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策略研究》

四年级语文主题教研《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策略研究》

来源:花图问答
四年级语文主题教研——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策略研究

——以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为例

进入中段以后,我们就发现学生的弱项为阅读理解,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八单元有三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与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有关。因此本学期我们的研讨主题是围绕“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策略研究”展开的,积极探索阅读教学的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此次我们将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做分享: 一、 项目框架和研究人员

研究的内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理性分析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问题分析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策略研究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研究成果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研究成效 二、理性分析

(一)素质教育和新课标全面实行的要求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的全面实行,要求小学语文要重视阅读教学,并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通过阅读得到能力的提升和知识的积累。新课改以来,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阅读教学带领学生深入认识和学习课文,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迁移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受到传统教学思维和手段的影响,阅读教学并没有发挥其价值和功能,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均衡发展形成制约,在此背景下,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不断探索,创新阅读教学策略,为学生未来的发展与成长奠定基础。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在小学语文阅读能力中属于分析概括能力,在它的训练形成过程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做出解释的能力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都得到培养和形成。2011版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目标与内容中就明确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个目标要求。

(二)阅读教学的需要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小学中年

研究人员 级是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阶段,这一训练就是培养学生把文章由厚读薄的能力,即培养学生高度的概括能力,概括能力有很强的综合性,而小学生又以形象思维见长。一篇课文要用一两句话表达主要内容,对小学生来说确实不易。只有把握住了课文的内容,领悟作者的写作目的,深刻理解课文,才能达到精炼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目的。只有学生具备优良的阅读能力,才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发挥自身的认知意识,积极地参与到语文学习的实践中。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而对文章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更是重中之重。

(三)统编版教科书关于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能力培养的安排

关于“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学习训练,统编教科书编写相比人教版教科书有不少的变化。统编教科书从四年级上册开始,有计划地安排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训练,教给学生简单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导语就提出“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求在这个单元复述故事的过程中,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在第七单元的导语中明确提出:“关注人物和事件, 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学习要求。并在该单元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后思考练习题设计了:“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的训练;最后在本单元的“交流平台”,以对话的形式,对把握文章的方法作了初步地归纳总结:1.题目有时能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2.理清事情的因过果也能帮助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3.有的文章不止写一件事,可以先概括每一件事,然后把几件事连起来,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三、问题分析

《课程标准》目标中明确指出应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教学建议中也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但是,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常常忽略了学生的潜心阅读,往往是繁琐的分析把一个原本好好的课文搞得支离破碎,不必要的提问使有限的时间耗费在问问答答当中。而学生忙于做笔记、抄答案,老师讲的什么可能也听不进去,学生因为缺乏独立的阅读、思考导致所得甚少。久而久之,学生逐渐对书面语言感到生疏,不能掌握和灵活运用书面语言来表情达意,学生读不好书也写不通话。反观我们的阅读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第二学段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存在的问题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就是把文章由厚读薄,是提取信息、筛选信息和语言重组的思维过程。这里的“把握”不是似是而非的模糊感觉,而是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能明白文章

讲的主要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言简意骇地表达出来。但在实际教学中,第二学段学生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方面普遍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无话可说,无从下手。面对一篇文章,学生不知从何处着手,不知道讲什么或者只能勉强讲个大概。二是不懂概括,把复述当成概括。有的学生大段大段地读原文,把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变成了复述课文。三是主次不分,概括不全。有的学生复述时只能说出一点意思,整体把握不全面,遗漏了课文的重要信息;有的是本未倒置,不是重点的内容说了很多,偏离课文主体价值。四是“拿来主义”,照本宣科。有的学生借助教辅资料,在课前把课文主要内容抄到书上,课上就照本宣科。

(二)原因分析

由以上问题可以看出,第二学段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能力薄弱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因素。主观上,虽然第二学段学生的思维已逐步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更多的还是停留在具体感知上,要准确、简洁、快速地把握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确实不易。客观上,由于阅读教学中逐渐淡化、弱化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训练,很多教师对于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往往是一说了事:初读课文后,抛出一个空泛问题“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或退居幕后,或用“能不能再说得具体点(或简单点)”之类的浮泛空洞的语言评价学生,缺乏精确的指导和思维的启迪。长此以往,学生的认知就会肤浅、片面,难免会对文章内容缺乏全面而深刻的把握。

总之,小学生阅读出现的最大问题是理解概括能力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此方面能力的培养。小学四年级是养成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个阶段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材施教,通过创设情境、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四、策略研究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是一种概括能力,也是种最基本地阅读能力。《课标》在第二学段明确提出,阅读时能初步把握文章地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地思想感情由此可见,中年级正是训练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地阶段要想迅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也有方法,常用的方法如下:

(一)准确把握统编教科书提出的“主要内容”的定义和“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通过对小学中段语文交流平台内容的归纳小结,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1.课题分析法

每学习篇课文,都要分析一下课题因为题目是课文地魂,抓住了魂就抓住了根本。教材中的课文题目,有的指向事件,如《观潮》;有的指向主要人物,如《普罗米修斯》;有的指向课文中心,如《夜间飞行的秘密》有地通过问题引起学生好奇。从标题入手,抓住“人物\"可补充事件,抓住“事件地可补充人物和事件要点,抓住“中心”地可围绕中心展开,这样可以迅速把握课文地主要内容。 2.中心句段摘录法

有的文章中地总起或总结句、过渡句、重点段落点明了文章地主要内容,这些就是文章的中心句段,只需摘录即可比如《观潮》总起第一段写了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接着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时段的景观。另外要注意借助过渡句,过渡句的主要作用就是承上启下,因此对于串连文意地作用自不待说,同时过渡句也是上下文的中心句,概括了上文,也统领了下文,因此,概括的时候绝对不能忽视。过渡句也有助于我们快而准地抓住文章地主要内容,因为过渡句一般是对上文的总结和对下文的总领,而这样地总结和总领,正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在丰子恺的《白鹅》作者写了鹅地高傲,然后用了一个过渡句写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步态和吃相中,不仅承接了上文“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还引起了下文鹅的叫声.使文章表达自然,条理清楚。 3.关键词语提炼法

课文里常有“总起分述”或先具体后概括地写作方法,如果我们充分利用课文所提供地内容学会抓住总起、概括等有提示作用地关键词语,就有助于概括能力地提高。例如:《桂林山水》这一课,第一段是总起,我们就可以抓住“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个总起句概括段意,第二三两自然段是分述,选写“漓江地水”,我们找到“静、清、绿?三个关键词,来概括这段地段意为“离江地水静、清、绿”:再写桂林地山”,我们找到“奇、秀、险”三个关键词语,把第三段地段意概括为“桂林地山奇、秀、险”:第四段是对全文地概括,我们可以抓住对末尾地那两句诗,把段意概括为“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如同在画中游\"把这种概括地方法运用进去,我们不论列提纲,写总起或简要介绍都能很容易完成。 4.要素概括法

小学阶段教材选文以记叙文居多,教给学生学习抓住记叙文六要素来概括文意是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绝佳途径。如《一只窝囊的大老虎》《麻雀》等课文,都可以引导学生提炼课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的方法来概括文意。抓文章的几方面特点概括法-般来说,阅读写景状物的散文(《走月亮》《我爱故乡的杨梅》等)和文艺性说明文(《鲸》<新型玻璃》<太空生活趣事多》等)多采用抓文章几方面特点来概括地方法,这些文章叙述要点清晰,如《走月亮》围绕“月亮”写了月亮升起、月下溪边、月下田园、月亮牵星等方面的呢日用,只要准确把握几方面要点,也就准确把握了文意。 5.段意综合法

对于起步学习者来说也是最有效地方法,读懂每段地内容加以串联就是文章地主要内容,如《蟋蟀的住宅》一文,全篇共9个自然段,第1段总起引出下文,第2—6自然段写蟋蟀的特点,第7—9自然段写如何修建住宅的,如此串联,文意就把握了。

6.自问自答概括法

抓住文章地主要内容,我们还可以运用“自问自答地方法根据文章地不同类型,我们可以提出不同地问题读到写人地文章,我们可以问自己:文章主要写了哪些人物?写了他们之间发生地什么事情?读到写事地文章,我们可以问自己:事情地起因是怎样地?经过和结果又怎样?读到写景地文章,我们可以问自己: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分别写出了它们地什么特点?带着这些问题读文章,读完后想想这些问题的答案。在《西门豹治邺》中课后问题“西门豹用什么巧妙的办法惩治巫婆和官绅”,这就为把握课文内容做了很好的提示。 7.主要人物、事件法。有的文章写了不止一件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共写了三件事,可以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然后把几件事连起来,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在《观潮》这篇文章中,我就是先弄清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各是什么样的,然后连起来,明白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是天下奇观的道理。

(二)不能只要学生把握主要内容的结果,更要让学生亲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涉及到理解词句能力、理解句段能力、概括能力的培养习得,涉及到思维的训练和思维力的培养,涉及到把话连通顺连贯的表达能力的培养习得。因此,进行“把握主要内容”的教学,不能只要学生把握主要内容的结果,更要让学生亲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从释题开始,然后粗知文章大意,再到了解课文内容划分各个部分,接着理解各部分内容概括各部分主要意思,最后把各部分主要意思连起来成为一段通顺连贯的话。通过这样一个阅读理解,概括串联,交流汇报,说理争辩的过程,学生才能得到理解词句能力、理解句段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训练培养,才能得到思维的训练和思维力的培养,才能实现“学阅读”和“学表达”的目的。

(三)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教学过程,取代“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模式。我们都知道,阅读教学需要学生经历两大过程:一是读懂写了什么,即读懂课文内容;一是了解为什么这样写(或怎样写)。学生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阅读实践就要经历这么一个过程:释题后,首先是“粗知大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接着读懂各个自然段的意思,把表达同一内容的自然段合并为一个部分,把课文划分成几个部分;分部分理解课文内容,概括出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最后将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回到整体了解课文内容。由此可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教学,能很好地达成“读懂写了什么”,完全可以取代繁琐无效的课文内容分析式教学。而且,通过“把握主要内容”的学习,学生能习得提取文字信息能力、理解词句能力、理解句段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思维得到训练,思维力得到培养。这是“内容分析式”教学无法企及的。

(四)“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能力包含有梳理课文条理和概括自然段意思和各部分主要意思的能力。由于梳理条理和概括能力养成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目标或目标水平,所以我们要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水平标准采用不同的策略进行教学。此次我们主要探究的是小学中段把握主要内容的教学。 阶段 目标 三年级 四年级 学习梳理条理,能概括自然继续学习梳理条理,能概括段的意思。 一个部分的主要意思,学习概括主要内容。 策略 1.指导一个自然段表达一个1.明确指导一个部分表达一中心的意思,能概括自然段个主要意思,知道讲同一个的意思。 主要意思的自然段应归并为2.知道一个部分表达一个主一个部分。 要意思;知道讲同一个主要2.老师提供课文重点内容,意思的自然段应归并为一个学生找出对应的自然段归并部分。 为一个部分;然后指导读懂3.老师提供课文重点内容,余下的课文,运用同一个主学生找出对应的自然段归并要意思的自然段归并为一个 为一个部分;然后指导读懂3.了解四种写作顺序及其特余下的课文,运用同一个主征。 要意思的自然段归并为一个4.能概括部分的主要意思。部分的方法,梳理余下课文。 指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方法,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五、研究成果

通过教研组对该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下面我们从认识性成果和操作性成果两方面进行介绍: 1. 认识性成果

通过学习各种概括课文的方法,学生对阅读有了新的认识。在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过程中,逐步尝试使用不同的概括文章的方法,在尝试过程中落实每一种方法适用的文章类型。在运用中逐步习得概括课文的办法。 2. 操作性成果

(1)提炼出了五种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句子摘录法

有的文章结构上有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或者内容上有中心句,这些句子往往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只要摘录这些概括性的语句,稍加改动,就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运用句子摘录法,有时我们可以直接摘录原句,有时我们需要增添或删减一些内容,从而使文章大意表达得更准确、精炼。如《草丛的村落》这篇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我目光追随一只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是全文的中心句。这个句子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我们摘取这个中心句稍加修整,就可以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本文写作者怀着奇特的想象,追随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丛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 要素串连法

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都包含了我们常说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我们可以用一些词语把这些要素串连成一段通顺的话,从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当然,有些文章这六要素不一定都体现出来,那么,我们只要抓住其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概括出来。就拿《唯一的听众》这篇文章来说:起因是“我”因在家里练琴被爸爸和妹妹嘲笑而转到小树林里练琴;经过是“我”在树林里练琴时,遇到了谎称自己是聋子的音乐学院的老教授,老教授默默地鼓励我;结果是“我”能够在舞台上演奏小提琴。我们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我”因在家里练琴被爸爸和妹妹嘲笑而转到小树林里练琴,在小树林里遇到了谎称自己是聋子的音乐学院的老教授,并在老教授默默地鼓励下充满自信,最终站在了舞台上拉小提琴。 段意合并法

段意合并法就是先理清文章脉络,写出每段段意,然后将主要段意合并起来,从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使用这种方法,要注意对合并起来的句子应作适当的修改、调整,使句子通顺、连贯。如《只有一个地球》这篇文章,二三部分是文章的主要段落,将这两部分段意合并起来即可。即文章讲了地球美丽壮观又很渺小,自然资源有限和目前地球是唯一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又如《鲸》这篇课文,第1自然段讲鲸特别大(形体特征);第2自然段讲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进化过程);第3自然段讲鲸的种类;第4自然段讲鲸怎样进食;第5自然段讲鲸用肺呼吸;第6自然段讲鲸如何睡觉;第7自然段讲鲸的生长特点。而课文的4―7自然段很显然都

是讲鲸的生活习性。我们把这几部分内容合并起来就说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主要讲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 ④课题扩展法

课题扩展法,就是对文章的题目提出问题,并把这些问题的答案归纳出来。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很多重要信息。借助题目,再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扩展,就能很容易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如《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我们只要把课题的四个字扩展成一句话: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在此基础上再补充进事情的起因及周瑜的态度,然后稍加整理,就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求诸葛亮十天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周瑜自叹不如。 ⑤主要人物、事件法

比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就抓住文中的主要人物“周恩来”,主要事件“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两者加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了:文章讲的是周恩来为什么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当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还有很多,以上五种方法只是常见方法。常见当常用,这样方能养成习惯,并形成能力。

(2)总结出了讲练结合的训练方法

每种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老师在讲了后,都会拿三篇或三篇以上的同类文章,让孩子去练,看看他们能否掌握这种方法。然后拿不同类型的文章,灵活运用方法,从而达到固化方法的效果。 六、研究成效 学生层面:

1.通过“把握主要内容”的学习,学生能习得提取文字信息能力、理解词句能力、理解句段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思维得到训练,思维力得到培养。

2.学生有意识地根据不同文章体裁,选择找关键句的方法来概括课文内容

(1)表现文章中心或主旨的词句。小学阶段,有些文章中往往由重点词句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我们把这些句子叫做中心句。还有一些文章中的重点词句蕴涵着文章的中心,只要分析、理解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只要在阅读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对这些重点词句适当作些补充、修改就能顺利地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2)揭示课文内容或句子意义的关键词句。例如《信任》一文中的“信任”一词,作为课题就直接点题,揭示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又如《林海》课文中出现了三次“亲切、舒服”,从中可以充分体会到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这就是文章的中心。

(3)地位特殊的句子。如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如《献你一束花》一文中第一

自然段“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献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与最后一自然段“怎们?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也要献给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这两句前后照应,也能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生学会了用不同的方法来概括课文内容,通过方法指导,讲练结合,学生捕捉关键语句的效率提高了,概括和归纳能力也进一步提升了。 教师层面:

1.老师理性地分析学生的学情,结合文体的不同,在备课时会适当的给学生搭梯子,比如:课文篇幅比较长的课文,学生概括起来难度大,可设置课文主要内容填空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概括。写事的文章,老师会引导学生根据事情发展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文章的内容等。

2. 在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老师会通过引导学生如何寻找关键句,怎样组织语言,对不同文体采用的概括方式加以引导,梳理出概括的格式。比如:课文记叙或者讲述了( )的故事;课文先写( )再写( )最后写( )

3.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方法,选择不同文章制定训练习题,从而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借助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