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花图问答。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山大学马原历年选择题真题(亲测可用)

中山大学马原历年选择题真题(亲测可用)

来源:花图问答
2004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是

A.人们对各种具体事物的看法 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哲学上的两大阵营是指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一元论和二元论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

A.否认物质的客观性 B.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 C.否认物质的可知性 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 5、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

A.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B.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6、“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D.激变论的观点 7、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斗争性和同一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D.变动性和稳定性

8、下列说法中,说明要坚持“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的是 A.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B.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C.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D.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9、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规律是 A.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B. 对立统一规律 C. 质量互变规律 D. 否定之否定规律 10、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基本的前提是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11、人们对森林的滥砍乱伐造成水土流失,河道淤积,水源枯竭,土地荒漠化,气候恶劣化,生物物种减少。在因果联系上,这属于 A.一因多果 B.一果多因 C.多因多果 D.同果异因 12、“存在即是过程”是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主观主义的观点 13、真象与假象的区别在于

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 B.真象是内在的,假象是外在的 C.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

D.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14、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备必要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可能性为 A.较差的可能性 B.微小的可能性 C.现实的可能性 D.抽象的可能性 15、下列现象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A.昼夜交替 B.寒来暑往 C.磨擦生热 D.电闪雷鸣

16、中国宋代哲学家朱熹提出“理在事先”,这种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17、价值原则 A.是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 B.是一元的

C.是体现主体尺度的要求 D.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 18、事物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非连续的,这是

A. 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二元论的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 19、.在经济基础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B.产品的分配关系

C.产品的消费关系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 20、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

A.个人心理 B.社会心理

C.自然科学、语言学和逻辑学 D.道德、艺术和哲学 21、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正确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的原理 C.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 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统一的原理

22、在一定条件下,偶然性可能转化为必然性是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二元论的观点

23、否定之否定仿佛是向出发点的复归,这种观点是

A. 折衷主义观点 B.辩证法观点 C.诡辩论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24、\"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25、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A.劳动者的经验技能 B.生产工具的水平 C.劳动对象的质量 D.运输设备的状况 26、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应当从

A、阶级斗争发展史中去寻找 B、生产劳动发展史中去寻找 C、地理环境变迁史中去寻找 D、政治制度演变史中去寻找

27、有人认为,地球上产生生命是纯粹偶然的,没有任何必然性,就像一个人偶然得到一笔 巨款成为百万富翁一样。从哲学上看,这是一种 A.宿命论观点 B.非决定论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庸俗进化论观点 28、“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观点属于 A.神学历史观 B.唯心主义历史观 C.自然主义历史观 D.唯物史观 29、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30、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决定人的本质的是 A、人的社会属性 B、人的生理结构 C. 人的心理状况 D、人的自然属性 31、矛盾斗争的无条件是指

A、不需要任何条件 B、能脱离斗争性而进行斗争 C.不被任何条件所限制 D.能打破特定条件的限制 32、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感觉——知觉——表象 D.概念——判断——推理

33、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 D.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经验论的关系 34、在价值关系中要求“物趋近人”的观点 A.体现了价值的客观性 B.体现了价值的主体性 C.体现了价值的多元性 D.体现了价值的历史性

35、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这三大社会形态是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B.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阶级消灭了的社会

C.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D.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36、人在价值关系中与其他存在物的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A. 人既有自然价值又有社会价值,其他存在物只有自然价值 B. 人既有物质价值又有精神价值,其他存在物只有物质价值

C. 人既可以是价值客体又可以是价值主体,其他存在物只能是价值客体 D. 人既有自我价值又有社会价值,其他存在物只有自我价值 37、辩证法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三种历史形态是 A. 唯物辩证法、社会辩证法、自然辩证法 B. 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C. 唯心辩证法、系统辩证法、科学辩证法 D. 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革命辩证法

3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所说的“客观实在”是指 A.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B.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不能被人们所认识 39、.质和事物的存在是

A.非直接同一的 B.直接同一的 C.相互包含的 D.相互转化的 40、认识是对主体的反映,这是

A.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B. 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C.某些不可知论也承认的观点 D. 某些唯心主义也承认的观点

二、多选题

1、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认为

A.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B.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 C.时间、空间是整理感觉材料 D.时间、空间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E.时间、空间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有利于 A.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 B.坚持物质的可知性

C.坚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克服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 E.批判孤立静止的错误观

3、属于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的有 A.西方古代的影像说 B.西方古代的流射说 C.西方古代的蜡块说 D.西方近代的白板说 E.西方古代的回忆说

4、属于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的有 A.手工工具 B.现代的机器系统 C.现代的动力能源系统 D.望远镜、显微镜 E.电子计算机

5、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之一。下列选项中,属于矛盾同一性含义的有 A.矛盾双方直接等同 B.矛盾双方相互区别 C.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D.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E.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一、单选题答案

1 C 2 A 3 A 4 B 5 C 6 A 7 B 8 C 9 D 10 C

11 A 12 B 13 D 14 D 15 C 16 B 17 C 18 A 19 A 20 C 21 C 22 B 23 B 24 D 25 B 26 B 27 B 28 D 29 C 30 A 31 D 32 C 33 C 34 B 35 C 36 C 37 B 38 C 39 B 40 B 二、多选题答案

1 ABDE 2 ABD 3 ABCD 4 ABC 5 CDE

2005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B、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2、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3、现代西方哲学虽然流派众多,但基本上可归结为两种思潮,即 A、经验论和唯理论 B、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 C、唯名论和唯实论 D、形而上学和辩证法

4、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A、对世界构成形式的不同回答 B、对世界存在状态的不同回答 C、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不同回答 D、对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 5、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

A、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 B、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C、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D、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6、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 D、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经验论的关系

7、圣经记载道,上帝用尘土(即指大地泥土)造人,将生气(即指灵)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 对这一观点,从哲学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准确地说明了世界的本原 B、圣经中的“上帝造人”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圣经中的“上帝造人”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上帝造人”是宗教的观点,是正确的

8、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曾经是新中国引以为自豪的大型水利工程,然而由于该工程没有考虑到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可能会造成三门峡水库的淤塞这个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三门峡水库泥沙日益淤积,库容不断减少,对下游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因此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建设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这个根本要求是 A、世界是多样性 B、世界是统一性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一切从实用出发

9、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之间的关系是: A、本原和派生的关系 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D、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10、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隔天遥看一千河”所包含的哲理思想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C、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A、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 B、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 C、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本质的稳固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3、王安石的“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的诗句 A、否认绝对运动 B、反映了形而上学的观点 C、强调相对静止 D、反映了辩证法的观点

14、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亮之多智而近似妖。”这一评论蕴含的哲理是: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15、构成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绝对性和相对性 C、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D、同一性和斗争性

16、“树不修不直,人不教不才”、“遇良医得生,遇庸医得死”这说明

A、外因是变化的根据 B、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 C、外因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 D、外因不一定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17、“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的话,一切科学都成为多余的。”这句话应理解为

A、事物的现象与本质有着根本的区别 B、事物的现象与本质是绝对对立的 C、事物的现象与本质是相同的 D、事物的现象与本质是统一的 18、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A、普遍性 B、绝对性 C、客观实在性 D、直接现实性 1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20、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B、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 D、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

2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

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 22、“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23、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A、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C、真理的标准是很多重 D、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24、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根据在于:

A、真理是感性的存在,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实在的 C、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D、真理是事物多方面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

25、2002年,中国空军从俄罗斯进口了5架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之一——米格31战斗机,在试飞的过程中中国飞行员发现了这种战斗机有许多不适合中国人特点的设计。于是有些专家提出停止使用这些战斗机;而另外一些专家则认为这种飞机先进,坚持要使用原机型;后来中央军委决定将两者的理由进行

总结,对战斗机进行了必要的改装,最终被我国飞行员完全接受。中央军委这个决定反映的哲学原理的本质含义是

A、将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结合 B、对事物的纯粹否定 C、对事物的纯粹肯定 D、对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26、2004年9月20日美国《财富》杂志发表封面文章称,长期以来,美国的房价一直居高不下,房地产陷入了一种“让人恐怖的”非理性的狂热。这说明

A、非理性因素有助于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B、非理性因素具有诱导作用 C、非理性因素具有解释作用 D、非理性因素具有更大的可靠性

27、1991年冬天,英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罗伦兹教授用计算机模拟天气预报实验时,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现象。他使用同台计算机和相同的计算程序,仅仅是第二次输入数据时四舍五入了小数点后的一个小小数值,其结果却大相径庭。令罗伦兹教授目瞪口呆:一个是晴空万里,一个是倾盆大雨。这种细微的误差造成巨大差异的结果会反复重演,真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一事实表明 A、真理和谬误是截然对立的 B、真理和谬误的转化是无条件的

C、真理超出自己的适用范围就会转化为谬误 D、真理可以转化为谬误,谬误不能转化为真理

28、爱因斯坦说过:“科学对于人类事务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大家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的,它作用于心灵。尽管草率看来,这种方式不大明显,但至少同第一种方式一样锐利。”其中,“第二种方式”指的是 A、科学技术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 B、科学技术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 C、科学技术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 D、科学技术推动教育方式的变革

29、“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D、激变论的观点 30、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是: A、传统意识 B、阶级关系 C、生产方式 D、政治制度

31、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32、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A、通过生产发展水平表现出来 B、通过社会心理表现出来 C、通过社会制度表现出来 D、通过社会革命表现出来 33、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是: A、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主观的 B、自然规律是自然界固有的,社会规律是人造的

C、自然规律是自发的起作用的,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 D、自然规律无法废弃和改变,社会规律可以废弃和改变

34、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是

A、旧唯物主义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35、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 D、分工协作关系 36、生产力中最重要的要素是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劳动工具 37、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是

A、对立统一规律 B、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态的规律 D、阶级斗争的规律 38、阶级在实质上首先是

A、政治范畴 B、历史范畴 C、经济范畴 D、思想范畴 39、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A、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 B、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人的社会价值 C、两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D、两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40、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 A、人的自身需要 B、人类的共同利益 C、人的社会关系 D、人的自然属性

二、多选题

1、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A、我思故我在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物是绝对观念的外 D、万物皆备于我 E、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2、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说“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多元论的思想 B、万物都是物质不同的表达形式的思想 C、朴素辩证法思想 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E、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

3、《传习录》记载:“先生(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树问: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这一观点的错误是: A、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 B、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 C、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具有同一性 D、主张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E、分析肯定人对花的感觉的能动性

4、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类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理解为:

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 B、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

C、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 D、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E、 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 5、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大多数人所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获得预期的效果 E、能否达到主观与客观的一致性 一、单选题答案

1 D 2 B 3 B 4 D 5 C 6 C 7 B 8 C 9 B 10 D 11 D 12 C 13 D 14 B 15 D 16 C 17 A 18 D 19 B 20 A 21 B 22 D 23 D 24 D 25 D 26 B 27 C 28 B 29 A 30 C 31 D 32 A 33 C 34 D 35 B 36 C 37 C 38 C 39 D 40 C 二、多选题答案

1 ABDE 2 BCDE 3 ABD 4 CDE 5 DE

2008

一、单项选择题

1.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是义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来源,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者是:

A. 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B. 普鲁东、巴库宁和拉萨尔 C. 伯恩施坦、考茨基和托洛茨基 D. 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

2.马克思、恩格斯撰写的标志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著作是:

A.《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B.《法兰西内战》 C. 《共产党宣言》 D.《共产主义原理》 3.“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这句明言出自下列哪部著作: A.《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B.《论权威》 C. 《反杜林论》 D.《共产党宣言》

4.首先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的领袖人物是: A. 列宁 B. 罗莎.卢森堡 C.卡尔.李卜克内西 D.马克思

5.“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段明言出自哪一个领袖人物的著作: A. 马克思 B. 恩格斯 C. 威廉.李卜克内西 D.列宁 6.无产阶级专政的阶级基础是:

A.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B.全体人民大联合 C. 工农联盟 D.公民联盟 7.中国社会主义的国体是

A. 人民民主专政 B.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 D.人民代表大会制 8.中国社会主义的政体是:

A. 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B.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一国两制) C. 民族区域自治制 D.人民代表大会制

9.社会主义各个阶段的划分最终应以: A.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标准 B.生产关系为标准

C.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程度为标准 D.政治制度发展程度为标准 10.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A.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 B.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C.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D.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11.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取得胜利。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 普列汉诺夫 D.列宁

12.为了争取稳定国际环境,停止战争,巩固苏维埃政权,在列宁的坚持下苏俄与哪个国家妥协性的《布列斯特合约》:

A.美国 B.法国 C.德国 D.英国 13.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A.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B.唯物史观 C.无产阶级专政 D.国家政权

14.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是由于创立了( )。 A.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理论 B.劳动价值论和唯物史观

C.剩余价值学说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D.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

15、“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16.下列哪项不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B.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几国获得胜利 C.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D.新经济政策

17、在理论上第一次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的是(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18.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 ) A.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 B.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决定的

C.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社会的内部孕育生长起来

D.以社会化大生产作为物质前提

19.下列哪项不属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 A.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B.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合作与交往 C.大力发展商业,建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点 D.民族资本的社会主义改造

20、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下列说法中哪一项不确切?( )

A.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B.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 C.戈尔巴乔夫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D.不注重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2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 A.进行体制改革 B.改革生产关系

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进行政治革命 22、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集体领导 C.理论联系实际 D.民主集中制

23、从完善市场经济到提高执政能力,从制定“十一五”规划到构建和谐社会,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从三中全会到六中全会议题的变化,折射出中国共产党治国思路之核心都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 B.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活动的原则 C.执政方式的不断完善 D.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24、我国的政党制度是( ) A.共产党执政的一党制

B.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共同执政的多党制 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共产党和在野党轮流执政的两党制 25、民主集中制是( )

A.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 B.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 C.小事民主和大事集中相结合 D.经济民主和政治集中相结合

26、中国共产党能够成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与众不同。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和其他团体的根本区别是( ) A.具有先进的指导理论

B.能够坚持“与时俱进”,将马克思主要理论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D.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7、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是( )。

A.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 B.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C.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D.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28、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核心内容是( )。 A.党的路线和组织原则问题 B.党的战略和策略问题 C.党的性质和奋斗目标 D.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哪两大学说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A.辩证唯物主义 B.认识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2.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所写的党纲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名称和党纲的名称是: A.正义者同盟 B. 共产主义同盟 C.《共产主义原理》 D.《共产党宣言》

3.列宁领导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可以分为哪几个时期: A.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 B.国家工业化时期 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D.新经济政策时期 4.下列哪些国家建立过社会主义 A.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B.波兰 C.比利时 D.南斯拉夫

5.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有一个什么时期?这一时期的国家是: A.从量变到质变的改革时期 B.联合政府 C.过渡时期 D.无产阶级专政 6.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是:

A.对资本主义的弊端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猛烈抨击

B.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C.对未来社会作出了天才设想 D.找到了变革社会的革命力量 7.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大飞跃是:

A.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到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的发展

B.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C.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 D.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到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 8.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A.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B.18世纪空想平均社会主义 C.19.世纪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D.不成熟、不科学的空想社会主义

9.无产阶级革命之所以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因为: A.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的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C.无产阶级革命是一个阶级消灭另一个阶级的革命 D.无产阶级革命是一个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 10.社会主义民主是:

A.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B.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 C.绝大多数人的民主 D.目的和手段的统 11、科学社会主义主要理论来源是( )。

A.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B.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C.德国古典哲学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2、无产阶级之所以能承担起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的原因是( )。 A.无产阶级是先进的阶级 B.无产阶级是最革命的阶级

C.无产阶级是受剥削受压迫最重的阶级 D.无产阶级是最强大的阶级 3、无产阶级要建立自己的政党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 A.有一定数量的无产阶级 B.工人运动的一定发展

C.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 D.加强各国无产阶级之间的联合 4、空想社会主义不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是因为( )。 A.它只是对资本主义的罪恶进行了天才的诅咒 B.它没有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原因 C.它没有找到建设新社会所依靠的阶级力量 D.它没有找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5、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有 ( )。 A.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

B.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C.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6、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 )。

A.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 B.坚持按劳分配的标准

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7、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邓小平同志通过不断探索,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他将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的理论意义在于( )

A.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B.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成果 C.为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D.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贡献 8、社会主义建设多样化的原因在于( )。 A.政治经济文化水平不同 B.历史传统不同

C.指导思想不同 D.地域环境不同 9、社会主义建设的几种主要模式是( )。 A.苏联模式 B.南斯拉夫模式

C.匈牙利模式 D.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0、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 A.帝国主义时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B.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必然表现 D.资本主义新变化带来的必然结果

1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因为( ) A.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由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组成的

B.工人阶级是随着大工业的兴起而出现的一个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

C.是唯一同资产阶级直接对立和完全对立的因而也是唯一能够革命到底的阶级。D.是在斗争中不断成长成熟,从自在的阶级走向自为的阶级。

1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之所以是长期的和艰巨的,是因为( ) A.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C.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D.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13、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主要是( )。 A.政治领导 B.组织领导 C.思想领导 D.集体领导

14、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一定要以科学理论作指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所以成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因为( ) A.它为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指明了方向 B.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明了方向 C.它为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D.它指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衡量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

1.D 2.C 3.D 4.D 5.B 6.C 7.A 8.D 9.C 10.C 11.D 12.C 13.A 14.D 15.C 16.C 17.C 18.B 19.D 20.D 21.C 22.D 23.D

24.C 25.A 26.C 27.D 28.D (二)多项选择题

1.CD 2.BD 3.ACD 4.ABD 5.CD 6.AC 7.BC 8.ABC 9.ABD 10.ABCD 11.BCD 12.ABCD 13.ABC14.ABCD 15.ABCD 16.CD 17.ABCD 18.ABD 19.ABD 19. BCD 20.ABCD 21.ABCD 22.ABC 23.ABCD

2009

一、单项选择题

1.在21世纪到来的前夕,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高居榜首的是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至今仍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充满生机和活力,是因为( ) A.它完成了对各种客观事物的认识 B.它是检验人们各种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 C.它对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都有具体的指导作用

D.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并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 A.世界是统一的 B.世界是可知的 C.世界是物质的 D.世界是运动的 3.我国宋朝的朱熹提出“理在事先”,这种观点属于(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不可知论 D.形而上学

4.“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 ) A.人脑是意识的器官和源泉 B.观念和物质没有本质区别 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5.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就会导致( )

A.形而上学不变论 B.相对主义诡辩论 C.唯心论 D.庸俗唯物主义

6.古诗云:“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 ) A.是相对的 B.是客观的 C.是可知的 D.是有限性 7.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

A.歌手演唱歌曲 B.农民收割水稻 C.球员参加比赛 D.法官审理案件

8.“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歌谣揭示的哲理是(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偶然性的堆积

C.事物是由量变引起质变 D.事物的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9.《诗经》上说:“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就是说,高的堤岸可以变为深谷,深谷也可以变成丘陵。这是一种( )

A.朴素辩证法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相对主义观点 10.下列变化中,属于发展的是( ) A.大雁由北方飞到南方 B.封建王朝的宫廷政变

C.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 D.旧中国的覆灭和新中国的诞生 11.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 )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斗争性和同一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D.变动性和稳定性 12.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思想的是( )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C.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D.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13.“杯水车薪”这一成语所蕴涵的哲理是( )

A.对事物的把握是以量的把握为基础的 B.对事物的把握只需把握质不需把握量 C.对事物的把握只需把握量不需把握质 D.对事物的把握既需把握质又需把握量

14.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依据的哲学道理是( ) A.辩证的否定的原理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 C.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原理 D.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的原理 15.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顺序和形式 16.唯物辩证法对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认识是( ) A.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 B.必然性是科学的目的,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C.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是可以选择的 D.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

17.在人与客观规律的关系问题上,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 A.人可以创造客观规律 B.人可以改变客观规律 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D.人可以消灭客观规律 1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唯物论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 19.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

A.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活动 B.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C.一切知识都直接来自实践活动 D.一切知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20.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B )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和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B.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认识路线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认识路线 C.可知论的认识路线和不可知论的认识路线

D.能动革命反映论的认识路线和直观被动反映论的认识路线

21.我国著名科学家王选经过刻苦研究,认识不断深化,研制成功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使汉字印刷业告别了铅与火,进入光和电的时代。王选的发明,从哲学上看,说明人的认识具有( ) A.摹写性 B.创造性 C.反复性 D.无限性

22.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D )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23.在真理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就必须承认真理具有( ) A.客观性 B.相对性

C.全面性 D.具体性

24.任何真理都不是“终极真理”,真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是因为真理具有( ) A.客观性 B.绝对性 C.全面性 D.相对性

25.“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与“吃一堑,长一智”,这两句成语所蕴涵的哲理是( D )

A.前者和后者都是指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 B.前者和后者都是指真理和谬误相互转化

C.前者是指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后者是指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 D.前者是指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后者是指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 26.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

A.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决定的 B.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C.实践的具体性和历史性决定的 D.实践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决定的 27.哲学上的“价值”是指( )

A.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B.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C.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D.某种活动的经济效益 28.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不曾有过的斗争是(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29.下列哪一原理可以解释“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这一社会现象( )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C.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D.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30.下列概念中,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的是( ) A.社会存在 B.生产力 C.生产关系 D.劳动对象

31.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 A.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德 B.技术科学、哲学、艺术 C.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D.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32.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所依据的标准是( A ) A.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 B.国家政权的不同性质 C.意识形态的不同性质 D.人的发展的不同状况

33.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作为一种内在矛盾,其外在表现是( ) A.商品和商品之间的对立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对立 C.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对立 D.商品和货币之间的对立 34.价值规律调节社会劳动在各部门的分配是通过( ) A.价格始终同价值相等实现的 B.价格高于价值实现的 C.价格低于价值实现的 D.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实现的

35.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可以把全部资本划分为( C )

A.生产资本与商业资本 B.职能资本与货币资本 C.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D.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36.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 A.实现了自我否定 B.发生了根本变化

C.仍物任何变化 D.有局部调整,但没有改变本质 37.“二战”后的经济危机( D )

A.对社会经济的破坏性增强 B.对社会经济的破坏性减弱 C.经济周期的长度增加 D.危机期间失业率大幅度提高 38.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标志性著作是( )

A.《资本论》 B.《德意志意识形态》 C.《共产党宣言》 D.《反杜林论》 39.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C ) A.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B.人民民主专政

C.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D.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现实 40.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是( )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B.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答题卡上)。(每小题2分,共10分) 41.根据列宁的物质定义,下列属于物质的有( ) A.山川河流 B.引力场 C.水中月、镜中花 D.梦中树 42.下列表述中,体现重视矛盾特殊性的有( )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C.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43.“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 ) 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C.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毫无关系 D.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 44.以下属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有( )

A.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B.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45.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一有机会就会提醒读者注意,决不要把他所说的剩余价值同利润或资本盈利相混淆。”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应是( AC )

A.剩余价值与利润无本质联系 B.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内容 C.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D.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种具体形式 单选题

1-10DCBCB ABAAD 11-20BADACDCBDB

21-30BDADD BBDBC 31-40CADDC DDCCD 多选题

41 AB 42 AB 43AB 44 BCD 45 AC

2010

(一)单项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理论丛狭义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的斗争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3就意识的能动作用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观点() A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B是唯意志之一的一种表现 C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揭示 D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 4柏拉图的“理论念”是()的理论 A朴素唯物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5辩证唯物主义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D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6“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诗句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的发展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辩证否定的过程 D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7“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 A唯物辩证法的实质 B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C唯物辩证法的内容 D唯物辩证法的总趋势

8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心

9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0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思维生成现实的具体过程

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 11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他们的()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性 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

12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 A唯物主义决定论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 D相对主义诡辩论 13度是()

A事物的质量和数量的界限 B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C事物保持其量的稳定性的范围 D事物发生变化的关节点 14实践是指() A个人的生活活动 B一切有利于自己的活动

C人有目的的达到真理性的认识活动

D人们能动的改造世界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 15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C古代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16“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啊,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7“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 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辩证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辩证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8“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 这是指()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19“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 A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C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系 D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统一于实践

20 18世纪,经济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合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A社会意识不依赖社会经济 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21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做出的最重要的理论贡献体现在() 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 C认识论 D剩余价值学说

22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是() A因祸得福,福祸相依 B某种时尚开始流行 C培育出新优质品种 D英雄造时势

23下列现象不属于引起质变的是() A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的生产关系的变革 B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 C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

D同样的元素由于结构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事物

2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D认识是否经历一个过程

25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的源于流的关系

D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经验论的关系

26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根据在于() A真理是感性的存在,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和形式是客观的,实在的 C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

D真理是事物多方面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 27阶级实质上首先是() A政治范畴 B历史范畴 C经济范畴 D思想范畴

28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的关系 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D分工协作的关系

29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正确态度是理论基础是()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的原理 C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的原理 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 创造辩证统一的原理

30“偶然 的东西是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这是() A绝对主义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31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应当从() A阶级斗争发展中去寻找 B生产劳动中去寻找 C地理环境变迁史中去寻找 D政治制度演变史中去寻找

32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一次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这三大社会形态是()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B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阶级消灭了的社会

C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的全面发展社会 D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33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 A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B价值规律 C剩余价值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34资本主义造就的埋葬自身的社会力量是() A无产阶级 B科学技术 C剩余巨大的财富 D社会化的生产力

35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36当代资本主义所发生的许多变化属于()

A资本主义上产方式的根本变化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根本改变 C资本主义总量变过程中的爆发式的质变 D资本主义中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

37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B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D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38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的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39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A文学,艺术和宗教 B道德,伦理 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D哲学,历史

40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因素是()

A实现社会单一的公有制 B按需分配

C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D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 二多选题

1“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句话说明()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E时间和空间不能离开物质单独存在

2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A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B实践形成了“人话自然人” C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D社会发展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展开的过程

E实践形成了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3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的方向是由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D社会规律体现为各个人的行动形成的合力 E社会规律没有客观性

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主要有() A劳动的科技含量和知识量增加了

B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在劳动总量中的比重增加了 C农业劳动已成为物质生产劳动的基本形式 D服务性的劳动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E在总的劳动消耗量中物化劳动的比重增加而活动的比重相对减少了 5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 A水往低处流 B日出于东落于西 C人的本性是自私的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E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单选答案】CCCCD CBACB BBBDB ADBBC DCBBC DCBCB BCBAD DCDCC 【多选】BCE ACDE ABD ABD D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