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花图问答。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学生就业研究综述

大学生就业研究综述

来源:花图问答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28卷第5期

大学生就业研究综述

张云超

(莱西市就业服务中心,山东莱西266600)

摘要:关于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分析、对策研究不少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国外的学者提出了劳动力市场分

层理论、筛选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等。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集中在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和对策方面。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40(2011)-05-0087-02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1999年以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人口规模的快速增长,高等教育出口不畅的问题逐渐凸显,大学生就业问题遂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关于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分析、对策研究不少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国外的研究动态

1、劳动力市场分层理论

劳动力市场分层理论由皮奥里于1970年提出,该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可以划分为高级劳动力市场和低级劳动力市场。高级劳动力市场的工作稳定、收入高、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好,个人升迁发展的前景好;而低级劳动力市场工资低,工作条件差且工作不稳定。高级劳动力市场的失业者宁愿失业也不愿意在低级劳动力市场就业。这也是很多毕业生即使在高级劳动力市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的原因。

4、就业能力论

GrayandChapman(1999)、HaraldSchomburg(2000)以及JoseGinesMora(2000)认为高等教育体系僵化、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导致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是造成大学生失业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在大学阶段开展职业辅导,可以减少毕业生失业。

5、教育过度论

理查德.弗里曼(RichardFreeman)认为,美国自上世纪70

年代以来产生的大学生失业问题是教育过度的结果。此后毕晓普(J.Bishop)、约翰.布罗斯特(J.Robst)认为,教育过度是一个社会或个人拥有的教育超过了他的所需或所望,从而使受教育者没有达到其教育目标,或工作人员掌握的技能超过了所从事岗位的需要。由于社会存在过多的受教育者,使这一人群的就业压力增加,造成了受教育群体的失业,而这些受教育者基本是刚进入就业群体的高校毕业生。

2、筛选理论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斯宾斯(Spence,D.)和索罗(Thruow,L.)提出的筛选理论认为,雇主开始并不了解求职者的能力,尽管他不能直接了解求职者的生产能力,却可以了解求职者的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个人属性和特点,如教育

程度、婚姻状况、个人经历等。雇主可以通过这些个人属性和特点来了解求职者的能力。其中,学历成为最直接的信号。由于更多高学历毕业生的出现,使毕业生在这一筛选队列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位置,从而导致了高校毕业生的失业。

6、生涯辅导理论

50年代初,美国人舒伯(SuPer)提出了成熟的生涯辅导理论,它的内涵是指依据一套系统的辅导计划,通过辅导人员的协助,引导个人探究、评判并整合运用相关知识、经验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这些知识、经验包括对自我的了解,对职业世界及有关影响因素的了解,对生涯规划和生涯决定中必须考虑的各种因素的了解,对个人成功必须具备的各种条件的了

解等等。如今生涯辅导理论已扎根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的学校教育,成为学校就业辅导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国内的研究动态

3、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将教育视为个人的一项投资活动,美国学者沃尔什(Walsh,J.R)将个人的教育费用和以后收入相比较,来计量教育的经济效应。经济学家通过对不同教育程度支付的费用与受教育后因能力提高而取得的收入进行比较,证明了教育投资符合一般资本投资性质。以人力资本理论为依据,劳动经济学以保留工资理论来解释大学生失业现象。作者简介:张云超,男,莱西市就业服务中心经济师。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开始显

现。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对此展开了大量研究,他们探讨的重点集中在就业难形成的原因、应对就业难的对策。

1、大学生就业难形成原因的综述

(1)大学生就业市场供求失衡的综述。杨东平、付永昌、

·87·

肖文海、杨友国和《北方周末报》等认为:连续多年的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大学生毕业人数增多;社会经济发展由于战略性结构调整,向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总数相对减少,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受到了相应的影响;我国的民营企业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劳动力大多来自农民工,它们吸纳大学生的数量有限;中国在全球的产业分工中被锁定在了一个低端加工业的位置,需要的仅仅是一些受过中等教育的蓝领工人,根本没有那么多的白领工作岗位提供给大学生;我国高等教育供求均衡被打破,出现了大学生供过于求的失衡局面,并表现为高等教育供求的需求制约型供求矛盾。

正人力资本投资偏差;政府开拓人力资本投资的新渠道,大力倡导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树立和真正落实“就业和经济增长并重”的战略,大力扶持就业容量大的中小企业的发展政策;通过改革统一高考的入学方式、适度控制高校的扩招规模、实行高等教育收费差别制,合理调节大学生供给[1];实行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障制度;要落实大学生人力资本产权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完善就业制度,真正实现人力资本自由流动;进一步优化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的调控功能,在体制和制度层面上,要改革就业体制,建立国家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和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市场就业新机制,在政策和法律层面上,构建“就业优先”或以“就业为核心”的公共政策体系。

(2)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滞后的综述

王建胜、胡阳裔、王传兴等提出:作为人力资本的供给方,高校的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高校在重视培

养大学生高人力资本存量的同时忽视了大学生就业市场流向和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结果造成了人力资本投资的盲目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有限,无法根据市场的需求设置迅速调整专业;高等教育办学层次不合理,众多学校争相提升自己的办学层次,轻率地否定自己的专科教育特色,追求上本科专业,申请硕士点、博士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单一,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专业划分过细,培养出来的一些毕业生知识面过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2)高校方面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综述

张素云、田永坡、丁永刚认为:高校根据社会需求和国家长期发展目标,适当进行专业设置的调整,扩大学生在专业选择上的自主权;拓展专业口径,实行“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培养模式提高毕业生人力资本的适用性;高校应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要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不断拓宽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学生教育的全

过程。

(3)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树立科学的就业观的研究综

张素云、丁永刚、付永昌、黄永华认为:大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或正式教育以外的技能培训,增加个人的人力资本专用性,提高人力资本的实用性;大学生应摒弃陈旧的、非科学的就业观,树立科学的、可持续的与市场相适应的就业观;大学毕业生要有意识地选择前沿知识来丰富自己,培养自己吸收知识、应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要提高职业心理准备水平,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女大学生要不断完善自我,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包括加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善于展现自身优势。

三、小结

纵观学者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成果,有的侧重于从就业的制度环境,即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程度上进行探讨;有的侧重于分析大学生供求总量与结构的均衡;还有的侧重于从劳动力市场供求主体,即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行为特征上寻找原因。这些研究,在理论层面和政策实践层面丰富和深化了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这些成果的局限性在:第一,大多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泛泛而谈,缺乏研究的深度,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第二,在研究方法方面,大多采用逻辑推理,缺少实证分析;第三,在对策研究方面,更多地是从高校、政府和毕业生自身角度提出具体对策,忽略了用人单位这一方面;第四,在对“就业难”大学生的界定上,主要是本科生,涵盖专科生和研究生的较少。

参考文献:

[1]杨东平.高教的问题不仅仅在于扩招[J].中国新闻周刊,2006-06-08

[2]付永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8)

[3]肖文海等.千方百计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经济管理,2004(3)[4]杨友国.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2)

编辑:崔月华

(3)大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的综述

杨红娟、宋丽贞、杨友国、王萍萍、王建胜认为:大多数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盲目设置就业高门槛,不考虑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不切实际地对大学生提出过高要求,影响大学生的成功就业;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尚未完全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整个就业渠道不畅通;很多法规和具体操作办法仍然限制着大学生作为人力资本自由流动的实施;而在人情关系显得格外重要的中国,部分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大肆运用“社会资本”(这里指人情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不均,间接限制他人自由流动等现象出现;不少企业过于注重经济效益,社会责任感欠缺。

(4)大学生就业观念偏失、能力不足的综述

王萍萍、丁永刚、杨新莹、郑会霞提出:人力资本投资具有长期性,需要投资者不断进行补充,然而大学生所学知识或技能涵盖面过窄或僵化,甚至与社会需求脱节,求职技能普遍较差;大学生的就业中存在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人享乐、盲目从政、讲究实用、求稳怕变等误区;一些毕业生不能看清目前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阶段的现实状况,在择业中不能对自身能力和素质做正确的评估,盲目追求高工资、大企业;大学生虽然掌握比同龄人更多的文化知识,但学校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会造成其某些观念的偏差,如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职业期望居高不下,或面临心理的断乳期,不能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从而造成就业受阻。

2、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研究综述(1)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张素云、姚裕群、王萍萍、王建胜、钱再见认为:加强对未来社会发展走向预测的科学性研究,并将研究结果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依据,从而对个人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方向具有重要指导并减少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损失;研究、收集、发布社会各类人才需求预测,指导个人人力资本投资行为,矫

·8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