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复习卷(附答案)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题目。
①《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一、填空。
1.苏轼是中国文人用儒佛道三家构筑精神世界的典型代表,他的一生最能体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在政治改革中既不同意新派的某些做法,也不同意老派的观点,结果“如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一贬再贬。创豪放派词风。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米芾、蔡襄、黄庭坚并称“宋四家”;苏轼提携的后人,著名的有“苏门四学士”,即黄庭坚、秦观、张耒和晁补之。
2.作者苏轼,字 子瞻 ,号 东坡居士 。北宋文学家。和父 苏洵 、弟 苏辙 合称为“三苏”。三苏父子和 唐 代的韩愈、柳宗元,以及同时代的欧阳修、 王安石 、曾巩被合称为“ 唐宋家 ”。
3.作者探求石钟山命名原因的方法是 到实地探访 ,作者由此得出的感悟是 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得知事情的 。(用自己的话概括)
.
.
二、解释加带点的词的含义。
1、微风鼓浪 (振动) .
2、水石相搏 (击、拍) .
3、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即使 ) .4、扣而聆之(敲击) .
5、北音清越 (高扬) .
6、桴止响腾 (传播) .
7、所在皆是也(这样 ) .
8、是说也,人常疑之(这个说法) ..9、余尤疑之(更加) .
三、在下列各组加带点的词中,选出意义相同的句子。
1. A.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于之) B. 如乐作焉(呢) ..
C.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表停顿 也) D. 微波入焉(于之) ..
E.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怎么,难道) F. 硿硿焉(…的样子) ..
G.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代词 它) ( A. D ) .
.
.
⒉ A、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B、盖大苏泛赤壁云 ..
C、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 D、《水经》云 ..
E、水面初平云脚低 F、世皆谓之天门云 (A C D同,B F同) ..
⒊ A、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C、客初至,不冠不袜 D、向往之至 ..
E、至唐李渤始防其遗踪 F、至莫夜月明 (A C同,B D同,E F同 ) ..
⒋ A、噌吰如钟鼓不绝 . B、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
C、佛印绝类弥勒 . D、满座宾客莫不伸颈……以为妙绝 .
E、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来此绝境 F、西人绝技,尤莫逾油画 ..
G、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H、今杀相如……而绝秦赵之欢 ..
J、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A G同,B H同, D F同, E J同 ) .
.
.
四、翻译句子。
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敲后能发出铿锵声音的山石,到处都这样,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五、第一段的作用是: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说法表示怀疑,为下文写“察”作铺垫的。
②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一、填空:第二段作者乘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实地考察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认为石钟山的命名和声音关系极大。石钟山发声的第一个原因是山下皆石穴罅,微波入焉,水波相激,形成噌吰如钟鼓不绝之声。第二个原因是在山间港口,有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风浪在“窍”中时进时出,发出
.
.
了窽坎镗鞳之声。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往 ) 2、森然欲搏人(……的样子) ..
3、有大石当中流( 正对着 . 4、汝识之乎( 知道 ) .
5、余方心动欲还(心惊 ) 6、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先前、刚才) ...
7、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谷中者(像 )( 边……边 ) ..
三、完成下列选择题。
1.列句中带点的词用法与意义与“如乐作焉” 相同的一项是(B ) .
A如鸣佩环,心乐之(以…为乐)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音乐,名词 ) ..
C.河南乐羊子之妻者(姓) D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爱好,喜欢) ..
2.选出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D )
.
.
A.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叩”敲击) B至莫夜月明 (“暮”傍晚) ..
C.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含糊”重浊而模糊) D.大石侧立千尺 ..
3.请选出下列句中带点的词的意思古今一样的一项( D )
A. 空中而多窍(中间是空的) B.自以为得其实(那事情) ....C.与风水相吞吐(风和水) D.不知其浅深(浅深 偏义复词 ) ....四、解释列句中加点的“之”字
①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助词 的)②徐而察之(代词 绝壁) ..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助词,定语后置标志)④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标志) ..
⑤士大夫之族(指示代词,这) ⑥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人称代词,我) ..
⑦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去) .
五、解释列句中加点的“因”字。
.
.
①因得观所谓石钟山者(因而 ) ②因笑谓迈曰(于是 ) ..
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 通过 ) ④因利乘便(乘着 ) ..
六、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我从齐安坐船去临汝,大儿子苏迈要赶到饶州的德兴县当县尉
2、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且笑的声音。
3、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
③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 陋也。
一、填空
1.第三段作者对李渤见解的评价是陋,而对郦道元的评价是简,他的见解与郦元是相近的,都看到了石钟山能发声与 石、水、风 都有关系,但郦道元没有看到石钟山特有的地形地貌。
2.由石钟山的命名,作者总结出了这样的道理:事不目见耳闻,不要断定它的有无
.
.
二、解释下列带点的词
⒈ 殆与余同 (大概)。 2.虽知而不能言 (用文字表达、记载 ) ..
⒊ 余是以记之 (因此 ) 4.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主观推断) ....
⒌此世所以不传也(…的原因) 6.自以为得其实(那事情的 ) ....
三、完成下列选择题
1.请指出下列带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D )
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名作状 乘船) B.大石侧立千尺(名作状,在侧面) ..
C.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名作状,在夜晚) D.微风鼓浪(名作动 振动) ..
E.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名作状 亲眼 亲耳) ..
2.判断下列句式与“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相同的一项(D )
A.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定语后置句)B. 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句
C.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判断句) D. 得双石于潭上(介词结构后置句)
.
.
六、四、解释下列句中带点的“而”字。
①扣而聆之( 表承接 就 才 ) ②空中而多窍( 表并列 又 同时) ..
③徐而察之(表修饰 地) ④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表因果 因而 因此) ..
⑤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表递进 更 而且) .
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表并列,又 同时;表转折 却 但是) ..
⑦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表假设 假如 如果) .
⑧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代词 你) ⑨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罢了) ...⑩既而得其尸于井 ( 一会儿 ) ..五、翻译下列句子。
1、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事情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就凭主观推测判断它的有无,可以吗?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
.
然而见识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子敲击(石头的办法)来寻求原因,自认为得到事情的。我因此记下这件事,是慨叹郦道元记事的简略,讥笑李渤见识的浅陋。
六、简答题
1.《石钟山记》结尾段的有什么作用?
①点明本文主旨:“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以反问表肯定的论断,即凡事必须目见耳闻,不可主观臆断。②点明写作意图并照应开头,“余是以记之”,既肯定了郦道元的见解,又批评郦道元之简,嘲笑李渤之陋。③总结全文,分析石钟山命名来由的疑团得不到解决的原因:其一,“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不肯”照应前文环境使人骇怕;其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是指不能很好地用语言表达出来或用文字记载下来。
2.文章主旨是什么?
文章记叙了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过程,对郦道元和李渤关于石钟山得名的说法进行了分析批评,说明要认识事物的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表现了作者注重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
《石钟山记》复习卷(学生卷)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题目。
①《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
.
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一、填空。
1.苏轼是中国文人用儒佛道三家构筑精神世界的典型代表,他的一生最能体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在政治改革中既不同意新派的某些做法,也不同意老派的观点,结果“如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一贬再贬。创豪放派词风。其散文与 并称“ ”;诗与 并称“ ”;词与 并称“ ”;书法与 、 、 并称“ ”;苏轼提携的后人,著名的有“ ”,即 、 、 和 。
2.作者苏轼,字 ,号 。北宋文学家。和父 、弟 合称为“ ”。三苏父子和 代的韩愈、 ,以及同时代的欧阳修、 、曾巩被合称为“ ”。
3.作者探求石钟山命名原因的方法是 ,作者由此得出的感悟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
二、解释加带点的词的含义。
1、微风鼓浪 .
2、水石相搏 .
.
.
3、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4、扣.
而聆之 5、北音清越.
6、桴止响腾.
7、所在皆是.
也
8、是说..也,人常疑之 9、余尤.
疑之 三、在下列各组加带点的词中,选出意义相同的句子。
1. A.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B. 如乐作焉.
C.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D. 微波入焉.
E.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F. 硿硿焉.
G.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⒉ A、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B、盖大苏泛赤壁云.
C、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 D、《水经》云.
.
) .
E、水面初平云脚低 F、世皆谓之天门云 ( ) ..
⒊ A、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C、客初至,不冠不袜 D、向往之至 ..
E、至唐李渤始防其遗踪 F、至莫夜月明 ( ) ..
⒋ A、噌吰如钟鼓不绝 . B、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
C、佛印绝类弥勒 . D、满座宾客莫不伸颈……以为妙绝 .
E、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来此绝境 F、西人绝技,尤莫逾油画 ..
G、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H、今杀相如……而绝秦赵之欢 ..
J、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 .
四、翻译句子。
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
.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五、第一段的作用是:
②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一、填空:第二段作者乘小舟 ,实地考察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认为石钟山的命名和声音关系极大。石钟山发声的第一个原因是 。第二个原因是 。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2、森然欲搏人 ..
3、有大石当中流 4、汝识之乎 ..
.
.
5、余方心动..欲还 6、与向.
之噌吰者相应 7、又有若.老人咳且.
笑于谷中者 三、完成下列选择题。
1.列句中带点的词用法与意义与“如乐.
作焉” 相同的一项是(A如鸣佩环,心乐.之 B.巫医、乐.
师、百工之人 C.河南乐.羊子之妻者 D智者乐水,仁者乐.
山 2.选出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B至莫.
夜月明 C. 南声函胡..
,北音清越 D.大石侧立千尺 3.请选出下列句中带点的词的意思古今一样的一项( )
A. 空中..而多窍 B.自以为得其实.. .
) .
C.与风水相吞吐 D.不知其浅深 ....四、解释列句中加点的“之”字
①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②徐而察之 ..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 ④句读之不知 ..
⑤士大夫之族 ⑥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⑦吾欲之南海 .
五、解释列句中加点的“因”字。
①因得观所谓石钟山者 ②因笑谓迈曰 ..
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 ④因利乘便 ..
六、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2、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
.
3、古之人不余欺也
③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 陋也。
一、填空
1.第三段作者对李渤见解的评价是 ,而对郦道元的评价是 ,他的见解与郦元是相近的,都看到了石钟山能发声与 都有关系,但郦道元没有看到 。
2.由石钟山的命名,作者总结出了这样的道理: 。
二、解释下列带点的词
⒈ 殆与余同 2.虽知而不能言 ..
⒊ 余是以记之 4.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
⒌此世所以不传也 6.自以为得其实 ....
三、完成下列选择题
.
.
1.请指出下列带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B.大石侧.
立千尺 C.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D.微风鼓.
浪 E.事不目.见耳.
闻,而臆断其有无 2.判断下列句式与“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相同的一项(A.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B. 古之人不余欺也
C.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D. 得双石于潭上
六、四、解释下列句中带点的“而”字。
①扣而.聆之 ②空中而.
多窍 ③徐而.察之 ④涵淡澎湃而.
为此也 ⑤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
不能言 ⑦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⑧而.
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
)
.
⑨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⑩既而得其尸于井 ....五、翻译下列句子。
1、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六、简答题
1.《石钟山记》结尾段的有什么作用?
2.文章主旨是什么?
文章记叙了 。
说明要 。
表现了 。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