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期末复习整理(大一下)
No.1 [中文部分]
第六章
第三节
1. 法国浪漫主义先驱夏多布里昂(代表作《阿达拉》)和斯塔尔夫人(代表作《论文
学》、《论德意志》)。
2.乔治〃桑,与雨果同时代的法国著名女小说家,田园小说先驱,代表作:《魔沼》。 3.大仲马,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代表作《基督山伯爵》。 小仲马,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代表作《茶花女》。
4.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法国著名诗人、剧作家、小说家、政论家和文艺理论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他在剧本《克伦威尔》序言中批评了古典主义戏剧只写“崇高文雅”等清规戒律,力图扩大艺术表现的范围,强调自然中的一切都可以成为艺术题材,提出将滑稽丑怪与崇高优美进行对照的原则,反映了七月革命前夕资产阶级的民主要求。这篇序言成了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宣言,雨果也因此被公认为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
5.剧作《欧那尼》,背景是16世纪西班牙。剧本具有强烈的反封建倾向,打破了古典主义在悲喜剧之间设立的界限,被视为浪漫主义战胜伪古典主义的标志。 6.名词解释:美丑对照原则
浪漫主义审美原则。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善与丑共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1 / 19
浙江科技学院 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7.作品分析题:以《巴黎圣母院》为例分析雨果美丑对照原则
美丑对照原则: “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善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克洛德:智慧美、灵魂丑;伽西莫多:外形丑、灵魂美;弗比斯:外形美、灵魂丑。 爱斯梅拉达与伽西莫多。小说的中心人物爱斯梅拉达她从小在吉卜赛人中长大,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她形成了善良的本性,浑身洋溢着蓬勃朝气和青春活力,她粗犷热情、矫健活泼,在圣母院前,翩翩起舞,如乳燕翻飞,多彩多姿。更何况她天生就美。善良的吉卜赛人都热爱她,把她看成亲人,而她也将吉卜赛人看做她唯一的亲人。而同样是孤儿的伽西莫多,却天生就遭受了截然不同的待遇。一出生就猴子不像猴子,人不像人,简直就是怪物一个。伽西莫多作为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是一个弃儿,“跛足、独眼、驼背、四面体鼻子、马蹄形嘴、赤红眉毛下长着小左眼,右眼被一个大肉瘤遮住了的一个怪人。他身残貌丑,五官不全,不为人们理解和尊敬,有的只是鄙视和嘲笑,这无形中形成了他与人们的距离,形成了怪癖的性格,他也唯克洛德是听。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与她的不同,伽西莫多在封闭的、充满敌意与仇视的教会生活中逐渐失去人性,而爱斯梅拉达则在自由的、内部较为和睦平等的吉普赛人中逐渐完善了人性。 爱斯梅拉达与弗比斯。爱斯梅拉达献给弗比斯的是忠贞不渝的爱情,她由对弗比斯的救命的感激而心生爱慕,弗比斯是个轻薄少年,他贪慕爱斯梅拉尔达的美色,与她幽会,骨子里却又瞧不起她的身份地位,完全是出于玩弄她,他宁愿要自己不爱的贵族名门百合花小姐也不愿娶她,只抱着拈花惹草,逢场作戏的念头与爱斯梅拉尔达交往,骗取姑娘爱。出事后,爱斯梅拉尔达身陷囹圄,而弗比斯对她的生死无动于衷,充分显露了一个纨绔子弟淫邪卑劣的兽性,这二者也形成了高尚与卑劣的对照。 克洛德与伽西莫多。伽西莫多作为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是一个弃儿,年轻时的克洛德神甫收养了他。通过伽西莫多与克洛德的对比、烘托、陪衬,表现出克洛德作为人善良的本性,而当美丽的爱斯梅拉达出现后则又充分表现了作为副主教的神性压抑下尚未泯灭的作为人的人性与兽性,这是克洛德与伽西莫多的一大区别。如果说伽西莫多是验证“丑就在美的身边,畸形靠近着优美”,那么克洛德便验证了“丑陋隐藏在崇高的背后”。总之,通过这组对比,一方面展示了作为神职人员的神性以及宗教重压之下未灭的人性与尚存的兽性,也正是通过这个概括了一切忠诚与灵魂之美的伽西莫多对克洛德的陪衬、烘托,才使克洛德的多重性得以体现。 克洛德与弗比斯。这两个人物的对比,主要表现在各自对待爱斯梅拉达的态度上。克洛德与弗比斯比较起来显得专一,尽管其追求手段、方法低能,甚至应该说是残忍的,但从中看出他对爱的真诚与执著。应该说在四个男人对爱斯梅拉达的爱中,克洛德是最刻骨铭心的,执著、专一的。而弗比斯,年青英俊的军官却是精神空虚,言行轻浮,惯于寻花问柳。通过这一层对比,更深一层地展现出了克洛德神性下不灭的人性,以及人性中固有的兽性。 伽西莫多与弗比斯。皇家侍卫长弗比斯风流潇洒、英俊健美,如同太阳神一般,实际上是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卑鄙自私的纨绔子弟。在敲钟人劫持少女时,他英雄般地救了她,基于对英雄的爱慕,爱斯梅拉达死心塌地的爱上了他, 而他回报给少女的却是欺骗和玩弄, 这位轻浮的侍卫长漂亮的外表掩盖不了灵魂的丑恶。与副主教和侍卫长形成鲜明对照的却是敲钟人伽西莫多, 在他奇丑的外表下有着一颗水晶般的心,当他受刑时少女救助了他,受到少女美善人格的感化,他深深地爱上爱斯梅拉达。如果说漂亮的弗比斯的爱是一种虚情, 道貌岸然的克罗德的爱是一种兽欲, 那么伽西莫多的爱是一种最宝贵的真情,他的爱是谦卑的,肯于自我牺牲高尚无私的爱。当少女被迫致死后,伽西莫多惩办了凶手,自己也殉情而死,而这表现了他人性的正义,也体现了一种坚定美好的人道主义精神。通过人物外丑内美、外美内丑的对比,可以看出心灵美高于一切的,外表的丑陋埋没不了灵魂的圣洁, 伽西莫多就是作者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指导, 运用对照的手法塑造出来的一个外表奇丑而内心极美的人道主义典型, 所以伽西莫多达到了丑与美的统一。 2 / 19
浙江科技学院 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8.作品分析题:《悲惨世界》中雨果人道主义的体现
所谓人道主义思想,就是指人们都有权过上正常、平等的生活,都应发扬“仁慈与博爱”的精神,让饶恕与感化来惩罚罪恶。 雨果生活在19 世纪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初期,这时期黑暗的社会背景、统治者的昏 庸无能和底层劳动者的水深火热都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厌恶封建专制 王权统治的残暴与黑暗,不满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与伪善,但他同时又真诚地同情贫苦人民,被他们朴实善良的品格和正直勇敢的斗争精神所感动。《悲惨世界》在描述一个“悲惨世界”的同时,表达了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希望以“感化和大爱”作为消除社会 痼疾的武器,用大爱感化世界的迫切心愿,充分体现他“坚信人本善良,以‘感恩’、‘博爱’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 谈谈小说。冉阿让的一生就是在坐牢、苦役和颠沛流离中度过。他出身贫苦,为了谋生干过多种底下的工作,他为了姐姐家饥寒的孩子偷了一块面包,因此被判刑,前后 坐牢19年。主人公冉阿让的这一小段经历中,已包含了两个“两难”的境地。看一下他自己的想法吧:他承认自己不是一个无罪的人,但他是在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愿意劳动而又缺少劳动的情况下走上犯罪的道路的;他认为法律对他的处罚太重了。他的结论 是:他所受的处罚,实际上不仅是不公允,而且肯定是不平等。他认为不仅社会有罪,上帝也有罪。他在监狱里磨就了“仇恨”的利刃,他恨社会,社会用饥饿和冷酷磨砺了 冉阿让,冉阿让的心因此也变得又冷又硬起来。人性和善良就这样被泯灭掉了,一颗心灵在罪恶的上空苦苦挣扎着,等待着上帝的拯救。但当他走出牢狱时,又等于踏进了人“孤零零,没有栖身之处,没有避雨之处。”实在是“连狗都不如”。 生的监狱:而就在这个时候,在这个冉阿让的灵魂几乎掉进罪恶深渊的时候,仁慈的米里哀主 教出现了,给这个悲惨的世界带来了希望,同时也给作者自己带来了希望。当冉阿让跑到主教家里,怀着对自己,对这个社会几乎失去信心的心态,宽容的米里哀主教收留了他。这一举动让冉阿让感到十分的意外,以至于他不停地对主教说自己是一个苦役犯。 当冉阿让不顾主教收留之情偷走银器而被警察抓住的时候,米里哀主教再一次展现了基督教的伟大,再一次同他的宽忍和博爱感化了冉阿让,让他从一个做坏事的道路走上了 施惠的善良之路。冉阿让以后的表现,证明了米里哀主教的成功,人道主义的火种在这个冰冷的悲惨世界得到了延续,给人带来了温暖。一个被社会恶狠狠当作垃圾扔掉的人, 终于又回到了人间,他从米里哀主教的尊重中找回了失去已久的良知和尊严,他心中的坚冰成块地垮塌,一盏明灯在他的心中点燃,从此再也没有熄灭过。 当他成为马德兰市长以后,他关心人民,爱护孤寡,竭尽所能地帮助穷人。他冒着 暴露身份的危险用肩膀扛起压在车下的老人,他选择再次入狱的危险拯救被误认为冉阿让的人犯,他不顾欺侮和怀疑命令沙威释放无助的芳汀,他不惜生命的危险跳车逃跑去 寻找苦难中的珂赛特„„在1832年的巴黎巷战中,冉阿让碰到了混入革命营垒被当作奸细抓捕的沙威,出于人道主义的思想,冉阿让没有执行枪决他的命令,毅然放走了这个 一直追捕自己的敌人沙威,使他重归自由。 雨果在冉阿让身上其实是寄托了他对人类高尚精神世界的追求。尽管他是个平凡的 人甚至曾是一个罪犯,但他的心灵却是无比高尚纯洁,在他的心中 没有什么要求付出得回报的念头,你有困难,我就帮你,即使付出一切,就这么简单!尽管他在与命运、与社会丑恶现象的搏斗中显得孤立、单薄,但恰恰是在这种差距悬殊的对抗,才更能凸 显出他英雄的本色。如同主教对冉阿让说的那番话:“我的兄弟,你不再属于恶的一方,而属于善的一方。我买了你的灵魂,把你的灵魂从邪恶和沉沦的思想中赎了出来交给了”冉阿让做到了,他完成了自我的救赎,也把自己从以往的错误思维中解放了出来, 上帝。重新看到了人性的阳光。 3 / 19
浙江科技学院 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第四节
1.论述题:叶甫盖尼〃奥涅金人物形象分析 奥涅金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集中体现二十年代俄国进步贵族青年性格的 形象,他是一个开始觉醒却又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他在文化身份上处于混血状态,即生于贵族之家,接受欧化教育,向往工业文 明但又未能得其精髓,初具叛逆性格却又不时耽于幻想。他的思想中有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倾向,却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奥涅金既不愿在黑暗中生存, 却又没有勇气冲破这黑暗去寻找光明。他又是一个不满现实生活,鄙视上流社会,为了探索舍弃个人幸福的进步青年形象。当初为了事业而放弃了爱情,后来爱上已 为人妇的塔吉雅娜,塔吉雅娜也已经变成了贵妇,那时她失去了原本的纯洁和善良,更多的是上层社会的价值观和认知,于是奥涅金被拒绝了 他在性格行动上处于分裂状态,即渴望自由但又信念不坚,厌恶现实然又无力 反抗,不甘沉沦却又盲无目标,幻想作为而又远离人民。他愤世嫉俗,却找不到出路,所以苦闷、冷漠又痛苦。但是,他愤世嫉俗的同时又很脆弱,无法做到与社会 决裂,所以往往采取消极避世的态度。他杀死连斯基,是为了虚伪的荣誉。 奥涅金受进步的时代思想的影响,成为俄国文学作品中第一个“多余的人”:他 用怀疑、不满、批判的眼光看待现实,但他又希望找到有意义的新生活,但缺乏目标,摆脱不了旧生活的影响,一事无成。 2.《别尔金小说集》“小人物”形象
1830年普希金完成了《别尔金小说集》的创作,其中感伤主义最浓烈的要属《驿站长》,主人公维林成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小人物”形象,开创了俄罗斯文学“小人物”主题的先河,揭露了当时俄国社会最底层的人物的悲惨生活。 3.俄国文学作品中第一个“小人物”——维林
4.茹可夫斯基,俄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代表作长诗《柳德米拉》
5.莱蒙托夫继普希金之后俄国又一位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抒情诗《帆》,长篇小说《当代英雄》塑造了“多余人”毕巧林(第二个“多余人”形象)的贵族青年形象。
6.名词解释“多余的人” “多余的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出生于贵族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有改造社会的理想,本来可以在社会探索方面成就一番事业,但是由于远离实际,脱离人民,加上时代和社会的局限性,他们只能到处漂泊,找不到生根的地方,结果一事无成,成了生不逢时,被社会所不容的“多余的人”。而他那种忧郁、彷徨、孤傲、愤世嫉俗的个人性格,也是促成他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 普希金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塑造了第一代“多余的人”奥涅金的形象,他集中精力进行社会探索而毫不顾忌个人的爱情生活,然后他的理想没有实现,曾经因为事业而舍弃爱情的奥涅金到头来也只是想在爱情生活中获得一丝慰藉,尽管连这点慰藉后来也难以实现了。他的悲剧概括了那个时代觉醒过来但还没有找到出路的贵族青年的悲惨命运。 除此之外,“多余的人”还有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和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 4 / 19
浙江科技学院 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7.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恒定代表,是俄罗斯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代表作:《致恰达耶夫》、《致凯恩》、《致大海》、《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第五节
1. 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1783~1859),美国文学之父,以笔记小说和历史
传记闻名于世,开创新一代浪漫主义文风。
2. 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美国十九世纪最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
代表作:长篇小说《红字》。
3. 惠特曼(Walt Whitman,1819~1892),美国十九世纪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
诗歌作品集《草叶集》。
第七章
第一节
1. 简答题: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首先,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为武器,研究社会,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对社会历史现象作出了广阔的再现和深刻的批判,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同时它深刻展现出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物,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表现了人物异化现象,寻求人的心灵自由,表现出深度意义上的人道主义精神。 其次,现实主义文学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 第三,现实主义文学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第四,现实主义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与繁荣。 第二节
1. 论述题:于连与拉斯蒂尼形象的比较分析
不同点: ① 他们的出身不相同。拉斯蒂尼是外省的贵族子弟,而于连则出身平民。 ② 生活的时代不尽相同。于连生活在法国复辟王朝时期,拉斯蒂尼生活在复辟王朝后期到七月王朝时期之间。 ③ 他们所处的环境及由此带来的心理变化不同。于连出生平民,受压迫的地位使他滋长了对现实的不满情绪。他受启蒙思想和拿破仑的影响,有一定人文主义思想。他的反抗性格,对贵族大资产阶级有一种本能的厌恶。他狂热地崇拜拿破仑,他决心像拿破仑那样凭本事为自己建功立业。然而,于连生不逢时,志向无法实现。为此,他仇恨贵族阶级。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便改换门庭,投靠教会,以攫取高贵的地位和巨额的财富。他不信上帝,却装出相信宗教的模样,把圣经读得倒背如流。拉斯蒂尼本是一个有正义感的青年,但是巴黎上流社会诱惑着他,3年的巴黎生活使他看清了社会的本相,钱财才是在上流社会立足的本质。于是走上资产阶级野心家的道路。 ④ 向上爬的心态不同。于连向上爬的手段中包含有反抗的因素,都不顾一切,他是矛盾的,真诚与虚假,自尊与虚荣共同铸成了他的性格。拉斯蒂尼在往上爬的过程中,则没有这种矛盾心态的存在。 ⑤ 向上的手段不同。于连内心的自尊和敏感决定了他只能走正途,比如家教,他自己从小就有远大抱负,并且不愿做出低三下四的事来糟蹋自己。而拉斯蒂涅则没有这么多准则,在奋斗的过程中用了各种方法,比如靠关系,靠女人等等。 5 / 19
浙江科技学院 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相同: 他们都是个人奋斗者的典型,聪明伶俐,志向远大,有发财致富、向上爬的野心。同时,虚伪和妥协是于连与拉斯蒂理的特点。 2. 论述题:《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人物形象分析
安娜是一个坚定地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俄国贵族妇女的典型。 ① 安娜是个光鲜美丽、优雅动人的贵妇,她美丽善良、真诚勇敢,洋溢着青春与活力,具有摄人心魂的高贵气质。 ② 安娜的优秀和不同反响就在于她自我意识的苏醒,在于她对爱情、个性的追求。这一方面,安娜有着和资本主义者共通的思想。沃伦斯基的到来,使安娜开始意识到幸福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安娜自我意识的觉醒,反映的是时代的进步,她是属于走在时代前沿的女子。 ③ 叛逆精神。安娜的优秀还在于她勇敢、顽强的斗争精神。安娜对于爱情的态度是坦诚的,当她意识到自己已经爱上沃伦斯基时,她坦诚的向卡列宁承认,自己爱上了别人,并无法再和他生活在一起。安娜对爱情的追求不仅是执着的,而且是大胆的,毫无隐瞒的。 ④ 矛盾复杂相结合的女人。她对沃伦斯基的情感是有两面性的,对卡列宁也是有两面性的。在对卡列宁的冷漠当中愧疚感一直都无法减少,后来也一直都打算祈求他的宽恕。对沃伦斯基,她是爱的,坚定而又怀疑。正是由于这种强悍的爱,使得沃伦斯基决定是离开安娜。而安娜也在忏悔和懊恼中自杀。 3. 梅里美(1803~1870),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代表作:《嘉尔曼》(又译作《卡门》)。 4. 福楼拜(1821~1880),法国19世纪文坛承上启下的重要作家之一,代表作:《包法
利夫人》。
5. 司汤达(1783~1842),著有文艺著作《拉辛与莎士比亚》,《巴马修道院》,长篇小说
《红与黑》。 6. 简答题:《红与黑》中“红”和“黑”的含义
“红”象征着拿破仑时代的军装,即充满英雄业绩的战争时代,代表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血和丰功伟绩;“黑”代表教士的黑袍,指黑暗反动的复辟时期的王朝和教会的黑暗统治。
第三节
1. 名词解释:《人间喜剧》
《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的一部风俗史的合集,它包括91部作品,用分类整理和人物再现的形式构成。《人间喜剧•前言》中写道:“法国社会将要做历史学家,我只能当它的书记,编制恶习和德行的清单,搜集情欲的主要事实,刻画性格,选择社会上的主要事件,结合几个性质相同的性格的特点揉成典型人物,这样我也许可以写出许多历史家忘记了写的那部历史,就是说风俗史。”
《人间喜剧》分为“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其中,“风俗研究”是最重要的部分,它分为“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旅生活场景”和“乡村生活场景”。
《欧也妮•葛朗台》是《人间喜剧•风俗研究》里“外省生活场景”中最重要的作品,
6 / 19
浙江科技学院 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也是一部资产阶级的发家史。
《高老头》是《人间喜剧•风俗研究》中“私人生活场景”,表现的是一种畸形的爱。 2. 名词解释:巴尔扎克的“人物再现法”
“人物再现法”是巴尔扎克创立的艺术方法,主要形式: (1)同一人物在不同作品中反复出现,重要人物出现二三十次,一部小说反映他们的一段经历,最后构成人物的完整形象;
(2)通过小说中人物的叙述,说明小说中发生的事在社会上屡见不鲜,这些事都散见于其他小说中;
(3)并列出同一阶层人物的代表,或者把小说的人物性格作一对比,这些人物都在不同的小说中出现的过。
《人间喜剧》中再现的人物有400多个,分散在75部小说中。人物再现法使人物性格更加丰满,也使《人间喜剧》中的作品联成了一个整体。 3. 名词解释:巴尔扎克的“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巴尔扎克作品完全符合恩格斯提出的现实主义定义:真实地描写细节,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典型”指的是人物,在这个人物身上包括着所有那些在某种程度跟它相似的人们的最鲜明的性格特征:典型是类的标本。
第四节
(略)
第五节
1. 名词解释:“新人”形象
“新人”形象首出现在车尔尼雪夫斯基长篇小说《怎么办?》。“新人”就是19
世纪60年代出现在俄国政治舞台上的平民革命家,他们不仅有美好的理想,而且有能力去实现它。他们头脑清醒,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从事艰苦劳动的习惯和进行实际工作的能力。他们彼此尊重,平等相待,在处理家庭和婚姻恋爱等问题时遵循着“合乎理性”的原则。他们反抗封建农奴制,和人民息息相通,作者借“新人”形象表达了革命民主主义者反抗农奴制的政治主张。代表人物有屠格涅夫《前夜》中的英沙罗夫和叶琳娜、《父与子》中的巴扎洛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中的拉赫美托夫。
2. 以《罪与罚》为例,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超人学说”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中的拉斯柯尔尼科夫是文学史上一个崭新复杂的人物形象,是一个积极思考而又痛苦不安、献身于反抗异化社会的斗争而又未能找到正确道路的俄国小资产阶级青年。拉斯柯尔尼科夫在目睹无数家庭悲剧后,在心中建构自己独特的理论,认为人可以分为“超人”和“凡人”,前者能够推动世界,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甚至杀人犯罪:后者平庸保守,只能繁殖同类材料和充当前者的工具。为了向社会证明自己不是凡人,他在神思恍惚中犯了罪,杀掉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而这一极端行为却是为了文化的精神欲求。从此犯罪感时时折磨他,最后他在索尼雅的劝说下投案自首。
超人学说是有一定的片面性的。因为超人学说,拉斯柯尔尼科夫宁做刽子手,
7 / 19
浙江科技学院 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3. 4. 5. 6. 7.
不做刀下鬼。宁做残暴者,不做驯服人。甚至认为有必要踏过尸体和血泊。于是,其心理世界被非道德应力所控制,道德一时间被践踏于泥泞之中。 果戈里(1809~1852),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死魂灵》。 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罗亭》。 奥斯特洛夫斯基(1823~1886),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代表,戏剧家,被称为“俄罗斯民族戏剧之父”。代表作:戏剧《大雷雨》。 涅克拉索夫(1821~1878),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诗人,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代表作《在俄罗斯谁能过好日子?》
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代表作《双重人格》、《地下室手记》、《罪与罚》、《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成名作《穷人》,深化了俄罗斯文学中的“小人物”主题。
第六节
1.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十九世纪俄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也是公认的世
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代表作: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主人公聂赫留朵夫是一个探索者形象,反映了当时托尔斯泰思想的主要特征,是自传性的象征。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2. 名词解释: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建立在宗教道德基础上的为上帝、为灵魂而活着,爱一切人,“勿以暴力抗恶”,通过“道德自我完善”摆脱罪恶,使人类达到“最后的幸福”。 3. 以《复活》为例,理解“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建立在宗教道德基础上的为上帝、为灵魂而活着,爱一切人,“勿以暴力抗恶”,通过“道德自我完善”摆脱罪恶,使人类达到“最后的幸福”。
在《复活》一书中,主人公聂赫留朵夫是自传性人物形象之一,是“忏悔贵族”的典型。他的思想与性格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纯洁善良、追求理想的阶段,其次是放纵情欲、走向堕落的阶段,最后是从忏悔走向复活的阶段。聂赫留朵夫从忏悔到复活的过程是人性由失落到复归的过程,即改恶从善,道德自我完善,但他最后信奉“勿以暴力抗恶”的不抵抗主义使他成了托尔斯泰主义的化身,这反而失去了形象的真实性。
小说中男女主人公复活的道路是不同的,但他们的精神归宿是一致的,即“博爱”与“宽恕”,作者这样写强调了“道德自我完善”在改造人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但这种宗教道德药方是空想虚幻具有消极意义的。
第七节
1. 中、北欧现实主义作家
① 密茨凯维奇,波兰诗人,诗剧《先人祭》
② 显克维奇,波兰作家,历史小说《你往何处去》(1896) ③ 易卜生,挪威戏剧家、诗人。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1878),主人公娜拉是
8 / 19
浙江科技学院 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一个争取妇女解放的精神反叛者,是从传统的家庭观念中觉醒了的妇女形象。 ④ 裴多菲,匈牙利诗人,代表作:《生与死》、《爱国者之歌》、《我是匈牙利人》
等。
第八节
1. 美国废奴小说: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
2.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小说家,被称为“美国现实主义文学之父”。
名字含义:水深14英尺,轮船可以安全通过。 代表作品: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1876)、《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1884)(白人孩子哈克贝利•费恩 老黑奴吉姆)
创作源泉:密西西比河——结构上的红线,理想美国的象征。
第八章
第一节
(略)
第二节
1. 波德莱尔(1821~1867),法国早期象征主义文学代表,主张“从恶中抽出美”,他
的诗集《恶之花》首先冲破了诗歌只能歌颂“真善美”的法则。
2. 保尔•魏尔兰(1844~1896),法国著名象征派诗人,代表作《被遗忘的小咏叹调》。 3. 阿尔蒂尔•兰波(1854~1891),法国著名象征派诗人,代表作:《元音》。 4. 论述题:象征主义诗歌的理解
象征主义者重视个人的抒情,但它们不是抒发日常的喜怒哀乐,而是描绘内心不可捉摸的隐秘,表现隐藏在事物背后的真理。并且他们认为对未知世界有非凡感知能力的诗人是“通灵者”,而波德莱尔认为嗅觉,听觉,视觉彼此统一。波德莱尔作为象征主义诗歌的先驱,强调通灵和契合。
9 / 19
浙江科技学院 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第三节
1. 名词解释:自然主义文学
自然主义文学思潮源于龚古尔兄弟的小说。1880年,左拉等六人各写一篇小说结集出版,名为《梅塘之夜》,以左拉为首的梅塘集团也是法国自然主义文学流派成立的标志。左拉在《实验小说论》中主张把生理学引入小说,主张客观地描绘现实,像研究生 物一样,用科学的方法剖析人的生理对性格和行为的影响。 自然主义文学的特点是:首先是科学理性精神关照下的真实观,现实主义执著于典型意义上的真实,执着于社会生活本质意义上的真实;而自然主义的独特诉求在于追求科学意义上的真实,也就是真理性的认识。其次是以科学实验为指导的创作观。最后是以遗传学关照下的生物人为基础的人物观 代表作有左拉的《小酒店》、《萌芽》,作品集《卢贡-马卡尔家族》和莫泊桑的《羊脂球》。 2. 左拉(1840~1902),法国自然主义文学代表。代表作《小酒店》、《娜娜》、《萌芽》
和《金钱》。
3. 莫泊桑(1850~1893),法国自然主义文学代表。代表作:短篇小说集《梅塘之夜》
中的小说《羊脂球》。
第九章
第一节
1. 名词解释:长河小说
20世纪初,现实主义文学中涌现了大量“长河小说”。长河小说是以描写家族的历史或个人命运的变化反映社会变迁的多卷本小说,它以一个人、一个家庭或者一个家族的历史为线索,字数一般都在100万字至150万字之间,不仅具有一定的长度,而且具有大江大河般的深度和丰富性。代表作有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马丁•杜•加尔的《蒂博一家》、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高尔斯华绥《福尔赛世家》。 第二节
1.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代表作:《约翰•克里斯朵夫》,开创“长河小说”。
第三节
1. 劳伦斯(1885~1930),英国20世纪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代表作:《儿子与情人》、《恋爱中的女人》(认为是自己最好的小说)、《鸟•兽•花》。
10 / 19
浙江科技学院 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第四节
1. 论述题:《老人与海》桑迪亚哥形象分析
硬汉形象是指海明威作品中出现的一系列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有拳击师、斗牛士、猎人、渔人等,他们都具有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性格,面对暴力和死亡,面对不可改变的命运,都表现出一种从容、镇定的意志力,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老汉桑提亚哥更是集中体现了海明威心中的硬汉形象。 桑提亚哥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48天之后钓到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马林鱼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终于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这时却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了。“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句名言便是桑提亚哥硬汉形象的精神境界。 2. 海明威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中主人公杰克•巴恩斯是“迷惘的一代”中的代
表人物。
第十章
第一节
1. 俄国未来派分为自我未来派和立体未来派,马雅可夫斯基是立体未来派的代表诗人,
他的独创的“楼梯式”诗歌,极大地丰富了俄罗斯诗歌的韵律和形式。
第二节
1. 高尔基(1868~1936),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苏联作家。代表作长篇小
说《克里姆•萨尔金》
第三节
1. 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作家,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静静的顿河》,
这部作品成功塑造了格里高力•麦列霍夫这一哥萨克艺术典型。
第四节
1. 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苏联作家,代表作:《日瓦戈医生》。
第十一章
第一节
(略)
11 / 19
浙江科技学院 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第二节
1. 简答题: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象征、荒诞、冷漠、寓言、自传
2. 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欧洲现代派小说的鼻
祖。代表作:《变形记》。
第三节
早期象征主义 代表:波德莱尔、魏尔伦、马拉美……
1. 象征主义
后期象征主义 代表:T.S.艾略特、庞德、瓦雷里……
2. T.S.艾略特(1888~1965),后期象征主义代表,美国诗人。
代表作有长诗《荒原》
第四节
1. 名词解释:存在主义文学
以萨特为创始人的存在主义文学是以萨特的无神论存在主义哲学为思想基础的。存在主义式现代派文学的第二个阶段。存在主义文学继承哲理小说的传统,描绘的却是世界的荒诞和人生的焦虑,与存在主义哲学是相辅相成的。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发展到顶峰,代表作家有萨特、波伏瓦和加缪。 2. 萨特(1905~1980),存在主义文学创始人,法国小说家。
代表作有独幕剧《隔离审讯》。 3. “地狱就是他人”(《隔离审讯》)阐述:不能正确对待他人或他人的判断,那他们就
是地狱,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
第五节
1. 名词解释: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是在20世纪初期继后期象征主义、未来主义之后又一个现代主义的文学流派。意识流,也称思想流,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他认为:“意识并不是一点一滴零零碎碎地表现的,像‘一连串’或‘一系列’等词语都不如原先说的那样合适。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衔接,而是流动的。” 人们习惯于将那些采用人物内心思维流动的描绘手法,以打破时间和空间为特征来表现意识流动、跳跃的文学作品,称为“意识流文学”。 严格地说,“意识流”只是一种以内心独白和心理分析以及时空跳跃、诗化的自由联想等为主要特色的艺术手法。 代表作有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詹姆斯·乔依斯的《尤利西斯》、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达洛维夫人》和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喧嚣与疯狂》。 12 / 19
浙江科技学院 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2. 名词解释: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 “约克纳帕塔法”是美国作家福克纳以他家乡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为依据,为他的小说创作虚构出来的一个典型的美国南方县份的名称。福克纳将多达15部以上的小说故事发生的地点安排在这个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地方,形成了后来为文学评论家们定名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例如《喧嚣与疯狂》。 第十二章
第一节
(略)
第二节
1. 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爱尔兰剧作家、小说家,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人之一。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等待戈多》,被称为“英国荒诞派戏剧第一剧”。
第三节
1. 阿兰•罗伯-格里耶(1922~2008),法国小说家。第一部小说《橡皮》(体现了新小说注重写物的表现)。
第四节
1. 名词解释: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Black Humor)是欧美现代主义思潮流派之一,它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风行美国,波及欧洲。“黑色幽默”是一种阴暗的幽默,它的笑声中含有浓重的绝望情绪。
第五节
(略)
第六节
(略)
13 / 19
浙江科技学院 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第十三章
第一节
1. 名词解释:《吠陀》
印度现存的最早文献是四部吠陀本集。其中最古老的是《梨俱吠陀》,另外三部是《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达婆吠陀》,它们主要是诗体,约产生于BC1500—1000年,使用的是吠陀语。 《梨俱吠陀》分10卷,共有1028首长短不一的诗,最短的只有一节,最长的有58节,平均每首10节左右,总共10589节。 “梨俱”的意思是诗节,“吠陀”的意思是知识。《梨俱吠陀》不仅是印度,也是印欧语系中最古老的诗歌总集。整个《梨俱吠陀》基本上采用颂诗形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以及由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转化而成的诸神,表示赞美、恳求或劝说,它表明上古初民面对神秘莫测的自然和社会,常常幻想通过巫术的手段予以控制,或通过崇拜的方式予以协调。 2.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并称印度两大史诗,是印度列国纷争时代的艺术反
映。
第二节
1. 古代巴比伦文学中的长篇叙事史诗《吉尔伽美什》是已知的世界文学中最早的史诗。
第十四章
第一节
1. 日本第一部和歌集《万叶集》。日本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源氏物语》(也是世界最早的小说)。 2. 《源氏物语》,作者[日本]紫式部。是日本平安中期的长篇物语,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古典小说,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塑造了四百多位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第二节
1.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中古时期一部具有浓郁的东方情调和瑰丽奇妙的民间故事
集,被誉为世界伟大的文学作品之一。高尔基誉之为世界文学史上“最壮丽的纪念碑”。
14 / 19
浙江科技学院 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2. 简答题:以《一千零一夜》为例,分析阿拉伯故事的特点。
① 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飞毯在空中自由来去;口念暗语,
巨大的石门会自动打开;一夜之间一座宫殿拔地而起。 ② 故事套故事的结构方式。一千零一夜大故事套小故事,环环相扣,层出不穷。这种结构方式,可以把许多民间故事组织在一起,成为一个庞大的故事系统。《商人和魔鬼的故事》,眼看商人马上要被魔鬼杀死,故事到此完了,但刹那间跑出三个老人来,于是开始了《第一个老人和羚羊的故事》、《第二个老人和猎犬的故事》和《第三个老人和骡子的故事》。 ③ 瑰丽而流畅的语言。作品运用的是经过加工提炼的人民口头语言,词汇丰富,生动流畅,极富感染力。《巴格达脚夫和女郎》中,作品首先通过脚夫的视觉和感觉来描写“姗姗来到”的女郎形象:她“头戴卯隋里丝面纱,身着细纱衫,腰结飘带,脚穿绣花鞋”,并说她“买了用麝香、乳香、沉香、龙涎香精制而成的装在喷瓶中的香水精,以及亚历山大的蜡烛等物”。用普通的然而美丽的语言,更增添了女郎瑰丽的色彩,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的繁华茂盛。 第十五章
第一节
1. 名词解释:《吉檀迦利》
《吉檀迦利》是泰戈尔最著名的一部诗集。诗集的主题就是讴歌人与神的合一,人性与神性的统一。 “吉檀迦利”在印度孟加拉语和印地语中都是“献歌”的意思,即颂歌献给神明,按照泰戈尔的说法,是要“献给那给他肉体、光明和诗才之神的”。 《吉檀迦利》是一部抒情哲理诗,包含了丰富的哲理和独特的抒情意味,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前途的关怀,对人生理想的探索和追求,表达了诗人“热爱人生、热爱自然,不断追求,不断进取的人生哲学”。 从结构上看,《吉檀迦利》由序曲、第一乐章泛神颂或理想颂、第二乐章追求颂、第三乐章欢乐颂、第四乐章死亡颂、尾声等六个部分组成。 在艺术特色上,《吉檀迦利》具有鲜明的独创性。首先是哲理性与抒情性的紧密交织,其次是散文诗的优美而富于变化的韵律,其三是朴素单纯而恬淡飘逸的美学境界。 第二节
1.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现代小说家,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成名
小说《伊豆的舞女》、《雪国》。
第三节 (略过)
15 / 19
浙江科技学院 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No.2 [英文部分]
Chapter Six
1. Walt Whitman(惠特曼) published Leaves of Grass(《草叶集》)himself in 1855. 2. Song of Myself (《自我之歌》).
Chapter Seven
1. Realistic literature(现实主义文学)、critical realism(批判现实主义)、 2. prose works(散文体小说)
3.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critical realism are as follow(批判现实主义的主要特征):
① Objectivity(客观性) ② Characterization(典型化)
③ Typical social background(典型社会环境) ④ Critical attitude(批判现实的主张)
4. Stendhal(司汤达):The Red and The Black(《红与黑》),1830. 5. Balzac(巴尔扎克):Human Comedy(《人间喜剧》),1842-48. 6. Leo Tolstoy(列夫·托尔斯泰):
War and Peace(《战争与和平》),Anna Karenina(《安娜·卡列尼娜》)
Chapter Eight
1. English Realistic Literature(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English Literature after the Romantic period can be called English Literature of
16 / 19
浙江科技学院 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the Victorian Age. (维多利亚女王时期) Novelists:
Thomas Hardy(托马斯·哈代)——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德伯家的苔丝》) Charles Dickens(查尔斯·狄更斯) —— Great Expectation(《远大前程》) Charlotte Brontë(夏洛蒂·勃朗特)—— Jane Eyre(《简·爱》) 2. American Realistic Literature(美国现实主义文学)
Mark Twain(马克·吐温)、Jack London(杰克·伦敦)、O·Henry(欧·亨利) 3. Henrik Ibsen(易卜生)—— A Doll’ s House(《玩偶之家》)
Chapter Nine
1. Symbolism(象征主义)、symbolist poetry(象征主义诗歌)
2. T·S·Eliot(艾略特):His best known poem is The Waste Land(《荒原》),1922.
Chapter Ten
1. Generally speaking, modern Western literature consists of three period: which are period of traditional literature, modernist literature and post-modernist literature. (现代主义文学) (后现代主义文学)
2. Modernism(现代主义)was a complex and diverse concept,based on different social realities and influenced by different ideas and thoughts. 3. Virginia Woolf(弗吉尼亚·伍尔芙)
An English novelist and writer of short stories,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foremost modernist literary figur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Stream of consciousness(意识流小说) Important work: Mrs. Dalloway (《达洛维夫人》)
17 / 19
浙江科技学院 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4. Ernest Hemingway(海明威)
The Old Man and the Sea(《老人与海》) 5. William Faulkner(威廉·福克纳)
The Sound and the Fury(《喧嚣与骚动》),1929
No.3 附录:专题——文学流派
1. 表现主义文学:Expressionism
兴起于20世纪初,盛行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欧美的一种文艺思潮,提出“是表现,不是再现”的口号。代表作家有斯特林堡(先驱)、尤金奥尼尔、卡夫卡
2. 后期象征主义文学:Late Symbolism
兴起于法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向欧美传播、流行,继而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了具有国际影响的后期象征主义流派。它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创作,主要代表人物有瓦雷里、叶芝、庞德和T•S•艾略特。
3. 存在主义文学:Existentialism
其在二战后的四五十年代发展到顶峰,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代表作家是萨特、波伏瓦和加缪。
4. 意识流小说:Stream of Consciousness
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但是作为文学流派兴起以至繁荣,则是在20世纪20年代之后。代表作家有普鲁斯特、乔伊斯和伍尔芙等。
5. 二十世纪后期现代主义文学
① 荒诞派戏剧:Theatre of the Absurd
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欧美的一个戏剧流派,代表作家有贝克特。
② 法国新小说派: New Novel
新小说派主要是指20世纪50年代初的四位崭露头角的作家,它的领袖和理论家是罗伯—格里耶,最年长和创作最早的是萨洛特,以及布陶和西蒙。
③ 黑色幽默小说:Black Humor
是欧美现代主义思潮流派之一,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风行美国,波及西欧。其主人公均是一些“反英雄”的角色。代表作有海勒的《第二
18 / 19
浙江科技学院 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十二条军规》、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和冯尼格特的《猫的摇篮》。
④ 魔幻现实主义:Magic Realism
是20世纪拉丁美洲最重要的文学流派,在整个20世纪的世界文坛上影响巨大,被称为拉丁美洲的“文学爆炸”。代表作有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⑤ 现代拉丁美洲文学:The Modern Latin American Literature
二战后的拉丁美洲文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它的发展几乎与当时不断高涨的民族独立运动和民族文化意识同步的。
杰出代表有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其代表作有《恶棍列传》、《小径分岔的路口》等。
19 / 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