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版块一农业产业化 Zong he ban kuai 全力推进水稻生产机械T七促进农业产业T七快速发展 文/[11李孝宏目张宪文回生卫 (【 舒兰市农机技术推广站132600日舒兰市农机管理总站132600) 【摘要】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000万公顷,占粮食种植面积的30%。稻谷产量近2亿吨,占粮食总产量的 40%,是单产最高的粮食作物。全国近2/3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因此水稻种植在粮食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水稻粮食作物机械化 1.进一步加快水稻生产机械化进程 1.1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是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保障 粮食安全的需要水稻是舒兰市种植面积最大,单产和总产量 最高的粮食作物。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对水稻种植,保障粮 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力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不仅 可以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有效争抢农时,确保扩大种植面 积,提高水稻产量,而且可以有效地抵御自然灾害。机械收获 可减少损失3%~5%,低温干燥可减少霉烂损失4%以上。同 时,机插育秧田利用率比常规育秧提高8~10倍,可以大幅度 节约耕地。 1.2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是稳定水稻生产,增加农民收入 的需要水稻生长发育的一生环境和技术措施的要求复杂,耕 作栽培制度细,生产环节多,季节性强,用工量多,劳动强度 大,农民劳作辛苦。我国种植水稻的农户有1.58亿户,约占农 民总数的60%。水稻生产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近年来,随着 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快速发展,进城务工农民数量增多,很多 地方农业劳动力季节性短缺问题已经显现,争劳力,抢农时的 矛盾日趋尖锐。尤其是水稻插秧和收获季节人力短缺问题更 为突出,为此急需提高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 1.3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农业机械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是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的重要因素。农业机械化是现代 农业技术与农业装备技术的 葙相或,发 k稻生产初械化 汉 司 k稻f -洼产 ; 式,加 黝转移,而且能够促进 农村享受现代工业文明成果,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2.加大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工作力度 2.1舒兰市位于吉林省的东北部,地处长白山区张广才岭 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地貌条件优越,属中纬度大陆性季风气 候,昼夜温差大,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是以“林茂粮丰”而著称 的农业县级市。全市总幅员面积4557平方公里,实有耕地面积 2.8万公顷,其中水田5.8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45.3%,水稻 产量占全市粮食总产的60%。水稻面积和产量均占全省第一。 然而,舒兰市的水稻机械化生产发展却严重滞后,极大地影响 了全市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促使舒兰市水稻生产机械化 发展缓慢有以下几点: 2.1部分地方和农民对水稻机育、机插、机收认识不到位, 因循守旧, 存疑虑,还在等待观望。 \4皿古■ 业 2.2土地分散经营,小规模、小地块难以发挥机械化作业水 平。 2.3宣传示范推广力度不够,投入少、包括资金、设备、手段 等。特别是乡镇一线推广人员,条件艰苦,缺乏资金,手段落 后,技术水平低,难以满足大面积推广的要求。 2.4完全机械化生产并没有满足当地的农业技术要求和生 产模式,特别是育插秧和收获两个关键环节。选择机具是关 键,要求既能适合当地的生产 要求,又自 应农民的经济条件。 2.5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任务、速度完成情况不平衡。有 些地方政府重视不足,有的受天气、技术以及资金等因素影 响,促使水稻机械化发展落后。 2.6水稻生产机械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社会化服务功能差 且程度低。 3.全力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 3.1强化组织领导,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加大宣传力度加 大资金投入,为技术推广提供组织和政策保证。 3.2做到农机、农艺技术相结合建立农机和农艺部1]的合 作机制,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建立水稻生产机械化专业技术 规范体系,确保标准化生产。 3.3要做到以点代面,典型示范带动建立机械化示范基 地,以农机大户、种粮大户、科技示范户和基层农机合作组织 为重点,建立示范点,引进水稻生产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以 示范基地、示范户为中心向周边辐射推广。 3.4要很抓重点环节,加大技术宣传和服务特别是育插秧 和收获环节,要从技术培训人手,加强技术宣传和技术服务, 引导帮助农民掌握技术要领。同时加强基层农机和农业技术 人员的培训力度,培养一批技术骨干,把推广重心下移,深入 到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宣传政策,传受技术,解困答疑,开展 服务。 3.5完善服务机制,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在坚持政府行政 推动的同时,达到农民“购得起,用得好,得效益”的目的,就要 积极发挥市场在技术推广中的作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以效益为中心,走市场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道路。建立 起技术推广、科技培训、技术服务的长效机制,培育服务 主体,扩大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和完善农业机 械化服务体系,推进水稻机械化作业水平,加快水稻机械化的 发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