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天城镇
院系: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专业:土地资源管理学号:姓名:邢玉玲
地 籍 平 面 控 制 测 量 技 术 设 计 指 导 书
2010302450032
地籍平面控制测量技术设计指导书
一、任务概述 (一)测图目的
为了满足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天城镇发展的需要,受咸宁市政府委托,咸宁市测绘第一队承担控制网任务,为使该项任务顺利实施,特制定本测量技术设计书。
(二)任务要求
根据测量要求,结合测区自然地理条件的特征,选择最佳布网方案,保证在所规定的期限内完成生产任务。 (三)任务范围
本测区范围:本测区位于崇阳盆地中北部,跨北纬29°29′-29°39′,东经113°45′-114°06′。需完成21平方公里的地籍平面控制测量。测区范
围如上图。
(四)地理概况
本测区位于长江中上游彼岸,南与驻地周家坝接壤,北与开县相邻,东临熊家镇,西接高梁镇。镇域地势北高南低,以低山丘陵地貌为主,海拔245—1380米。《县志》载:四面环山,中土平衍,宛若天上轮廓,故名天城。又如上图所示,测区内部分地区建筑密度较高,建筑物密集,部分地区建筑密度较低,建筑物稀疏。
(五)气候条件
测区全年气候主要特征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温和多雨,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冬季北风,夏季南风。常年雨热同季,雨量集中在春末夏初,伏旱少,秋旱多,一般夏季酷热持续时间不长,冬季严寒冰冻少见。
(六)交通情况
测区水陆交通便利。崇阳大桥、崇阳二桥、崇阳三桥、天城大桥飞架南北; 崇阳大道、桃溪大道、白泉大道、沿河大道、下津大道、金城大道、天城大道、政府大道等一条条街道,纵横交错,贯彻东西南北。
二、作业依据
(1)CH 2001-9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程》 (2)CJJ 73-97《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 (3)CH 1002-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 (4)CH 1003-95《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 (5)CH 5002-94《地籍测绘规范》 (6)CJJ 8-85《城市测量规范》
三、测区已有资料成果及利用
已有控制点坐标表
点名 WTS SC SWZ GC08 BYZ 类型 GPS点 GPS点 GPS点 GPS点 GPS点 等级 C级 D级 D级 D级 D级 X 3274461.294 3268941.962 3268416.367 3265086.917 3268017.019 Y 503258.761 502343.044 505929.458 501898.389 510935.257 H 313.471 78.269 57.274 88.454 54.514 起算点分布见上图 高程系: 85黄海国家基准。 对已有数据的处理:
将其转化为54北京高程系: 点名 WTS SC SWZ GC08 BYZ
类型 GPS点 GPS点 GPS点 GPS点 GPS点 等级 C级 D级 D级 D级 D级 X 3274461.294 3268941.962 3268416.367 3265086.917 3268017.019 Y 3258.761 2343.044 5929.458 1898.389 10935.257 H 313.471 78.269 57.274 88.454 54.514
四、投影带及坐标系的选择
在控制测量当中,平面控制测量投影带和投影面的选择,主要是解决长度变形的原因,这种投影变形主要是由于以下两种因素引起的: (1)、实量边长归算到参考椭球面上的变形影响,其值为⊿s1,有
⊿s1 = -s*Hm/R------------------------
式中:Hm:归算边高出参考椭球面的平均高程 s:归算边的长度,
R:归算边方向参考椭球面法截弧的曲率半径
(2)、将参考椭球面上的边长归算到高斯投影面上的变形影响,其值为⊿s2, 有
⊿s2 = y*s/2Rm----------------------------------②
m 总变形量
△S=△S1+△S2------------------------------------③
22 式中:S0:投影边归算边长
ym:归算点两边长端点横坐标的平均值 RM:参考椭球面平均曲率半径
根据已有GPS坐标及公式①②③,可得:
313.47178.26957.27488.45454.514118.4018m
5hmyS1hms/Rm-1.8584cm
m3258.7612343.0445929.4581898.39810935.2574872.9836m
5s2y2m*s/2Rm0.0293cm
2s1s2-1.8584+0.0293=-1.8291cm<2.5cm
由以上的公式说明可知,归算边离中央子午线距离影响到归算精度,测区地理位置为位于北纬29°29′-29°39′,东经113°45′-114°06′,由于归算边离中央子午线越远,变形越大。由上所述和所给条件分析,测区距离1.5°带的中央子午带比3°带第38带中央子午线远。如果选择1.5°带,越远离中央子午线的地方图形的投影变形越大,给图形的成图带来较大误差。3°带的中央子午带距测区较近,图形变形较小。因此选择3°带作为投影带较适宜,造成的误差较小。
又长度变形值不大于2.5km/h,可以满足大比例尺侧图和界址点测量的精度要求。因此在偏离中央子午线不远和地面平均高程不大的地区,无需参考投影变形问题,故应直接采用国家统一的3°带高斯正形投影平面直角坐标系作为地籍测量的坐标系。
五、控制网的布设
控制网设计的方式为分级布设,网的层次为三层,即首级网、加密网、图根网。由于三角网图形简单,网的精度较高,有较多的检核条件,易于发现观测中的粗差,便于计算。故各级均采用三角网布设。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 GPS相对定位的精度指标
首级网:本次控制测量的首级控制网为四等GPS控制网,全网共有9个控制点组成,其中已有坐标数据中C等点WTS和D等点SC、SWZ、GC08共4个点作为
本控制网的起算数据。其余5个点的分布情况如下。测量方法为普通静态定位。相关技术指标见附表一。 首级控制网网形如下图所示:
加密网:加密网的等级为一级,测量方法为普通静态定位。观测作业方式为边连式。即在观测作业时,相邻的同步图形间有一条边。这样既可以保证有较好的图形强度,又可以确保有较高的作业效率。加密网的点数为213个。相关技术指标见附表一。
图根网:图根网的等级为二级,测量方法为准动态测量模式。点数依据测区的具体情况而定。测区建筑物密度越高,相对点的密度也越大。地籍图根控制点密度应根据界址点位置及其密度而变化。通常,几乎所有的道路上都要敷设地籍图根导线;每平方公里应布设100-400个地籍图根控制点。总数约6000-7000左右。相关技术指标见附表一。
附表一
六、 外业选点、埋石、测量技术要求 A.选点
1.选点准备
选点人员在实地选点前,应收集有关布网任务与测区的资料,包括测区1:50000或更大比例尺地形图,已有各类控制点、卫星跟踪站的资料等。
②选点人员应充分了解和研究测区情况,特别是交通、通讯、供电、气象
及大地点等情况。
2.点位基本要求
a、周围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和操作,视野开阔,视场内障碍物的高度角不宜超过15°;
b、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电台、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小于200m;远离高压输电线和微波无线电信号传送通道,其距离不得小于50m;
c、附近不应有强烈反射卫星信号的物件(如大型建筑物等); d、交通方便,并有利于其他测量手段扩展和联测; e、地面基础稳定,易于点的保存; f、充分利用符合要求的旧有控制点;
g、选站时应尽可能使测站附近的小环境(地形、地貌、植被等)与周围的大环境保持一致,以减少气象元素的代表性误差。
3.选点作业
①选点人员应按照技术设计书经过踏勘,在实地按②要求选定点位,并在实地加以标定。
②当利用旧点时,应检查旧点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完好性,符合要求方可利用。
③新旧点重合时,应采用原有旧点名,不得更改,如确需更改应在新点名后括号内附上旧点名。如与水准点重合时,应在新点名后的括号内附上水准点等级、编号。
④点号编排应便于计算机管理。
⑤不论新选定的点或利用旧点(包括辅助点与方位点),应实地按附录B形式绘制点之记,其内容要求在现场详细记录,不得追记。
⑥点位周围有高于10°的障碍物时,应绘制点的环视图,其形式见附录B。 ⑦一个网区选点完成后,应绘制GPS网选点图,其形式见附录B。 4.选点结束后应上交的资料
a、用黑墨水填写的道林纸点之记、环视图;
b、GPS网选点图(测区较小、选点、埋石与观测一期完成时,可以展点图代替);
c、选点工作总结
附 录 B
选点与埋石资料及其说明
网区:平陆区 点名 所在地 地类 南疙疸 类级 A 表B1 GPS点之记 所在图幅 点号 概略位置 最近住所及距离 冻土深度 供电情况 149E008013 C002 B=34°50 ′L=111°10 ′H=484m 平陆县城县招待所距点8km 解冻深度 上岭村每天有交流电 山西省平陆县城关镇上岭村 山地 土黄土 质 平陆县城邮电局(电报电话) 最近邮电设施
最近水源及距离 本点 交通 情况 (至 本点 通路 与最 近车 站、码 头名 称及 距离) 上岭村有自来水,距点800m 石子来源 山上有石块 沙子来源 县城建筑公司 由三门峡搭车轮渡过黄河向北到山西平陆县城约8km,再由平陆县城搭车向东南到上岭村7km(每天有两班车),再步行到点上约800m,两轮人力车可到达点位 交通线路图 选点情况 点 位 略 图 单黄河水利委员会测量队 位 选点员 是否需联测坐标与高程 建议联测等级与方法 起始水准点及距离
B2 GPS点环视图
地质概要、构造背景 地形地质构造略图 联测高程 Ⅲ等水准测量 1.5km 李纯 日期:1990.6.5 接收天线埋石情况 单位 黄河水利委员会测量队 标石断面图 计划位置 天线可直接安置
埋石点 利用旧点及情况 保管人 保管人单位及职务 保管人 地址 备 注
B3 GPS网选点图
利用原有墩标 陈生明 山西省平陆县上岭村会计 山西省平陆县上岭村 张勇 日期 1990.7.12 在墩标顶面上
B.埋石
1.标石类型
①GPS点的标石类型及其适用级别按表5规定执行。
表5 GPS点标石类型
标石类型 f、普通基本标石 i、普通标石 j、建筑物上的标石
适用级别 B~E B~E B~E
C级以下临时性工程网点,可埋没简易标志。因测区首级控制网为四等,低于C级网,故应埋设简易标志。具体为普通标标石i和建筑物上的标石j。图见下表。
②各种类型的标石应设有中心标志。基岩和基本标石的中心标志应用铜或不锈钢制作。普通标石的中心标志可用铁或坚硬的复合材料制作。标志中心应刻有清晰、精细的十字线或嵌入不同颜色金属(不锈钢或铜)制作的直径小于0.5mm的中心点。并应在标志表面制有“GPS”及施测单位名称。 ③所需标石的规程,见附录C。
附录C
④各种天线墩必须附有强大对中装置。
2.埋石作业
①各级GPS点的标石应用混凝土灌制。在有条件的地区,也可用整块花岗石、青石等坚硬石料凿制,但其规格应不小于同类标石的规定。
②埋没天线墩、基岩标石、基本标石时,应现场浇灌混凝土。普通标石可预先制做,然后运往各点埋没。
③埋设标石,须使各层标志中心严格在同一铅垂线上,其偏差不得大于2mm。强制对中装置的对中精度不得大于1mm。
④ 当利用旧点时,应首先确认该点标石完好,并符合同级GPS点埋石要求,
且能长期保存。必要时需要挖开标石侧面查看标石情况。如遇上标石被破坏,可以下标石为准,重埋上标石。
⑤方位点应埋设普通标石,并加适当标注,以便与GPS点相区分。 ⑥GPS点埋石所占土地,应经土地使用者或管理部门同意,并办理相应手续。新埋标石时应办理测量标志委托保管书,一式三份,交标石保管单位或个人,上交和存档各一份。利用旧点时需对委托保管书进行核实,若委托保管情况不落实应重新办理。
3.标石外部整饰
①各类GPS点混凝土标石灌制时,均应在基上压印GPS点的类级、埋设年代和国家设施勿动的字样。
②平原或其他不易寻找的GPS点还需在其近旁埋设指示碑,其规格参见GB 12898。
4.埋石结束上交资料
a、填写了埋石情况的GPS点之记;
b、土地占用批准文件与测量标志委托保管书; c、埋石工作总结。
C.测量技术要求
1.观测基本技术规定如附表2
附表2 GPS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 卫星截止观测模式 高度角(°) 静态 ≥15 同时观测有效卫星数 ≥4 有效观测卫星数 ≥4 平均重复设站数 ≥1.6 时段长度(min) ≥40 数据采样间隔(s) PDOP值 15 <10 2.数据文件记录
GPS静态定位测量时,观察数据文件名中应包含测站名或测站号、观测单元、测站类型(是参考站还是流动站)、日期、时段号等信息,具体命名方法依采用的GPS静态定位软件而定。 3.观测准备
GPS接收机在开始观测前,应进行预热和静置,具体要求按接收机操作手册进行。
天线安置要求:
a、用三脚架安置天线时,其对中误差不应大于3mm。
b、需在觇标的基板上安置天线时,应先卸去觇标顶部,将标志中心投影至基板上,然后依投影点安置天线。投影点示误三角形的最长边或示误四边形的长对角线不得大于5mm,投影方法见GB/T 17942;
c、GPS点上建有寻常标时,应在安置天线前放倒觇标或采取其他措施; e、天线集成体上的圆水准气泡必须居中,没有圆水准气泡的天线,可调整
天线基座脚螺旋,使在天线互为120°方向上量取的天线高互差小于3mm。 4.观测作业要求
a.观测组必须严格遵守调度命令,按规定的时间进行作业。 b.经检查接收机电源电缆和天线等各项联结无误,方可开机。 c.开机后经检验有关指示灯与仪表显示正常后,方可进行自测试并输入测站、观测单元和时段等控制信息。
d.接收机启动前与作业过程中,应随时逐项填写测量手簿中的记录项目,测量手簿格式、记录内容及要求见附录D。
e.接收机开始记录数据后,观测员可使用专用功能键和选择菜单,查看测站信息、接收卫星数、卫星号、卫星健康状况、各通道信噪比、相位测量残差、实时定位的结果及其变化、存储介质记录和电源情况等,如发现异常情况或未预料到的情况,应记录在测量手簿的备注栏内,并及时报告调度组织者。
f.每时段观测开始及结束前各记录一次观测卫星号、天气状况、实时定位经纬度和大地高、PDOP值等。须观测记录气象元素的等级GPS网点,每时段气象观测应不少于2次。一次在时段开始时,一次在时段结束时。时段长度超过2h时,应每当UTC整点时增加观测记录上述内容一次,夜间放宽到4h。
g.气象观测所用通风干湿表需悬挂在测站附近,与天线相位中心大致等高度处。悬挂地点应通风良好,避开阳光直接照射,便于读数。空盒气压表可置于测站附近地面,其读数应顾及至天线相位中心高度,加入相应的高程修正。当测站附近的小环境与周围的大环境不一致时,可在合适的地方量测气象元素,然后加上高差修正化为天线相位中心处的气象元素。
h.每时段观测前后应各量取天线高一次,其测量方法及要求见附录D。两次量高之差不应大于3mm,取平均值作为最后天线高。若互差超限,应查明原因,提出处理意见记入测量手薄记事栏。
i.除特殊情况外,不宜进行偏心观测,若迫不得已进行时,应测定归心元素,其方法可参考附录F或GB/T 17942。
j.观测员要细心操作,观测期间防止接收设备震动,更不得移动,要防止人员和其他物体碰动天线或阻挡信号。
K.观测期间,不得在天线附近50m以内使用电台,10m以内使用对讲机。 l.天气太冷时,接收机应适当保暖;天气很热时,接收机应避免阳光直接照晒,确保接收机正常工作。
m.一时段观测过程中不允许进行以下操作: ❶接收机关闭又重新启动;
❷进行自测试; ❸改变卫星仰角限;
❹改变数据采样间隔;
❺改变天线位置; ❻按动关闭文件和删除文件等功能键。
n.在GPS快速静态定位测量中,同一观测单元期间
参考站观测不能中断;
参考站和流动站采样间隔要相同,不能变更。
o.经认真检查,所有规定作业项目均已全面完成,并符合要求,记录与资料完整无误,且将点位和觇标恢复原状后,方可迁站。 5.外业成果记录
A记录类型
GPS测量作业所获取的成果记录应包括以下三类: a、观测记录(磁盘、光盘或磁带存储); b、测量手簿;
c、其他记录,主要有观测计划、偏心观测资料等。 B记录内容
1.观测记录项目主要有:
a、载波相位观测值、C/A码伪距和P(Y)码伪距等; b、对应观测值的GPS时间; c、GPS卫星星历参数;
2.测站和接收机初始信息:测站名、测站号、观测单元号、参考站或流动站、时段号、近似坐标及高程、天线及接收机编号、天线高、观测日期、采样间隔、卫星截止高度角。
测量手簿分为两种。GPS静态定位测量一种,GPS快速静态定位一种。
3.记录要求
详见CH 2001-9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程》 6.基线向量解算
1.软件及要求
本测量中GPS网基线解点与处理可采用随接收机配备的商用软件 2.准备工作
a、基线解算前,应按规范、技术设计和CH 1002及时对外业全部资料全面检查和验收,其重点包括:
(1)成果是否符合调度命令和规范要求; (2)观测数据质量分析是否合理。
b、外业观测的气象数据要换算成适合于处理软件所需要的单位; c、当采用不同类型接收机时,应将观测数据转换成同一格式;
d、高标点、偏心观测点,应根据天线高记录、投影手簿或归心用纸等计算归心改正数,计算公式可参见附录F或GB/T 17942。
3. 解算方案
a、根据外业施测的精度要求和实际情况、软件的功能和精度,可采用多基线解或单基线解;
b、每个同步观测图形只能选定一个起算点;
c、快速静态定位测量以观测单元为单位制定解算方案。 4.基线向量解算基本要求
a、本测量进行基线处理时,采用广播星历。
b、GPS观测值均应加入对流层延迟修正,对流层延迟修正模型中的气象元素可采用标准气象元素。
c、基线解算,按同步观测时段为单位进行。按多基线解时,每个时段须提供一组独立基线向量及其完全的方差——协方差阵;按单基线解时,须提供每条基线分量及其方差——协方差阵。
d、GPS网,根据基线长度允许采用不同的数据处理模型。 5.外业数据质量检核 1.同一时段观测值的数据剔除率,其值宜小于10%。
2.GPS网基线处理,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ds,两相比较应满足下式的规定:
ds≤22σ„„„„„„„„(2)
式中:σ——相应级别规定的精度(按实际平均边长计算)。 3.各级GPS网同步环闭合差,不宜超过附录E规定。
4.GPS网外业基线预处理结果,其独立闭合环或附合路线坐标闭合差应满足:
Wx≤3nσ Wy≤3nσ
Wz≤3nσ················(3) Wz≤33nσ
式中:n——闭合环边数;
σ——相应级别规定的精度(按实际平均边长计算)。
Ws=
222wxwywz
6.重测和补测
未按施测方案要求,外业缺测、漏测,或数据处理后,观测数据不满足表7规定时,有关成果应及时补测。
允许舍弃在复测基线边长较差、同步环闭合差、独立环或附合路线闭合差检验中超限的基线,而不必进行该基线或与该基线有关的同步图形的重测,但必须保证舍弃基线后的独立环所含基线数,不得超过表3的规定,否则,应重测该基线有关的同步图形。
由于点位不满足GPS测量要求而造成一个测站多次重测仍不能满足各种限
差检核要求时,经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布设新点重测或者舍弃该点。
对需补测或重测的观测时段或基线,要具体分析原因,在满足表7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安排一起进行同步观测。
补测或重测的分析应写入数据处理报告。 7.具体测量计划:
首级与加密控制网测量计划:计划每天测5个时段。上午测量2个时段,下午测量3个时段。
由 观测时段数=n*m/N
m---为每点设站次数 n---网点数 N---为接收机数 故首级网观测时段数=2*9/5=3.6,即首级网需要1天。
加密网观测天数=213*2/5/5=18天。图根网采用准动态测量模式,大约需要21*300/600=10.5天。故总计需要时间为28天左右。
8.GPS网平差
1 软件及要求
GPS网可使用随机商用软件; 2.GPS网无约束平差
1.在基线向量检核符合要求后,以三维基线向量及其相应方差——协方差阵作为观测信息,以一个点的WGS-84系三维坐标作为起算依据,进行GPS网的无约束平差。无约束平差须提供各点在WGS-84系下的三维坐标、各基线向量及其改正数和其精度信息。
2.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分量的改正数绝对值(VΔχ、VΔy、VΔz)应满足下式:
VΔχ≤3σ
VΔy≤3σ„„„„„„„(12) VΔz≤3σ
式中:σ——为相应级别规定的基线的精度。
否则,认为该基线或其附近的基线存在粗差,应在平差中采用软件提供的自动方法或人工方法剔除,直至上式满足。
3.GPS网约束平差 1.利用无约束平差后的可靠观测量,可选择在WGS—84坐标系(必要时)、国家坐标系或地方独立坐标系下进行三维约束平差或二维约束平差。平差中,对已知点坐标、已知距离和已知方位,可以强制约束,也可加权约束。 2.平差结果应输出在相应坐标系中的三维或二维坐标、基线向量改正数、基线边长、方位、转换参数及其相应的精度信息。
3.约束平差中,基线分量的改正数与经过(12)粗差剔除后的无约束平差结果的同一基线相应改正数较差的绝对值(dVΔχ、dVΔy、dVΔz)应满足下式
dVΔχ=2σ
dVΔy=2σ„„„„(13) dVΔz=2σ
式中:σ——为相应等级基线的规定精度。
否则,认为作为约束的已知坐标、已知距离、已知方位中存在一些误差较大的值应采用自动或人工的方法剔除这些误差较大的约束值,直至上式满足。 8.数据处理成果整理和编写技术总结
1.基线解算、无约束平差和约束平差(或整体平差)的结构均要求拷贝到磁(光)盘和打印各一份文件,磁(光)盘要装盒,打印成果要装订成册,并要贴上标签,注明资料内容。
2.外业技术总结内容应包括:
a、测区范围与位置,自然地理条件,气候特点,交通及电讯、供电等情况; b、任务来源,测区已有测量情况,项目名称,施测目的和基本精度要求; c、施测单位,施测起讫时间,作业人员数量,技术状况; d、作业技术依据;
e、作业仪器类型、精度以及检验和使用情况; f、点位观测条件的评价,埋石与重合点情况;
g、联测方法、完成各级点数与补测、重测情况,以及作业中发生与存在问题的说明;
h、外业观测数据质量分析与野外数据检核情况。 3.内业技术总结应包含以下内容:
a、数据处理方案、所采用的软件、所采用的星历、起算数据、坐标系统,以及无约束平差、约束平差情况;
b、误差检验及相关参数和平差结果的精度估计等;
c、上交成果中尚存问题和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建议或改进意见; d、各种附表与附图。 9.成果验收与上交资料 1.成果验收
成果验收按CH 1002进行。交送验收的成果,包括观测记录的存储介质及其备份,内容与数量必须齐全、完整无损,各项注记、整饰应符合要求。 2.验收重点包括:
a、实施方案是否符合规范和技术设计要求; b、补测、重测和数据剔除是否合理;
c、数据处理的软件是否符合要求,处理的项目是否齐全,起算数据是否正确; d、各项技术指标是否达到要求。
3.验收完成后,应写出成果验收报告。在验收报告中应按CH 1003对成果的质量
做出评定。
4.上交资料
a、测量任务书(或合同书)、技术设计书;
b、点之记、环视图、测量标志委托保管书、选点资料和埋石资料; c、接收设备、气象及其他仪器的检验资料; d、外业观测记录、测量手簿及其他记录; e、数据处理中生成的文件、资料和成果表; f 、GPS网展点图;
g、技术总结和成果验收报告。
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