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花图问答。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一幅名扬中外的话

20、一幅名扬中外的话

来源:花图问答
下关七小 年级语文 册第 单元教学设计 课题(教学内容) 授课教师 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何张会 班级 三年级156班 教材版本 设计时间 人教版 教 材 分 析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篇略读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 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 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是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学 情 分 析 经过本单元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感受到我国丰富而又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因此通过图文对照和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体会这种米族自豪感。 教 学 目 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哪些内容,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3. 培养“图文对照读懂课文”等自学方法。 教 学 重 难 点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难点 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 学 准 备 多媒体课件 生字卡片 教 学 流 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谈到了关于旅游的事情,去年我也利用暑假时间去了一 趟上海世博会,在中国馆里我看到了一幅流动的画,这幅画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驻足观赏,赞不绝口,我也把它拍了下来,大家想不想欣赏一下。 (课件展示,学生浏览)。 师:从同学们的惊叹声中,老师能感受到你们也很喜欢这幅画。是的,当时在中国馆展示的物品很多,很丰富,但这幅流动的画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你们知道吗?其实它是根据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一幅名画----《清明上河图》,利用现代高科技的手段精心制作而成的。(板书《清明上河图》) 那同学们想不想来了解这幅画? 生:想! 师: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幅画----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师: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加星号) 师:一起读课题(生读课题)。 谁能谈谈对“名扬中外”的理解? 生:名扬中外就是名气很大,中国和外国都知道。 师:你能说说跟它意思相近的词吗? 生:举世闻名、世界著名、闻名于世、闻名中外、名扬四海…… 师:看来同学们平时很注意积累词语,这是个非常好的学习习惯。 从名扬中外这个词当中,我们足以看出这幅画的分量。为什么说它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现在就请大家打开书,找到第20课,我们根据阅读提示来读书。 【设计意图:利用电子版《清明上河图》导入新课,动态、唯美的画面及优美的配乐,容易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与阅读期待,为文本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师:请看大屏幕,我请一名同学来读“阅读提示”。 (出示阅读提示,一生读阅读提示) 师:现在就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学生读书,老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老师觉得听你们读书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好,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大家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词) 师:谁来读?(一生读) 老师随机纠正读音,重点读准多音字、轻声。提示停顿、节奏感。 师:看来,同学们对字词已经掌握得不错了。 【设计意图:以出示“阅读提示”的方法,明确读书的要求,既教给学生初读课文的方法,又引导了思维的方向。】 三、自读自悟,赏析重点 (一)学习第一、五段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同学们通过读书,都有了哪些收获和认识? 首先谁来说一说,读了课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画的。 师:哦,你了解到了作者。 生:我了解到这幅画画的是北宋的内容,已经有八百年的历史,现在还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生:我了解到这幅画的大小。 师:你来说说。 生:长528厘米,高24.8厘米。 师:真会读书,还了解到了大小。除了这些你还了解到了什么。 生:张择端画的这幅画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年前的风貌…… 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老师想请你再大声地读给大家听一下。 (出示课文最后一段,生读) 师:通过画还能看到八百年前的古都风貌,看到当时── 生: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师:其实这一小节告诉我们这一幅画的历史价值。 (板书:历史价值) (二)学习第二三四段 师:从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我们知道了这么多信息,除了开头和结尾,你还知道了什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的2、3、4自然段,一会我们来交流。 (生默读2、3、4自然段,师巡视指导) 师:读了234自然面,你又知道了什么? 1. 人多。(板书) 生:我知道画上有很多人。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板书:人多) 生:读“光是画上的人就有五百多个……画在上面了。”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一段。(出示第二段,打红“光是……画在上面了”) 师:(引读)“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个:有____有____有____有____有____有____” 师:仅仅只有这些人吗? 生:不是。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后面的省略号看出来的。 师:你真是个善于发现的孩子____这个省略号告诉我们不仅仅只有这些人,那大家想想,还会有哪些人呢? 生:还有卖鱼的。 生:还有耍猴的。 ……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也就是说三百六十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出示街市图片)人多吗?而这只是这幅画其中一个地点出现的人物。 师:请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读这段文字。(指名读) 2.热闹。 师:除了人多,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街市很热闹。 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生:“街上又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 生:“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 师:这里有个描写人物的词用的特别好,知道是那个词吗? 生:形态各异。 师:哪几句具体写了形态各异的人? 生:有的骑着马……溜达。 师:你能抓住这段话中的重点词句来理解词语,你真会学习。 师:是啊,各种各样的招牌,琳琅满目的店铺,来来往往的行人,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怎么会不热闹呢!而这样的画面,正是当时北宋都城汴梁人民真实生活的写照。 据资料记载,北宋年间的汴梁非常兴盛,城内有四河流过,道路通畅发达,是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人口达100多万,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有各种店铺,甚至还出现了夜市呢?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而《清明上河图》正是描绘了北宋汴梁太平盛世的热闹、繁荣的景象。 师:这么多人,这么热闹的街市,画家都把它们浓缩在一张画上呈现出来。(出示句子)一起读读这段话。(生齐读) 师:读了这段话你关注到了哪几个词语? 生:不到一寸。 生:黄豆。 生:清清楚楚。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一下子就抓住了关键词。老师在读这段话时也关注到了这几个词语(打红词语),那么通过这些词语你体会到什么? 生:我觉得张择端的画技很高超。 生:我感觉到他下了很大功夫。 …… 师: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读这段话,去体会张择端那高超的画技。 (指名读) 师:是呀,正是画家有这么高超的技艺,我们才称《清明上河图》是一幅____(引读课题) 生:(齐)名扬中外的画。 3.情景: 师:让我们继续来交流,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我还知道一个有意思的情景。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简单讲一下吗? 生:有个骑马人差点撞到了轿子上。 师:你讲得真好,语言简洁却概括出了故事的大体意思。这个情景真有意思,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个有意思的故事。请同学们认真听,边听边想象故事中的画面。 (音乐起,教师读“最有意思的是……赶小毛驴”) 师:同学们,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仿佛又听到了什么?(3到4人) 生:我看见了……听见了…… 师:你看,张择端把类似于现在的一个小小的交通意外的这件小事,描绘在他的画面上,生动的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仿佛身临其境,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_____”(引读) 生:(齐)“传神啊!” 师:正是因为张择端画的画如此传神,我们才称清明上河图是一幅____(引读课题) 生:(齐)名扬中外的画。 【设计意图:运用朗读、默读、图文对照等多种方法读书,抓重点段落、关键词语进行品读、交流,轻重适宜,有的放矢,有效突破了学习的重难点。】 四、拓展延伸 1. 补充资料 师:同学们通过读书,有了这么多的收获和感受,真了不起。那么现在,对于《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你还想了解些什么呢? 生:我还想知道画上还画了什么情景。 生:我还想知道这幅画值多少钱。 生:张择端为什么画这幅画。 …… 师: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出示资料) 老师从网上下载整理了一部分资料,课前已经发给大家了,你可以看手中的资料,也可以看大屏幕,看你又从中知道了什么? (学生阅读后,师生交流) 师:刚才有个同学提到这幅画值多少钱?大家猜猜看。 生:…… 师:同学们,这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大家说多少都不为过,因为它本来就是一件无价之宝呀!给多少钱咱也不卖,是国宝呀! 2.放视频: 师:是啊!《清明上河图》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和历史价值,而且还充满了传奇色彩。想不想来欣赏一下这幅名扬中外的《清明上河图》呢?(放视频) 从大家专注的神情我能看出你们被这幅画深深吸引了,来说说你的感受。 生:我为我们国家有这种样的名画,感到自豪。 生:我很佩服张择端。 …… 师:同学们,清明上河图的确是一件画中瑰宝,让我们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无数令世人惊叹的灿烂文化,《清明上河图》只是打开这座传统文化宝库的一把钥匙。作为一名小学生,你们是祖国文化的传承人,希望你们能通过多种途径去了解、亲近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伴我们健康成长。 最后,让我们在诗人热情的赞叹中记住这一幅让我们骄傲的、(引读课题) 生:(齐)名扬中外的画! (音乐起,师动情读诗) 历经风雨八百年, 繁华古都在眼前。 千姿百态众生相, 尽在绵绵画中间。 (师生齐读)扬名海外震国威, 惊世绝技人人赞。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资料、欣赏名画,有效补充了文本,使学生加深了认识,丰富了体验,使课堂这个知识的载体变得更加厚重,而学生的情感也得以升华。 板 书 设 计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清明上河图》 历史价值 人多 热闹 情景 经典题型、易错题型、拓展题型收集 组组读读 (1)一幅 这 作品 名扬中外 (2)上课 他 很仔细 写得 听得 作业 很认真 教 学 反 思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的教学应:“粗知文章大意,不求字斟句酌。” 我在教学中设计中体现以下两点:一在内容上,粗知课文大意,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二在方法上,注意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习得基本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首先学生自读课获取信息。学生自主阅读之后,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交流空间,交流各自读懂了什么。课上,学生交流的内容,大都是对《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了解,包括它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历史价值以及与图画内容相对应的部分。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部分虽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但我并没有放任自流。我顺势梳理和归纳学生的零星信息,并将个体的读书收获不断辐射到全体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交流信息,学生已对课文的内容及文章的脉络有了大致的了解。 然后,读文,感悟语言,激发情感。重点赏读第二、三、四自然段。让我们再次看图读文,细细赏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节,把你看到的、读到的感受再和大家交流交流。画面展现街市上的热闹场面及桥北头的场景,学生边读文边看画,然后交流:学生有的从“五百多人”“三百六十行”七个“有”等词句赞叹画家画技的高超,有的还从画面中找到了农民、商人等各种行业身份的人,还有的从画中传神地捕捉了生活情景而由衷感叹这幅画确实名扬中外。这一过程仍然充分关注到了学生个体的读书感受,没有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提过高的要求,花费过多的时间。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画,课文的插图很小,上课时,又没有找到这幅画,孩子没有清晰地看到这幅画,是一个遗憾,所以,我让孩子们课后去查找资料看一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