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花图问答。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专题复习:2020届高考复习专题之科举制[试题整理]

专题复习:2020届高考复习专题之科举制[试题整理]

来源:花图问答
2020届高考复习专题之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的背景

■九品中正制度不适应社会需要

☆(2017年湖南长沙)南朝梁武帝曾经下诏强调:“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以及以及规定学校学生策试得第,出仕可不受年龄限制。这样的做法

A.严重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B.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 C.表明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D.标志着科举选官的开始 ■科举制度的历程 ■隋朝创立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四月,帝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十科举人。这反映出隋朝( ) A.开创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员 B.继续沿用察举制并有所发展 C.表明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 D.重视官员的德行与考试成绩 ■唐朝完善

☆(2019全国名校)唐初,中央的“馆学生徒”考试入仕比一般士人要直接。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规定庶人子弟中有文词史学者“听入(国子监)四门学充俊士”。唐玄宗此举

A.旨在提升中央官员的素质B.开辟了考试选官的新途径 C.符合当时选官制发展要求D.实现了各阶层的自由流动 ■宋朝发展

☆(2017年河北石家庄)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考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发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终场者)的比例,这反映出宋代 地区 时间 赴试人数 分配名额 录取比例 庆历中 200 4 50:1 平江府(苏州) 绍兴二十六年 2000 13 153:1 绍兴二十六年 3400 62 56:1 福州 淳熙十年 15000 62 242:1 开禧间 18000 54 333:1 A.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B.政府意在优化官僚体系的结构 C.科举考试失去笼络士人的作用D.教育发展难以满足人口增长需要 ■元朝

(2012年云南红河洲)《元史·选举志一》记载:“(世祖至元)四年九月,翰林学士承旨王鹗等,请行选举法,……以为:‘贡举法废,士无入仕之阶,或习刀笔以为吏胥,或执仆役以事官僚,或作技巧贩鬻以为工匠商贾。”另据谢枋得《叠山集》记载:当时社会阶层的划分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说法。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元朝( ) A.重视科举制度 B.文人社会地位较低 C.有明显的等级划分 D.工商业经济发展 ■明朝 ☆(2013年湖北武汉)明朝科举始于洪武三年(1370年),因取士效果不尽理想,

洪武六年一度停罢。洪武十七年,命礼部定科举程式,颁行各省,其后遂为定制。按规定,士子必须先在州县通过预备考试,获得府、州、县学的生员资格(亦称秀才)之后,才能参加科举考试。这说明明初的科举制度

A.以程朱理学为考试唯一内容B.把官办学校与科举有机结合 C.力求改变宋元科举制的积弊D.为了选拔真正的人才而改革 ■清朝

(2016年全国名校)康熙十七年(1678年)诏征博学鸿儒,不限制秀才举人资格,不论已仕未仕,凡是督抚推荐的均可进京应试。次年三月,试博学鸿儒143人于体仁阁,取一等20人,二等32人,命纂修《明史》。康熙此举( ) A.意在改革和完善科举制 B.笼络了更多的知识分子 C.奠定了满清统治的基础 D.压缩了科举录取的比例 ■综合

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以下各项是对苏东坡这—总结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是 ( ) A.夏商周时期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及从政的资格 B.“以客出仕”成为战国时风行的做官之途径 C.汉代中央官员的选拔主要来自地方郡县长官

D.古代选官制度大致可分为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等阶段 ■科举制度的内容 ■程序 ☆(2019年江苏T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标准

(2014年海南卷T5)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内容

☆(2016年山东师大)763年,唐礼部侍郎杨绾上书皇帝说:“进士者皆育当代之学而不通经史,明经者(科举另一种类型考生)但记帖括(默写填空)又投牒自举(美化自己以求晋升),非古先哲王侧席待贤(求贤若渴)之道。”要求“明经、进士及道举并停”,恢复古代察举孝廉的方法。杨绾认为科举制( ) A.考试内容有失偏颇 B.选拔标准不合时宜 C.选才路径沿袭传统 D.录取原则公平公正

解析: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打破世家大族对官位的世袭和垄断,体现了历史的进步性。但是任何制度都是辩证的,有进步,也有不足。杨绾的奏折就指出了进士、明经和自举三种考试制度的各自缺点,也言之有理。其中就科举制度,他认为缺点是只考文学才能,而不考历史知识,应该扩大考核内容,更加全面。所以只有A符合杨绾的观点。

(2010年全国Ⅱ卷)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

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 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 ■科目

(2016年四川成都)北朝时,州郡察举士子,试见之日须着绛公服(品级较低的官服),象征他们已经具备入官的资格。唐朝时规定:“应试之士子,不得假以公服”,士子一般都着白色麻布袍衫,及第者故有“白衣公卿”、“一品白衫”的称呼。这反映出唐代( )

A.纺织技术取得显著进步 B.只重衣冠不重人才的官场陋习依旧 C.士子仕前景更为黯淡 D.人才选拔制度与观念发生重大变化 解析: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被察举的士子已经具备了做官的资格,故着官服。唐朝实行科举制,士子应试,必须及第才有做官的资格,故着白衣。 ■主持部门

※(2017年辽宁大连)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春,进士科考试发生了主考官李昂与考生李权冲突事件,由此引发了科举管理的改革,管理权从吏部转移到礼部。礼部以考试选拔举送人才,吏部据官阙和人才资序任用。这一变化 A.改变了吏部职能B.有利于权力的制约 C.加强了中央集权D.提高了礼部的地位 ■科举制度的特点

■皇权凌驾于科举制度之上

☆(2017年湖北襄阳)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庆历二年,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后世流传:主考官翰林学士聂冠卿等人原定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却因王安石在答卷中引用“孺子其朋”(《尚书·周书·洛诰》中周公告诫成王的话)一词而被宋仁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后世流传的王安石科举经历从本质上反映出

A.北宋科举制度尚不够完善B.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 C.北宋时期皇权进一步强化D.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 ■选拔程序渐趋公正 ※(2016年江苏T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解析: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知名人士的推荐,考试与推荐相结合,虽对选拔人才有一定积极作用,但也为那些达官贵人营私舞弊开了方便之门,同时,对那些有才但却出身低微,无法与当朝名士结交并让他们认识自己才华的人来说,公荐制也是不公平的,有鉴于此,北宋科举废除了公荐制。

北宋科举制,从今日之“公开考试、公平竞争、公正录取”三公原则来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北宋科举制中的一些作法和原则,在今天依然被采用着,如糊名制,如我们今天一直在推行的试题标准化改革等。北宋所实行的科举制,在当时不失为一种科学的选拔制度,而“三公原则”在北宋科举制中的贯彻,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这项制度的有效实施。 ■录取人数逐渐增加

☆(2019年海南T2)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

A.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B.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 C.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D.促成了国家统一 ■选拔对象逐渐扩大

☆(2017年河南安阳)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要经过“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以及部曲、杂户、奴婢等,均无权参加。材料表明唐代科举( )

A.重视门阀士族的利益 B.有利于官吏素质提高 C.社会基础得到了扩大 D.具有严格的参与标准

解析:本题考察科举制度的对象。通过材料,我们发现古代参加科举考试,比现在入党还难啊,不是所有人都有考试资格。在考前要审查祖籍、父母、亲戚关系,还要看有没有犯罪前科,是不是商人,这都不能参加考试。另外身份上还要是自由人。科举制度总体上对门阀不利,因为更多的人有参与政权机会,打破了门阀垄断;这不一定提高官吏素质,因为孔子都有教无类,一个人爸爸是罪犯,儿子不一定是坏人。科举制度较之九品制,社会基础扩大,但这个题目意味缩小了选才范围。

(2016年湖南郴州)清代沈垚在《落帆楼文集》中写道:“古者四民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亦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也。”作者这里所说的变迁是由于( )

A.科举制的实行 B.宰相制的废除 C.行省制的确立 D.抑商政策的松动 解析:“后世商之子亦能为士”,这是由于科举制给士农工商的子孙提供了公平的机会,故A项正确;宋元依然有宰相,故B项错误;行省制是元朝设立的,与“后世商之子亦能为士”无关,故C项错误;“宋元明以来”,抑商政策从未松动,只是商人的弟子有机会出人头地,但这还是抑商的后果,故D项错误。 ■官僚主体由贵族逐渐转向平民知识分子

☆(2011年江苏T2)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解析:实际上即便考试,庶族也还是考不过士族,但是各人要凭真才实学,意义不一样了。科举制度最大的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机制,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2009年上海)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2017年湖南长沙)下表为唐玄宗和唐宪宗时期宰相的出身统计表,从表格中可知当时

朝代 宗室 世族 庶族 待考证 唐玄宗 3 24 3 4 唐宪宗 1 19 2 3 A.科举制度成效十分显著B.贵族势力仍占主导地位 C.皇权对相权的优势增加D.皇权实现有效控制地方 ■录取比例南北地域不平衡

(2015年新课标全国Ⅰ卷T27)下列是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统计表,表中数据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唐 宋 明 清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解析: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的文化重心的转移。唐朝到清朝,北方状元越来越少,南方状元越来越多,这实质上是因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造成文化格局的变化。 ■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丧失

(2015年四川宜宾)著名学者赵汀阳说:“对于任何统治来说,智力精英都是最危险的潜在反叛力量。(科举制)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可见,科举制度( )

A.确立了皇权的统治地位 B.根除了潜在的反叛力量 C.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D.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解析:唐太宗:“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赵嘏:“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跨越时空,持续稳定

☆(2015年上海虹口)1864年12月,在狄更斯主编的周刊《一年到头》上,谈到“科举……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根基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当其他帝国的统治的代表一次又一次被推翻并被践踏为尘土时,它在全民族的眼中却是神圣的唯一避难所”。作者主要强调了科举制

A.发展的唯一性B.功能的综合性C.制度的权威性D.地位的神圣性 ■与时俱进

☆(2019年安徽六校)据道光二十年“恩科桂月”(1840年9月)刊刻的《新策琼林》所录,当年的科举考试时务策题为:“七省海郡、江浙源流、外洋备考、舟师御敌、团练乡勇、火功制度、海道罗针、平海综要。”这一考题反映了当年的科举时务策偏重

A.国计民生B.海防武备C.制度变革D.政治得失 ■科举制度的积极影响

■打击了士族势力,提高了庶族地位,扩大了统治基础

(2011年广东)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解析:隋唐以前的选人制度主要考察的是门第高低,即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开始推行了科举制度,使得人们可以科举,即政府以所谓“才能”做为标准选拔人才,官府的谱局等逐渐消失。

☆(2020天一大联考)下表是唐代登科者出身分布表(小姓,是非士族的地主;寒族,是一般的平民;制举,是皇帝临时举行并亲自参与的科举考试)。据此可推知,唐代

类别 士族 小姓 寒族 人数总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计 进士 589 71.0 109 13.1 132 15.9 830 明经 81 63.3 18 14.0 29 22.7 128 制举 88 65.7 10 7.4 36 26.9 134 A.士族阶层拥有科举特权B.官吏人才来源基础扩大 C.家族地位决定着中举率D.国家选才侧重政治素养 ■由上而下选拔人才,加强了中央集权

☆(2011年山东)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解析:科举制的作用,加强中央集权。 ■提高了官僚队伍的素质

(2012年安徽)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解析:《左传·子产论尹河为邑》记载了这样一段典故:郑国执政大夫子皮想让自已喜爱的儿子尹何去当邑官。子产闻言,婉言相拒“此人年轻,缺乏经验,恐怕难以胜任从政工作。”子皮说:“此人善良诚实,你不妨让他到任上一试。”子产正言回绝:“不行!您爱护他,自然希望有利于他。若委之以大邑政事,无异派不会操刀之人去切割东西,其害无穷。如果您家有好布料,断不会令初学之人裁剪。大邑若美锦,岂能让初学者乱画乱剪?只有学有所长方能从政。何处听说练习做官的呢?”子皮闻言,惭愧不已,同时也为子产的忠诚与无私所感动,乃将治国的重任交给他。

■给下层知识分子提供了参政机会,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2018年全国Ⅲ卷T25)下列是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宰相人数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2015年江苏泰州)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因考试乃一种公开竞选,公平无偏滥。……寒苦子弟,皆得有应考之可能。又考试内容,全国统一,有助于全国各地文化之融结。……此一千年来,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此制度预有大效。”马克斯·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说:“科举制度全面推行……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受过教育的合格者,都能跻身俸禄,补缺等级。”在论述科举制度的主要意义上,两者都强调( )

A.可以融合不同的社会阶层B.促进了各地文化交流发展 C.通过考试的方式跻身仕途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解析:“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以及“都能跻身俸禄补缺等级”的信息说明二者都强调科举制度对社会等级的消融作用,故A项正确。 ■营造了看书学习的社会风气,提高了官员素质

(2018年全国Ⅲ卷T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2016年新课标全国Ⅱ卷T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逐步建立起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价值观 ☆(2012年合肥市一模)《唐摭言》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注:“岁贡”指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常不减八九百人。”该材料主要说明了( ) A.科举制是在隋朝时创立的 B.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

C.唐朝进士科为世人所推崇 D.当时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考试 ☆(2013年福建T17)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弘扬了公平公正的社会价值观 ☆(2016年江苏淮安)有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

A.公平竞争B.以文治国C.分科考试D.而优则仕

(2012年四川)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孙中山提出五权宪法

☆(2019湖南衡阳)孙中山在《与刘成禹对话》中写道:“自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适用,制度则昭若日月。”由此可见孙中山认为 ①科举制因不合时宜而应该废除②科举制不看门第,以考试成绩决定与否③科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④科举制有其历史的局限性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对英国近代文官制度提供借鉴

☆(2017年黑龙江鹤岗)英国人杜麦斯在《中国札记》一书中,以近乎狂热的态度呼吁建立起一种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的竞争性的制度,从而提高英国行政官

员的水平,并促进大英帝国的团结。杜麦斯的呼吁是有感于中国( ) A.察举制的实行B.三省六部制的实行 C.科举制的推行D.九品中正制的实行 ■科举制度的消极影响

☆(2015年吉林长春)苏轼认为“任人(依靠保举)而不任法,则法简而人重;任法(依靠规则)而不任人,则法繁而人轻。法简而人重,其弊也,请谒公行(私下求官风气盛行)而威势下移;法繁而人轻,其弊也,人得苟免(虽然人情因素消除了),而贤不肖均,此古今之通患也。”据此分析实施“任法”制度产生的影响是( )

A.克服人情干扰,选拔德才兼备者为官 B.能够克服人情干扰与规则约束的矛盾 C.扩大统治墓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规则过于僵化,难以选拔有才者为官 解析:苏轼此文比较客观辩证地分析了任人和任法两种制度各自的优劣。“任人”制度重视家族地位、血缘关系,如察举制度。“任法”制度即依据规则选拔人才,如科举制度。“任法”制度虽可以抵制私下求官风气,但考试只能考察才学,看不出品德,不可能德才兼备,故A错误。考试制度正是强调规则约束,故B错误。不过,它打击了任人唯亲及注重门第的世家大族,使身份低微的有识之士为政府所用,从长远来看,有利于中央集权、扩大统治基础,故C正确。考试选不出有德者,却可以选出有才者,故D错误。 ■新政废除科举制度

☆(2018年安徽马鞍山)有学者认为:“科举制的废除,斩断了2000多年来经过许多步骤而加强起来的社会整合制度的根基,好像舵手在获得一个新的罗盘以前就抛弃了旧的,遂使社会进入一个盲目漂流的时代。”该观点旨在说明 A.科举制的废除冲击清朝的根基B.戊戌变法加剧社会秩序的混乱 C.政治制度的变革应当循序渐进D.传统入仕渠道受阻引发了革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