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性质与专业地位 二、课程学习意义
三、课程学习内容说明 四、课程学习要求
第一章绪论
学习重点:
1.发展心理学的学科界定及发展简史
2.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主题,以及心理发展的年龄分期。 3.发展的概念,及影响发展的因素。
4.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类型、研究设计方式,以及具体的研究方法。 5.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
第一节发展心理学的概述
一、发展心理学的学科界定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广义:研究种系心理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的科学。
狭义: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二、发展心理学简史
凯恩斯等人划分:诞生期(1882-1912)、中期(1913-1946)、现代(1947-至今)。
(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达尔文:
《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 普莱尔: 《儿童心理》(1882)
(二)儿童心理学的演变
1、霍尔的青少年心理学 2、比纳的儿童智力测量
3、精神分析、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信息加工心理学等学派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观点
霍尔的发展心理学思想
霍尔认为应把个体心理发展看作是一系列种系进化、历史的重演。个体的发育和发展是种系发生的各主要阶段的再现。
他认为胎儿在胎内的发展复演了动物进化的过程,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复演了人类进化的过程。即:乳儿期复演了从动物到人的进化;8岁前的儿童复演着原始人的渔猎时代;8—12岁的少年期复演着人类由蒙昧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过渡时期;13—25岁为青年期,复演着人类浪漫主义时代。 霍尔认为,在个体生活的早期所表现出来的遗传特征比以后表现出来的特征古老。例如:味觉在婴儿期和儿童期最发达,以后就逐渐衰退,这与味觉在人类种系演化进程中的趋
势是一致的。
人类进化史上最早出现的活动在个体发展上也最早表现出来。
(三)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演变
1.霍尔:《衰老:人的后半生》(1922) 2.荣格:成人心理学 3.霍林沃思:《发展心理学概论》(1927) 4.古迪纳夫《发展心理学》(1935)
5.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代替“儿童心理学”(Child Psychology)。
6. 20世纪60~70年代,德国的巴尔特斯等提出毕生发展心理学。
(四)中国的发展心理学
基本途径:摄取-选择-中国化。 中国化的四个层次:
1.重新验证国外的研究发现,对比国外人类心理发展的异同点,揭示中国人类心理发展的特点;
2.揭示国人在中国文化、经济和政治背景下心理发展的特点;
3.修正旧概念和理论,创立新概念和新理论,以适用于中国人心理发展的特点; 4. 积极寻找适合于我国国情的研究方法。
(五)发展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1.研究取向: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 2.研究范围:年龄范围不断拓展。
3.研究方法:呈生态化特点,同时日趋综合化整体化、复杂化。
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或规律
先天与后天 主动与被动 阶段性与连续性 开放性与最终目标
2、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年龄特征: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具有的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或本质特征。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主要表现在:
①主导的生活事件中和主导的活动形式上; ②智力发展水平和人格发展特点上; ③生理发育水平和语言发展水平。
发展心理学的实验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展开的。
①各个阶段中形成人心理发展的的一般特征(带有普遍性)、典型特征(具有代表性)或本质特征(表示有一定的性质)。
②在一定的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是可以随着社会生活
和教育条件等文化背景的改变而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③心理发展,既指心理整体的综合发展,又指各种心理现象的发展。
四、发展心理学的年龄分期
1.产前期(从怀孕到出生) 2.婴儿期(0~3岁)
3.童年早期(3~6、7岁)
4.童年中期(6、7岁~10、11岁) 5.青少年期(11、12岁~17、18岁) 6.成年早期(18岁~35岁) 7.成年中期(35岁~55、60岁) 8.成年晚期(60岁至死亡)
第二节心理发展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一、发展的概念
发展主要是指个体发展,即从受精卵一直到个体生命的终结在生理和心理上发生的系统且连续的变化。
发展的三大领域:生理发展、认知发展、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二、发展的基本性质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发展的不平衡性 4、发展的差异性
第三节遗传、环境、教育与发展
一、遗传及生理的作用
遗传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1.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儿童发展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
3.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
二、环境与教育在发展中的作用
在遗传和生理成熟所提供的可能范围内,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现实水平起决定作用。 1.环境和教育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2.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方向的重要因素; 3.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三、发展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1.环境影响遗传物质因素的变化和生理成熟;
2.遗传素质及其后的生理发展制约着环境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对作用不是始终固定不变的,不同
发展阶段、不同水平、不同性质的心理机能上是有所不同的。
第四节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类型和设计
1.研究类型
相关研究:相关研究是研究者收集信息,以决定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有意义的相关,即寻找变量间相关强度的一种研究。尽管变量是系统相关,但不一定有因果关系。 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旨在确定两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的研究。通过主动操纵自变量的变化,来观察这种变化对因变量的影响。
实验室实验:儿童在严格控制的实验环境中的行为表现可能与自然环境中不同,实验室实验缺乏生态效度;“生态学运动”。
现场试验:在家庭、学校、操场等自然环境中进行的实验。 自然实验(准实验):研究者假设一些自然发生的事件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并对其所带来的影响进行测量。
2.研究设计方式
横断研究设计 纵向研究设计 系列交叉研究设计 ①横断研究
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横断研究最突出的优点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到较多的资料,有助于描述心理发展的规律与趋势;此外,样本也易选取与控制。因此这种设计成本低,省时省力,见效快,目前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多采用这一设计。
横断研究的不足在于,由于被试的取样是几个年龄点,带有人为拼凑的性质,故不足以确切地反映出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点。依据横断研究所描绘出的心理发展曲线有可能受到“世代效应”(cohort effect,也称同辈效应)的影响,即不同世代群体由于所处社会文化、历史条件和遭遇历史事件的不同而表现出心理发展上有差异的现象。
例如,如果测量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对摇滚音乐的兴趣,可能会得到这样的结论:兴趣随年龄增长而减弱。但事实上,这更可能与不同的社会时代对音乐的兴趣变化有关。
②纵向研究
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追踪研究的特点:通过长期的追踪,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与阶段性的资料,从而系统、详尽地了解量变与质变的规律。有助于探明早期发展与未来心理发展的联系,对了解发展的原因与机制十分有益。 追踪研究的不足:
纵向研究体现出周期长、费用大的不足,故被试的数量往往受到局限。研究期间样本的恒定非常困难,会因死亡、搬迁、厌烦而流失被试,从而有可能影响取样的代表性。
纵向研究需要被试反复做一些测验,不可避免地会使被试产生“练习效应”。 跨代问题,即随着研究过程长大的被试那个时代的结论不再适用于其后一些时代的个体。 追踪研究实例:
瑞典心理学家马格纳森(D.Magnusson, 1993)的个体发展与适应(IDA)研究:目的是弄清楚个体与环境因素如何交互作用以支配从童年到成人的发展;特别感兴趣的是构成社会适应不良(如酒精中毒、犯罪、心理障碍)基础的发展过程。 研究开始时的对象是3、6、8年级的学生,约有1400人。研究的资料大多是通过测验、观察、调查、访谈等从被试本人获得的信息,此外也有来自父母、教师、同伴及公共记录(如犯罪、精神病学诊断记录)等方面的信息。
在研究中,马格纳森考察了女孩生理成熟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生理发展的差异与在家里(如出走)、学校(如旷课)、业余生活(如吸毒或喝酒)中的问题行为之间是否有什么联系?追踪研究发现,15岁时在这些问题行为上有明显的差异,表现为早熟女孩比晚熟女孩有更多的问题:早熟女孩饮酒行为比率更高、与成人有更多的冲突、对学校和未来职业较少感兴趣。早熟女孩对社会关系的关注比晚熟女孩大得多。
尽管15岁时这些差别很大,但到青少年晚期和成年早期时,许多差别明显消失了。到成年时,早熟和晚熟的被试在问题行为和社会关系方面几乎没有差别,也就是说,早熟女孩的问题行为存在于一个特定的时期。马格纳森认为,只有纵向研究才能理解个体发展中的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
③系列交叉研究
系列交叉研究即序列设计,它是选择不同年龄的被试并对其进行追踪,从而将横断设计和追踪设计的优点结合起来。
序列设计的优点:比较生于不同年份的儿童在同一年龄的状况,来决定是否存在同辈效应;能在同一研究中进行横断比较和追踪比较;比追踪研究更有效。
二、发展心理学具体研究方法
1.自我报告:日记、访谈和问卷
2.行为测量:测验或其他行为测量法 3.观察:自然观察法与实验室观察法 4.心理生理学方法
5.综合性的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民族志研究法 跨文化研究:
跨文化研究亦称交叉文化研究,在儿童发展心理学领域,是指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及不同的社会文化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跨文化研究的兴起源于两方面的原因。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交往越来越频繁。来自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间的交往,使心理学家日益迫切地感到,需要研究不同文化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的心理过程和特点有何异同,以便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 心理学的研究是通过对样本的考察来对普遍结论进行推断的,但样本是否具有足够的代表性,一直受到人们的质疑。如格雷厄姆(Grahm,1992)曾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1992年前美国心理学会所发行6种重要期刊中1500篇论文的研究对象发现,前5年的受试中白人占96%,后5年的受试中白人占98%。只根据对白人研究的结果,自然不能推论解释其它人种的心理特质。
心理学研究中,一般将社会文化视为恒常条件,研究其中个人或群体行为的差异;而跨文化研究则将同一文化背景中个人与群体行为的差异当作恒常,将文化模式当作变因,以研究不同文化中群体的心理与行为差异,考察文化因素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从而明确人类心理与行为发展变化的文化普适性和差异性。 传统上,青少年期一直被视为“狂飙期”,那么,“狂飙期”是否就是青少年的普遍心理特点呢?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Mead)在1939年出版的著作《萨摩亚人的青春期生活》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引起我们的少男少女烦闷的困惑,是由于青春期本身还是文明?”
米德在萨摩亚岛住了九个月,在三个毗邻的小村里研究了50位少女。米德感到惊奇的是,对萨摩亚的少女而言,青春期并不是一段困难的时期。原因一部分是由于萨摩亚社会的宁静淡泊所致。
根据米德所述,萨摩亚儿童在一个多成年人的环境中成长,他们与其他人的感情关系分散而且相当淡薄。她们很早就了解生命的事实--出生、性与死亡,而且并不神秘地加以限制。此外,萨摩亚人的生活并不具有美国社会的多样选择性,因此萨摩亚的青年男女并没有紧张情绪冲突或抗拒等特征。 米德据此认为,“狂飙期”并非是青少年的典型年龄特征,我们文化中的价值多元和选择性造成了工业社会中青少年成长中的无所适从。
在美国密执安大学心理学家斯蒂文森(H.W.Stevenson,1990)主持的小学儿童学校适应能力的比较研究中,中、美、日三国心理学家参与了该研究,被试样本则取自北京、台北、仙台和芝加哥。研究者制定了统一的语文、数学标准化试题和认知作业任务,在此基础上对这四个地区儿童的语文、数学成绩和认知能力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估。
结果表明,亚洲儿童特别是中国儿童的数学成绩比美国儿童高。为了探查产生差异的原因,研究者对儿童、他们的父母和教师作了有关的问卷调查和随访谈话,并进行了课堂教学的现场观察。结果发现,不同文化社会的母亲对自己孩子学习成绩的期望、教养态度、儿童本身的学习动机、学校课堂教学实践等都存在差异。
“青少年社会支配性的可能决定因素的比较研究”中,研究者采用相同的评价量表,对随机选取的被试进行自评和他评,结果发现:外表特征对两国青少年的社会支配性都起
着重要的作用;中国青少年的智力因素是其社会支配性的首要决定因素,而在美国青少年中,运动能力与社会支配性的相关最高。
三、研究的伦理学原则
1.保护被试基本权利,保证儿童不受伤害。 2.研究对象的知情权。
3.恰当运用欺骗,保护儿童隐私。
复习与思考:
1.简述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思考与讨论:如何理解发展心理学研究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全程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
3、第1章和第三章的思考与练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