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花图问答。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第二节学会和谐交往

第二节学会和谐交往

来源:花图问答


第二节学会和谐交往

教学目的、要求:1、知道人际交往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2、掌握人际交往的方法并学以致用。

教学难点、重点:了解一定的人际交往的方法,并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复习提问:

你有哪些方法能提高自己的热忱度,有助于体验成就感?

导入新课:

阅读教材所提供的节首案例,开展案例分析活动。

活动提示

本节前案例由三个部分组成,可在分组的基础上开展抢答式的组间竞赛。

活动开始可先让学生阅读案例,然后思考分析以下问题:案例中的同学在人际交往中存在哪些不当行为? 你认为应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最后进行依次抢答(共三次,每次针对相应的案例部分)。

先举手的组可先回答,教师根据其回答的情况进行评价。其他各组可根据前组回答的情况进行补充或指出其不足,凡补充正确或正确指出对方不足的,教师应给以相应得分。

一、人际交往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1.人际交往的作用。

第一,促进社会整合的作用。

第二,促进自我认知和自我完善的作用。

第三,信息交流和互补作用。

第四,身心保健的作用。

其中,学生对“促进自我认知和自我完善的作用”的认识可能比较陌生,教师可依托案例分析,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是通过人际交往,在与他人的相互比较中认识自己,从他人“眼中”认识自我。所谓“两刃相割,利钝乃知;两论相订,是非乃见”“有比较才有鉴别”“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就是这个道理。

相关资料(1)

有位同学,学习成绩不错,又是学生会的干部,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他总觉得自己还不错,应该是挺优秀的。但当他踏上工作岗位后,却发现自己还有很多需要改善、需要学习的地方。所以,通过比较,使人看到自己存在的不足,发现自己的短处,以便客观地认识自己,摆正自己在社会大家庭中的位置,从而鞭策自己,积极向上。所以,只有通过与更多、更广泛的对象交往、比较,人才能逐渐形成较为恰当的自我认识,既避免夜郎

自大,又摆脱自卑感。

二是社会交往对人的自我完善作用还表现在对人的相互激励上。激励的目的在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人的智力效应,达到改造不良行为和发扬良好行为的目的。有人说,多数人在处于孤独一个人的环境中,往往是停滞而无生气,而若许多人聚集在一起,就会相互发生类似共生的作用。实际上这就是社交的相互激励现象。

相关资料(2)

在校园内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寝室的大多数人学习出色,就一个人学习较差,这个人就觉得不是滋味,感到压力很大。压力激发出动力,原来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在室友的影响和帮助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成绩很快赶了上来。相反,如果一个群体有一批人学习不努力,不讲清洁卫生,其他同学如果不能克服盲目从众行为,那么这些人在日常的交往中也会跟着变差。古人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

2.人际交往的原则。

第一,平等原则。

第二,互利原则。

第三,信用原则。

第四,相容原则

活动提示

本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交往情况,为开展“人际交往的方法”打下基础。

本活动可以学生个体为单位填写完教材中的表格。

二、人际交往的方法

1.掌握人际交往的方法。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涉及人际交往中的“第一印象”“克制谦让”“学会沟通”等基本问题,要比较详细地加以说明。

(1)展示自身魅力。首先介绍人际吸引的不同内容,然后重点介绍人际交往中的“第一印象”。在讲述中可联系“人际交往基本原则”的“相容原则”。注意说明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首先应该提高对“第一印象”作用的认识,在交往中自觉注意;其次要突出说明,支撑“第一印象”的主要是自己的修养、学识和品德;最好还要说明要辨证地看待“第一印象”,既要重视,但也不能过分迷信。

(2)学会自我克制。克制忍让既是平等原则的要求,也是互利原则的需要。在说明这一问题时,应突出为人大度的要求,点出大度的四个要求:一是不能以己律人,为人苛刻;二是要有容人之度;三是做到不斤斤计较;四是做到自省自律。

活动提示

本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如何正确处理校园内常见的人际冲突。

活动可采用以个体为单位,根据教材要求完成填写,然后教师提问、分析和总结的方式。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即兴小品表演的方式完成。

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点评。

(3)提高沟通技巧。有效的沟通要求遵循平等和信用的原则。提高沟通技巧的要求很多,教材只简单介绍了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的基本要求,重点是突出了语言沟通的四点要求,即注意说话时的口头禅、注意说话的对象和场合、注意使用礼貌用语、注意对方的隐私和忌讳等。

幽默的语言是人际沟通的润滑剂,是缓解矛盾、解除尴尬的妙方。在校园里有许多不文明的现象和行为,你能使用幽默的语言对这些行为进行教育和劝阻吗? 例如;提高人口素质,保证人口质量。君子之交,何必严阵以待、经久不息。你能再想出几条吗?

活动提示

本活动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根据学生状况和教学时间决定是否开展。

活动开展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头脑风暴”法让学生相互讨论。

本活动可以让相邻的学生相互演练,如表达“赞许”“热情” “严肃”“困惑” “愉快”“愤怒” “鄙视”等情感的目光,还可以模拟“聆听时” “见面时”“争论时”等情景中的目光运用。应提醒学生,人们的表情是肢体语言的综合运用,目光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内容。

目光运用的三个方面

第一,接触时间。与人交谈,视线接触对方脸部的时间应该占全部谈话时间的30%到60%,超过这一数值被看作是对谈话者本人比谈话内容更感兴趣,低于这一数值则说明对

谈话者和谈话内容都不感兴趣,因此要把握好这一时间度。长时间凝视对方会被认为是对私人空间或势力范围的侵犯,是不礼貌和挑衅行为;完全不看对方,则可认为是自高自大,傲慢无礼的表现,或者试图去掩饰什么,如空虚、慌张等。

第二,停留部位。从视线停留的部位可反映出三种人际关系状态:一是视线停留在两眼与胸部的三角形区域,被称为近亲密注视,多用于朋友间的交谈;二是视线停留在双眼和嘴部之间的三角区域,,被称为社交注视,是社交场合常见的视线交流位置;三是视线停留在对方前额的一个假定的三角形区域,称为严肃注视,能制造紧张气氛。如果你的视线停留在这一区域,就会使对方感觉到你有正事要谈,使你保持了主动。

第三,眼神变化。眼神变化能够准确地传递某种信息。不同的视觉方向表达不同的含义,如仰视表思索,俯视表忧伤,正视表庄重,斜视表蔑视等,不可随便使用。还有就是眼神的变化要自如协调,要与有声语言有机地配合在一起。

不同场合的目光运用:

第一,见面时,不论是见到熟悉的人,或是初次见面的人,不论是偶然见面,或是约定见面,首先要眼睛大睁,以闪烁光芒的目光正视对方片刻,面带微笑,显示出喜悦、热情的心情。对初见面的人,还应头部微微一点,行一注目礼,表示出尊敬和礼貌。

第二,在集体场合,开始发言讲话时,要用目光扫视全场,表示“我要开始讲了,请予注意”。

第三,在与人交谈时,应当不断地通过各种目光与对方交流,调整交谈的气氛。交谈中,应始终保持目光的接触,这是表示对话题很感兴趣。长时间回避对方目光而左顾右盼,

是不感兴趣的表示。但应当注意,交流中的注视,决不是把瞳孔的焦距收束,紧紧盯住对方的眼睛,这种逼视的目光是失礼的,也会使对方感到尴尬。交谈时正确的目光应当是自始至终地都在注视,但注视并非紧盯。瞳孔的焦距要呈散射状态,用目光笼罩对方的面部,同时应当辅以真挚、热诚的面部表情。交谈中,随着话题、内容的变换,作出及时恰当的反应。或喜或惊,或微笑或沉思,用目光流露出会意的万千情意,使整个交谈融洽、和谐、生动、有趣。

第四,交谈和会见结束时,目光要抬起,表示谈话的结束。道别时,仍用目光注视着对方的眼睛,面部表现出惜别的深情。目光运用中的技巧心存好感时:彼此会更多地注视对方的眼睛。话不投机时:尽量避免注视对方,可减轻紧张的形势。当你不知道别人为什么看你时,你可以稍微留意一下他脸部的表情。譬如,低垂眉毛看人常有威吓的意味,扬眉则表示疑问。初次见面,希望给人留下一个深刻印象时,可凝视他的目光稍久些,以表示自信。如果你想在争辩时获胜,那就千万不要移开目光。如果你希望加强某种感觉,可以用眼神来辅助;如果你想减轻某种感受,就减少眼光接触。

在掌握并正确运用自己目光语言的同时,还应当学会“阅读”对方目光语言的方法。从对方的目光变化中,分析他的内心活动和意向。随着交谈内容的变化,目光和表情和谐地统一,表示很感兴趣,思想专注,谈兴正浓。对方的目光长时间地中止接触,或游移不定,表示对交谈不感兴趣,交谈应当很快结束。交谈中,目光乜斜,表示鄙夷;目光紧盯,表示疑虑;偷眼相觑,表示窘迫;瞪大眼睛,表示吃惊等等。目光语言是千变万化的,但都是内心情感的流露。

2.克服人际交往的障碍。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如何克服人际交往中的“羞涩”“猜疑”“自私”等障碍。同时,要注意说明三种人际交往的障碍违背了人际交往基本原则的要求,教学中注意采用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

三、常见人际关系的处理

1.学校内的人际关系。这部分包括同学关系、同乡关系和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处理的重点是如何获得友情的问题;同乡关系处理的重点是防止“哥们义气暠和“小团体主义暠;师生关系处理的重点是“尊师重教暠的问题。其中应突出同学关系的处理问题。同学关系的处理。可先由学生列举在同学关系处理上所遇到的问题,组织进行讨论,然后教师归纳总结出处理同学关系的几个要点:珍惜友情、诚信真诚、为人热情、理解宽容。同乡关系的处理。同一籍贯的人,由于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相近,自然比较容易沟通所以,老乡关系成为校园内一种特殊的情感关系。但是,我们在处理同乡关系上应注意不能因为情面难却而去做违反校纪校规,甚至是违法犯罪的事情。应该掌握一定的“度暠。师生关系的处理。应做到尊敬教师,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育,不顶撞,讲礼貌,懂礼仪。

2.家庭内的人际关系。主要突出父母子女关系,突出如何关心孝敬父母。父母子女关系的处理应突出关爱父母的主动意识和为家庭承担义务的责任意识。

举例毛阿敏演唱的《永远是朋友》,要求学生体会歌词的含义。

本课小结:

1.职业学校的学生除了具有青少年共同具有的青春期心理特征外,在成人感、就业需要、成就动机等方面有着更强烈的不同表现。人的心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其中,有的是正常的、健康的,也有不正常的,甚至是心理疾病。我们不能把青春期心理的正常反应,看成是心理问题甚至是心理疾病。

2.人们的心理问题常常来自于环境的压力和挑战,特别是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后,由于

人们没有很好地适应,常常引发有关心理问题。因此积极适应环境变化,增强自我适应能力是获得健康心理的前提条件。当前职业院校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自信自强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我们应该学会培养自信自强的心态,正确而积极地面对挫折,这是健康心理的重要

表现。

3.人际交往是生存的重要技能,我们应该在遵循人际交往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努力掌握人际交往的方法,积极克服人际交往的障碍,正确处理好校园人际关系、家庭人际关系,使自己学会和谐交往。

课后作业:

1.课后认真思考并书面完成“探究与实践”中的“探究体验”,下节课组织学生开展“友情与亲情曲目大家唱互动”。

2.要求学生课后完成教材第55页“活动天地”的内容。

3 .完成习题册第二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