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NorthChinaElectricPowerUniversity(SocialSciences)No.3June2010
权力与权利关系中的政党作用论析
张举
(聊城大学管理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摘要:在权力和权利关系框架中,人民主权理论有三种思想传统:洛克的以权利约束权力的古典自由主义传统,卢梭的权力与权利一体化的平民激进主义传统;十九世纪后,又产生了权力与权利统一于阶级利益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虽然它们在阶级本质上有着根本区别,却都需面对一个共同的课题:如何实现政治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顺畅转化。这本质上是人民拥有的权力如何具体实现的问题。政党政治作为人民主权制度的内在逻辑产物,成为政治权力与公民权利的中介和桥梁,有着具体实现人民主权的工具意义。
关键词:主权在民;权力;权利;政党;实现方式
中图分类号:D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03(2010)03-0081-04
人民主权是现代民主制度的核心价值,表达的是一种政治权力的归属意义,标志着人类公共政治生活中的最稀缺之物权力,从原来归属
于神明或者帝王变为归属于人民大众。但是,人民主权理论的贡献不仅在于它的这种权力归属的转移,而且,对人民拥有的权力如何得以具体实现的制度认识,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权力这种高高在上的高档奢侈品,在现代民主制度条件下,逐渐成为普通大众能够伸手可及的普通消费品。
在民主政治发展中,权力的终极归属和具体实现的问题都得到解决,应该是人民主权理论自身的逻辑命题。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发展起来的政党政治这一绚烂风景,正是人民主权从终极归属权到具体实现权这一逻辑命题的具体展开:政党政治已然成为政治权力与公民权利相互转化的桥梁,成为人民主权具体实现的关键机制。
一
权力与权利是人们思考公共政治生活时的一组古老概念,近代以来,它们又凝聚了契约自由理念和主权在民思想。一般而言,政治权力是一种
收稿日期:2010-03-26
控制和支配性力量,它是国家和政府这类公共政治组织发挥其统治和管理功能的基础;而公民权利则是对公共政治组织表现影响力、对共同利益
进行主张的法定资格,它是公民作为权力所有者的身份基础。权力与权利的关系成为一种新的现代民主制度的分析框架。在权力与权利关系框架下,近代以来的人民主权理论有三种传统:洛克的权利约束权力的自由主义传统、卢梭的权力与权利一体化的平民激进主义传统、权力与权利统一于阶级利益的马克思主义传统。这几种思想传统,面对着一个共同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如何在权力和权利之间实现顺畅的转化。这个问题关乎人民主权能否具体实现。
(一)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在自然法基础上,运用契约论思想,解说了一种带有明显的以权利制约权力特征的古典自由主义思想体系
他认为,在自然状态中人们拥有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由于自然状态中的种种不便,人们为了保护原有的权利,相互之间订立契约,交出本属于自己的部分权利,由此形成了公共政治权力及其组织即国家。在此,洛克与卢梭激进主义思想不同之处在于,人们订立契约时,只是交出部分
基金项目:聊城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0802217)作者简介:张举,男,聊城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聊城大学廉政研究中心研究员。
82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权利,而且人们之所以交出自己的部分权利形成权力,或者说权力形成的全部意义在于,使它能够保护人们原有的天然权利,即人身、财产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洛克在政府论中明确主张,即使在人民同意基础上的最高权力,未经本人同意,任何人的财产权的任何部分不能被取去,因为,既然保护财产是政府的目的,这就必然假定并且要求人民保留享有财产的目的,
[1]
多数的暴政,这主要出现在革命的高潮中;二是只见权力而看不到权利的完全权力化,这已被原苏联等国家出现的个人专制所证实。这两种倾向均是在人民拥有主权的情况下,出现的会危及公民权利的情况。如何克服这一逻辑矛盾,实现权力和权利的相互转化,是卢梭为代表的近代以来激进主义思想所必需面对的重要课题。
(三)马克思主义在权力与权利理论上主要继承了卢梭的人民性思想传统,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未停留在卢梭的水平上,而是从唯物主义的立场,以阶级利益为逻辑起点,论证了国家、权力和权利问题,力图克服卢梭的逻辑矛盾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人类为了自身的需要和种的繁衍,最初按照血缘关系结成共同体,由于共同利益和利益差别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对此加以规约,由此产生了基于自然形成的共同体的力量,这种公共权力终究是要被打破的,随着剩余产品的出现,私有观念的产生,社会日益分裂为不同的阶级,血族团体日益被地区团体所代替,公共权力终于被打破,出现了阶级权力和阶级统治,这种阶级统治是统治阶级共同的集体力量与意志的体现,是统治阶级实现自身利益的一种制约性力量,用它强迫其他阶级来服从,这种力量就是政治权力。
而在马克思主义这种政治思想中,它几乎把一切权利赋予一个阶级,另一方面却几乎把一切义务推给另一个阶级,权利只是在统治阶级内部才存在的,这种权利是因为具有统治阶级的成员资格才被赋予的,即是国家赋予和保障的法定的资格。可见,马克思主义的权力和权利思想,是因为阶级的产生而形成的,权利是国家赋予的,是权力形成了权利,而不是像卢梭所认为的权利是天赋的,在权利基础上形成的权力,是权利形成权力。虽然在权力和权利产生的先后上与卢梭相反,但是,马克思主义在论及工人阶级政权时,继承了卢梭的人民性思想,揭示国家权力必将为人民群众所有这个结论,这个结论隐含着另一个问题:人民拥有的阶级权力如何得以具体的实现,这就必然产生权力与权利的关系问题。因此,在这里,同样要面对如何实现权力和权利的转化问题。
三种理论路径在权力和权利的具体关系的结果虽然出现了自由民主和人民民主的分野,但在人民主权原则问题上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此形成了一个理论汇合,洛克的思想传统、卢梭的[8][7]
[6]
[5]
在他看来,国家的
权力必须以保护人的生存、自由和财产为目的,否则,人民就有权废除原来订立的契约,人民和社
会始终保留着一种最高权利,以保卫自己不受任
[2]
何团体,即使是他们的立法者的攻击和谋算。
洛克与后来的孟德斯鸠对政治代理人和政府手中握有的权力有着一种深深的忧虑:深怕政府、立法机构权力过大,人民反受其害。因此,他们的思想深处一直呼唤着人民一定要保留权利,形成民间权力,构成民间社会以抗衡政治权力。这就是洛克传统中一个鲜明的特征:以人民之权利制约国家权力。当然,这一思想传统中为少数拥有财产的资产阶级代言的痕迹是显而易见的,在此基础上构建起的权力分立而制衡的政治体制,常常具有普遍的拨动人心的诱惑力,但在实践中却很难具有普遍适用的复制性。
(二)平民思想家卢梭以激进主义的方式开辟了另一种权力与权利关系的思想传统,强调权力与权利的一体化
在卢梭的自然法和社会契约思想传统之中,权利是人人具有且生而平等的,只是为着自由的利益,才会让权利,[3]经过契约达成国家权力;作为制约性力量的权力是全体社会成员公意的化身,它构成国家主权,不可分割,不可转让。它刻意强调,全体社会成员一体化构成一个主权体,这个主权体不是委托的结果,而是全体社会成员直接的、共同的意志。在此,卢梭对专制与传统采取的是一笔否定的决绝态度,表现了他决不妥协的彻底的民主主义立场。但是,我们看到,卢梭思想中存在一个未解决的逻辑矛盾:他刻意强调处于天然权利状态的全体社会成员即人民与公意即国家权力之间的直接性、零距离性,也就是它的不可分割性,这样就导致一个疑问权利是怎样达到权力,权力又是怎样体现权利的?在它的这种思想传统的逻辑中,权力与权利的完全一体化,恰恰不可避免的出现两种相反的倾向:一是只见权利不见权力的完全权利化,常常导致[4]
张举:权力与权利关系中的政党作用论析
83
思想传统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传统一样,都属于近现代人民主权理论体系,三者在权力和权利关系问题上同样需要面对两者怎样顺畅转化的问题。
二
近代出现的政党政治,在政治权力和公民权利的转化过程中起到关键的桥梁和媒介作用。作为一种新的政治现象,政党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曾受到过多方面的怀疑、批评和抵制;直到今天,反对政党政治的声音仍时有所闻。随着政党机制和功能的健全,政党政治日趋成熟,人们对政党的认识发生了重大转变。政党政治正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普遍的政治现象,使主权在民的思想由理论变为现实有了可依托的载体、使权力与权利的关系有了具体实现的机制。
(一)从政党产生的动力来看,按照资本的逻辑而产生的政党政治,具有沟通政治权力和公民权利的功能
资本作为政党产生的根本推动力,使政党政治发展成为契合权力和权利、沟通国家与公民关系的内在桥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成为在近代西欧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成为政治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资本具有两个天然本性:一个是它的增值本性;一个是它的平等本性。
资本作为特殊的商品,它需要在价值上不断增值,来满足资产阶级对利润的需求,从人的本性上来看,是满足人对物的占有性和支配性需要。这种增值性不断强化,强烈的影响到每个人对自己在利润和财富迅速扩张中地位、得失的计算和判断,使同一经济地位的人们产生整体利益、共同意识,促使社会重新按照新的标准分裂为不同的阶级和阶层,社会日益多元化,人类共同体的性质发生变化。更为重要的是,资本的增值性决定了它必然不断扩张。按照资本利润增值的逻辑,从原料市场、劳动力市场到销售市场必须不断扩大,这就使得较大规模的按照资本基础上产生的具有更多统一性价值的人类共同体,即民族国家得以真正出现。在这种民族国家的共同体中,日益分裂的阶级和阶层的空间规模不断扩大,使他们的整体利益被表达、被实现的愿望,在利润和财富扩张中成为非常迫切的问题。资本天生的平等本性为此提供了现实的途径和可能。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证了商品是一种天生的平等派,认为商品价值只有在地位平等、且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双方才能实现。这就使得平等、自由的观念和原则,随着资本利润的增值和扩张被广为传播,成为资产阶级实现利益的一种
思想工具。这种平等和自由的思想固然具有阶级工具性,但是,基于资本的本性,资产阶级在日后成为统治阶级时,也不得不宣布它们具有公共性、人类性和普适性,从而使得平等和自由在法定程序上不可能被一个阶级私有和垄断,某种程度上,成为权力建构和配置的公共认同和基本原则。
资本的增值性与扩张性为产生具有利益表达和实现功能的政治组织提供了客观需要,而资本的平等性和自由性为形成利益表达和实现的政治组织提供了现实可能。这种利益表达和实现的政治组织就是政党。在资本的发展和推动下,政党成为日益活跃在多元社会群体与政治国家之间不可缺少的桥梁,成为公民为争取实现权利、获取利益活动最为常见的工具。
(二)从政党产生的过程来看,政党政治的出现是主权在民理论的一种结果,政党政治也就有着实现和反映人民主权的工具价值
主权在民(人民主权)理论首先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反对宗教神权、抑制专制王权过程中提出和发展起来的。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在都铎王朝(14851603)时期,出于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首先是联合王权来反对天主教在英国的统治,利用王权剥夺天主教在英国的大量土地,满足他们对土地的强烈需求,资产阶级与王权度过一个蜜月时期。但是,资本主义的发展逻辑决定了它不可能与日益强大的王权同兴同容,必然出现与日益专制的王权相对抗乃至进行革命的结果,以使资本主义继续发展。适应这种政治需要,出现了洛克等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提出的限制、剥夺和架空王权的理论,议会主权遂在1688年的光荣革命后成为现实,后来的法国激进主义平民思想家卢梭,更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彻底的人民主权学说。在最早出现政党的英国,随着议会政治的形成和发展,议会中不同阶级、不同立场的议员,各自聚集成为最初的政党,分为两大派别即托利党和辉格党。政党政治由此出现。而后来的法、美等国政党的出现和发展,也是在人民主权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顺势而生。可见,政党政治现象是84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主权在民理论的内生逻辑,它们之间具有自然的契合关系。
这就决定了近代政党政治天然的具有人民主权价值的政治基因,随着后来政党政治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代议制和普选制逐渐发展成熟起来后,它在权力由所有状态到具体实现状态的过程中的功能价值就更加明显。
(三)从政党活动的机制来看,普选和竞争使政党政治成为实现公民权利转化为政治权力的具体机制
普选和竞争是政党政治的两大基础机制,它们共同决定了政党功能的发挥,政党的竞争和选举机制推动了人民主权的具体实现。
在人民主权原则下,各国都宣布权力属于人民。由资本的推动而形成的规模较大的现代民族国家,没有古希腊那种实行直接民主的条件,密尔的一个完善政府的理想类型一定是代议制政府的判断几乎成为现代民主国家的共识。选举手段就成为人民权力的行使过程中代议政治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成为表达、彰显人民作为权力拥有者的最现实的方式。
然而,自从选举制度产生以来,人们就不断地质疑它能否真正作为人民权力的一种表达方式。在很多国家选举制度的实践中,也确实存在显而易见地背离其目的的现象。人民选出的代表,很可能发生如下两种情况:一是容易误解人民的意愿,二是恶意违背人民的意愿;而在投票选举时的选民,也可能发生以下几种情况:选民本身根本没有明确的意愿,只是胡乱投票;选民被别人运动,受人贿赂而投票;选民对候选人不了解而投票等,都是明显地偏离了主权在民的涵义。所以,代议民主政治条件下的普选制度,如果说它是人民主权不能不选择的一种实现方式,我们又要承认这种方式确实存在自身的缺陷。
而在资本推动下,因选举而产生的、起着聚合和调动民意作用的政党活动,具有弥补以上重大缺陷的另一种机制:竞争。普选是表达权力的现代方式,竞争活动则是这种表达方式充分实现的保障。在实现普选制的条件下,各政党以获取选票、争取多数为直接目的,各政党就必须最大程度
[10]
[9]
地符合民意。政党竞争内涵的基本价值是能够使
民意最大程度地表达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竞争活动,为选民提供了不同的、尽可能多的选择,能够激发和彰显选民的真实意愿。选民之间基于知识、见识、立场等差别,它们对自己的真正的利益所在,未必能够自觉的表达出来,甚至它们对自己利益的判断是完全错误的。只有在政党竞争条件下才能够使自己在比较中计算、分析利益所在,有助于最大可能地避免对自己利益的误判,正确地表达自己的利益,真正实现自己的投票权;其次,竞争活动可以激发选民的兴趣,逐渐培育选民的参与意识,进而丰富选民的公共政治生活,使参与选举、表达主张成为一种公共生活方式。在政党竞争中作为选民,而在权力归属问题上则作为人民,两种角色的转化,能够尽可能充分地表达和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权力。再次,政党的竞争性选举活动,使原本高高在上的政治权力这种稀缺资源,成为普通的消费品,通过选民在充分自主选择的基础上,权力实现了大众化,也即是政治的民主化,人民主权得以实现。
当然,我们应该看到,西方的竞争性政治选举是在资本占统治地位条件下的内生性逻辑,根本上是服务于资本的需要的。作为一般的权力运作机制,竞争和普选确实起到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力相互转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2](英)洛克.政府论(下)[M].叶启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91-92.
[3][4](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陈惟和,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13-14.
[5][6][8](德)马克斯,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7]王松.政治学基础理论(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42-43.
[9](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M].汪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5.
[10](英)JamesBryce.现代民治政体[M].张慰慈,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151-153.
(责任编辑:李潇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