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4年第29卷第5期BullDisControl Prev 2014Vo1.29,No.5 ・41・ DOI:10.13215/j.cnki.jbyfkztb.1404028 ・防治与监测・ 1986--2013年甘肃省民乐县传染病疫情分析 赵秀珍,胡天喜 甘肃省民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民乐734500 摘要:目的 探讨甘肃省民乐县各种法定传染病的发病水平、病种构成及流行特征,为有效控制各类传染病的发生、 流行以及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对l986—2013年民乐县法定传染病报告的疫情资料进行分析,提出 相应的防治建议。 结果1986—2013年民乐县共报告甲类传染病1种5例,乙类传染病13种18 727例,丙类传染病7 预防控制呼吸道传染病、血液及性传播疾病是今后民 种1 021例;28年传染病总发病率为307.16/10万,病种构成以呼吸道传染病、血液及性传播疾病、肠道传染病为主;肺结 核病、病毒性肝炎及痢疾等传染病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结论关键词:传染病;流行病学;发病率 中图分类号:R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711(2014)05—0041—03 乐县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应加强对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病的监控力度。 为了解甘肃省民乐县传染病的发病水平、分布规 律及流行特征,以加速实现三级卫生保健全面实施和 表1 1986—2013年民乐县传染病发病情况 传染病报告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为该县传 染病防控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预测,本文将l986— 20 1 3年民乐县法定传染病资料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源于民乐县疾病预防控 制中心历年的法定传染病月报表,人口资料来源于民 乐县年鉴。 1.2方法收集l986—20l3年民乐县法定传染病的 发病资料,按年份和病种分析比较发病率。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1986—20l3年民乐县共报告甲类传 染病1种5例,乙类传染病13种18 727例,丙类传染病 7种1 021例,共计19 753例,总发病率为307.16/10万, 各年份发病情况见表l。 2.2病种构成 民乐县传染病发病主要以呼吸道传 染病、血液及性传播疾病和肠道传染病为主,见表2。 2.2.1 呼吸道传染病 l986—2013年民乐县调查了 6 430 7l0人,共报告8 122例,发病率126.30/10万,占 传染病发病总数的41.12%。发病占前三位的病种分 别为肺结核病6 766例、占83-31%,麻疹656例、占 8.08%,流行性腮腺炎455例、占5.60%,见表3。 表2 1986—2013年民乐县各类传染病病种构成 作者简介:赵秀珍(1967一),女,主管医师,E.mail:mlzxz20066@ 163.com ・42・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4年第29卷第5期BullDisControl Prev2014Vo1.29,No.5 表3 1986--2013年民乐县主要呼吸道传染病发病情况 万,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22.1 1%。发病病种分别为痢 疾4 076例、感染性腹泻病139例、手足口病141例、急 性出血性结膜炎7例、伤寒3例、脊髓灰质炎1例。 1988年发病率最高为296.37/10万,2010年发病率最 低17.67/10万,仅有痢疾报告。 2.2.4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报告病例数148例, 发病率2.30/10万,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0.75%。发病 2.2.2血液及性传播疾病共报告7 116例,发病率 病种分别为包虫病l17例、炭疽12例、布鲁氏菌病14 110.65/10万,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36.02%。发病病 种分别为病毒性肝炎7 024例、梅毒69例、淋病19例、 艾滋病4例。2007年发病率最高为466.73/10万,1986 例、鼠疫5例。2009年发病率最高为28.05/10万,1986 年发病率最低1.49/10万,主要以包虫病为主。 2.3 重点传染病发病情况 1986--2013年民乐县传 年发病率最低7.97/10万,仅有病毒性肝炎报告。 2.2.3肠道传染病报告4 367例,发病率67.90/10 染病发病居前四位的病种分别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 病、痢疾、麻疹,见表4。 表4 1986--2000年民乐县重点传染病发病率(1/10万) 2.3.1病毒性肝炎28年共报告病例7 024例,占传 年296.37/10万,最低为2010年的6.16/10万,发病数 虽有所下降,但不明显。痢疾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集中在6—8月,分别为599例、801例、962例,以8月 发病率最高。 2.3.3肺结核病报告6 766例,占传染病发病总数 的34.25%,居呼吸道传染病发病首位。发病率最高为 2008年378.85/10万,最低为1986年3.98/10万,1987_ -染病总数的35.56%,居血液及性传播疾病首位。发病 率最高为2007年465.47/10万,最低为l986年7.97/10万, 该病无明显季节性。主要以乙型肝炎为主,发病呈 “波浪型”分布,2008年、2012年有两个明显降幅。 2.3.2痢疾报告4 076例,占传染病总发病数的 20.63%,居肠道传染病发病首位。发病率最高为1 988 疾病预防控制通 ̄2014年第29卷第5期BullDisControlPrev 2014Vo1.29,No.5 ・43・ 1996年无报告病例;1997--2008年发病数逐年上升, 2008年达到最高峰(全县肺结核病普查)后逐年下降。 2.3.4麻疹报告病例656例,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 3.32%。发病率最高为2005年87.87/10万,最低为 2006年0.42/10万,1990--1991年、1995年、1998— 1999年、2003--2004年、2007年、2012--2013年无病 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工作,才能做好乙型肝炎的防治 工作。 民乐县贯彻落实《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l一 2010年)》,推行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落实肺结核病 免费诊治和防治激励政策,保证了发现和治疗管理患 者的工作质量。1 997—2o08年发病逐年上升,这与结 核病控制项目工作实行诊断、治疗免费,群众主动就 例报告。麻疹每5~6年有一起暴发流行,发病呈明显的 “波浪型”分布。 2.3.5性病报告88例,占传染病总数0.45%。发病 诊积极性高、漏诊少有关。2008年达高峰,此后总体 趋势呈现稳中有降,与全国肺结核病发病报告疫情趋 率最高为2013年6.09/10万,其中梅毒13例、艾滋病2 例,发病呈明显递增趋势。这与近年来,外来、外出务工 人口数量多、流动性大,自我保护意识差等因素有关。 3讨 论 1986—2013年甘肃省民乐县传染病发病的流行 趋势表明,传染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部分传染病的 发病率连续几年虽也有小幅度的下降,但多数发病率 仍处于上升或波动状态。危害较严重的传染病为病 毒性肝炎、肺结核病、痢疾和淋病、梅毒等,呼吸道传 染病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血液及性传播疾病。2004 年实现传染病网络直报以后传染病的报告发病率明 显上升,2007年达最高峰,发病率为861.69/10万,可 能与国家近几年对传染病的防控力度加强、报告制度 比较完善、漏报人数减少有关。 据全国传染病疫情资料统计显示,近几年病毒性 肝炎人群发病率排名第一” 。民乐县病毒性肝炎发病 率与全国基本一致,居各种传染病第一位,且农民是 主要发病人群,可能与农民文化程度低、卫生意识普 遍较差有关。近年来外出打工者增多,亦增大了外源 性感染几率。2007年达高峰,发病率为465.47/10万, 之后逐年下降,2008年、2012年有两个明显的降幅,原 因可能是:①根据省(市)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2008 年调整了乙型肝炎的报告要求,乙型肝炎携带者只登 记,不进行网络报告;2012年甘肃省卫生厅下发了《关 于规范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与报告工作的通知》,进 一步规范了医疗机构对乙型肝炎的报告管理,提高了 乙型肝炎的诊断水平和报告质量,使乙型肝炎报告病 例数明显减少。②自2008年将乙型肝炎纳入国家扩 大免疫规划免费接种后,乙型肝炎小年龄组报告发病 数明显减少,发病多为成人组。提示相关部门应加强 病毒性肝炎防控知识的宣传与普及,提高群众主动接 受免疫服务的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不断提高人群的 免疫水平;加强医源性感染的控制和减少性传播、母 婴传播的措施,切断传播途径,逐步降低和控制乙型 肝炎发病率 ;开展新生儿以外特别是流动人群的乙 势一致 ,说明民乐县结核病控制项目各项防控措施 落实到位,治愈率提高。今后应加强结核病的宣传教育, 贯彻落实结核病的归口管理,加大督导管理力度和追 踪力度,对传染性肺结核病患者继续实行行之有效的 措施和政策,使被发现的传染性肺结核病患者均能获 得恰当的治疗,以有效地控制结核病的传播和蔓延H】。 2005年麻疹暴发局部疫情,随即开展了应急接种 和15岁以下儿童麻疹疫苗的普种,2006年后发病呈 下降趋势,2012--2013年民乐县已连续两年无麻疹确 诊病例,这与近几年重点开展麻疹强化免疫及查漏补 种工作扎实有效密不可分,为了实现卫生部提出的 2012年前后达到或接近消除麻疹的目标,应加强儿童 免疫程序执行的规范性,提高免疫覆盖率与免疫成功 率,建立并巩固人群的免疫屏障;规范接种操作,健全 冷链系统,保证疫苗接种的成功率。根据麻疹流行规 律,开展包括育龄妇女在内的成人免疫 ,建立并巩固 人群的免疫屏障;适时开展麻疹强化免疫和查漏补 种,建立健全麻疹的监测系统。血液及性传播疾病 中,梅毒、淋病的报告发病率虽然不高,但与患者主动 就诊率低,尤其与个体医生的漏报、瞒报有关。随着 梅毒等性病发病率逐年增高,加大血液及性传播疾病 的防控、监测力度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李欣,裴娇,高博.我国6年间法定甲乙类传染病流行趋 势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1):25—27. 【2] 张守荣,赵建海,张永基.不同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传播 危险因素调查与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08,14(3): 253—255. [3] 陈伟,成诗明,王丽霞.1997--2008年全国传染病监测系 统报告的肺结核发病情况分析[J].疾病监测,2009,24 f111:878—880. [4] 吴胜元,雷建华,潘仁慧.2001-2010年凯里市实施结核 病防治规划终期效果评价【JJ.预防医学论坛,2009,15(6): 119—120. [5] 李毅本.孕妇麻疹抗体水平对婴儿发病的影响观察[J].传 染病信息,2001,14(4):186—188. 收稿日期:2014.04—22修回日期:2014一O7—25本文编辑:阮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