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 1、 贫血 2、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3、 3、 Auer小体 4、类白血病反应 5、网织红细胞反应 二、选择题 A型题
6、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
A 提供营养 B 维持体温 C 运输激素 D 运输O2和CO2 E 提供铁
7、红细胞的平均寿命是:( )
A 90天 B 30天 C 100天 D 50天 E 120天
8、贫血是外周血单位体积中:( )
A 红细胞数低于正常 B 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
C 红细胞、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
D 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 E 循环血量较正常减少
9、按贫血病因机制下列哪项组合是错误的:( )
A 红细胞破坏过多——慢性感染性贫血 B 红细胞生成减少——再障
C 红细胞慢性丢失过多——缺铁性贫血
D 骨髓红细胞生成被干扰——伴随白血病的贫血 E 造血原粒缺贫——巨幼细胞性贫血 10、缺铁性贫血时红细胞呈现:( )
A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B 正常细胞正常色素性贫血 C 大细胞性红细胞 D 镰形RBC E 缗钱状
11、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粒细胞生成过程中,人为可划分为干细胞池、生长成熟池和功能池 B 从晚幼粒细胞起至成熟粒细胞不具有分裂功能 C 外周血中粒细胞增随血液循环运行 D 粒细胞的半衰期为6~7小时
E 剧烈运动可使中性粒细胞暂时性升高 12、粒细胞减少症是指:( )
A 白细胞总数<4×109/L B 中性粒细胞数<0.5×109/L
C 中性粒细胞数<1.5×109/L D 中性粒细胞数<2×109/L E 中性粒细胞数<1×109/L
13、以下可使ESR增快的是:( )
A 纤维蛋白原 B 白蛋白 C 卵磷脂 D 镰形RBC
14、急性溶血时:( )
A 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 B 中性粒细胞核右移 C 脾脏显著增大 D 白细胞计数不变
E 外周血不会出现有核红细胞
15、30岁女性,头昏乏力2月,发热3天入院,体查:贫血貌, 颈部可扪及黄豆大小淋巴结,胸骨压痛,肝脾肋下未扪及。血象示Hb50g/L WBC50×109/L,异常细胞0.37 Pt 74×109/L,骨髓示增生极度活跃,可见Auer小体,最可能的诊断是:( ) A 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B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 败血症
D 缺铁性贫血 E 血小板减少症 B型题
问题16-21 以下红细胞见于
A 球形红细胞 B 缗钱状红细胞 C 靶形红细胞 D 泪滴状红细胞 E 裂红细胞
16、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 ) 17、多发性骨髓瘤 ( ) 18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 ) 19、地中海贫血 ( ) 20、骨髓纤维化 ( ) 21 弥散性贫血凝血 ( )
问题22~25
A 中毒颗粒 B 嗜酸粒细胞增多 C 异形淋巴细胞 D 单核细胞增多 E 嗜碱粒细胞增多 22 支气管哮喘 ( ) 23 化脓菌感染 ( ) 24 流行性出血热 ( ) 25急性感染恢复期 ( )
X型题
26 据国标准,Hb测定值下列哪项可诊断为贫血:( )
A 成年男性低于120g/L
B 成年女性(非妊娠)低于110g/L C 妊娠期<100g/L
D 初生儿至3个月低于150g/L
27、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有:( )
A 红细胞生成减少 B 红细胞破坏过多 C 红细胞丢失过多 D 骨髓造血障碍
E 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
28、以下贫血属于生理性贫血的有:( )
A 老年人
B 妊娠中后期 C 肺心病
D 高原地区居民 E 肾癌
29、以下哪些原因可造成中性粒细胞增多:( )
A 化脓菌感染 B 急性心梗 C 急性溶血 D消化道大出血 E 非白血性白血病
30、ESR增快可见于:( )
A 风湿热活动期 B 手术创伤 C心绞痛
D 恶性肿瘤 E 多发性骨髓瘤
31 缺铁性贫血时:( )
A 红细胞是小细胞低色素性
B 治疗前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
C 铁剂治疗有效时,用药3~5天后网织红细胞开始上升 D 铁剂治疗1周时,血红蛋白开始上升
E 铁剂治疗无效,说明患者有是缺铁性贫血
三、问答题
32、类白血病反应如何与慢粒白血病区别?
【参考答案及题解】
一、名词解释
1、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以血红蛋白为标准,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110g/L,即可以为贫血。
2、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正常时外周血中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为1:13,如比值增大,即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甚至出现杆状核以前更幼稚阶段的粒细胞称为核左移。常见于感染,尤其是化脓菌引起的急性感染,亦可见于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
3、Auer小体:在瑞氏或吉姆萨 的血或骨髓涂片中,白细胞胞质中出现染红色细杆状物质,1条或数条不等,长1~6um,称为Auer小体(棒状小体),这种Auer小体仅出现在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中,故Auer小体对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及分型有一定参考价值。
4、类白血病反应: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外周血中白细胞数大多明显升高,并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引起类白反应的常见病因有感染、恶性肿瘤、急性中毒、急性溶血失血等。去除病因后,类白血病反应也消失。
5、网织红细胞反应: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病人相应给予铁剂或叶酸/vi+B12治疗后,网织红细胞升高,见于红细胞恢复,用药3~5天后,网织红细胞即开始上升,7~10天达高峰一般增至6~8%,治疗2周后网织红细胞渐下降,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才渐升高。这一现象升为网织红细胞反应,可作为贫血治疗时早期判断疗效的指标。也可用此现象作为缺铁性贫血或巨幼细胞贫血的诊断性治疗。
二、选择题 A型题
6、D 7、E 8、D 9、A 10、A 11、C 12、C 13、A 14、A 15、A B型题
16、A 17、B 18、A 19、C 20、D 21、E 22、B 23、A 24、C 25、D X型题
26、A B C 27、A B C 28、A B 29、A B C D 30、A B D E 31、A B C
问答题:
32、答:类白血病反应常见于急性感染、外伤、大面积烧伤、急性溶血或出血,有原发病症状,白细胞计数中度增高,多<100×109/L,以分叶核及杆状核粒细胞为主,少见原粒细胞,常有明显粒细胞中毒改变,嗜酸、嗜碱粒细胞不增多,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及骨髓象多无明显改变,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明显升高,无Ph染色体,治疗原发病为主。
慢粒白血病常表现为消瘦、乏力,脾肿大明显,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常>100×109/L,外周血可见各阶段粒细胞,嗜酸、嗜碱粒细胞常增多,粒细胞无明显中毒改变。早期病例轻或中度贫血,血小板数可增高,晚期均减少,骨髓增生极度,粒系常占90%以上,以晚幼、中幼粒为主,原粒+早幼粒<10%,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显著减低甚至为0,绝大多数病人ph染色体阳性,治疗以羟基脲、干扰素为主,亦可行联合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检查
一、填空题
1、正常的红细胞寿命是 。 2、血管溶血是指 。 3、血管外溶血是指红细胞 。 二、名词解释 1、原位溶血
2、代偿性溶血病 三、选择题
1、溶血性贫血检查下列哪项正确:( ) A、尿中尿胆原排泄减少 B、血清结合珠蛋白减少 C、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减少 D、网织红细胞计数减少 E、骨髓幼红细胞比值降低
2、外周血片观察结果中,最支持溶血性贫血诊断的是:( ) A、嗜多色性红细胞增多 B、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增多 C、有核红细胞增多 D、破碎红细胞小于2% E、红细胞形态大小不均
3、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外周血检查出现最有诊断意义的细胞是:( )
A、靶形细胞大于3% B、破碎红细胞大于2% C、网织红细胞大于4% D、椭圆形细胞大于3% E、球形细胞大于2%
4、溶血性贫血时患者骨髓的代偿造血能力可达正常的:( ) A、1-2倍 B、3-5倍 C、6-8倍 D、10-15倍 E、20倍以上
5、溶血性贫血时,红细胞代偿增生的证据为:( ) A、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增高 B、网织红细胞比例增高
C、血清中间接胆红素增高。 D、红细胞脆性增高
E、尿含铁血黄素试验阳性
6、溶血性贫血时红细胞破坏增多的证据是:( ) A、骨髓呈增生性贫血改变 B、外周血中出现幼红细胞 C、血清结合珠蛋白减少 D、红细胞大小不均
E、网织红细胞比例增高
7、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脆性持续增高最可能见于哪项疾病:( ) A、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B、海洋性贫血
C、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D、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E、阻塞性黄疸
8、下列哪项为血尿溶血的诊断依据:( ) A、网织红细胞数增加 B、高胆红素血症
C、血红蛋白尿及含铁血黄素尿 D、红细胞寿命缩短 E、血片中有幼红细胞
9、诊断溶血性贫血最可靠、最直接的证据是:( ) A、红细胞寿命缩短
B、外周血片中出现幼红细胞 C、尿胆原增高
D、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明显增高 E、网织红细胞增多
10、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特异性检查是哪项:( ) A、红细胞脆性试验 B、酸化血清溶血试验 C、抗人球蛋白试验 D、异丙醇试验 E、血红蛋白电泳
11、诊断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特异性最高的检查是:( A、蔗糖溶血试验
B、酸化血清溶血试验 C、抗人球蛋白试验
D、抗血小板抗体及C3补体检测 E、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B型题
A、异丙醇试验 B、Coomb’s试验 C、Ham试验
D、血红蛋白电泳
E、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12、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血红蛋白尿: ( ) 13、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 ) 14、海洋性贫血: ( ) 15、G-6-PD酶缺乏症 ( ) 16、不稳定血红蛋白病 ( ) 四、问答题
1、显示红细胞破坏增加的依据有哪些?
)
【参考答案及题解】 一、填空题 1、120天
2、红细胞在血管(循环血液中)的溶解方式直接破坏。 3、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主要是在脾)吞噬而破坏。 二、名词解释
1、原位溶血:幼红细胞未成熟未释放到外周血中之前就在骨髓中破坏,这种现象叫原位溶血。又称为红细胞无效性生成。
2、代偿性溶血病:当溶血程度较轻,骨髓代偿能力足以补偿红细胞的损耗时,可不出现贫血,称为代偿性溶血病。 三、选择题:
1、B 2、C 3、B 4、C 5、B 6、C 7、D 8、C 9、A 10、C 11、B 12、B 13、C 14、D 15、E 16、A 四、问答题
答:①红细胞寿命缩短,②红细胞形态改变,如出现球形细胞、盔形细胞、裂细胞、红细胞碎片等,③血浆乳酸脱氢酶增高,④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明显增高,⑤血清结合珠蛋白减低,⑥血红蛋白尿出现,⑦Rous试验(+),⑧血清非结合胆红素增高,⑨尿胆原强阳性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一.填空题 1.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方法有 、 、 、 。
2.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适应症有 、 、 、 、 、 。 3.骨髓穿刺检查的禁忌症为 。
4.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其细胞大小一般由 到 ; 核质比例一般由 到 ; 核染色质一般由 到 。
5.原始红细胞直径是 ,原始粒细胞直径是 ,晚幼红细胞直径是 。 6.骨髓增生程度共分 级。 7.粒红比例正常为 。
8.粒红比例增高见于 、 、 。 9.过氧化物酶染色常用于对 与 的鉴别。
10.在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多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多 。
11.粒细胞增多见于 、 。
12.红细胞增多见于 、 、 。 13.淋巴细胞绝对值增多见于 、 、 、 。
14.淋巴细胞相对值增多见于 、 。 15.正常骨髓象中,粒细胞系统约占有核细胞的 %; 幼红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 %; 淋巴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 %。 二 、判断题 1. 1. 在血细胞发育过程中,红细胞系的核由不规则形变为圆形。( ) 2. 2. 幼巨核细胞比原始巨核细胞大。( ) 3. 3. 晚幼粒细胞可见核仁。( ) 4. 4. 判断骨髓增生程度:有核细胞:成熟红细胞=1:1为增生极度活跃。( ) 5. 5. 粒红比例>5:1可见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 6. 6. 粒红比例<2:1常见于急性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 7. 7.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α-醋酸萘酚酯酶染色呈强阳性反应。( ) 8. 8. 红血病时糖原染色呈强阳性反应。( ) 9. 9. 所有贫血病人网织红细胞计数均升高。( ) 10. 10. 所有急性白血病病人骨髓中原始细胞均>30%。( )
三 、名词解释
粒红比例;贫血;MDS;核质比例;骨髓增生程度;骨髓组织
四 、选择题 A型题
1.穿刺检查可确诊:( )
A.溶血性贫血 B.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 再生障碍性贫血 D 脾功能亢进 E 放射病 2.不能进行骨髓检查的是:( )
A 结核病 B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放射病 D重症血友病 E 粒细胞减少症 3.在血细胞发育过程中红细胞的外形变化是:( ) A始终为圆形 B由圆形变为椭圆形
C由椭圆形变为圆形 D 始终为椭圆形 E 由不规则形变为圆形 4.淋巴细胞胞质的颜色是:( )
A透明绿色 B透明红色
C透明天蓝色 D 透明紫色 E 透明黄色 5.骨髓组织由以下哪项组成:( )
A 网状组织,基质,血管系统,淋巴管系统,发育过程中的血细胞 B 网状组织,基质,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的血细胞
C 网状组织,血管系统,淋巴管系统,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的血细胞 D 血管系统,淋巴管系统,基质,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的血细胞 E 网状组织,基质,淋巴管系统,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的血细胞 6.粒系细胞的发育过程为:( )
A 细胞由大到小,核质比例由高到低,核仁由无到清晰,胞质由多到少
B 细胞由小到大,核质比例由高到低,核仁由无到清晰,胞质由多到少 C 细胞由大到小,核质比例由高到低,核仁由清晰到无,胞质由少到多 D 细胞由大到小,核质比例由低到高,核仁由清晰到无,胞质由少到多 E 细胞由小到大,核质比例由低到高,核仁由清晰到无,胞质由少到多 7.骨髓增生程度活跃常见于:( )
A正常人 B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C 再生障碍性贫血 D粒细胞减少症 E骨髓纤维化 8.粒红比例减低见于:( )
A白血病 B急性化脓性感染
C纯红再生障碍性贫血 D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E各种增生性贫血 9.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见于:( )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急性淋巴瘤
C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D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E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10.糖原染色呈强阳性反应见于:( )
A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B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C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D红血病 E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B型题
问题11-14
A 细胞直径15-22um B细胞直径7-12um C细胞直径11-18um D细胞直径10-16um E细胞直径15-20um
11.晚幼红细胞 ( ) 12.原始红细胞 ( ) 13.晚幼粒细胞 ( ) 14.原始粒细胞 ( ) 问题15-18
A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 B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C骨髓增生活跃 D骨髓增生减低 E 骨髓增生极度减低
15.骨髓坏死 ( ) 16.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 ) 17.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 ) 18.脾功能亢进 ( ) 问题19-22
A 粒红两系细胞平行增多 B粒红两系细胞平行减少 C 粒红比例增高 D粒红比例减低 E 粒红比例正常
19.再生障碍性贫血 ( ) 20.急性化脓性感 ( ) 21.染红白血病 ( ) 22.粒细胞减少 ( ) 问题23-26
A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B糖原染色
C α-醋酸萘酚酯酶染色 D 过氧化物酶染色 E 铁染色
23.红血病 ( ) 24.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 ) 25.急性化脓性感染 ( ) 26.贫血 问题27-30
A 网织红细胞计数显著增高 B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C 网织红细胞计数减少或缺如 D 周围血中可见大量巨红细胞 E 骨髓中原始细胞大量增加
27.巨幼细胞性贫血 ( ) 28.缺铁性贫血 ( ) 29.溶血性贫血 ( ) 30.再生障碍性贫血 ( ) C型题
问题31-32
A 核质比例高 B 细胞核中核仁明显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31.原始粒细胞 ( ) 32.晚幼粒细胞 ( ) 问题33-34
A 核膜明显 B 核染色质紧密粗糙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33.原始粒细胞 ( ) 34.分叶核粒细胞 ( ) 问题35-36
A 胞浆由嗜碱性变为嗜酸性 B 浅灰蓝色不变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35.粒细胞系 ( ) 36.单核细胞系 ( ) 问题37-38
A 胞浆中颗粒从无到有 B 胞浆中无颗粒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37.红细胞系 ( ) 38.巨核细胞系 ( ) 问题39-40
A 细胞核由大变小 B 细胞核由小变大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39.巨核细胞系 ( ) 40.粒细胞系 ( ) 问题41-42
A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 B 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41.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 )
42.再生障碍性贫血 ( ) 问题43-44
A 粒系细胞增多 B 红系细胞增多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43.红白血病 ( ) 44.溶血性贫血 ( ) 问题45-46
A 骨髓增生活跃 B 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45.骨髓纤维化 ( ) 46.增生性贫血 ( ) 问题47-48
A 粒系细胞减少 B 红系细胞减少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47.再生障碍性贫血 ( ) 48.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 ) 问题49-50
A 过氧化物酶染色阳性 B 糖原染色阳性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49.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 ) 50.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 ) 问题51-52
A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增高 B 过氧化物酶染色阳性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51。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 ) 52.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 ) 问题53-54
A α-醋酸萘酚酯酶染色呈强阳性 B过氧化物酶染色阳性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53.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 ) 54.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 ) 问题55-56
A 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 B 网织红细胞计数增加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55.再生障碍性贫血 ( ) 56.溶血性贫血 ( ) 问题57-58
A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B 正常细胞正常色素性贫血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57.再生障碍性贫血 ( ) 58.缺铁性贫血 ( ) 问题59-60
A 小细胞为主,大小较一致 B 大细胞为主,大小较一致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59.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L3型 ( ) 60.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L1型 ( ) X型题
61.可通过骨髓细胞形态学确诊的疾病有:( ) A 白血病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脾功能亢进 D溶血性贫血 E类脂质沉积病
62.粒系细胞发育过程中的规律为:( )
A胞质由大变小 B 核质比例由高到低 C核仁由清晰到消失 D胞浆量由多到少 E颗粒由无到有
63.骨髓增生明显活跃见于:( )
A正常儿童及青年 B各种贫血 C白血病 D脾功能亢进 E骨髓增殖性疾病
64。骨髓增生减低常见于:( )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 粒细胞减少症 C骨髓纤维化 D正常老年人 E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65.红细胞系增多见于:( )
A溶血性贫血 B缺铁性贫血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巨幼细胞性贫血 E失血性贫血
66.粒红比例增高见于:( )
A溶血性贫血 B纯红细胞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C红白血病 D急性化脓性感染 E病毒感染
67。淋巴细胞绝对值增加见于:( )
A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B恶性淋巴瘤 C 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 粒细胞缺乏症
68.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增高见于:( )
A急性化脓性感染 B病毒感染 C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类白血病反应
69.可见糖原染色阳性反应的疾病有:( )
A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B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C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D红白血病 E再生障碍性贫血
70。网织红细胞正常或增高的疾病:( )
A缺铁性贫血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巨幼细胞性贫血 D失血性贫血 E溶血性贫血 五 、问答题 1. 1. 简述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 2. 2.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临床适应症? 3. 3. MDS各型的血液学特点? 4. 4. 粒红比例增高及减低的临床意义? 【参考答案及题解】 一 、填空题
1. 1. 普通光学显微镜检查、位相显微镜检查、荧光显微镜检查、透射及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查、 2. 2.
3. 3. 有凝血因子缺乏有严重出血者
4. 4. 大,小;大,小;疏松,致密; 5. 5. 15-22um, 11-18um, 7-12um; 6. 6. 5
7. 7. 2~4 : 1
8. 8. ①急性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②急性化脓菌感染、中性粒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③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9. 9.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10.增高,降低
11.各型粒细胞白血病,大部分感染
12.①各类增生性贫血②巨幼细胞贫血③急性红白血病
13.见于急性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其他病毒性感染和淋巴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等 14.见于再障、粒细胞缺乏症或粒细胞减少症 15.50%-60%;20%;20%
二 、判断题
1.×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三 、名词解释
1. 骨髓组织:是指由网状组织、基质、血管系统和神经构成的造血微环境以及
充满其间的发育过程中的血细胞所组成、分布在骨小梁之间的腔隙中的组织。
2. 骨髓增生程度:通常以骨髓中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间的比值来反映。 3. 粒红比例(G/E):以粒细胞系的百分数除以红细胞系的百分数即为粒红比
例。一般在2-4:1。
4.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或)血细胞比容
(Hct)低于参考低限。
5.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是一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骨髓出现病态
造血外周血细胞减少而骨髓增生增多,成熟和幼稚细胞均有形态异常。 6.核质比:细胞核与细胞浆的相对比值。 四 、选择题
A型题:1C 2D 3A 4C 5B 6C 7B 8E 9A 10D
B型题:11~14 BADC; 15~18 EDAB; 19~22 BCAD; 23~26 BDAE; 27~30 DBAC;
C型题:31~32CD; 33~34DB; 35~36 AB; 37~38 BA; 39~40 BA;41~42 AD; 43~44 CB; 45~46 DB; 47~48 CC; 49~50 AB; 51~52 AB; 53~54 BA; 55~56 AC; 57~58 BA; 59~60 BA
X型题:61 ABE; 62 BCE; 63 ACE; 64 ABCD; 65 ABDE; 66 CDE 67 ABC; 68 ADE; 69 BCD; 70 ACDE 五、问答题:参见容精要
血栓与止血检测 (一、二、三、四)
一、填空题 1、血管的止血作用有 、 、 、 。 2、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有 、 、 。
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见于 、 、 、 、 、 。 二、判断题
1、源性凝血途径首先被激活的凝血因子是凝血因子Ⅲ。( ) 2、血管性血友病患者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阳性。( ) 3、纤维蛋白源时间增加时,凝血时间延长。( )
4、APTT是反映源性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总的凝血状况的筛选试验。( ) 5、严重的维生素K缺乏可使PT延长。( ) 三、名词解释 1、PT 2、APTT 四、选择题 A型题
1、源性凝血系统的始幼因子是:( )
++
A、组织凝血活酶 B、Ca
C、Ⅻ因子 D、ⅩⅢ因子 E、Ⅹ因子
2、外源性凝血系统和源性凝血系统形成凝血活酶都需要什么凝血因子?( )
A、因子Ⅶ B、因子Ⅷ C、因子Ⅹ D、因子Ⅺ E、因子Ⅻ 3、下列哪项不是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 )
A、血管壁结构异常 B、过敏性紫癜 C、单纯性紫癜 D、血友病 E、血管性血友病
4、血小板代数增多见于下列哪种疾病:( )
A、ITP B、SLE C、AA D、TTP E、慢粒白血病慢性期 5、下列哪项血块收缩试验不减低:( )
A、ITP B、ⅩШ因子缺乏症 C、血小板无力症 D、红细胞增多症 E、多发性骨髓瘤 B型题
A、出血时间测定 B、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测定 C、血小板无关免疫球蛋白测定 D、凝血时间测定 E、血浆纤维蛋白肽测定
6、了解源性凝血系统 ( ) 7、用于ITP的诊断 ( ) 8、用于VWD的诊断 ( )
9、了解血小板的功能和数量 ( ) C型题
A、血管性血友病 B、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10、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 ( ) 11、出血时间延长 ( ) 12、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增高 ( ) 13、凝血时间延长 ( )
A、血友病甲 B、血管性血友病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14、APTT延长 ( ) 15、PT延长 ( ) 16、BT延长 ( ) X型题
17、血小板的出血作用有:( ) A、粘附、聚集 B、释放ADP、ATP C、释放5-HT
D、促进凝血因子合成 E、释放血小板第4因子
18、血浆血栓调节蛋白抗原增高见于:( )
A、糖尿病 B、DIC C、TTP D、SLE E、VWD 19、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AIg)检测包括:( ) A、PAIgD B、PAIgG C、PAIgA D、PAIgE E、PAIgM 20、血浆血小板P-选择素增高见于:( )
A、心绞痛 B、糖尿病伴血管病变 C、脑血管病变 D、急性心肌梗塞
E、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1、血浆纤维蛋白原减低见于:( )
A、糖尿病 B、DIC C、结缔组织病 D、肝硬化 E、多发性骨髓瘤 22、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见于:( )
A、Ⅷ因子缺乏 B、ⅩШ因子缺乏 C、Ⅸ因子缺乏 D、Ⅶ因子缺乏
E、DIC早期
2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见于:( )
A、Ⅷ因子缺乏 B、纤维蛋白原缺乏 C、DIC是期 D、Ⅸ因子缺乏 E、循环中类肝素物质增多
24、了解源性凝血途径的实验有:( )
A、血小板计数 B、PT C、APTT D、血块收缩试验 E、组织因子测定
五、问答题
人体抗凝血系统的作用有哪些? 【参考答案及题解】 一、填空题
1、血管的收缩、血小板的激活、凝血系统的激活、局部血粘度的增高。
2、血小板的生成障碍、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血小板分布异常。
3、因子Ⅷ、Ⅸ、Ⅺ明显减少,凝血酶原重度减少,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应用肝素、口服抗凝药、纤溶亢进使纤维蛋白原降解增加,循环抗凝物质增加。
二、判断题
1、× 2、√ 3、× 4、√ 5、√ 三、名词解释
1、P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总的凝血状况的筛选试验。
2、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反映源性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总的凝血状况的筛选试验。 四、选择题
1、C 2、C 3、D 4、E 5、B 6、D 7、C 8、B 9、A 10、C
11、C 12、B 13、D 14、A 15、D 16、B 17、A B C E 18、A B C D
19、B C E 20、A B C D E 21、B D 22、D 23、A B D E 24、C 五、问答题
答:人体的抗凝血系统主要包括(1)细胞抗凝作用,如体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肝细胞对进入血液的促凝物质和被激活的凝血(抗凝血)蛋白进行吞噬、清除或摄取、灭活。
(2)体液抗凝作用,如肝和皮细胞合成的抗凝血酶Ⅲ,在肝素的介导下,灭活凝血酶、FⅨa、FⅩa、FⅪa等丝氨酸蛋白酶,肝合成的肝素辅因子Ⅱ主要灭活凝血酶,其次灭活FXa。其它依赖维生素K的抗凝蛋白如蛋白C、蛋白S、α2巨球蛋白、α1-抗胰蛋白酶等均有抗凝作用。
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
一、填空题 1.在红细胞血型系统中,最重要的是 血型系统,其次为 血型系统,最复杂的血型系统是 血型系统。 2.完全抗体可用 凝集试验进行鉴定,如系不完全抗体则应用 、 、 等方法进行鉴定。 3.Rh血型不合引起的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是一种 溶血反应,以 为特征。 二、判断题 1.新生儿的血型鉴定必须正反定型相符合才能判定其血型类别。( ) 2.凡是免疫性抗体均可导致新生儿溶血病。( ) 三、名词解释 Du
四、选择题 A型题
1.某男,其红细胞与抗B血清发生凝集,其血清与A型红细胞不发生凝集,他的ABO血型结果是:( ) A.A型 B.B型 C.AB型 D.O型
2.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 A.A2型的红细胞可输给A1型的病人
B.A1型的红细胞可输给A2型的病人 C.AB型的人是万能受血者 D.O型的人是万能输血者 E.A2B型的红细胞上具有A和B抗原,血清中无任何抗体 B型题 问题3—6 A.IgG B.IgM C.IgA
D.IgG+IgM E.IgG+IgM+IgE 3.主要引起血管外溶血反应的抗体 ( ) 4.O型人血清可能含有的抗体 ( ) 5.Rh抗体 ( ) 6.天然抗体主要是 ( ) C型题 问题7—8 A.血管溶血 B.新生儿溶血病
C.两者都有 D.两者都无 7.ABO血型系统血型不合 ( ) 8.Rh血型系统血型不合 ( ) X型题
9.A和B血型物质存在于 ( ) A.毛发 B.唾液 C.组织细胞表面
D.脑脊液 E.胃液 五、问答题 为什么说交叉配血试验是安全输血的保证? 【参考答案与题解】 一、填空题 1.ABO Rh Rh 2.生理盐水 胶体介质法 木瓜酶法 抗人球蛋白法 3.血管外 高胆红素血症 二、判断题 1.×,新生儿血型抗体还未产生,即使存在血型抗体,也可能是从母体带来的,故无需作反向定型。 2.×,虽然免疫性抗体可以通过胎盘,但引起新生儿溶血病还与抗体量
的多少及效价高低有关。 三、名词解释 Du是D抗原的一种变异型,为一组弱D抗原,它不能与所有抗D血清发生凝集反应,易被误定为Rh阴性,可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及新生儿溶血病。检测时需采用抗人球蛋白试验方法。 四、选择题 A型题:1.C 2.A B型题:3.A 4.D 5.D 6.B C型题:7.C 8.C X型题:9.ABCE 五、回答题 参见复习容精要交叉配血试验的目的
纤溶活性检测
一. 一. 填空题:
血浆优球蛋白组分中含有________ ,_________ , _________等. 二. 二. 是非题
血浆纤溶酶原活性测定增高表示纤溶活性增高. 三. 三. 名词解释
3P试验 四. 四. 选择题
A型题
1. 1. 血栓性疾病其优球蛋白溶解时间:( )
A 延长 B 缩短 C 正常 D 延长或缩短 2. 2. 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正常为:( )
A 0.1~0.3u/ml B 0.3~0.6u/ml C 0.6~0.9u/ml D 0.9~
1.2u/ml
B型题
A 增高 B 减低 C 正常 D 增高或减低 3. 3. 纤溶活性减低时,血浆纤溶酶原活性_______.
4. 4. 纤溶活性减低时,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________. C型题
A 纤溶亢进 B 抗凝物质增多 C 两者均可 D 两者均无 5. 5. 肝病患者_________,
6. 6. 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高__________, 7. 7. 反复输血的血友病患者__________. 8. 8. 未经治疗的血友病患者__________. X型题
9. 9. 继发性纤溶亢进症者其实验室检查有何异常:( )
A 血浆D-二聚体为阳性或增高 B 血浆D-二聚体为阴性或不升高
C 血浆纤维蛋白肽Bβ1-42增高 D 血浆纤维蛋白肽Bβ15-42增高
五. 五. 问答题
反应纤溶活性的实验室诊断有哪些,列举6个以上,分别讲述其临床意义. 【参考答案与题解】
一. 填空题: Fg, 纤溶酶原, 纤溶酶原激活物 二. 是非题: ╳ 二. 二. 名词解释: 3P试验: 即plasma protamine paracoagulation test的缩写, 中文叫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其原理为受检血浆中加入硫酸鱼精蛋白溶液,如果血浆中存在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复合物时,则鱼精蛋白使其解离释出纤维蛋白单体,自行聚合成肉眼可见的纤维状物,为阳性结果,可见于DIC的早,中期,阴性可见于正常人,晚期DIC. 三. 三. 选择题. 1. A 2. B 3 . A 4. B 5. C 6. A 7. B 8. D 9. A D 四. 四. 问答题: 见容精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