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花图问答。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现代大学生对社会公德的思考

现代大学生对社会公德的思考

来源:花图问答


现代大学生对社会公德的思考

达布西夫 园林2班 10130222

摘要:所谓社会公德,即社会公共道德。它是中华民族以儒家思想为根基传承数千年的优秀文化所形成的基本道德体系,是社会生活中最简单、最起码、最普通的行为准则,是维持社会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进行的最基本条件。因此,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也是作为公民应有的品德操守。中国道德从上古发展而来,传说中尧、舜、禹、周公等都是道德的楷模。孔子整理《六经》,到汉朝传为《五经》,其中便包含了大量的道德思想。孔子发展的学说,被称为儒家学说,以后儒家又将《五经》发展为《十三经》,这些儒家经典学说,成为中国道德的主要思想来源。尽管各个时代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并不完全符合孔子儒家思想,但儒家学说仍是历代中国社会道德观的有利依据。

关键词: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的核心 社会公德的内涵 中国公共道德现状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大多数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他们热爱祖国,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热心公益活动,乐于助人,能够在行为层面上很好地践行社会公德,这是当代大学生的主流。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淡薄,甚至漠视社会公德,只讲个人享乐,无视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民素养

作为社会公德的核心,公民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的意义。随着现代社会教育水平等多方面的提高,公民的素养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那么什么是素养?有人曾说过,当你把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全都忘记后,所剩下的东西就是个人素质。一个人,懂得为他人着想,知荣辱等,一些基本品质是一个高素养的人的根本。我们经常说素质,什么才叫有素质的人?素质不是表现给别人看的,更不是用来表演的,而是一种内在的气质。有些人在别人面前表现得无可挑剔,绝对是一个完美的高素质人,但在其他时候呢?完全是另一个样子,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好的素养体现在任何方面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不因身边的人或事而改变。能在无人知晓的时候帮助他人,能在明知不会收到回报时给予他人帮助,能在必要的时候做出牺牲,这才是一个真正有素养的人所拥有的气质。而在当今社会的我们,看到的多是用来表现的素养,而真正发自内心的讲公德的人却越来越少。 对于公德的核心公民素养,我们要靠平时的自我培养与锻炼才能有所提高,从而有条件去做一个有公德的中国公民。 二、社会公德的内涵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用“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二十个字,对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作了明确规范。 1、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人们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应当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在人们的互相交往中,和悦的语气、亲切的称呼、诚挚的态度等等,是相互尊重、友好的表现。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因此,讲文明礼貌能促进人们的团结友爱,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道德桥梁。 2、助人为乐

当一个人身处困境时,大家乐于相助,把别人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给予热情和真诚的帮助与关怀,这就是助人为乐。

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在一定的人际交往中生活,每个社会成员都不能孤

立地生存,而在生活中人人都会遇到一些困难、矛盾和问题,都需要别人的关心、爱护,更需要别人的支持、帮助。如果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能主动关心、帮助他人,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使助人为乐在社会上蔚然成风,那么,你就能随时随地得到他人的帮助,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从这个意义上讲,“助人”也就是“助己”。因此,人人都应该发扬助人为乐的精神,积极主动地爱护他人,帮助他人。 3、爱护公物

公共财物包括一切公共场所的设施,它们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大家享有各种服务和便利的物质保证。对待公共财物是爱护、保护,还是浪费、破坏,是一个公民有没有社会主义道德的反映。每个公民都应该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物。 4、保护环境

环境问题,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黄河的长时间断流,沙尘暴的频频发生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所带来的危害,使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环境和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能不能有效地保护环境,关系到每个公民的生活质量和切身利益,关系到人们的安居乐业,关系到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否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保护环境不仅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社会公德的一项基本要求。 5、遵纪守法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一个公民来说,是否自觉维护公共场所秩序,纪律观念、法制意识强不强,体现着他的精神道德风貌。遵纪守法同时也是保护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

遵纪守法,首先要知法。随着“三五”、“四五”普法活动的不断深入,市民的法制意识普遍提高。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有一些人,因为对法律的无知,为了一些不足道的小事,恶语相向,拔拳斗殴,伤害对方,甚至闹出了人命案子,成为终身憾事。这种惨痛的教训屡见不鲜。所以,每个公民都要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不断增强法制意识。 三、中国公共道德现状

如今中国的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人们的眼界逐渐开阔,于是问题也就逐渐凸现出来。例如乘公交车不给老弱病残孕让座现象、盗窃现象日益严重、人们保护环境意识淡薄,以及城市养狗、翻车哄抢等问题都反映出了中国当前社会公德的现状。

1、公交现象

尽管日前各大交通公司都已经对乘客出行及安全作了较为周密的部署,但还是不能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公交车上鲜艳的老弱病残孕专座上经常坐着一些年轻人,他们并不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丝毫的愧疚与不安。这些有特殊乘车需求的人群还是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这不仅有公交公司的责任,更多的责任是来自于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社会公德心与素质的提高。

老年人以及相应的弱势群体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社会需要重点保护的对象群体。尊老爱幼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有义务去将这种美好的社会公德发扬光大。我们每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都将经历从幼年到青年再到老年的这样一个过程,所以无论是从社会的角度还是从我们自己的角度出发,我们都没有理由在面对老年人乘车没有座位的时候表现出无动于衷与漠视的态度。 公交车是个狭小的空间,但是每个乘客的心灵应该是无比广阔的才对。我们不

过是尽自己的一份力,为有特殊需求的乘客让个座;我们不过是牺牲一点自己的小小利益,多站一会儿就可以为别人提供一份帮助;我们不过是举手之劳,却可以温暖周围人的心灵。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2、盗窃现象

日前中国广大地区的公安局派出所主要打击的就是盗窃犯罪的行为,尤其是接近年底,打击的力度就更要加强。盗窃现象的日益猖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公德对这些人的约束不够,他们可以为了不劳而获去抛弃自己的信仰放弃自己的自尊,而甘愿沦为鼠辈。社会公德的缺失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低保事业工作的不全面,如果社会可以解决每一个无业、失业人员的基本生存问题,社会上的盗窃现象也许就不会发展的如此迅速。 人们被偷过一次东西之后,出行明显提高了警惕,自然也就隔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事业相当不利,我们必须铲除这些障碍,保证我们的和谐事业畅通无阻。盗窃别人的财产,给自己与他人带来双重的伤害,他们伸出去的手,同时也送出去了那仅存的良知与公德心。 公德心的羸弱还体现在那些旁观的人们身上,看到了却不敢说出口,目睹这一切的发生,却没有勇气提醒那无辜的失主丢了东西。这样的人想必大有人在,无论他们是出于对恶势力的屈服,还是出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自我保护,都无形中助长了这种不良风气的形成与蔓延。在他们的淡漠与无视中,社会公德这几个字逐渐地消失殆尽了。 3、环境现象

如果你可以将吃完的东西以及包装纸拿在手里多走几步,就会看到垃圾箱而放弃将它们扔到地上;如果你可以每天少吸一支烟,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就会多一丝新鲜的空气;如果你可以每天步行上班,这个城市里又将减少多少尾气的排放。而大多数作为社会人的我们,想的却是我扔一片纸不要紧,我多吸一支烟无所谓,我开车不会影响整个环境的好坏。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那我们的社会迟早会在这样“不要紧”与“无所谓”的状态中失序,社会公德也会从这样的消极态度中流失。

我们说要保护地球从我做起,我们说要每个人为拯救环境出一份力,可这都因为表面的渺小而渐渐被人们忽视。不如我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自我做起,重拾社会公德心与自我道德意识,逐步恢复我们良好的社会道德秩序,以此来推动我们环境事业的发展,最终实现保护地球拯救地球的宏伟愿望。我们拾起一份公德,也就是拾起一份希望。 4、宠物现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宠物也越来越多的走进了都市人们的家庭生活。可宠物在给人们带来欢乐的同时也伴随着很多的麻烦。在如今高密度的住宅区中,一家的狗叫可以传遍好几栋楼的人家,小区花园中也不时出现这些宠物留下的“痕迹”,还有夜半狗叫、宠物狗咬人等事件的发生,也无时无刻不给人们敲着警钟。

如果你家的狗弄脏了别人家的草坪,撞翻了别人种的花,请你诚恳的道歉积极地赔偿;如果你家的狗出门遛弯,请你记得拴上锁链,也许你的这样有一个习惯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发生。公德心体现在哪里?就是体现在这些平常的小事上面,正是因为你不愿意给自己和周围的人造成困扰,你才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 5、哄抢现象

过去的2010年有事发生了好多起这样的事件,汽车在高速上抛锚侧翻,附近的村民们蜂拥上前,却并没有送出多少温暖提供多少帮助,相反大多数人是来雪上加霜的。大家顾不上尊严与面子,以抢的多为荣以抢得快为傲,公德心哪里去了?这是整个社会的悲哀,也不得不说是人性的失败。

你可以选择不去帮助别人,但是不能选择用这种方式伤害别人。趁人之危、趁火打劫都是这帮人缺乏社会公德心和自我道德意识的具体表现。我们在这样的事件中看清楚了人性的弱点,不仅为我们民族的未来担忧,我们将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未来的花朵面前,我们又该如何向子孙后代解释我们今天的行为呢? 四、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道德是判断一个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道德是调节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规范。按照孔子的思想,治理国家,要“以德以法”,道德和法律互为补充。同时,法律反映立法者的意志,顺应民意的立法者制定的法律条文,反映了社会道德观念在法律上的诉求。

道德具有普适性,对整个社会的所有人,不论身份,全皆适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

道德是人们评价一个人的一个尺度。一个人若违背社会道德,比如不仁不义、不忠不孝,那么人们就会给他负面的评价,造成他没有好的名声,从而对他形成一种来自周边人群的社会压力,约束他的行为。另一方面,对很多人来说,道德是个人良心的自觉遵守,无需周边人群的社会压力制约。人们对一个人的道德评判,主要来自于这个人所表现出来的言行。

社会公德心对我们这个社会的重要性显然无疑多说,它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必要性也尤为重要。现在的社会有消极的一面,自然也是有积极的一面,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尽量将不必要的损失减少到最小。中国是文明古国,几千年的文化积蕴告诫我们要遵守社会公德,社会的发展要靠大家的努力。 五、社会公德与我们的关系

社会公德是社会生活中最简单、最起码、最普通的行为准则,是维持社会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进行的最基本条件。因此,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也是作为公民应有的品德操守。我们要靠平时的自我培养与锻炼才能有所提高,从而有条件去做一个有公德的中国公民。

参考文献:无

2011/4/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