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小学语文课程人文思想教育之创新
徐小梅
新课标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ꎬ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ꎮ”作为母语和最重要应用性学科ꎬ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启智益能”的工具性ꎬ而且与其它学科相比ꎬ那“润物无声”的思想性教育优势非常明显ꎬ并充分地体现在“听、说、读、写”等各项活动中ꎮ“教儿婴孩ꎬ教妇初来ꎮ”小学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工程ꎬ积极开展小学生的人文思想教育活动ꎬ为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ꎬ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ꎮ笔者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ꎬ拟就如下几个方面ꎬ试对此作出简要性阐述ꎮ
一、善于在品析说练中进行思想教育语言是思想的“外衣”ꎬ思想是语言的“灵魂”ꎮ只有内外结合、相互支撑ꎬ才能实实在在地开展语文教育活动ꎬ切实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征ꎮ在一次课前五分钟“古诗词诵读”环节ꎬ有位小学生诵读了«锄禾»这首小诗ꎬ这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相同之处ꎬ于是笔者抓住“粒粒皆辛苦”中的“辛苦”这一词ꎬ与学生进行品词析句、共同讨论“我们平时吃的饭是怎么来的?”从中学生们非常惊讶地懂得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吃的一碗粥或一碗饭ꎬ都是首先由农民伯伯经过耕耙、播种、插苗、浇水、施肥、锄草、收割、脱粒成稻米ꎬ然后经过爸爸妈妈烧煮才能做成饭ꎬ期间要经过多少人的辛勤劳动啊!所以珍惜一粒粮食ꎬ就是在珍惜农民伯伯和自家人的“辛苦”成果ꎮ不仅如此ꎬ笔者还让两名小学生把这种“制作过程”进行简述ꎬ课后相互陈述ꎬ回家后把这首小诗和这一过程再说给家里人听ꎬ希望亲子之间多多共勉和相互督促ꎮ经过品析词句和说练配合ꎬ有效地深化了小学生的思想教育ꎮ
二、善于在情景想象中进行思想教育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ꎮ因为知识是有限的ꎬ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ꎬ推动着进步ꎬ并且是知识的源泉ꎮ”正因为如此ꎬ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ꎬ教师善于引入或者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ꎬ并且以此引导或激发学生进行想象ꎬ不仅有利于激发他们的课堂学习情趣ꎬ而且有利于熏陶学生的思想情感ꎬ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攫取不容忽视的“1+1>2”效益ꎮ以«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为例ꎮ课文教学结束后ꎬ笔者就“儿子为什么要在岛上种花”“儿子是如何给爸爸回信的呢”这两个话题ꎬ让小学生开展情景下想象活动ꎬ并且结合实际认知和生活经验ꎬ选择其中一种情况ꎬ个体或者以多人小组为单元合作写下来ꎮ有学生认为“儿子种花是为了爸爸”ꎬ有学生认为“儿子种花是为了美化小岛”ꎬ有学生认为“儿子种花ꎬ既是为了爸爸ꎬ又是为了来岛上的游客或其他养病的人”至于给“爸爸”回信ꎬ无论个体还是小组ꎬ都能较好地体现了“奉献比索取愉快”的思想情感主题ꎮ
三、善于在语文活动中进行思想教育“儿童的智慧多来自于他们的手指尖上ꎮ”
儿童的思想启迪和情感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ꎬ许多语文教师也确实做到了“传道、受业、解惑”相结合ꎮ有所不同的是ꎬ有些语文教师仅仅把“传道”放在“口头说教”层面ꎬ并没有注重引导小学生把自长期以往ꎬ逐步形成了他们“说是说、做是做”的油水分层现象ꎬ这样的思想教育又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以«蝉和狐狸»为例ꎬ在语篇教学结束后ꎬ笔者结合«狐狸和乌鸦»这则寓言ꎬ提己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情感体现在实际行动上ꎬ
91
20181
教学探索
再谈小学语文有效教学之构建
张薇薇
在学校教育中ꎬ“有效教学”虽然算不上是一个时尚的话题ꎬ却是一项孜孜以求、常说常新的实践性课题ꎮ尤其在讲求“竞争与效益”的现代发展形势下ꎬ社会时代赋予了“有效教学”以许多新的内涵和实质性要求ꎮ就语文教学来说ꎬ衡量其是否有效(或高效)的标准不在于课堂容量的大小ꎬ也不在于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如何等方面ꎬ而是在于以“学生的情趣、进步和发展”为根本标志ꎮ换言之ꎬ有效教学的聚焦点是“学生”因素而并非其他方面ꎮ积极开展有效教学活动还须要以有效教学策略来进行支撑ꎮ有效教学基本策略之构建应立足于:
一、以情趣化活动为依托
小学生属于天生的“唯情趣一族”ꎬ而且缺出了如下问题:“乌鸦被骗后究竟会怎么想?”“蝉为什么没有上当受骗?”“面对前者成功、后者失败ꎬ狐狸又会作何感想呢?”让学生进行阅读与思考、感悟与体会ꎬ并在“小组讨论+集体交流”中各抒己见ꎬ引导他们善于从多角度、多方位地深化思想认识ꎬ实践情感体验ꎮ这就是说ꎬ积极开展讨论、演讲、辩论、课本剧表演、社会实践等形式的语文活动ꎬ能够不断深化学生思想教育的过程和效果ꎮ
四、善于在个性弘扬中进行思想教育学校教育的最直接目的和最基本任务就是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ꎬ而在各种类型的因素中ꎬ“个性化发展”是其中的最终目标或者最高境界ꎮ无论从“工具性教学”还是“人文性教育”角度来说ꎬ都应当而且必须如此ꎮ没有个性化教学ꎬ就没有个性化思想ꎬ也就没有个性化情感ꎬ这是无可置疑的客观规律ꎮ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ꎬ教师要本着“以生为本、以学
乏自有的责任意识和控制能力ꎬ无论何时、无论何事ꎬ他们对于“情趣化”二字始终具有无可摆脱的依赖性ꎮ如果教师一味采取“普通话套讲八股文”的课程活动模式ꎬ就难以对学生形成一定的吸引力ꎬ有效教学问题更是无从谈起!正因为如此ꎬ语文教师要注重挖掘教材文本和教学生成中的各类情趣元素ꎬ努力创设一直善教乐学的活动氛围ꎬ进而从中收获寓教于乐、和谐互动的良好效果ꎮ以«麋鹿»教学为例ꎮ在课堂导入环节ꎬ笔者首先提出一条谜面:“说鹿不是鹿ꎬ只有角相似ꎻ说马不是马ꎬ只有面相似ꎻ说牛不是牛ꎬ只有蹄相似ꎻ说驴不是驴ꎬ只有尾相似ꎮ”以此让学生猜一物ꎮ过了一会儿ꎬ看过“麋鹿”学生的揭示了答案ꎬ许多没为主”的战略性指向和战术性指导ꎬ努力通过各类途径和形式ꎬ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个性化课程活动ꎬ为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奠基铺路ꎮ如«牧童和狼»文中说:“然而ꎬ他喊破喉咙ꎬ也没有人前来帮忙ꎮ”那么ꎬ这个“爱撒谎”牧童的结果是什么?笔者抓住这一“空白”让学生们各自体会ꎮ有人说牧童最后也被狼吃了ꎻ有人说牧童吓得昏倒在地ꎬ侥幸被路过者救得一条性命ꎻ有人说牧童吓得两腿发软ꎬ在逃命中摔残了退ꎬ从俺以后再也不敢撒谎了“有行为就会有代价”ꎬ这难道不是一种个性化思想教育吗?
总之ꎬ“没有人文教育的渗透ꎬ语文课程是残缺现象ꎬ至少不算是完美的教学活动ꎮ”我们善于以“品析说练、情景想象、语文活动、个性弘扬”为由ꎬ定能赢得工具性教学和人文性教育的“一枝多花”ꎮ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曹埠镇饮泉小学(226402)
92
2018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