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县兴济镇冀春学校 李杰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科学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经历着一条探究之路,和新课程一同成长。与此同时,科学课堂教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一系列的新概念、新思路、新方法和新尝试在不断地涌现。但是,无论怎样创新,科学课的教学必须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那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1、把握科学教学的严谨性、真实性和有效性。2、关注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和良好的科学素养。3、根据实际情况恰当的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的组织和引导每一节课。4、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呵护学生的“异想天开”,“奇谈怪论”,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成为一个快乐的发现者。5、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和家庭资源,优化科学课的教学。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 教学 实践 探索
在新课程背景下,科学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经历着一条探究之路,和新课程一同成长。与此同时,科学课堂教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一系列的新概念、新思路、新方法和新尝试在不断地涌现。但是,无论怎样创新,科学课的教学必须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那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人就平时的教学实践探索浅谈几点看法: 一、把握科学教学的严谨性、真实性和有效性。
“家常便饭最养人”,教学也是这样。在教学处理上忌出现“花拳绣腿”、“故作神秘”,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导致课堂教学本末倒置,华而不实。
首先,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的严谨性,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科学、合理、严谨、有效的问题。整堂课的引入要直截了当,可用。课题、实验、图片、生活现象等多种方法直接引入。如:《铁生锈了》一课,我们就可以直接利用生活中铁生锈的现象,提出本课的研究问题。科
学探究离不开实验,教师在指导实验时要把握“三到”原则:实验方案指导到位;实验方法指导到位;实验记录指导到位。切忌走过场,实验目的不明确,操作不规范,导致实验结果五花八门、过程一团糟。 其次,新课程背景下的科学教学,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的严谨性,还要追求其课堂教学的真实性。科学教学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本学校教育资源和生源情况,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注入鲜活的血液。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他们学得积极主动。我们学校身处农村,实验器材比较匮乏,我们可对其进行替代或改进,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达到相同的效果 。如:用塑料药瓶来代替发声筒等。
除此之外,科学课教学还应讲究课堂时效性。一堂有效的科学课,需要教师合理的安排课时,教学语言要精炼,见解深刻、充满智慧、精益求精。做到不拖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二、关注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和良好的科学素养。 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展示自我能力的舞台,而是师生在自然状态下共同学习交流的场所。新课程背景下的科学课,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真正为学生着想。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要认真倾听,循循善诱。在此基础上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和实现培养儿童科学志趣的基础教育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触及课
改的灵魂,真正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 1、保护每一位学生的好奇心,诱发科学兴趣。
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心正是兴趣和求知欲的萌芽,教师要很好地保护,并不断引导使之成为学习科学知识的动机。 2、教师的榜样作用是培养科学知趣的活教材。
“榜样对儿童的心灵是一股非常有益的阳光,而这种阳光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的”。
教师的学识素养、言行举止、科学态度、勤奋的作风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志趣的形成。教师要学会倾听,这是一种科学素养。不仅学生要具备这样的素养,教师也同样。在几次公开课中,偶有这样的情况:当学生还没说完或说不出所以然时,台上的教师一急就抢说了,缺乏一种尊重和耐心。所以,教师应认真倾听,做到循循善诱。这样才能是教学精彩无限。
三、根据实际情况恰当的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的组织和引导每一节课。
科学教学,需要突出重点,能深入地理解与把握教材,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师可根据自己教学的实际情况恰当地处理教材,选用恰当的教法引导每一节课。如:在四年级下册的《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一课中,认识六块岩石的观察活动量太大,可以适当地舍弃两种,取特征较有代表性的四块岩石做重点观察。舍弃的可以作为拓展让学生根据气泡图来辨认。又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一课时,时间是早春,但我们所在地气候还比较寒冷,不便于
开展此课。因此,我就将一、三单元的学习时间调换了一下。有时教师对教材做适当地处理,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呵护学生的“异想天开”,“奇谈怪论”,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成为一个快乐的发现者。
在压抑的思想环境和禁锢的课堂中,怎能产生创新思维的萌芽呢?教师在课堂上应设法创造一种民主平等、自由开放的氛围,鼓励学生自行探索,敢于尝试、敢于创新、勇于挑战失败、乐于思考,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快乐,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新现象、新问题、新方法的快乐发现者。要想成为一个快乐发现者,就必须学会观察,千方百计的成为问题的发现者。爱因斯坦说过:“发现和提出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在《凸透镜》教学时,学生提出:凸透镜为什么能聚光?凹透镜会吗?如果通过两面凸透镜能使物体成正像吗?从这些问题中,我们可以想象:学生的思想在涌动,在翻腾,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在飞扬。当被老师肯定和赞赏时,他们便充分体验到了成为发现者的快乐。
五、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和家庭资源,优化科学课的教学。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使课程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
他们的学习经历。”而我们现在的科学教学仅仅是单纯地传授知识,确切地讲只传授课本上的知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严重脱离,长期下去,学生形成了只记住课本知识,读“死书”的习惯。不能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大自然相联系,更不能把课本知识应用于生活。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是科学探究精神了。作为科学课教师责任重大,不能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应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优化科学教学。 1、充分利用学校资源。
学校为学生提供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科学知识体系,提供了最基础的科学知识和研究方法。教师在用好教材的同时,还应发挥网络、图书室的优势,扩大信息收集范围,帮助学生解决一些问题。如:在上《太阳太阳系》时,许多学生提出了“别的星球上有没有外星人?木星、水星上有哪些东西?”等问题。这单凭课本知识是无法解决的,但学生可从学校的报刊、杂志、网络上搜集有关信息。我想他们会寻求到自己满意的答案。
2、充分合理的利用家庭及周围环境资源优势。
无论是城里的学校还是农村的学校,都有它自身的优势。这就要看教师是如何挖掘地方资源并让其发挥优势。像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孩子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一点也不必城里孩子逊色。如:在教学《动物怎样生活》时,我预先布置让学生们亲自喂养家禽家畜和一些小动物,仔细观察它们的习性,这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易如反掌。教学时,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相互启迪、相互补充,不仅
加深了学生对动物生活的全面了解,进而还获得了动物的食性分类知识。还有许多课,如:《蚂蚁》、《植物的生长变化》等皆可随时而择,因地而栖。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科学教师只有更新教学观念,转变传统教学方式,才能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科学课程的改革实践中,为孩子们提供自我成长的乐土,培养出有创造性的新一代。
作者简介:
李杰,女,大本学历。生于1980年10月。1999年参加工作。从教十多年来忠于职守,勤奋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曾获得县级优质课一等奖、“县嘉奖”等奖励,发表论文多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