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花图问答。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论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浅论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来源:花图问答


浅论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摘 要】针对社会对中职人才的不断要求,提出“有位且又有为”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中职;人才培养;有位;有为

中职学校培养的“人才”究竟如何定位?如何使学生“招得来”,“送得走”一直是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思考的重要问题。紧跟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步伐,针对当下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需解决中职人才培养特别是就业中出现的问题,只有不断改革才能符合当今社会的需求。如何改革?就是要树立 “不仅要有位,而且要有为”的人才培养目标。

“有位”就是说学校培养的学生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使学生毕业即就业,在企业中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这个职业学校办学的方向,针对现今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工作仍需岗前培养的现状,从企业人才的实际要求出发,积极探索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即:企业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在校学生的培养目标。

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基本实现“订单式”培养目标:学校与企业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把企业文化引入校园,企业参与人才质量评估,最终按照协议约定落实学生就业。

可以采用“1+1+1”的教学模式,即一年学校学习,一年企业实习,一年顶岗就业。在学校中实现注重技能,严格考核。学校在课程安排上以专业理论课和实践操作课程为主,改变原有理论课与实践课脱节的问题,积极推进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教学,把实习教室改造成符合企业实际生产的车间形式,让学生深临其境 “做中学,学中做“。

同时,不该满足学生毕业只有进入企业就业的单一模式,大力提倡学生自主创业。针对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地区,创新专业特色,多开展适合农村地区的专业如农机维修等,学校鼓励学生学有所成后回到家乡,服务家乡,学校老师适时进行技术指导,并有针对性的对三年级生开展创业培训,改变原有学生毕业就与学校无责的问题,强调学校对学生未来发展有长期扶持的责任。

第二点“有为“强调学生不仅要适应眼前的工作还要有不断学习进步的能力。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国一直处于“次等教育”的位置,直到现在,很多家长和学生仍将其视为考不上大学的无奈选择。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责任,对于现今社会仍只重文凭,忽视能力的的现状。因强化“一专多证”的教学理念,提倡学生在校期间做到学历证,职业资格证并重,学校因与各专业大学合作,使中职在校生能适时获得更高层次的学历,满足社会、家长的需求,也体现了学历与能力并重的思想,使学生树立终身受教育的理念。

做到学生“好就业,就好业”,是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的最终目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仍需不断努力,不断发展才能最终达到学生在进步,学校在进步,社会在进步。 [科]

【参考文献】

[1]史根东.创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N].光明日报,2000-5-10.

[2]耿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机械职业教育,2007,(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