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下列实验设计或结论正确的是
A.用点燃的方法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一氧化碳
B.硫酸钠、碳酸钾、氯化钡和稀盐酸不用其它试剂无法鉴别 C.粗盐提纯的步骤:计算、称量、溶解、过滤、蒸发
D.Na+、K+、CO32-、NO3-四种离子可在pH=12的溶液中大量共存 2.水是生命之源,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水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B.无色、无臭、清澈透明的水就是蒸馏水 C.电解水能生成氢气和氧气,两者体积比为2:1 D.用过滤的方法可以使硬水软化
3.当空气受SO2严重污染时,可通过飞机喷洒X粉末,使空气中的SO2含量明显降低,该过程发生的反应是:2X +2SO2+O2=2CaSO4+2CO2。则X的化学式是 A.CaO
B.CaCO3
C.Ca(OH)2
D.Na2CO3
4.下列关于测定溶液 pH 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干燥的 pH 试纸测定浓硫酸的pH B.将 pH 试纸浸在待测液中进行测定 C.用 pH 试纸测出河水样品的 pH 为 5.6
D.用湿润的pH 试纸测溶液的pH 可能会影响测定结果 5.下列有关环境和能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生活污水应集中处理达标后排放 B.煤、石油、天然气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C.使用乙醇汽油可以节省石油资源,减少汽车尾气污染 D.二氧化碳含量增大会使温室效应加剧,属于空气污染物
6.常温下,对100mL氯化钠饱和溶液进行图示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实验1后,甲、乙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实验2后,乙中比甲中氯化钠的溶解度大 C.实验2后,甲中溶液为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D.实验2后,甲、乙中溶液所含溶质质量相等
7.下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t2 ℃丙的饱和溶液温度降低变为不饱和溶液 B.三种物质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最明显的是甲 C.t2 ℃甲的饱和溶液温度降低,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D.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分别由t2 ℃降到t1 ℃,甲析出晶体的质量比乙的多
8.在N2O,NO、N2O3、N2O5、NO2五种物质中,当它们所含氮元素质量相等时,所含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A.l:l:l:l:1 C.1:2:1:4:5
B.1:2:3:5:4 D.5:4:3:1:2
9.下列关于葡萄糖( C6H12O6)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葡萄糖是一种氧化物 B.葡萄糖中含有12个氢原子 C.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80g D.葡萄糖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10.在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物质 X Y Z W 反应前质量/g 反应后质量/g A.W可能是单质 B.Y可能是催化剂 C.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D.反应后Z物质的质量为86.4g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11.根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0 3.2 3 3 90 待测 0 3.2 图A所示中溴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__________________;与B的化学性质相似的粒子是___(填字母序号); D的粒子符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 B与C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12.实验室某混合溶液由硫酸和硫酸铜溶液组成。探究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取124.5g该混合溶液于烧杯中,然后将120gNaOH溶液分六次加入其中,每次充分反应后称量所得溶液及沉淀的质量,所测数据如下表所示。 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g 反应后溶液的质量/g 每次产生沉淀的质量/g 第1次 20 144.5 0 第2次 20 1.5 0 第3次 20 179.6 m 第4次 20 1.8 n 第5次 20 200 9.8 第6次 20 220 0 计算:(1)上述表格中产生沉淀的质量:m=_____,n=_____所加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第5次加入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3.在烛芯的棉线中加入细镁条可制成“吹不灭的蜡烛”。已知镁条的着火点低于火焰焰心的温度。请从燃烧条件角度回答:
(1)蜡烛正常燃烧时,焰心的镁条不燃烧,原因是_____。
(2)吹灭蜡烛后,镁条开始燃烧,并重新引燃蜡烛。引燃蜡烛时,镁条所起的作用是_____。 14.氨气在空气中无法燃烧,但在纯氧中可以燃烧,如图是氨气燃烧的实验装置。
实验开始时,先打开止水夹a通入氧气,再打开止水夹b通入氨气,此时在装置周围都可以闻到
氨气特有的刺激性气味,说明_____。在长导管处点燃氨气,氨气在纯氧中安静燃烧。实验完毕,夹紧止水夹b,火焰即熄灭,利用的灭火原理是_____。已知氨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一种气体(该气体在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请完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
15.“双吸剂”是常用的袋装食品的保鲜剂,可用来吸收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气体。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在袋装食品中发现一包名为“504双吸剂”的保鲜剂,其标签如图所示。同学们对这包久置的“504双吸剂”的固体样品很好奇,涉及实验进行探究。
:久置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铁与氯化铁溶液在常温下生成氯化亚铁:Fe+2FeCl1=1FeCl2
Fe2O1、打开固体包装观察:部分粉末呈黑色、部分粉末呈白色、另有少数红棕色的块状固体。:久置固体中可能含有Fe、CaO、Ca(OH)2、CaCO1.你猜想固体中可能含有Fe2O1的依据是_______。:如表是甲组同学涉及并记录的实验报告,请你补充完整。 实验操作 一、取少量固体加入足量蒸馏水,搅拌固体部分溶解,并放出大量热 溶解 固体中一定含有______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二、过滤,取滤液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色 固体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钙 固体逐渐消失,产生大量无色气体,得到三、取滤渣加入足量稀盐酸 浅绿色溶液 四、将操作三中产生的气体通入到澄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石灰水中 固体中一定含有____,一定不含有Fe2O1 固体中一定含有______ (实验质疑):乙组同学认为甲组同学在实验中得出“一定不含有Fe2O1”的结论是错误的,理由是_____;你认为甲组同学哪一步操作得出的结论也不合理_____,理由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为验证固体中是否含有Fe2O1,乙组同学用_____先分离出铁粉,向残留固体中加入足量_______,若溶液呈棕黄色,证明固体中含有Fe2O1.写出溶液呈棕黄色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
16.学校在进行消防演练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使用干粉灭火器进行模拟灭火演练。化学兴趣小组收集灭火后残留的白色固体,探究其成分。(不考虑杂质的影响) (查阅资料)
①干粉灭火器的主要成分是 NaHCO3。 ②2NaHCO3ΔNa2CO3+H2O+CO2;但是碳酸钠加热不分解。
③碳酸氢钠与氯化钙不发生反应。 (提出猜想)
猜想一:固体成分为碳酸钠; 猜想二:固体成分为;碳酸氢钠; 猜想三:固体成分为_______________。 (实验验证) 步骤 小明同学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解,再滴入无色酚酞溶液 (提出质疑)
小红认为小明得出的结论不准确。小红知道 NaHCO3在医疗上是治疗胃酸过多症的一种药剂,推测 NaHCO3的水溶液可能显________性,并通过实验得到了验证。 小明和小红继续实验探究: 步骤 现象 结论 猜想一成立 现象 结论 1.取少量白色固体加热,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2.另取少量的白色固体加水溶解,向所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 固体中含有 NaHCO3,写出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得溶液中滴入氯化钙溶液。 (反思交流)
师生通过交流又设计了另一种实验方案。 实验装置 步骤 总结论:猜想三成立 现象 结论 m的数值为_________g,将注射器内等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盐酸同时加入试管中,关闭弹簧夹,观察现象 甲、乙、丙的三支试管中均有气泡产生,U型管右侧液面均升高,待反应结束后右侧液面由高到低的顺序为____________ 猜想三 成立 (拓展延伸)
掌握和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有利于我们认识化学反应过程,更有助于解决生活、生产实践中的问题。
参(含答案详细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D 【答案解析】
A、一氧化碳在二氧化碳不能被点燃,选项A不正确;
B、四种物质两两混合,既能产生气泡又能产生沉淀的是碳酸钾,跟碳酸钾反应生成气体的是稀盐酸,跟碳酸钾反应
产生白色沉淀的是氯化钡,只跟氯化钡反应生成沉淀的是硫酸钠,这四种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就可鉴别,选项B不正确;C、粗盐提纯的步骤:溶解、过滤、蒸发,选项C不正确;
D、pH=12的溶液显碱性,Na+、K+、CO32-、NO3-四种离子在碱性溶液中不会反应,能够共存,选项D正确。故选D。 2、C 【答案解析】
A.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此选项错误; B. 无色、无臭、清澈透明的水中可能溶有杂质,不一定是蒸馏水,此选项错误; C. 电解水能生成氢气和氧气,两者体积比为2:1,此选项正确; D. 用煮沸的方法可以使硬水软化,此选项错误。 故选C。 3、B 【答案解析】
此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都不变,分别统计出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及个数,比较分析就可以求出所得物质的化学式. 【题目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都不变,由方程式知生成物中含有的原子种类及原子个数为Ca,2;S,2;C,2;O,12;已知反应物中含有的原子种类及原子个数为S,2;O,6;比较分析可知X中含有Ca,C和O元素,其原子个数分别为1,1和3,故X的化学式为CaCO3,故选B。 4、D 【答案解析】
A、浓硫酸具有脱水性,不能用pH试纸测定浓硫酸的pH,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取一片pH试纸放在玻璃片或白瓷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于标准比色卡上的数字只有整数,用pH试纸测得河水样品的pH不可能精确为5.6,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用水湿润pH试纸,若溶液显酸性或碱性,则稀释了待测溶液,使溶液的酸碱性减弱,测定结果不准确,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5、D 【答案解析】
A、生活污染是三大污染源之一,生活污水达标处理后排放,可以减少生活污染对环境的破坏,选项A不符合题意; B、煤、石油、天然气消耗后不能在短时间内从自然界中得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选项B不符合题意; C、乙醇可以有效改善油品的性能和质量,降低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选项C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但二氧化碳不属于空气污染物,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6、B 【答案解析】
A、实验1后,甲、乙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正确,故A正确;
B、实验2后,乙中比甲中氯化钠的溶解度大错误,因为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故B不正确; C、实验2后,甲中溶液为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正确,因为加入了溶剂,故C正确;
D、实验2后,甲、乙中溶液所含溶质质量相等正确,因为乙中的溶质不再溶解,故D正确。故选B。 7、D 【答案解析】
A、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故t2℃丙的饱和溶液温度降低变为不饱和溶液,故A正确; B、由图可知。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最大。三种物质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最明显的是甲,故B;
C、由图可知,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受温度的影响较大。t2℃甲的饱和溶液温度降低,有物质甲析出,溶质质量减少,溶剂质量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故C正确;
D、由于甲和乙饱和溶液的质量不确定,故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分别由t2℃降到t1℃,甲析出晶体的质量不一定比乙的多,故D错误。故选D。 8、B 【答案解析】
所含氮元素的质量相等,即含有氮原子的个数相等,可将NO、NO2、N2O3、N2O5、N2O五种物质的化学式分别变形为N2O、N2O2、N2O3、N2O5、N2O4,变形后分子中所含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1:2:3:5:4,即物质物质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3:5:4,故选B。 9、D 【答案解析】
A、葡萄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B、葡萄糖是由葡萄糖分子构成的,1个葡萄糖分子中含有12个氢原子,故选项错误; C、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常常省略不写,故选项错误; D、葡萄糖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正确。故选D。 【答案点睛】
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常常省略不写。
10、D 【答案解析】
反应后质量增多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差量是参加反应的质量或生成的质量。X反应后质量减少,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是10g-3.2g=6.8g;Y的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W的质量增多,W是生成物,生成6.8g>3.2g,Z是生成物, 的质量是3.2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的质量是6.8g-3.2g=3.6g;根据分析,该反应是X→W+Z。【题目详解】
A. 根据分析,题中反应为X→W+Z,分解反应的生成物可能是单质,所以W 可能是单质,选项A正确;
B. Y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不能确定其是否是催化剂,因为在有些反应中溶剂水的质量也不变,所以Y可能是催化剂,选项B正确;
C.根据分析,题中反应为X→W+Z,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两种,符合分解反应的特征,因此该反应是分解反应,选项C正确;
D.根据分析,Z物质是生成物,所以反应后Z物质的质量为90g+3.6g=93.6g,选项D错误。故选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11、79.90或79.9 E Na+ NaBr 【答案解析】
(1)图A所示中溴的相对原子质量是79.9;(2)与B的化学性质相似的粒子是E,最外层均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
是7个电子,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3) D的粒子符号为Na+ ,最外层一个电子,易失去;(4) 根据化合物中正负总价代数和为零原则,B与C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Br。
点睛∶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易失去电子,大于4,易获得电子。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12、4.9 9.8 40% 35.5% 【答案解析】
解:处理后的数据如表: 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g 第1次 20 第2次 20 1.5 1.5 0 第3次 20 184.5 179.6 4.9 第4次 20 199.6 1.8 9.8 第5次 20 209.8 200 9.8 第6次 20 220 220 0 加入氢氧化钠后没反应时的总质量 144.5 反应后溶液的质量/g 质量变化 144.5 0 每次产生沉淀的质量/g 0 0 m n 9.8 0 可知,开始是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后来是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且第五次实验是恰好完全反应。所以上述表格中产生沉淀的质量:m=4.9,n=9.8。
根据第四次实验数据求算所加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设所加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x
CuSO4+2NaOH=Na2SO4+Cu(OH)2 809820gx8020gx 9.8gx=40%
设第五次加入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y 此时所得溶液的质量为200g 根据钠元素守恒可得关系为
9.8g2NaOH~Na2SO480142 100g40%200gy80100g40% 142200gyy=35.5% 故答案为
(1)4.9,9.8(2)40%。(3)35.5%。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3、镁条不能和氧气接触 升高温度达到蜡烛的着火点 【答案解析】
(1)蜡烛燃烧时消耗了焰心周围的氧气,镁条不能和氧气接触,不符合燃烧的条件,故填镁条不能和氧气接触; (2)引燃蜡烛时,镁条的作用是升高温度达到蜡烛的着火点,故填升高温度达到蜡烛的着火点。 【答案点睛】
蜡烛燃烧放出的热量升高了镁条的温度,蜡烛熄灭后热的镁条达到着火点(38℃~40℃)和氧气接触开始燃烧,镁条燃烧放出热量又使蜡烛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蜡烛开始燃烧,所以引燃蜡烛时,镁条的作用是升高温度达到蜡烛的着火点。
14、分子在不断运动 隔离可燃物 4NH3+3O2【答案解析】
点燃6H2O+2N2
(1)闻到氨气特有的刺激性气味,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3)实验完毕,夹紧止水夹b,氨气停止通入,火焰即熄灭,利用的灭火原理是隔离可燃物;
(4)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氮气,根据“氨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一种气体(该气体在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 ”可知,氨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氮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NH3+3O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
15、有少数红棕色的块状固体,氧化铁是红棕色的,故可判断固体中含有氧化铁CaOFeCaCO1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铁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也是浅绿色第二步操作CaO+H2O=Ca(OH)2磁铁稀盐酸Fe2O1+6HCl=2FeCl1+1H2O 【答案解析】
[作出猜想]打开固体包装观察:有少数红棕色的块状固体,氧化铁是红棕色的,故可判断固体中含有氧化铁; [实验探究]操作一中固体溶解时放出大量热,因为生石灰溶于水生成熟石灰放出大量的热,由此可以判断固体中一定含有氧化钙;
甲同学的方案操作三中:取少量固体放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固体逐渐消失,有大量无色气体产生,得到浅绿色溶液,固体中一定含有铁;
操作四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三中有二氧化碳产生,同时证明了固体中含有碳酸钙;
[实验质疑] 乙组同学认为甲组同学在实验中得出“一定不含有Fe2O1”的结论是错误的,理由是: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铁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也是浅绿色;甲组同学操作第二步得出的结论也不合理,理由是:氧化钙与水反应后生成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也能使无色酚酞变红;反应的方程式是:CaO+H2O=Ca(OH)2; [继续探究]由于铁可以被磁铁吸引,故可以用磁铁分离出铁粉;对残留固体的探究:取残留固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盐酸,固体减少,有气泡冒出,溶液变为黄色,证明固体中一定含有Fe2O1;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1+6HCl=2FeCl1+1H2O。
16、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混合物 碱 CaOH2+CO2=CaCO3+2H2O 白色沉淀生成 0.5 乙>丙>甲 【答案解析】
[提出猜想]干粉灭火器的主要成分是NaHCO3,2NaHCO3
点燃6H2O+2N2。
加热Na2CO3+H2O+CO2↑,灭火后残留的白色固体分为三
种可能:NaHCO3全部反应、NaHCO3部分反应、NaHCO3没有反应,所以猜想三固体成分为NaHCO3和Na2CO3; [提出质疑]NaHCO3在医疗上是治疗胃酸过多症的一种药剂,推测NaHCO3的水溶液可能显碱性;
取少量白色固体加热,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碳酸氢钠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
加热Na2CO3+H2O+CO2↑、Ca(OH)
2+CO2=CaCO3↓+H2O;另取少量的色固体加水溶解,向所得溶液中滴入氯化钙溶液,而碳酸氢钠与氯化钙不发生反,
Na2CO3+CaCl2=CaCO3↓+2NaCl,如果固体中含有Na2CO3,则碳酸钠和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反应方程式为:所以 步骤 1、取少量白色固体加热,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2、另取少量的有色固体加水溶解,向所得溶液中滴入氯化钙溶液。 现象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生成白色沉总结论:猜想三成立。 淀 结论 固体中含有NaHCO3,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Ca(OH)2+CO2=CaCO3↓+H2O. [反思交流]根据控制变量法,本实验中不变量之一是物质的质量,得出m的值为0.5g;将注射器内等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盐酸同时加入试管中,根据反应方程式
NaHCO3+HCl=NaCl+H2O+CO2↑、Na2CO3+2HCl=2NaCl+H2O+CO2↑,相同质量的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分别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最多,其次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最后是碳酸钠。所以关闭弹簧夹,甲、乙、丙的三支试管中均有气泡产生,U型管右侧液面均升高,待反应结束后液面由高到低的顺序为:乙>丙>甲。
故答案为:[提出猜想]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混合物; [提出质疑]碱;
Ca(OH)2+CO2=CaCO3↓+2H2O;白色沉淀生成; [反思交流]0.5;乙>丙>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