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花图问答。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

来源:花图问答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自己的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的现象.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很普遍,例如《左传·成公二年》:“从左右,皆肘之.”其中“肘”本是名词,在句中临时充当动词用.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的重要语法现象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一、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用作动词指某些名词临时转化词义取得动词性质的现象。其类型有四:

1.事物-—成为该事物:

微禹,吾其鱼乎!《左传》

则蚓而后可者也.《孟子》

2.事物——以该事物为工具的动作:

从左右,皆肘之。(用肘制止)《左传·成公二年》

范曾数目项王.(用眼睛看、示意)《史记·项羽本纪》

3.事物——以该事物为对象的动作: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齐策四》

1

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 《史记·留侯世家》

4.方位-—向该方位移动:

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为西。 《史记·项羽本纪》

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史记·项羽本纪》

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史记·淮阴侯列传》

候雁北。《吕氏春秋》

二、名词作状语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往往可以直接置于谓语之前作状语,这和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需要借助介词的帮助才能充当状语的情况不同。有些著作把名词作状语称为名词用作副词。其类型主要有四:

1.比喻动作的状态。例如:

豕人立而泣。 《左传·庄公八年》

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谢。 《战国策·秦策一》

失时不雨,民且狼顾。 贾谊《论积贮疏》

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史记·循吏列传》

2

2.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例如:

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首功:谓以斩获敌首计功) 《战国策·赵策三》

文史、星历……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汉书·司马迁传》

陛下父事天,母事地,子养黎民。 《汉书·鲍宣传》

3.表示动作凭借工具、依据或进行的方式等.例如:

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

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蓤水.(橐:盛物的袋子)《战国策·秦策三》

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臣:指田延年.) 《汉书·霍光传》

无庆赏之劝,刑罚之威,释势委法,尧、舜户说而人辩之,不能治三家。(译:没有表扬奖赏的勉励,没有刑法的威严震慑,抛开权势、放弃法治,让尧、舜挨家挨户、一个人一个人地去辨析道理,那么他们连三家人也治理不了.) 《韩非子·难势》

4。表示动作的处所。例如:

舜勤民事而野死。……冥勤其官而水死。……稷勤百谷而山死。 《国语·鲁语上》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理之.《国语》

3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战国策·齐策一》

三、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某些词作谓语时其意义是使令性的。这类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在主语的作用下,谓语使宾语施行谓语所代表的动作、具有谓语所代表的性状、成为(或具有)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等.例如《史记·项羽本纪》:“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为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活之”意为“使他活下来”.使动用法是古汉语的重要语法现象之一,它实际上是用动宾式的结构去表达兼语句式的内容。使动用法的内容主要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以及数词的使动用法等.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动词充当谓语时其意义是使令性的。这类谓语和宾语的关系是:在主语的作用下,谓语使宾语产生谓语自身所代表的行为动作。

1.不及物动词的使用方法。例如:

庄公寤生,惊姜氏。 《左传·隐公元年》

晋魏錡求公族未得而怒,欲败晋师。(公族:官名,即公族大夫。败晋师:使晋师打败仗。) 《左·宣十二年》

二子在幄,坐射犬于外,既食而后食之.(二子:晋大夫张骼、辅跞。射犬:郑大夫。)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勾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 《史记·淮阴侯列传》

4

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多数都带宾语,也有承前或蒙后省略而不带宾语者。例如: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之)。 《荀子·天论》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之). 《论语·季氏》

2.及物动词的使用方法.例如:

晋侯饮赵盾酒。(晋侯:晋灵公。赵盾:晋大夫。) 《左传·宣二年》

阳货欲见孔子。(见:音现。使拜见) 《论语·微子》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战国策·齐策四》

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在形式上和一般的宾动结构没有两样,区别主要是根据语意和上下文.例如:

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孟子·公孙丑上》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形容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后其意义是使令性的。这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在主语的作用下,谓语使宾语具有其自身所代表的性质或情状.例如:

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战国策·秦策一》

前日,闻王发兵于边,为寇不止。当其时,长沙苦之,南郡尤甚.虽王之国,庸独利乎?必多杀士卒,伤良将吏,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独人父母,得一亡十,朕不忍为也。 刘恒《赐南粤王赵佗书》

5

高其闬闳,厚其墙垣,以无忧/客使.《左传》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

形容词用作使动时,其宾语也可以省略。例如: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 《韩非子·说林下》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名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后其意义是使令性的。这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在主语的作用下,谓语使宾语成为(或具有)它自身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

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 《孟子·公孙丑下》

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 《史记·晋世家》

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生死肉骨:比喻恩施深重,恩同再造)。《左传》

故扁鹊不能肉白骨,微箕不能存亡国也。 《盐铁论·非鞅》

方位名词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老子·七章》

四、意动用法

6

意动用法是指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这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主语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谓语自身所代表的性状,或者把宾语当作谓语所代表的人、事物去看待,去评价.例如《韩非子·说难》:“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智其子\"意即“认为其子聪明”。和使动用法一样,意动用法也是古汉语中的重要语法现象之一.意动用法的内容包括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

(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形容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这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谓语所代表的性质和情状,它可能与事实不相符,也可能相符。例如: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下》

见姜棠而美之.《左传》

人主自智而愚人,自巧而拙人。《吕氏春秋》

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认为舜贤能则必须否定尧的所谓圣明,认为尧圣明则必须否定舜的所谓道德感化.) 《韩非子·难一》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汉书·食货志第四上》

(二)名词的意动用法

这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主语在主观上把宾语当作谓语所表示的人、事物去看待或评价。例如:

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然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左传》

7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礼记·礼运》

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

友风而子雨。《荀子·赋》

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藉:践踏、欺凌) 扁鹊过齐,齐桓公客之.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

一、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如: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何为则民服?《论语·为政》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左传·成公三年》

天下父母归之,其子焉往? 《孟子·离娄上》

子归,何以报我? 《左传·成公三年》

8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微斯人,吾谁与归?” 《国语·晋语八》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所谓否定句是指含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或无定指代词“莫\"的句子。例如: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左传·宣公二年》

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

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论语·里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礼记·礼运》

(三)宾语在代词复指的条件下前置。

为了强调宾语,将宾语置于动词谓语之前,在宾语之后用 “之”、“是\"等代词进行复指。例如:

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 (译:作为统治民众的君主,应当尽力除掉祸害,而现在却加速祸害的到来,这恐怕是不行的吧) 《左传·隐公三年》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左传·隐公元年》

9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 《论语·阳货》

固定格式:“是以\"——以是--因此;“是之谓”、“此之谓\",也作“是谓”,即“谓是”,译为“人们把它叫做……”。现代汉语中有“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成语,即为此类句式的保留.

二、定语后置

(一)中心词+之+形容词: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勿之汶汶者乎?(怎么可以用洁净的身体去承受污秽的东西呢)《楚辞》

(二)中心词+者字结构: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吕氏春秋》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列子》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战国策》

(三)中心词+数词:

吏二缚一人诣王。《晏子春秋》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