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斯(Lewis,1954)在其著名论文《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中建构了一个二元经济模型,认为在工业化进程中工业部门以低工资从农业部门吸纳剩余劳动力。
对于这种二元经济模式,刘易斯概括了三个特征,即:第一,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包括“现代的”与“传统的”两个经济部门,现代部门通过从传统部门吸收劳动力而得以发展,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利用资本主义的剩余,即通过利润的再投资来增加新的资本和吸收更多的非资本主义部门的劳动力,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如此反复进行,不但资本主义现代部门不断扩大,而且利润、储蓄和资本积累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也逐渐增加,直到多余劳动力吸收完毕,实际工资停止上涨为止。第二,在提供同等质量和同等数量的劳动的条件下,由于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甚至是负数,非熟练劳动者在现代部门比在传统部门得到更多的工资;第三,他假定,资本主义现代部门以现行工资增雇工人时,愿意就业的人多于需求的数量,农业部门由于劳动力转移而减少的数量为新增加的劳动力所填补。因此,在传统的农业部门中,劳动的供给超过了对它的需求,而且劳动供给是无限的。现代部门为了吸引仅传统部门中的劳动力,其工资水平一般要比后者高30%。刘易斯认为,工业工资水平高于农业劳动者收人水平是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向工业部门的动因,人口流动的结果是促使了城乡工资趋于相等,城市工业部门在现有工资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只要农业部门存在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将会被城市工业部门不断吸收过去。当农业部门不存在剩余劳动力时,劳动力变成稀缺资源,工资将由劳动力供求关系所决定,这时候二元经济结构消失,发展中国家经济走向一元经济结构,成功实现经济转型。
刘易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以不变的劳动价格向工业部门转移的分析,是以农业部门的不发展为隐含假定的,因为农业部门的发展会提高农民收入,从而抬高工人工资水平。
刘易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以不变的劳动价格向工业部门转移的分析,是以农业部门的不发展为隐含假定的,拉尼斯(Gustav Ranis,1989)和费景汉(JohnC.H.Fei,1989)
修正了刘易斯的这一假定,把农业部门的发展纳入了分析范畴。同时,她们扩充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水平,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态不止二元经济结构一种,他们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农业经济时期、二元经济时期、现代经济时期,分别是以农业为主、农业工业并存且农业部门相对落后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农业工业都以现代化生产为特征并且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完全吸收。他们认为应该充分注意农业的进步问题,当农村的劳动的边际生产率提高时,现代工业部门所需的农村劳动力的供给就不会具有完全的弹性,而是具有有限的弹性。拉尼斯和费景翰模型认为,农村剩余对工业部门的扩张和农业劳动力的流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的解决也可以从农业内部着手。杨玉华(2006)分析了马克思“劳动力转移理论”与“拉尼斯一费”模式的内在的逻辑一致性,从政府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起积极作用,农业的发展是劳动力转移的根源,而资本积累在拉动劳动力转移中起主要作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释。胡星(1997)着重从拉-费模型提出的三阶段出发,在第二个阶段——二元经济结构阶段时,由于城乡发展不均衡,将会出现粮食等普农产品的短缺,会引起经济增长和劳动力转移减缓甚至停止。
托达罗(Michael .P.Todaro,1999)在修正刘易斯二元结构理论的基础上,强调城乡预期收入的差异。托达罗模型不仅修正了刘易斯模型只侧重于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的分析,指出城乡人口的盲目流动会加重城市已有的失业现象。在国内,赖小琼,余玉平(2004)认为托达罗在分析迁移的收益和成本时,只考虑迁移者的迁移成本,而忽略了他们在城市里的生活成本。同时,托达罗关于发展中国家农村部门不存在剩余劳动力是不符合实际的。他们对其做了进一步扩展,结合中国实际因素,拓展托达罗模型加。危丽,杨先斌(2005)运用博弈论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托达罗模型,认为其在解释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上存在着合理之处,但其缺陷不容忽视,不能盲目地用于指导实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