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花图问答。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国际品牌在中国的运作模式

国际品牌在中国的运作模式

来源:花图问答


国际品牌在中国的运作模式

国内市场运作方向

国际品牌进入中国的模式,最初是品牌代理。最早将国际品牌产品引进中国的,我想应该是美时(LAMEX)。因为在香港,其原本代理多家欧洲品牌产品,如DAUPHIN、SEDUS……此外还有美国的STEELCASE。而美时又是最早在中国建立全面加盟渠道的,因此也将这些品牌的影响力带入国内(鉴于“美时”原属国内品牌,长期以来对中国办公家具市场的影响力,笔者曾将它归于国内办公家具厂商。但现在美时已被美国HNI集团并购,因此本文将其列入国际品牌)。

由于美时的启发,一些国际品牌逐渐进入中国,并分别选择上海、北京、深圳等重要城市设立总部、销售点、产品展厅和工厂等,作为其在中国市场上网“登陆”点。

但是,纵观国际品牌在国内的运作,除了美国的STEELCASE、HERMAN MILLER(赫曼米勒)、HAWORTH(海沃氏)和日本的KOKUYO(国誉)等少数品牌稍有动作外,其他国际品牌鲜见其动静。

分析和建议

一方面,国际品牌有成熟的管理机制、独特的设计品位、完整的营销模式、雄厚的资金以及丰富的专业运作经验,另一方面,中国是公认的良好品牌消费市场。中国的办公家具市场需求大、商机多、同时,国内办公家具品牌相对较弱,规模相对较小,市场占有率低(前三甲的市场份额不到3%)。面对前景如此广阔的中国市场,理论上国际品牌不会忽视。事实上,笔者也曾有过担心,以国内办公家具公司在品牌、设计、规模上的薄弱和专业运作经验上的缺乏,如果国际品牌在国内发力,将不只是在市场上分一杯羹那么简单,它对国内品牌的冲击是巨大的,将直接抑制,

甚至是阻碍国内品牌的成长,特别是对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的品牌。

但不可思议的是,国际办公家具品牌在中国运作,不像汽车行业,也不像运动用品行业,一进入中国市场就积极跑马圈地,惹得媒体狼烟四起,使得经销商掀起一轮又一轮争夺代理权的战役……它始终给人若有若无、漫不经心的感觉,不知道是在观望,还是满足于享受国内5%的高端客户,抑或是根本无法适应这个需求多样化的市场?

以笔者多年的办公家具专业经验判断,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以下笔者将从善意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和建议。

一、 战略方面

给笔者的感觉是除了关注金字塔顶端5%的市场,国际品牌根本不涉足,甚至是不屑于去了解其他95%的市场。孰不知,这是一个巨大的金矿,中低端市场是真正的赚钱市场。中国市场机遇广泛,需求多样化,从低端到终端再到超高端都有很大的消费潜力。

建议:国际品牌应该把中国列为优先发展的重要市场之一,更多地关注中国消费需求的差异性、潜在性,像诺基亚一样,推出更多适合不同市场需求的办公家具,从高端像中低端席卷。

二、 本土化方面

1、意识:笔者在国际品牌的代理商那里经常看到:国际品牌的资料(包括产品说明书、销售手册等)基本是英文版的。网站也是如此,偶尔有中文版的,内容也是非常之少,如果想看到更多更好的内容,对不起,只能转到其总公司网站---当然,又是英文版的。

建议:为什么不做一个中文版的网站,让中国消费者多了解自己的企业和产品呢?或许他们

不知道,中国大多数消费者和代理商的英文水平,还没高到能顺利阅读纯英文网站上的东西。既然进入中国市场,就要溶进去,顺应这个市场的需求,进行全面的本土化。不要连最重要的销售资料也不屑于翻译成中文。

2、人才:国际品牌,尤其是美国三大品牌在中国内地的高层管理者,大都来自香港、新加坡。或许英文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是他们的优势,但其专业化程度笔者不敢恭维。高层管理者对办公家具普遍缺乏较深入的认识,对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和中国办公家具市场的多样性、复杂性也缺乏相对的了解。人才的制约或许是国际品牌在中国难于施展拳脚的原因之一。

建议:尽快实现人才本土化策略。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本企业跨国人员的本土化,二是加快培养本地人才,不要让本地人才止步于管理层。从专业能力和对外沟通来看,本土人员的优势越来越明显。

3、产品开发:STEELCASE、HERMAN MILLER(赫曼米勒)至今仍将亚太区的研发中心放在日本东京。以为日本人也是东方人,设计的产品一定会适合中国,这真是大错特错。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经济文化、消费习惯、收入水平及审美情趣差异明显,其市场需求和消费群体及其复杂,不对中国市场做深入细致的了解,凭想象是不可能在中国市场大显身手的。

笔者曾拜访过上海KOUKYO(国誉),和日方高层管理者交流过,一再建议他们既然来到中国就应该设法了解中国客户,开发适合中国人的产品,不要只将目标锁定在那些在华工作的少数日本客户。只有让中国客户认同,才能站住脚跟并有所发展。

建议:如果国际品牌不满足于5%的高端市场,想在中国有一番作为,就应该把设计中心放在国内,并对中国大陆的区域经济结构、区域市场需求做深入调研。同时,还应该从人才、产品、渠道、行销、公关、心态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检讨反思。毕竟办公家具不像IT行业有那么高的科

技含量,其最可贵的是产品设计和环境营造上的附加价值。既然国际品牌有着如此多的先天优势,开拓中国市场应该不是很困难的事情。事实上,只要能设计、生产出价格不超过国内主要厂商高端产品20%以上的产品,国际品牌很容易就会占有国内中、高端市场份额。

三、 心态方面

笔者因为撰写此文,在上海想就近请教这些品牌的高层人员。但其内部由接听电话开始就相当不友善。随后,或许是分工的仔细和采用国际作法,市场对外问题一概由市场部主管处理。而很多国际品牌的市场部又设在香港。电话到香港,又被告知负责人在新加坡,请笔者致电新加坡……给人一种高高在上、极其傲慢的感觉。

有这种感觉的不光是笔者本人。《办公家具》杂志的编辑也有同感。作为业内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专业刊物为了加强内容的的专业性,该刊的编辑希望能与一些国际品牌取得联系。打电话是行不通的,该刊编辑在展会遇到了他们的员工,希望他们与有关部门取得联系,但对方回复的是“已将你们的意思转告,有关部门会和你们联系的”就此不了了之。

建议:笔者以为,这完全是心态问题。国际品牌要想打开中国市场,首先要调整狭隘、傲慢的心理。如果仅仅将中国视为市场扩展的目标,或推销产品的新市场,那是注定要失败的。“对于国力强势、规模强势的盲目与肯定,为跨国公司在本土化的路上造成障碍”,有人在分析跨国公司失利中国时说。

所以,端正心态,俯下身子,用本土的眼光和思维将中国品牌的行销观念带给中国人,应该是国际品牌在中国发展壮大的必修课。

四、 其他

最近有这样一条消息:百度、阿里巴巴、巨人等著名网络公司,当初在国外上市时,其办公室不惜花大钱配置国际品牌的办公家具。但随着组织扩大、金融海啸等原因,现在,新办公室使用的家具已转向选择国内第一梯队厂商的产品……所谓窥一斑而见全豹,以前国内某些外汇操作员坐的椅子动辄上万元的现象,或许会愈来愈少。不知道这些动态,国际品牌们是否有所关注,又是否有所领悟?

国内厂商请做好实战准备

目前,国内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的厂商仍拥有市场优势,但若国际品牌有所醒悟,进行策略调整,有步骤的深耕中国市场,那么,对国内品牌的冲击将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国内厂商(特别是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要做好充分的实战准备。

1、 改变观念,培养开放的国际视角和包容心态,将本土经验与国际先进的市场运作理念相结合;

2、 站在一定的高度看待办公家具事业,关注中国办公环境的提升,共同推动中国办公家具3C的宣言,使之形成一个行业标准。标准的确立将使国内品牌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3、 加速培养人才,尤其是国际型人才,这样才能力面未来的国际竞争和挑战;

4、 积极寻求和国际品牌合作或联盟的机会,有条件的企业,在条件成熟时可考虑互补品牌收购;

5、 产品研发只有朝设计先进、品质优良、大量生产、物超所值的方向进行,才能占领制高点,不畏任何竞争。

6、 针对中国市场消费需求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根据单个区域市场的特点,实施独特营销策略,开创营销新局面,提高营销效率。

7、 品牌推广要从产品广告向品牌价值广告进行深度提升。

8、 再次重申,中国办公家具的理想经营模式:

(1) 采用日本综合公共家具市场路线。

(2) 学习美国办公环境观念和全面管理思维。

(3) 追求欧洲的精致化、艺术化、人文化的经营方法。

(4) 针对大陆不同区域、不同档次的消费市场,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制定不同的经营战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