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 课程设计
(2010-2011学年春季学期)
论文题目:基于双闭环的直流
脉宽调速系统计算书
课程名称: 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 任课教师: *** 班 级: 自动化081 学 号: 0808140823 姓 名: 李璐
基于双闭环的直流脉宽调速系统建模及调节器设计
一、设计总体要求:
要求设计双闭环直流脉宽调速系统,可完成以下任务:
(1) 该调速系统能进行平滑的速度调节,负载电机可逆运行,具有较宽的
调速范围(D≥10),系统在工作范围内能稳定工作 ; (2) 系统静特性良好,无静差(静差率s≤2);
(3) 动态性能指标:转速超调量δn<8%,电流超调量δi<5%,动态速降Δn≤10%,调速系统的过渡过程时间(调节时间)ts≤1s ; (4) 系统在5%负载以上变化的运行范围内电流连续 ;
(5) 调速系统中设置有过电压、过电流等保护,并且有制动措施。
电路设计及分析
根据设计任务可知,要求系统在稳定的前提下实现无静差调速,并要求较好的动态性能,可选择PI控制的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以完全达到系统需要。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框图如图1-1所示。
图1-1 转速、电流双闭环调速系统系统框图
两个调节器的输出均带限幅作用的,转速调节器ASR的输出限幅电压决定了电流给定电压的最大值,电流调节器ACR的输出限幅电压限制了电力电子电换器的最大输出电压。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原理框图如下图1-2所示:
图1-2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原理框图
由此得到系统电气原理图见附图1。
二、电流调节器设计
电流调节器使电流紧紧跟随其给定电压(即外环调节器的输出量)变化。对电网电压的波动起及时抗扰的作用。在转速动态过程中,保证获得电机允许的最大电流,从而加快动态过程。由于电流检测中常常含有交流分量,为使其不影响调节器的输入,需加低通滤波。
转速调节器是调速系统的主导调节器,它使转速n很快地跟随给定电压变化,稳态时可减小转速误差,如果采用PI调节器,则可实现无静差。它对负载变化起抗扰作用。其输出限幅值决定电机允许的最大电流。
由于测速发电机得到的转速反馈电压含有换向纹波,因此也需要滤波。
图1-2 系统实际动态原理框图
一、电流环的简化
在图1-2虚线框内的电流环中,饭电动势与电流反馈的作用相互交叉,这将给设计工作带来麻烦。实际中,对电流环来说,饭电动势是一个变化比较慢的扰动,在电流的瞬变过程中,可以认为反电动势基本不变,即ΔE0.其中忽略反电动势对电流环的近似条件是
3 ωci1 (1—3) TmTl式中 ωci——电流环开环频率特性的截止频率。
如果把给定滤波和反馈滤波两个环节都等效地移到环内,同时把给定信号改为Ui*(s)β,则电流环便等效成单位负反馈系统,如图1—3b所示,从这里可以看出两个滤波时间常数取值相同的方便之处。
最后,由于TS和Toi一般都比Tl小得多,可以当作小惯性群而近似看作是一个惯性环节,其时间常数为
TΣiTsToi (1—4)
则电流环结构框图最终简化成图1—3c所示。简化的近似条件为
ωci11 (1—5)
3TsToi
(a)
(b)
(c)
图1—3电流环的动态结构框图及其简化 (a)忽略反电动势的动态影响 (b)等效成单位
负反馈(c)小惯性环节近似处理
二、电流调节器参数计算
电流反馈系数:
Ui*βm=10/λIN=10⁄1.5×760=0.0088
Idm1、 确定时间常数: (1)、整流装置滞后时间常数Ts 。查表可得,三相桥式电路的平均失控时间Ts =0.0017 s 。 (2)、电流滤波时间常数Toi, Toi=2ms=0.002s。 (3)、电流小环节时间常数之和T∑i= Ts+Toi=0.0037s。
2、选择电流调节器结构
根据设计要求δi<5%,并保证无静差,按典Ⅰ型系统设计电流调节器。电流环控制对象是双惯性的,因此可用PI型电流调节器。传递函数为WACR(s)=
T
0.031
∑i
Ki(τis+1)
τis
检查对电源电压的抗扰性能:Tl≈0.0037≈8.38。参看书表3-2的典Ⅰ型系统动态抗性能,各项指标都可以接受。 参考关系KT 阻尼比ξ 超调量δ 上升时间tr 峰值时间tp 相角稳定裕度γ 截止频率ωc 3、
0.243/T 0.367/T 0.25 1.0 0% 0.39 0.8 1.5% 6.6T 8.3T 69.9 0.5 0.707 4.3% 4.7T 6.2T 65.5 0.455/T °0.69 0.6 9.5% 3.3T 4.7T 59.2 1.0 0.5 16.3% 2.4T 3.6T 51.8 76.3 0.596/T 0.786/T 计算电流调节器参数:
电流调节器超前时间常数:τiTl=0.031s 电流开环增益:要求δi<5%,KITΣi0.5 ,因此 KI11
=2×0.0037≈135.1s-1 2TΣi于是,ASR的比例系数为
I
Ki=K
KτiR135.1×0.0031×0.14
sβ
=
75×0.0088
≈0.891
4、
校验近似条件
电流环截止频率:ωci=KI=135.1s-1
(1)、校验晶闸管整流装置传递函数的近似特殊条件
ωci11
=3×0.0017s-1≈196.1s-1 满足近似条件 3Ts(2)、校验忽略反电动势变化对电流环动态影响的条件
3ωci
11
=3×√0.112×0.0031s-1≈50.91s-1 满足近似条件 TmTl(3)、校验忽略电流环小时间常数近似处理条件
1ωci31TTs=3×√0.0017×0.002s-1≈180.8s-1 满足近似条件
oi11
5、
计算调节器电阻和电容
电流调节器原理如图所示,
Ri=KiR0=0.891×40KΩ=35.64 KΩ, 取 Ri= Ci=Ri=×103F≈μF, 取
i
τ0.031
Coi=
4×Toi4×0.002R0
=40×103F≈0.2μF, 取0.2μF
按照上述参数,电流环可以达到的动态跟随性能指标为 δi=4.3%<5% 满足设计要求。
三、转速调节器的设计:
把电流环的等效环节接入转速环后,整个转速控制系统的动态结构框图如图1—6a所示。和电流环中一样,把转速给定滤波和反馈滤波环节移到环内,同时
*(s)α,再把时间常数为1KI和Ton的两个小惯性环节合并起将给定信号改成Un来,近似成一个时间常数为TΣn的惯性环节,其中
TΣn1Ton (1—21) KI一、转速环结构简化
由于需要实现转速无静差,而且在后面已经有一个积分环节,因此转速环开环传递函数应共有两个积分环节,所以应该设计成典型Ⅱ型系统,这样的系统同时也能满足动态抗扰性能好的要求。由此可见,ASR也应该采用PI调节器,其传递函数为
WASR(s)Kn(τns1) (1—22)
τns式中 Kn——转速调节器的比例系数; τn ——转速调节器的超其时间常数。
(a)
(b)
(c)
图1—6 转速环的动态结构框图及其简化
(a)用等效环节代替电流环 (b)等效成单位负反馈系统和 小惯性系统的近似处理 (c)校正后成为典型Ⅱ型系统
这样,调速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Wn(s)KnαR(τns1) 2τβCTs(Ts1)nemΣn不考虑负载扰动时,校正后的调速系统动态结构框图如图1—6c所示。
二、转速环参数计算
Ui*βm=10/λIN=10⁄1.5×760=0.00877
Idm 转速反馈系数:
*Unm10
=375≈0.03V·min/r αnmax1、 确定时间常数
(1)、电流环等效时间常数K 。
Ι
1
K=2T∑i=0.0074s
Ι
1
(2)、转速滤波时间常数Ton=0.02s (3)、转速环小时间常数T∑n。按小时间常数近似处理,取 TΣn2、
1Ton=0.0074s+0.02s=0.0274s KI选择转速调节器结构
按设计要求,选用PI调节器,其传递函数为WASR(s)Kn(τns1)
τns3、
计算转速调节器参数
按跟随和抗扰性能都较好的原则,取h=0.5,则ASR的超前时间常数为
nh(1Ton)=5×0.0274s=0.137s KI开环增益为
Kh162159.8s 22222hTn250.0274ASR的比例系数为
(h1)CeTm6×8.77×10−3×1.82×0.112
Kn=2×5×0.03×0.0274×0.014≈9.32
2hRTn4、
检验近似条件 转速环截止频率为
ωcn=ωN=KNτn=159.8×0.137≈21.89s-1
1
K
(1)、电流环传递函数简化条件
3√TI=3√0.0037≈63.7s−1>ωcn 满足简化条件
∑i
1K1135.1
(2)、转速环小时间常数近似处理条件
√I=√s−1≈180.8s−1>ωcn 满足近似条件
3T30.0017×0.002
on
1K11
5、
计算调节器电阻和电容 转速调节器原理图如图所示
Rn=KnR0=9.32×40kΩ=372.8kΩ 取375KΩ Cn=Rn=375×103=0.4×10−6=0.4μF 取0.4μF
n
τ0.137
Con=6、
4TonR0
=40×103=2μF 取2μF
4×0.02
7、
校核转速超调量
当h=5时,由课本表3-4查得,δn=37.6%,不能满足要求。实际上表3-4是按线性计算的,而突加给定时,ASR饱和,不符合线性系统的前提,应按ASR退饱和的情况重新计算。 退饱和计算
n(CmaxnbCnT)2(max)(z)Nn CbCbnnTm760×0.14
1.82 σn=2×81.2%×1.5×
375
×
0.02740.112
≈9.3%>8%
不符和要求
最后可以在仿真中调节使系统符合要求
四、心得体会
通过对双闭环的设计和计算,让我更清楚的了解了双闭环中两个调节器的设计方法和参数计算,知道了一些必要的注意。通过本次课程设计我知道了信息搜集与整合也是十分重要的,有时候信息量很大,单凭自己是没有能力处理这么大的信息量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这对于我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总之,通过这次的课程设计,我获益匪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