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莎士比亚的创作阶段主要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伴随着他对人文主义的理解与反思。同时,他笔下的女性形象深刻的反应出了他的思想。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性观念是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折射, 与当时的人文主义思想具有同质性和同构性。但是新兴资产阶级力量薄弱,莎士比亚剧中的女性形象依旧被封建思想与基督教所束缚。 【关键词】:莎士比亚;女性形象;人文主义;基督教;保守性
莎士比亚在其剧作中塑造了哈姆雷特、奥瑟罗、麦克白及福斯塔夫等一系列在世界文学史上光芒四射的男性形象。同时,他笔下也活跃着一群感情丰富、富于激情的女性形象。对前者,人们给予了足够的赞扬,认为是莎士比亚对文学的不朽贡献;而对后者,学术界对这些形象所折射出的莎士比亚的妇女则观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莎士比亚站在人文主义者的立场上,塑造了一系列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的女性。也有人持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莎士比亚信仰基督教,他的信仰以及男性身份使得作品中的女性仍旧是保守的。我认为只有从莎士比亚所处时代及文化背景考察,才能把握莎士比亚妇女观的特质。
莎士比亚生活在基督教昌盛,社会繁荣、衰落、矛盾相互交替的时代。根据不同时期的背景,我将莎士比亚创作分成大致三个阶段,以此分别剖析不同时期女性不同的性格特征。
第一阶段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早期。这一时期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和艺术风格渐渐形成,王权稳固,经济繁荣。莎士比亚正面宣扬人文主义的生活理想,作品洋溢着乐观明朗的色彩。以《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亚为例分析莎士比亚早期女性形象。
鲍西亚美丽,善良,机智,富有胆识,如果说《威尼斯商人》第四幕法庭争斗是全局的高潮,那么,鲍西亚的形象也在这一高潮中得到了完美的塑造。法庭斗争的胜利,充分展示了鲍西亚超人的才华。略施小计,就击败了老谋深算的夏洛克。古希腊悲剧大师索福克罗斯说过:妇女一同男人平等就比男人强。
然而鲍西亚作为优秀的女性,在营救安东尼奥时却要女扮男装,这又是多么可悲。原来人文主义时代所谓的以人为本,平等,博爱,只是体现了资产阶级圈子中以男人为中心的期望和要求,解放的仅仅是男性,解放与女性无缘。
第二阶段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中期。17世纪初,政权交替,英国社会矛盾激化,社会丑恶日益暴露。莎士比亚的思想和艺术走向成熟,人文主义理想同社会现实发生激烈碰撞。莎士比亚的创作由早期的赞美人文主义理想转变为对社会黑暗的揭露与批判。他写出了《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白》等著名悲剧。
以《哈姆雷特》中的奥菲利亚为例剖析莎士比亚中期的女性形象。奥菲利亚天真柔弱,既真心爱哈姆雷特,又甘心做波洛涅斯的工具,心爱的人发疯使她心碎,老父被爱人所杀又使她真疯以致落水而死,她是宫廷阴谋中不幸的牺牲者。本应该是张扬青春活力,大胆追求幸福的时刻,但是奥菲莉娅却压抑了她心中本该有的火热的激情与爱情,家庭则成为了禁锢她的牢笼。
作为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莎士比亚仍是典型的男性中心即菲勒斯中心主义思想。夏娃的罪延及后世所有女性,使之永远处于卑微、服从的地位。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妇女的态度并未随着人文主义者的个性解放主张而得到根本性改变,就此时的英国而言,人们头脑中的妇女观仍然从属于基督教传统。其中最著名的言论是《哈姆雷特》第一幕第二场中的台词:“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
第三阶段是莎士比亚进入创作的最后时期。这时的莎士比亚已看到人文主义的理想无法实现,便从写悲剧转而为写传奇剧,从揭露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转向写梦幻世界。这时期,
他的作品往往通过神话式的幻想,借助超自然的力量来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作品贯串着宽恕、和解的精神,没有前期的欢乐,也没有中期的阴郁,而是充满美丽的生活幻想,浪漫情调浓郁。《暴风雨》最能代表这一时期的风格,它被称为“用诗歌写的遗嘱”。谨以剧中米兰达解析一下莎士比亚晚年的女性观。
米兰达是与父亲相依为命的女儿,这对被流放的国王和公主在荒岛上生活了达十二年之久。普罗斯帕罗积极向上,热爱生活,传授给自己女儿的是典型的人文主义思想,热爱生命,珍惜自我。莎士比亚自己的人文主义在现实中无法实现,自己的所有愿望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只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倾诉心扉。莎士比亚晚期心目中的理想女性依旧是那种美丽贤淑、顾全大局、温柔恭顺、忠于爱情的角色。
作为一个深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男性作家,莎士比亚难免以传统的基督教妇女观塑造人物性格和本质。如此一来,其笔下的女性也分为两类:一类是可爱完美的天使,完全符合基督教妇女观;另一类是恶毒残忍的妖女,彻底背离基督教对妇女的教导。
莎士比亚剧中约有30多位寡妇登堂亮相,她们无不水性杨花、淫荡不羁。《理查三世》中的安夫人在丈夫死后不到三个月,就禁不住理查三世的勾引,嫁给这位“所有禀赋抵不上半个爱德华”的杀夫仇人,与其同床共枕。按圣经的律例,淫荡无耻、不守妇道的寡妇终究会受到严厉审判。相应地,伊丽莎白王后于再婚之夫爱德华死后又一次守寡,继而又遭受丧子失弟之痛。这不可谓不是莎士比亚对残忍现实的讽刺。
简而言之,在莎士比亚的众多作品里,女性以不同的形象出现,而每一次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独立的灵魂和思想,这也渗透着莎士比亚特有的女性观,他们之间明显的有一个渐变的轨迹,这也反映了莎士比亚艺术与思想的成熟过程。 【参考文献】[1]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2]歌德等.莎剧解读[M].张可,元化,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