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花图问答。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必背70简答题(陈世超)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必背70简答题(陈世超)

来源:花图问答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人文地理学必背70道题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

人文地理学

必背70道题

(70道题=100分!)

河北大学工商学院 编辑出版学 陈世超

2015.11.07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人文地理学必背70道题

【绪论】

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征(2013)

(1)地域性——地理学科的灵魂

(2)社会性——由学科研究对象所决定

(3)综合性——由学科属性所决定

(4)复杂性——学科体系构建的基本特征

【第一章:人地关系】

2.人地关系理论(2009)

(1)地理环境决定论

(2)可能论

(3)适应论

(4)生态论

(5)文化景观论

第 1 页 共 39 页

(6)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

(7)环境感知论

(8)文化决定论

(9)“天人合一”观

3.“地”的属性(2012)

(1)数量上的有限性

(2)地域上的差异性

(3)制约性和可变性

(4)有限的稳定性

(5)层次性和复杂性

(6)整体性

4.人地关系的新实践特征

(1)人地关系的网络化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人文地理学必背70道题

第 2 页 共 39 页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人文地理学必背70道题

(2)资源条件发生区域性变化

(3)区域性生存条件的限制性在降低

(4)全球的生存条件的限制性在提高

(5)区域因素由静态转变为动态

5.传统文化的区域性和现代文化的全球性关系(2010)

(1)传统区域文化被改变

(2)矛盾和互补的关系

【第二章: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

6.地理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

(1)自然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

①土地②地形③土壤④气候⑤水

(2)人文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2008、2013)

①农业劳动力的数量与素质

第 3 页 共 39 页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人文地理学必背70道题

②农业科学技术进步

③生产力水平高低

④市场需求

⑤交通运输

⑥农业政策

7.工业经济活动的基本特点

(1)无明显的季节性

(2)专业化与协作化

(3)技术性强,精密程度高

(4)分布集中

8.工业集中分布的主要原因

(1)工业生产离不开能源和原材料

(2)工业集中分布有利于形成适度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第 4 页 共 39 页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人文地理学必背70道题

(3)工业生产过程易于分解,易于形成众多小部门乃至生产零部件部门。

(4)工业各部门之间有着紧密的生产和技术联系。

(5)工业集中分布,可以产生集聚效益。

9.劳动密集型工业的特点

(1)就业机会多

(2)单位就业人口固定资产投资少

(3)产品以生活消费品为主,科技含量不高

(4)能源、原料消耗少,原料来源广泛,可以就地取材,产品成本低

10.资本密集型工业的特点(2015)

(1)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固定投资较多

(2)技术装备程度较高

(3)用人较少的工业部门

(4)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 5 页 共 39 页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人文地理学必背70道题

(5)物资消耗较少

11.工业布局原则(2013)

(1)尽可能接近原料、燃料动力产地和产品市场。

(2)确定工业基地的合理规模,防止工业过度集中或分散。

(3)正确处理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矛盾,推动落后地区的开发。

(4)加强地区间的经济联系,确定各自合理的工业部门结构,实现优势互补。

(5)充分考虑国家安全,合理布局工业。

12.工业布局类型

(1)资源型布局

(2)河湖水域型布局

(3)临海型布局

(4)临空型布局

(5)智力型布局

第 6 页 共 39 页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人文地理学必背70道题

13.地理环境对工业经济活动的影响

(1)自然环境对工业经济活动的影响

①工业资源的地域组合②水③土地④动力⑤原料

(2)人文环境对工业经济活动的影响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②交通运输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关联产业。

③一定数量的劳动力是工业布局的前提。

④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市场需求影响工业布局。

14.第三产业的特点

(1)产品的无形性

(2)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

(3)部门结构的与时俱进性

(4)与第一和第二产业关系密切

第 7 页 共 39 页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人文地理学必背70道题

【第三章:人口与地理环境】

15.人口变化的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

(2)政治状况

(3)医疗卫生状况

(4)文化教育

(5)婚姻、宗教、风俗等因素

(6)自然环境与自然灾害

16.人口增长对地理环境的作用(2012)

积极作用:适度的经济增长将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1)增加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2)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包括各种优秀人才。

(3)适度人口增长对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至关重要。

第 8 页 共 39 页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人文地理学必背70道题

消极作用:

(1)人口增长过快导致资源紧张。

(2)人口规模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导致生态环境破坏。

(3)人口过快增长对经济发展产生极大压力,抵消经济发展成就。

(4)人口过多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17.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2005)

(1)自然环境是人口分布的客观基础

①气候 ②地形 ③水 ④土壤 ⑤矿产资源

(2)社会经济环境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

①生产力的发展与分布

②科学技术进步

③开发历史的影响

④国家间的政治关系,各国的人口经济政策以及疆域变动和战争等政治因素

第 9 页 共 39 页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人文地理学必背70道题

(3)科学技术进步与人口分布(2013)

①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将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增长与人口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

②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将继续改变经济开发地区人口分布的格局。

③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将促进新地区的开发。

18.影响人口素质的主要因素(2014)

(1)社会因素

(2)经济因素

19.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性

(1)提高人口素质有利于提高生产力。

(2)提高人口素质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

(3)提高人口素质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

(4)提高人口素质有利于控制人口增长。

(5)提高人口素质有利于可持续社会体系的形成。

第 10 页 共 39 页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人文地理学必背70道题

20.制约人口年龄构成的因素

(1)人口出生率的变动

(2)死亡率的变动

(3)人口迁移

21.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2006)

(1)一是对出生率的影响

(2)二是对教育事业的影响

(3)三是对人力资源的影响

(4)四是对就业的影响

(5)五是对社会的消费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22.人口移动的规律(2010)

(1)移动机制——改善生活是移动的主要动力

(2)城乡移动律——城市化进程中乡村人口大量迁入城市

第 11 页 共 39 页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人文地理学必背70道题

(3)人口结构律——性别结构男性多,年龄结构青年多

(4)迁移距离律——迁移量与距离成反比

(5)圈层递补律——人口移动的递补现象

(6)双向移动律——正向移动和反向移动并存

(7)居住集聚律——移民居住集聚性与文化差异成正比

23.人口移动的原因(2007/2011)

(1)地理环境因素

(2)社会生产方式的决定性影响

(3)国民经济部门(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4)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影响

(5)新地区开发的影响

(6)社会和政治因素(人口政策、宗教活动、战争、文化、教育、科技因素)的影响

(7)自然灾害

第 12 页 共 39 页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人文地理学必背70道题

24.人口移动的社会经济后果

(1)人口移动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①人口移动的直接后果之一是使地区人口在短期内发生数量上的明显增加或者减少。

②人口移动的直接后果之二是造成移入地和移出地人口的年龄和性别结构的变化。

(2)人口移动对社会经济的影响(2008/2015)

对迁出地的影响

利处:

①第一,大量人口迁出可以减轻迁出地人口压力并解决部分失业问题,增加迁出地劳动力的就业机会。

②第二,外出人口的劳动收入汇回迁出地,成为本地收入的一个来源,对平衡货币支付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弊端:

①第一,迁出的人口多为青壮年,这必然给迁出地带来人才的流及抚养费用和教育费用的损失。

②第二,大规模的劳动力迁出造成迁出地经济上的依赖性和脆弱性。

第 13 页 共 39 页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人文地理学必背70道题

③第三,离开家乡而漂泊到异地工作的人,由于没有永久居留权而没有政治发言权,移民“寄人篱下”的心理创伤是无法估量的。

对迁入地的影响:

①使迁入地的综合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

②有些地方开发因为生态环境效益上的考虑不周,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或加剧了迁入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第四章:人类活动的中心——聚落】

25.城市化的机制(2004/2006)

(1)区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2)工业化是城市形成、发展的核心动力

(3)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未来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26.城市化发展阶段(2006/2010)

(1)中心城市化阶段

(2)郊区城市化阶段

第 14 页 共 39 页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人文地理学必背70道题

(3)逆城市化阶段

(4)再城市化阶段

27.郊区城市化产生的原因

(1)城市核心区过于稠密的生产要素、人口、建筑带来了“城市病”。

(2)产业部门的土地竞争机制不断完善。

(3)城市对外交通网络的形成。

28.郊区城市化的结果

(1)城市核心区人口向郊区迁移。

(2)郊区成为城市核心区工业扩散的理想区位。

(3)城市核心区的商业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使部分竞争能力差的商业企业被迫迁往郊区。

(4)郊区城市化促使城市核心区与外围地区共同构成都市化地域。

29.城市化的类型

(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第 15 页 共 39 页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人文地理学必背70道题

(2)自力型城市化与他力型城市化

(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4)土法型城市化与渐进型城市化

30.我国城市化出现的新问题(2014)

(1)城镇化速度虚高,特别是“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太快

(2)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水平及就业岗位增加不能适应如此急速的城镇化

(3)给资源、环境基础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乃至破坏

(4)冒进式城镇化危害严重

31.村落的类型(2007/2014)

(1)村落职能类型

①农业村落 ②牧业村落 ③渔业村落 ④林果业村落

(2)村落形态与规模类型

①聚集型村落 ②分散型村落 ③特殊类型村落

第 16 页 共 39 页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人文地理学必背70道题

(3)村落布局类型

①主轴型村落 ②子母型村落 ③串珠型村落 ④均衡型村落 ⑤星点型村落

32.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原理(2011)

(1)城市与区域在空间上的“点”、“面”作用关系

(2)城市与区域在地域要素和条件方面的相互作用关系

(3)城市与区域在结构与功能上的相互作用

(4)城市与区域在景观上的相互作用

33.城市与区域在结构与功能上的相互作用(2008/2013)

(1)结构关联、功能一体是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重要表现方面

(2)区域为城市的形成与布局提供控制空间

(3)区域为城市地域类型的形成与分布提供空间载体

(4)城市密集区是区域与城市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另一种高层次城市地域类型

34.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整体建设的主要途径

第 17 页 共 39 页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人文地理学必背70道题

(1)严禁将城市强污染型工业向乡村地域转移。

(2)加快技术进步,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实行全过程控制,建立清洁型闭合城市工业生产体系。

(3)加强乡镇工业的环境治理。

(4)制定区域生态环境总体规划。

(5)开展区域性生态环境工程建设。

【第五章: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

35.文化景观的特征

(1)文化景观是人文化景观,是客观存在的一个地域单元,反映了人文现象的总特征。

(2)文化景观反映了人文现象与环境的特定关系。

(3)文化景观是能够观察和感觉到的事物现象,它包括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

(4)文化景观随着时间发展不断变化,人类按其文化标准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并把它改变成文化景观,每个历史时代都对文化景观发展有所贡献。

(5)文化景观完全不同于自然景观,自然景观是文化景观产生的基础、背景和依托。

(6)文化景观具有一定的话语体系,能直观地反映一定的景观内涵,具有易读性的特点。

第 18 页 共 39 页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人文地理学必背70道题

36.旅游活动的地域分布和空间移动规律(2012)

(1)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的空间相互作用

(2)旅游流地域分布特点

①一是区内旅游流大于区外旅游流,区外旅游流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②二是主要的国际旅游流始于、也终于发达国家和地区。

③三是大尺度范围上呈闭环状流动,中小尺度范围出现节点状特征。

④四是旅游流向和流量集中在级别较高的风景名胜区和文化特色显著区。

⑤五是流向大城市。

37.地理环境对旅游的影响

(1)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旅游动机产生的基础

(2)地理环境造就和烘托了旅游资源

(3)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导致旅游资源分布的区域性

(4)地理环境的渐变和突变改变着景物的形态,影响区域旅游业发展。

第 19 页 共 39 页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人文地理学必背70道题

38.旅游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010)

(1)旅游活动为保护资源和环境提供了推动力

①旅游不仅通过其自身的活动促进、刺激环境保护,而且直接提供经济、技术手段使保护措施得以实施。

②为了保护旅游区的地理环境,一些国家和地区还采取了立法和规划等手段。

(2)旅游活动对地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①对水体的污染。

②空气、噪声污染。

③对生物资源的破坏。

38.影响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因子(2015)

(1)社会文化环境因子

(2)社会经济环境因子

(3)生态环境因子

39.传统旅游与生态旅游的比较(2004)

第 20 页 共 39 页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人文地理学必背70道题

(1)目标:

①传统旅游:利润最大化,享乐为基础,文化与景观资源的展览。

②生态旅游:适宜的利润与持续资源环境的价值,以生态为基础的享受,环境资源和文化完整性展示与保育。

(2)受益者:

①传统旅游:开发商和游客为净受益者。

②生态旅游:开发商、游客、当地社区和居民分享利益。

(3)管理方式:

①传统旅游:游客第一,有求必应;分片分散项目,空间拓展无序。

②生态旅游:生态景观第一,有选择的满足游客要求;功能导向的景观生态调控,有计划地安排使用空间。

(4)影响方式:

①传统旅游:追求经济利益,创造就业机会;促进交通娱乐和基础设施的改善,交通管理松散;旅游活动可能打扰居民和生物的生活规律。

②生态旅游:寻求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融合,创造持续就业的机会;交通、娱乐和基础设施的

第 21 页 共 39 页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人文地理学必背70道题

改善与环境资源保护相协调,交通受到管制;旅游活动必须以不打扰当地居民和生物的生活为前提。

40.生态旅游发展的障碍

(1)观念障碍

(2)利益障碍

(3)体制障碍

(4)资金障碍

41.发展生态旅游的措施

(1)强化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意识。

(2)建立生态旅游实验区,为开展生态旅游提供规划标准、评价体系和管理模式。

(3)加强生态保护宣传教育。

(4)增加环保经费。

42.世界遗产的特点

(1)世界遗产门类齐全,内容丰富多样。

第 22 页 共 39 页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人文地理学必背70道题

(2)遗产的地域性是区域旅游资源独具魅力且不可替代的前提。

(3)遗产的文化性为自然风光的深度扩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世界遗产的标签是遗产地巨大的旅游品牌。

43.旅游活动与旅游业的经济作用

(1)赚取外汇,改善国际收支平衡。

(2)积累资金,回笼货币,促进财富再分配。

(3)扩大劳动就业。

(4)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综合发展。

(5)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

44.旅游活动与旅游业对社会文化的影响(2005/2011)

积极影响:

(1)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乃至不同国度社会文化的交流。

(2)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复兴。

第 23 页 共 39 页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人文地理学必背70道题

(3)发展旅游业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4)改善基础设施,促进社会文明。

消极影响:

(1)使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破坏。

(2)传统文化简单、粗糙的舞台化、商品化,导致其文化内涵消失和艺术形式的退化。

(3)直接或间接导致旅游接待地社会道德水平下降。

【第七章: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

45.主权的制约因素(2013)

(1)民族与国家的不重合

(2)政府能力和责任感的强弱

(3)资源多寡和外交质量

(4)国际干预的加强和国际法的硬化

(5)国际组织的多种作用

第 24 页 共 39 页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人文地理学必背70道题

(6)非政府力量的壮大

(7)经济的“无国界行为”和各国的相互依赖

(8)全球性危机的加深

(9)人类空间探索的增加和各国海洋国土意识的增强给国际法造成的难题。

46.资源利用的调控措施

(1)加强资源管理,建立有效的行政管理机制

(2)保护资源,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

(3)开发利用新资源

(4)进行资源立法

(5)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

47.科学技术对政治的影响(2004)

(1)改变国际冲突或地区冲突的形式和强度

(2)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综合国力

第 25 页 共 39 页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人文地理学必背70道题

(3)推动各种文明间的冲突与融合

(4)扩大发达与不发达地带的裂痕

(5)制约各国、尤其是技术落后国家的主权

(6)改变决策者的议事日程

(7)改变国际关系格局

48.当代国际冲突的主要特征

(1)国际冲突数量多、规模大、分布广。

(2)民族自治、民族独立等要求导致的冲突占了相当多的数量。

(3)资源、边界、领土、水道等问题而造成的冲突越来越多。

(4)内战的多边化、国际化。

(5)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引起的冲突相对在缩减。

(6)大国的介入使冲突更加复杂化。

(7)冲突主要是局部的、小规模的和低强度的。

第 26 页 共 39 页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人文地理学必背70道题

(8)高科技在国际干预性的局部战争中的地位越来越起着主导的、突出的作用。

(9)联合国在处理国际冲突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49.国际冲突的地理环境(2010)

(1)历史上长期遗留的、从未得到根本解决的民族、种族与宗教矛盾,是当代国际冲突的重要历史根源。

(2)边界争端往往是引起当代国际冲突的直接原因。

(3)资源、水源、交通要道的争夺。

(4)世界上日益扩大的社会经济差距。

(5)原苏联和东欧地区的剧变和由此而产生的两极格局的崩溃,是导致新的国际冲突,特别是小的、局部的和低强度的冲突的一个重大因素。

(6)若干全球性问题的日益突出,是导致当今世界国际冲突或潜在冲突的一个最不稳定的因素。

(7)争夺全球共用地。

50.冷战后世界地缘政治格局(2005)

(1)多极化仍是国际战略和政治格局的长期趋势

第 27 页 共 39 页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人文地理学必背70道题

(2)国内政治斗争和民族矛盾朝国际化方向发展

(3)世界政治地理背景出现三条冲突带

(4)世界出现三种文明互动的趋势

(5)多边合作与双边合作并存

51.当今世界地缘经济格局(2006/2014)

(1)经济安全已构成当今国际安全形势的重要内容

(2)经济手段已成为实现国际政治目的的重要方式,并直接导致了国际政治经济化的趋势

(3)经济力量的多元化是推动国际政治格局转型的主导因素

(4)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削弱了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主权,增强了国际组织等非国家行为主体的政治协调功能

(5)世界出现三大地缘经济区及其附属地区

52.中国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中的不安定因素(2008/2015)

(1)中国的周边国家存在着核扩散的潜在危险

(2)中国周边国家存在不稳定的因素

第 28 页 共 39 页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人文地理学必背70道题

(3)民族、宗教矛盾上升为困扰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突出问题

(4)南海、东海问题可能成为中国最大的隐患

(5)台湾分离主义势力的发展将使我国卷入局部战争的危险不断增大,但发生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依然极小

(6)美国因素是中国地缘经济中最不稳定和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7)大国的地缘政治对抗与地区冲突

53.21世纪中国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安全战略构想(2008)

(1)立足亚太,稳定周边,采取积极的态度,在建立亚太地区新的政治、经济合作体系和区域战略平衡中,发挥一个大国的作用,以维系亚太地区的和平、安全和经济发展。

(2)继续大力推进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构建地缘安全的国际环境。

(3)进一步推进沿边地区的开放与开发,加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构建安全的周边环境。

(4)构筑合理的国内区域经济格局,增强国际地缘安全的国内地缘保障。

(5)纵深推进科教兴国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

【第八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 29 页 共 39 页

54.自然资源的特征

(1)具有使用价值

(2)多用途性和可替代性

(3)空间分布的差异性

(4)有限性

(5)动态性

(6)自然、经济双重属性

(7)不可缺少性

(8)整体性

55.环境资源的属性和特征

(1)具有效性和稀缺性两种本质属性

(2)质和量是环境资源的根本属性

(3)有可恢复性和可再生性特征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人文地理学必背70道题

第 30 页 共 39 页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人文地理学必背70道题

(4)有层次性和整体性

(5)有相对有限性和绝对的无限性

56.资源无价论的危害(2010)

(1)导致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浪费。

(2)导致财富分配不公和竞争不公平等。

(3)使资源的物质补偿和价值补偿不足,导致自然资源财富枯竭。

(4)造成国民财富核算失真,使一项重要的国家收入变成乌有。

57.正确的资源观

(1)在数量方面,自然资源存在数量的有限性。

(2)在价值方面,自然资源具有价值,其价值与其他商品或物品并无本质差别。

(3)在利用与保护方面,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的观点。

(4)在系统性方面,承认资源的整体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密不可分。

(5)在处理人与自然资源的关系方面,持协调论观点,把环境也当做自然资源。

第 31 页 共 39 页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人文地理学必背70道题

58.资源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2011/2015)

(1)资源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口的迅速增长导致人类对各类资源需求的快速增长,而世界可供给的资源数量、时空分布等的有限性构成了供给的有限性。

(2)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导致了区域资源供给能力的差异。

(3)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世界资源问题的不断加剧并引起世界资源供需的时空失衡。

59.资源保护的对策、措施(2008)

(1)建立保护区

(2)制定法律法规

(3)设置资源保护机构,执行保护监督管理任务

(4)开展宣传教育,提高资源保护意识,减少资源浪费与破坏

(5)建立许可证、登记、奖惩、检查等制度

【第九章: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60.环境可持续发展论(2010)

第 32 页 共 39 页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人文地理学必背70道题

(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并且要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2)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基础,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减少生态破坏,保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力之内。

(3)可持续发展要以消除贫困、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要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61.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类型

(1)大气污染

①能源消耗引起的大气污染

②酸雨

③气候变化(温室效应、阳伞效应、臭氧层破坏)(2010)

(2)水环境污染

①重金属污染 ②水体富营养化 ③病原微生物污染 ④油污染 ⑤放射性水污染 ⑥热污染

(3)土壤污染

①农药化肥对土壤的污染 ②污水灌溉引起的土壤污染 ③固体废弃物引起的土壤污染

第 33 页 共 39 页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人文地理学必背70道题

(4)生态破坏

①水土流失 ②荒漠化 ③耕地减少 ④生物多样性减少

62.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具体表现

(1)森林覆盖率低,植被破坏严重。

(2)水土流失难以遏制。

(3)土地荒漠化不断扩大。

(4)野生动植物资源减少。

(5)耕地逐年减少。

(6)气候灾害严重。

63.人类与环境协调的途径(2011/2012)

(1)创造新的技术形式

(2)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3)加强国际合作和立法

第 34 页 共 39 页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人文地理学必背70道题

(4)加快循环经济的步伐,保护资源与环境

64.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的特征(2008)

(1)人类消费生活从纯物质消费转向知识和智慧含量高的物质消费

(2)适度消费代替过度消费,人类生活从奢侈、浪费转向简朴

(3)绿色消费成为新时尚

65.人文地理学的区域属性

(1)系统性

(2)整体性

(3)层次性

(4)开放性

(5)复杂性

(6)不确定性

66.区域发展与演变的影响因素(2012/2013)

第 35 页 共 39 页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人文地理学必背70道题

(1)地理位置

(2)资源与环境

(3)技术体系

(4)产业结构

67.区域发展中的实际问题(2005/2011)

(1)区域发展中的人口问题

(2)区域发展中的资源问题

(3)区域发展中的规模问题

68.区域规划的内容(2005/2014)

(1)对区域生产条件和基础的分析评价,明确区域发展方向。

(2)调整改善区域的生产布局,优化结构。

(3)确定区域内城镇的人口、城镇性质、规模、城乡关系。

(4)制定土地利用、开发计划。

第 36 页 共 39 页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人文地理学必背70道题

(5)协调和完善交通网络、能源供给、通信、生活服务等基础设施。

(6)防止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等。

69.区域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又叫全球统一性原则。

(2)地域性原则,又叫差异性原则。

(3)同一性原则,是指人类愿望与人地协调发展目标的一致性。

(4)人口控制原则。

(5)持续进步共同发展原则。

70.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区域观(2008/2011/2012)

(1)第一,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科学规划西部各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开发规模和速度相当合理,经济增长要符合区域未发展目标。

(2)第二,突出区域开发的生态保护与建设。

(3)第三,研究开发区的时序和空间类型。

(4)第四,研究区域共同体建立的条件及总体规模。

第 37 页 共 39 页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人文地理学必背70道题

(5)第五,尊重区域自然规律和人地关系的区域演变历史。

欢迎交流QQ:942889389 微信号:chenshichao1994

备注:个人资料,能力有限,仅供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

第 38 页 共 39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