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花图问答。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梁启超文学革命口号的内在矛盾

梁启超文学革命口号的内在矛盾

来源:花图问答
总第37期第4期 2009年l0月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ournal of Guangdong Institute of Socialism NO.4,2009 Serial No.37 梁启超文学革命口号的内在矛盾 刘亮红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001) 摘 要:梁启超的文学成就和在文学史上所起的作用在他同时代人中可谓首屈一指。他一千多万字的文 章中绝大部分是富有时代内容、思想底蕴深厚的新体散文。他在各类文学体裁上都有尝试和探索,更重要的 是.梁启超以他的创作实践和文学改革理论文章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学革新运动,有力地促进了文学的 现代化进程。梁启超先后打出“诗界革命”、 “文界革命”与“小说界革命”的旗号。但他的这些文学革命 口号是内在矛盾的 这也决定了他文学革命的最终不成功与收效不明显。 关键词:梁启超:文学革命;口号:内在矛盾 中图分类号:K8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l一6949(2009)04—0108.05 梁鉴江曾称: “梁启超是戊戌维新的领袖、 进了文学的现代化进程。1898年他发表《译印政 最有影响的启蒙思想家、中国近代学术的开拓者 和奠基人”, “是我国无与伦比的文章作手”。ll】 这个称法指出了粱启超在启蒙、学术、文章几个 主要方面的成就与地位。赵丰田则称梁启超是 治小说序》,1899年在《夏威夷游记》中同时打出 了“诗界革命”与“文界革命”的旗号,1902年发表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正式提出“小说界革命”。 “近代中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思想家”,[21 而李华兴称梁启超为“资产阶级著名的改良主义 政治家、启蒙宣传家和杰出的学者”。[3j不管怎 一、文学革命口号的出台 梁启超文学革命运动的发动、发展是与他所 样,正式称粱启超为“作家”的提法还是很少 见,而事实上,梁启超的文学成就和在文学史上 所起的作用在他同时代人中可谓首屈一指。他一 领导的改良派的宣传阵地的扩展紧紧联系在一起 的。当在国内的政治、宣传领地丧失殆尽后,他 即在异域迅速重建维新派的宣传阵地。他1898 年10月到日本,11月,在给妻子的信里就说 “吾在此创办报馆已成”;l2月, 《清议报》即 创刊发行。从创刊号开始,梁启超就急切地连载 千多万字的文章中绝大部分是富有时代内容、思 想底蕴深厚的新体散文,其中如《变法通议》、 《瓜分危言》、《南学会序》、《爱国论》、《少年 中国说》、《新民说》、《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等都为脍炙人口的佳作;除开散文,他还有诗作 四百二十多首,词作六十多阕;小说译作有《佳 人奇遇》等五部,诗歌译作有拜伦的《渣阿亚》、 他翻译的日本人柴四郎著的政治小说《佳人奇 遇》和《经国美谈》。 《佳人奇遇》及其序言 《译印政治小说序》的刊载,给中国带来了一个 全新的文学概念——政治小说。尽管梁启超写在 《瑞志安》;创作小说有《新中国未来记》;戏剧 创作有《劫灰梦传奇》等五种,可以说,梁启超 在各类文学体裁上都有尝试和探索。更重要的 是,梁启超以他的创作实践和文学改革理论文章 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学革新运动,有力地促 1897年的《变法通议》就提出变革小说借以 “阐圣教”, “述史事”, “激发国耻”,但当时仅 仅是设想而已,对政治小说的推崇和译介.是梁 启超从事小说革命实践的正式开始。然而他接触 日本的政治小说纯属偶然,1898年9月.仓皇 收稿日期:2009—09—05 作者简介:刘亮红(1977一),女,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讲师、学报编辑,湖南大学岳麓书院2006级博士研究生。 第4期 刘亮红:梁启超文学革命口号的内在矛盾 109 出逃的梁启超乘船缓慢航行在无边无际的东海 上,颇觉无聊,舰长便送来柴四郎著的日文政治 小说《佳人奇遇》供他遣闷。尽管此书情节简 单,人物性格单一,但梁启超一见就视若珍宝, 立即将它译了出来。并专门为它作《译印政治小 说序》,这个一向不怎么爱好小说的人宣告: “小说为国民之魂,岂不然哉?” 《译印政治小说序》集中地体现了梁启超此 时的小说观。它不足八百字.且有许多地方在沿 用康有为《日本书目志・识语》中的说法,但足 为中国小说领域的一次大突破。首先他将是否有 利于政治的进步取代了以往是否有利于“世道人 心”的小说衡量标准。冯梦龙在《警世通言・叙》 中说: “事真而理不赝,即事赝而理亦真,不害 于风化。不谬于圣贤,不戾于诗书经史,若此者 其可废乎!” 他以此作为评选小说的标准。梁 启超却认为,西方政治小说能使全国之议论为之 一变。 “彼美、英、德、法、奥、意、日本各国 政界之日进,则政治小说,为功最高焉”。明定 以是否“有关切于今日中国时局”作为翻译外国 小说的标准。其次他为小说的内容和作者植入了 新的基因,从而提高了小说的地位。梁启超要求 “魁儒硕学,仁人志士”, “以其身之所经历,及 胸中所怀,政治之议论,一寄之于小说”。[51自 《汉书・艺文志》援引孔子的话认小说为“小道”、 “君子不为也”以后,小说和小说家一直受尽了 传统士大夫的排挤,致使小说难登文学大雅之 堂。小说家不敢堂而皇之称自己为小说家,甚至 不敢署自己的真名,梁启超的观点无疑能起到扩 大小说家的队伍、提高小说地位的作用。 无独有偶,1899年12月,在由日本赴檀香 山的船上.梁启超深感无聊, “数日来偃卧无一 事,乃作诗以自遣。”同并写下了一些随笔式的 文字,这就是后来的《夏威夷游记》。在这篇游 记中梁启超同时打出了“诗界革命”与“文界革 命”两个他早已实践而未立名的旗号。他对中国 诗歌千余年来人云亦云、千人一面的作法极为反 感, “虽有佳章佳句,一读之,似在某集中曾相 见者。是最可恨也。故今日不作诗则已,若作 诗.必为诗界之哥仑布玛赛郎然后可。”他认为 只有改革内容和境界,才有中国诗歌的出路, “要之支那非有诗界革命,则诗运殆将绝”。梁启 超又对13本德富苏峰“善以欧西文思入文”的写 法倾慕不已, “中国若有文界革命.当亦不可不 起点于是也。”至于倾慕苏峰的原因.主要是因 为他“在日本鼓吹平民主义甚有功.又不仅以文 豪者”。[7】不管是倡诗界之哥仑布玛赛郎.还是 主张以欧西文思入文,一个共同点.就是要改革 诗歌、散文的陈旧内容,注入西方的科学、民主、 自由精神,使文学成为时代的鼓点。至此,梁启超 在诗歌、散文领域倡导的文学革命正式宣告开始。 “文界革命”与“诗界革命”两个口号的 提出,为当时的文学界吹入了一股新风。诗歌 上,他重视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的革新.提倡以 “新语句”(‘‘日本译西书之语句”)和“俗语” 入诗;散文上,他的纵笔“不检束”、 “平易畅 达”、时杂以外国语法的情感充溢的新文体散文 以它巨大的感染力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二、文学革命口号中的理论矛盾 今天我们无法否认梁启超发起文学革命的巨 大震撼力,在一个古老国度。任何顺应时代呼声 的号角都能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我们也不能无视 革新理论自身的龃龉之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 清楚革新运动兴衰的内部动因,清楚倡导者自身 在特殊时代的心理症结。梁启超发起的文学革新 运动也是如此.他的文学革命口号主要包含着以 下几方面的矛盾。 (一)功利与艺术 功利是梁启超发起小说革新和散文、诗歌革 新的根本目的,即希望文学能把他的政治理念带 到神州赤县去。在失去站在权力指挥中心号令天 下的优势后,他所擅长的、他所能做的主要都在 宣传了。 “所贵乎报馆之著述者,贵其能以语言 文字开将来之世界也。”[81报章体散文的影响力 既已有目共睹,小说、诗歌被拉进来就势在必 然 政治理念宣传方式的立体化,同时也是文学 革新的系统化。然而文学改革的主要动力终究不 是来自于文学自身,强烈的功利性成为梁氏文学 革命最显著的特征。论小说,寄希望于“魁儒硕 学.仁人志士”将自身所经历和胸中所怀政治见 11O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9焦 解“一寄之于小说”,在《(清议报 叙例》中他 将刊发“政治小说”列为宗旨之六,因为“政治 小说” “美人芳草,别有用心”,能“关切于今 日中国时局”:论散文,极推崇德富苏峰“善以 欧西文思入日本文”的“觉世”之文;论诗,他 认为.“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 教育之一要件.此稍有识者所能知也”。【9 合而 言之.“开文章之新体,激民气之暗潮”便是这场文 学革新运动的动机所在,开新体只是手段,激民气 才是目的 梁启超说“凡行一事,著一书,皆不可无 宗旨”.这个宗旨就是“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目 的。”I O1文学革新运动正是以此为旨归的。 为了论证其功利主张,梁启超不惜运用了反 逻辑的推理来推行政治小说。首先,以偷梁换柱 方式撇开内容来谈效果。他知道,小说之所以有 广泛的市场,只是L大j为人们都喜欢诙谐笑料而厌 惧庄重严肃,所以,他想当然地认为,既然“愚 民”这么喜欢读小说,那么更换小说的内容。 “愚民”照样会喜欢。他一边指责《水浒》为 “诲盗”的罪魁祸首,一方面热切盼望施耐庵似 的小说家出现: “呜呼!吾安得如施耐庵其人 者,日夕促膝对坐,相与指天面地,雌黄古今. 吐纳欧亚.出其胸中所怀块垒磅礴错综繁杂者而 一一熔铸之,以质于天下健者哉。”l“J剥离作 品与作家的实质就是剥离文学的内容与形式.没 有了引人入胜的情节和故事,小说何以普及?干 巴巴的政治说教必将使小说出现有作者而少读者 的局面,这种小说也必将成为政治条文的通俗 化。其次,以虚拟的结果反证前提。他在文学革 新的起始阶段沿袭了康梁在戊戌变法中以结果求 前提的做法。变法时他们无视没有权力不能变法 的道理,坚持不变法怎来权力。在看待政治小说 上,】_戈戌前他说“日本之变法,赖俚歌与小说之 力”, _l 戊戌后,他认为“于日本维新之有大 功者,小说亦其一端也”。1131将日本明治维新 促进了政治小说的繁荣颠倒,认为是政治小说推 动了日本的维新政治,政治小说在西方、日本的 政治进步中立下了最大的功勋。事实上,政治小 说是日本自由民权运动ll4l的产物.且时间上政 治小说的产生(I880年)大大晚于自由民权运 动的兴起(1874年)。小说理论的反逻辑实质上 是反艺术.即撇开小说的艺术前提来谈它的艺术 效果.文艺不能感染人则无法广为传播,小说也 应该是先有现实生活素材而后去影响现实生活。 梁启超将形式与内容的两个主要方面都忽略了, 只能让作者和读者均无所适从。 功利的核心在启蒙,而启蒙的重点在如何提 高民众的素质,文学革新就是冲它而来的。流产 的变法迫使维新者思考,同样变法维新,为什么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了而中国的戊戌变法落得如此 结局呢?既然不能从封建专制政体的本质和变法 主持者自身的弱点去寻找,从“民智”着手也就 势所必然,但此时他所理解的“民智”较政变前 的内涵稍有了不同。戊戌政变前,他认为“尽天 下人而读书而识字斯民智矣”,因此不断强调要 办学校.出版通俗读物,让广大的民众都转化成 能识文断字的人。现在,令他痛心疾首的不是民 之“盲”,而是民之“愚”。他认为仅仅让民众识 字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拓开知识 面,多读各国之书,不作井底之蛙。前后看法的 不同,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认识上的进步,就实行 的可能性与迫切性来看,前者普及面更广,更切 合巾国的紧迫现状。但百日维新使梁启超突然感 到, “天下通人少而愚人多”, J对“如盲鱼 生长黑壑”的“愚”民讲变法简直是对牛弹琴 扫盲固然重要,当务之急是扫“愚”:要扫 “愚”,必须借助西方文化体制、民主思想。他认为 民众因为不读“万国之书”,不知晓“万国之事”.所 以“愚”;由于民“愚”,所以中国不能强大。要改变 这一局面,只有两种办法,一是办学校.让人学习 西方文字;二是将西方著述译成汉字。而要传播西 方先进思想,文学必不可少,因为它可“为斯道别 辟新土”。 功利内涵的变化反映了倡导者心态 的变化,在对国事越来越感焦灼的心理下,直接的 维新政治行动越来越难,文艺由政治的辅助手段 渐渐向主要手段靠拢,同时也与艺术越走越远。 (二)传统与革新 翻开梁启超的著作,不乏革新、革命、破坏 的词语,不管是修修补补的改良,还是誓与一切 旧的诀别的革命,其所面临着的第一个问题,就 是如何摆放新旧器物。文学毕竟不同于家具.可 以断然弃旧买新,它的承传性、复合性模糊了新 第4期 刘亮红:梁启超文学革命El号的内在矛盾 从反面提供了一些教训,诗歌反传统也就不如小 旧的界线。中国古老国度经过几千年的沉淀令人 恋恋不舍的东西太多,而十九世纪末西方的文化 从精神到物质都让稍有见地的中国人眼红耳热 梁启超站在中国与西方文化的结合部位.哪一边 说一样绝对。他提出“欲为诗界之哥仑布玛赛 郎,不可不备三长,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 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Il9 1“新意境”主要指的是诗歌必须具有新的思想和 内容,他希望新诗能够反映西方新兴的社会理 都不能完全舍弃,事实上也不能舍弃。他四岁开 始接触儒家经典,八岁学作八股时文,一个饱吸 传统养料的人要他反传统并不是一件易事。但他 想、哲学观念以及物质文明等情况; “新语句” 终于顶开旧包裹站了起来,而且举起了革新的旗 帜,举得很果断,走得却很艰难。 面对旧文学,梁启超批评得很激烈,特别是 小说,一棍子打倒,绝不留商量的余地。他称中 国自有小说以来, “述英雄则规画《水浒》,道 男女则步武《红楼》,综其大较,不出诲淫诲盗 两端”;[17J至于诗, “诗之境界,被千余年来 鹦鹉名士占尽矣”:散文没有“欧西文思”,也应 该改革。诗、文、小说都日暮途穷,已到了非 “革”不可的时候了。旧的不好,新的如何建立? 梁启超很有另起炉灶之意。但真正实行时,面对 传统,梁启超欲罢不能,理智上他极力宣称摒弃 与打倒.情感上又与母体无法割舍。文学本身就 存在新旧传承性,梁启超将旧文学全盘否定.已 经违背了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事实上他的革新 理论却不得不与旧文学衔接起来。有意的躲避和 无意识的遵循产生的困扰在小说和诗歌革新中表 现得最为明显。梁启超狠狠地贬斥旧小说,却又 特别看重小说的宣传作用,恨与爱是矛盾的,梁 启超借助一个“新”字来调和,将“新”的界定 为“政治小说”,换言之,他爱的不是小说,而 是承载政治理念的政治小说,有意将政治小说与 小说两个概念割裂。但为什么推崇政治小说呢?则 是因为小说拥有广泛的读者群,“仅识字之人,有 不读经,无有不读小说者”。中国传统小说大多以 内容与情节取胜.故而“缀学之子,夤塾之暇,其手 《红楼》而El《水浒》,终不可禁。”[18l厌弃传统小说 是因为它的内容与情节,盛赞政治小说实质也是 因为传统小说的内容与情节的特征,这种矛盾的 理论必将使政治小说陷入“四不像”的困境。 对于诗歌,虽然他认为诗之境界被“鹦鹉名 士”占尽.欲作“诗界之哥仑布玛赛郎”,但终 归无法一下子为诗歌找到更好的表现形式,而且 几年前“捋扯新名词以自表异”的新诗创作尝试 主要指要大胆使用新名词;而“以古人之风格人 之”则指使用古代诗歌的格律。因此.梁启超的 诗三长论,是希望在保持诗词原有形式的前提 下,将西方的新思想、新事物等内容吸收进来. 从而使诗歌能够反映现实生活。这一理论“旧瓶 装新酒”的色彩很浓,想注入“新酒”.又舍不 得“旧瓶”, “旧瓶”与“新酒”之间无法不相 抵触。传统诗歌风格与文言的表现形式密不可 分,文言以其简洁、凝练、典雅且语义模糊而适 于表达含蓄朦胧的意境美,这与“新语句”是矛 盾的;革新派诗以再现客观世界为主.重在认 知,志在启蒙,非含蓄蒙胧所能。为了适用“新意 境”,梁启超不得不改变“旧风格”.大量以“新名 词”、“新语句”、“流俗语”和散文句式入诗;在诗歌 体式上.尝试采用民歌体、通俗歌词体、散文化诗 体等,要装“新酒”,他不得不试着用“新瓶”。 (三)情感与理性 梁启超一生常处在情感与理性交战的矛盾过 程中.他爱华侨女子何蕙珍却断然挥剑斩情丝, 他尊重康有为又不能容忍他的顽固保守,他是一 位性情中人.也是一位特别注重理性的人。在文 学上也是这样.理性的一面对人.情感的一面对 己:政治革新越受挫折,文学革新动机就越迫 切.对文学理性的强调也越热烈。在情感与理性 的冲突中,他游移在新与旧、理与情之间,文学 革命中往往是情感屈服于理性。表现在:首先, 对诗歌价值评定的双重标准上。鲁迅说: “诗歌 是韵文,从劳动时发生的;小说是散文,从休息 时发生的。”意思是诗歌是用来排遣的,小说戏 剧是给别人看的。梁启超的小说和散文都是为别 人吹的号角,诗歌也不全是沉静时为自己写的。 他的诗明显可分为两类。为别人写的和为自己写 的。前者儿女情少,风云气多,目的在倡导与鼓 动,如《出国行》、 《二十世纪太平洋歌》等。 1l2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9矩 但更多的是写给自己,这种诗表现出另外一种风 格:悲愤怅惘、浓郁苍凉,其词尤甚。他说那些 “批风抹月,拈花惹草”, “伤春惜别”的诗词, “不能目之为学”,I驯但这首与《变法通议》写 在同时的诗不可谓非“伤春惜别”之句: “一缕 柔情不自支,西风南雁别卿时,年华锦瑟蹉跎 甚.又见荼蘼花满枝。” (《寄内四首》)四年后 在檀香山遇红颜知己何蕙珍,意马心猿,一口气 作《纪事二十四首》。这些情深意切之作,往往 体现出梁启超较高的艺术水平。他留下了不少优 秀诗作。但他却一再说“余素不能为诗”,这个 “不能为”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呢?是诗作不多吗? 然而看他仅从郑西乡的一首诗就断定“西乡之有 诗才也”,诗作多少似乎又不是主要原因。因此 他所说的“不能”除了谦虚,还有一层原因就是 界定上的尴尬。理智上向往“诗界之哥仑布、玛 赛郎”.且用新思想的有无来评价别人诗歌的优 劣.自己却无法与“旧意境”割舍, “余素不能 为诗”的背后除谦虚外不无孤芳自赏之意。 其次,在对待小说的态度上。从内心情感 上,他对小说并不感兴趣,《三十自述》中一部 小说也没有提到,因而会有对旧小说的全盘否 定:但从理智上,从政治目的上.他又不得不将 小说抬高。“政治小说”的概念,表面看梁启超 是要以政治之内容,来填充旧小说的躯壳.颇与 诗歌中“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主张如出一辙 但 事实上,小说并没有与诗歌取得同等的心理地位, 小说是“布道”的工具,诗歌既能“布道”也能言志 咏怀,新旧诗歌依然血肉相连,新旧小说却相距遥 远,因为新小说是一个能使“全国之议论为之一 变”的全新的舶来品,旧式小说望尘莫及。他所译 的政治小说是形式与内容的典范,他所爱的小说 是与旧小说无关的舶来品,既然此小说非彼小说. 梁启超心境坦然多了,情感上对旧小说的憎恨也 由于政治小说这一概念的引入而消减了许多 这一勉强推崇使其小说改革主张因理智与情 感的无法耦合而不能归入真正意义上的文学革 命。 《译印政治小说序》拔高的不是小说而是政 治小说,意即看中的是小说的政治性、通俗性而 不是它的文学性。他并没有自觉提高小说的文学 地位,甚至没有把它归入“文学”。 “天下通人 少而愚人多,深于文学之人少,而粗识文字之人 多。六经虽美,不通其义,不识其字,则如明珠 夜投,按剑而怒矣。”1211言下之意,小说是粗 学识字的“愚人”读的,而文学则只有学问高深 的人才能读.显然将小说排除在文学之外。尽管 梁启超的主张客观上对提高小说的文学地位有 利。但其主观上并无将小说归入文学的意识,不 过是把“毫技末道”“君子不为”变成“毫技末道” “君子也要为”罢了,并且“为”有一个大条件,那就 是以阐述政治理念为核心内容。如何加强小说的 文学性,序中只字未提。情感上他依旧不能将小说 提升到文学地位,理性上他又必须千方百计甚至 不惜虚拟历史.将以宣传政治为内容的小说吹嘘 成神话。一边是认知上的不和谐,一边是竭力鼓 吹,梁启超希望政治小说迅速在国内打开市场,赢 取最多的作者和读者,从而靠它完成依靠皇帝、督 抚都未能完成的维新事业,这个任务该何等艰难! 参考文献: [1】汪松涛.梁启超诗词全注[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 社,1998:序言. [2】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 版社,1983:前言. 【3】李华兴,吴嘉勋.梁启超选集【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1984:前言. 【4】冯梦龙.三言【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363. [5】[151【17】[18】(21】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Ml_梁启超全 集.1999:172. [6][19】粱启超.夏威夷游记【M】.梁启超全集,1999:1219. 【7】梁启超.夏威夷游记【M】.梁启超全集,1999:1219—1220. [8】梁启超.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 历[M】.梁启超全集,1999:476. [9】梁启超.饮冰室诗话【C】.梁启超诗文选,方志钦、刘斯奋 编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487. 【10¨16】梁启超.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 馆之经历『M1.梁启超全集,1999:479. [11】梁启超.饮冰室自由书・传播文明三利器fM】.梁启超全 集,张品兴主编,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359. 【12】梁启超.蒙学报演叉报合叙[M】.梁启超全集,1999:131. [13】日本在野新兴政党要求设立民选议院,反对藩阀的官 僚专制,争取自由民主的政治权力的一场政治运动. 【14][20】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女学【M】.梁启超全集,1999:31. (责任编辑:肖承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