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臧克家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并掌握‚衰微、赫然、迭起、锲而不舍‛等词语。 2.积累优美的语句,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3.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学习文章选材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2.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段的作用,逐步提高阅读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学习闻一多先生为救国救民潜心学术,不畏艰辛的治学精神和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多媒体显示‚闻一多画像‛,翻看彩图。专注地注视一分钟,你觉得闻一多是怎样的一个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他似乎和鲁迅很相似:清瘦、目光坚定、深邃、嫉恶如仇……)那闻一多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请看臧克家先生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二、通读课文,整体把握
1.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这在这篇文章中充分表现出来了。文章的后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然而,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学者、诗人。因此,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这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2.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1)结构严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
第 45 页
七年级语文(下)第十二课
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2)选材精当。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3)精于剪裁。对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比如,闻先生的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发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样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前面又有不同。闻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及其被害经过,是人们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对事实经过作过多的记述,而只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的紧急形势,撷取‚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3.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
(1)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2)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个‚说‛字,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
(3)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第 46 页
七年级语文(下)第十二课
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惜寸阴‛,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4.夹叙夹议的写法。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以上主要由学生来完成)
三、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第 47 页
七年级语文(下)第十二课
二、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三、课外收集: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四、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册 五、板书设计:
教后记:这篇文章记述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和精神。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学习他的精神。同时让学生注意本文的选材角度和记述的重点。
第 48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