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0O ・ ・论 坛・ 论我国护理学科社会科学属性的现状及其发展 罗军飞 ~,廖小利 ,汪迪 Social science of nursing science:status and development Luo Jun fe ,Liao Xiaoli,Wang Di 摘要:阐述护理学科社会科学属性的基本内涵,分析我国护理学科社会科学属性在教学与临床的应用现状,探讨未来护理学科建 设过程中社会科学属性的发展趋势,认为我国护理教育需要重视护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临床护理需要重视护理工作关怀本质的重 塑,构建一个重社会科学属性、重人文关怀本质的发展局面。 关键词:护理学科;社会科学属性;人文精神; 护理教育; 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1—4152(2O15)06 0100—03 DOI:10.3870/hlxzz.2O15.06.100 现代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为生物一心 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满足患者的生 生命过程提供照顾以实现减轻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及 恢复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护理服务对象不仅具有 自然科学属性,而且具有社会科学属性,护理服务目 理需求,更需要满足患者的精神、情感等人文社会需 求;诊疗护理技术的进步,在解除患者病痛的同时也在 一定程度上导致护患关系物化,要求护理人员在重视 的的实现不仅需要借助药物、手术等自然科学领域先 进诊疗手段,更需要依赖护士关心、照顾等人文关怀 以及动用家庭、社会等支持力量。 学习先进技术的同时,更要重新认识护理工作的人文 内涵。笔者阐述护理学科社会科学属性的基本内涵、 分析我国护理学科社会科学属性在教学与临床的应用 现状,以期在我国护理教育中重视护生人文精神的培 南丁格尔曾经说过:“护士的工作对象不是冰冷 的石头瓦块,而是有血有肉的患者。”患者不仅具有自 然科学属性,同时具有社会科学属性,不仅具有生理 养、临床护理中重视护理工作关怀本质的重塑,构建一 个重社会科学属性、重人文关怀本质的发展局面。 l 护理学科社会科学属性概述 需求,同时具有心理、精神、文化、环境等多方面需求, 不仅需要疾病的治疗和护理,同时需要关心、爱护、理 解与尊重。社会环境的变更、社会地位的变化、政局 动荡、经济萧条或者不良的风俗习气、不好的生活环 1.1社会科学基本概念社会科学以社会为研究对 象,目的在于认识各种社会现象并尽可能找出它们的 之间的关联,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是物与物的关系,而 是人与物或人与人的关系,它研究人的行为,目的在 于解释人的行为带来的无意的或未经设计的结果¨1~。 人文科学关注人和人的特殊性,是研究人本身或与人 境,都可以对人体健康状况产生影响。每个人的生活 环境、生活方式、文化程度、国家文化、人生价值观都 不相同,护士要充分考虑人的政治、经济、身体、文化、 心理等社会因素,了解来自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不同 地域、不同民族护理对象的社会关系、经济条件、文化 背景和宗教信仰,从而为他们提供多元化和跨文化护 理,达到躯体健康以及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良好 的健康状态。 精神直接相关的信仰、情感、心态、理想、道德、审美、 意义、价值等各门学科的总称[2]。社会科学以社会现 象为研究对象,人文科学以人的精神世界为研究对 象,二者研究对象密切相关,难以截然区分,正如皮亚 国际护士协会认为护理工作的目的是“促进健 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护士与临床医 生相比,关注疾病的同时更加关注患病的人,在执行 医嘱的同时更加注重患者的心理感受与情感需求的 杰所述:“在人们通常所称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 学’之间不可能做出任何本质区别,社会现象取决于 人的心理、生理等一切特征。人文科学在这方面或那 方面也都是社会性的” 。英国将人文科学与社会科 学统称为人文科学,德国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统称 为精神科学,我国《现代汉语词典》直接将人文科学解 释为社会科学 j,因此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往往合称 满足。对于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其身体极度虚弱,深 受癌性疼痛折磨,甚至出现恶病质,药物、手术已经无 法阻止疾病进展,护理人员人性化的临终关怀可以帮 助患者减轻痛苦、有尊严地离去。护理人员发自内心 为人文社会科学或者简称为社会科学。 1.2护理学科社会科学属性的体现 护理学科是一 门综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应用性学 科,以个人、家庭及社会群体为服务对象,对人的整个 作者单位:1.中南大学护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00);2.湖南省健康服 务业协会 地关心患者的身体健康,设身处地地同情患者的病痛 折磨,尽自己最大努力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并维护患 者的各项权力。护理服务作为医疗服务的一部分,在 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恢复健康以及减轻痛苦方面具 有不同于临床的独特社会价值。 2我国护理学科的社会科学属性现状 2.1 社会科学属性在护理教育中的贯彻现状 护理 学科作为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存在时间较长,护理教育 受传统医学教育影响较大,侧重专业基础和操作技能 罗军飞:男,管理学博士,副研究员,党委书记,luojunfei@CSU.edu.cn 收稿:2014—11—07;修回:2014 12 27 护理学杂志201 5年3月第3O卷第6期 ・101・ 教育,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缺乏重视。 3 我国护理学科社会科学属性发展趋势 如今护理学科的发展,不再是孤立的自身发展问 题,应该立足政府和人民对护理服务的需要,顺应卫 我国护理专业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占总课程比例, 本科为12.72 ,专科为4.2 [5],低于美国、德国的 20 ~25 以及英国、日本的1O ~15 [6]。课程内 容以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为主,护生职业素养、护理 道德情感等涉及不多,特别在就业形势不佳的情况 下,护理教育者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培养护生,护 生绝大部分时间用来学习医学基础知识和护理专业 操作技能,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局限于课堂理论 传授,课后理解和实践所花时间不够,难以达到提升 生政策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趋势ll】 ,充分考虑人 文社会科学内容对护理学科的重要作用,在护理教育 中重视护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在临床护理中重视护理 工作关怀本质的塑造,构建重社会科学属性、重人文 关怀本质的发展局面。 3.1护理教育 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重塑护理 学科人文内涵。随着人类认识和实践的深度分化和 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在世界高等教育改革浪潮推 动下,我国护理院校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比例增加,但 是不同院校之间课程设置没有统一规定,存在较大的 随意性和不平衡性[7],不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人文 社会科学知识储备差异较大,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参差 不齐 ]。另外,我国护理教育人文社会科学师资匮 乏,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教师不具备护理专业知识储 备,护理专业教师不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背景_s], 同时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护理专业知识结构的 教师数量较少,为学生讲授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时容易 出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脱节的现象,导致学生 虽然具备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但是语言沟通能 力、文字表达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和伦理决策能力 与临床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2.2社会科学属性在临床护理中的实践现状 大量 先进检查手段和诊疗技术不断涌入医学领域,人们对 疾病的认识从宏观层面深入到微观细胞、分子层面, 人体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部机器,医护人员对其零件 进行维护修理或更新替换,形成护士一医疗器械一患 者的不良关系,医护人员依赖诊疗技术,较少倾听患 者心理需求,护患关系人文社会科学属性削弱。 调查显示,78 的护士对人文精神的大概内容不 知或知之甚少,91 的护士在校期间未接受过有关人 文社会科学的课程或讲座l_】 ,护士人文社会科学知 识缺乏,在面对健康意识、权利意识、法律意识日益增 强的服务对象以及卫生行政部门、大众新闻媒体、医 疗保险公司多方参与的复杂服务环境时,沟通交流能 力、伦理决策能力、临床应变能力难以有效化解护患 矛盾、缓解护理纠纷。部分医院领导对人文社会科学 内涵重视不够 ¨,将大部分的物力和人力资源放在 医院建筑改善和医疗设备引进上,夸大先进技术和诊 疗设备的作用,对于医护人员职业道德与职业伦理等 人文社会科学素养重视不够,忽视职业精神和人文素 养对医疗技术的协同促进作用,临床医护人员过分依 赖手术刀、抗生素的治疗作用,护士将大部分时间放 在打针、发药、生命体征监测等医嘱执行上,对于患者 担心疾病、远离家人、知识缺乏导致的紧张焦虑等负 性情绪关心不够,忽视医护人员情感上的关怀照顾、 心理上的支持鼓励对于疾病的辅助作用。 高度综合,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趋社会化,迫切需 要人文社会科学进行价值指导并提供研究动力n , 世界高等教育从狭隘的专业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转 变,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20世纪6O年代,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已经被国外 护理学者重视。美国护士联盟于1986年将人文教育 作为护理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1990年将人文关怀 整合进入护理课程 。美国高等护理教育学会于 1998年明确将人文科学教育纳入到护理职业教 育[1 。各大护理院校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贯彻“培养 利他精神,落实护理关爱”的教育思想,将人类学、社 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列为必修课。霍普斯金大 学护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24学分,占总学 分的2o _1 。哈佛大学医学院注重学生个人情感体 验、引导学生升华心灵境界,从而培养他们的人文关 怀能力_1 。英国、加拿大等国家高等护理院校将护 理专业价值、护理专业人文精神作为第一培养目 标l_1 ,人文关怀理念贯穿于护理教育各个环节。 我国护理教育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发展 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推崇对人 的关怀和人性的认定口 ,重塑护理学科人文内涵。 国家教委于1995年发布《高等教育面临2l世纪教学 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人文社会科学教育逐渐 被重视,高等医学教育课程设置中除了传统“两课”课 程以外,其他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比例开始增加。2006 年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开始提出要重视对学生专业人 文精神与专业价值观的培养 ,高等护理院校积极 进行教育改革。南方医科大学率先探讨具有护理专 业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通过整合护理美学、人 际沟通、医学伦理学等课程,在减少人文课程学时的 同时力求提高教学效果口 。除了增加开设课程门 数、增加课时比例以外,也需要通过改善教学方法、加 强师资力量来发展护理学科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在 教学方法上,可以构建一个以课堂讲授法为基础,包 括案例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基于问题教学法等多 种方法的综合体系,运用知识讲座、头脑风暴、角色扮 演等方法,以学生为中心,结合互动学习和视觉技术 等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加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 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反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 ・ 1O2 ・ Journa1 of Nursing Science Mar.2015 Vo1.30 No.6 性,使学生领会、掌握所学知识。在师资储备上,培养 教师“双师素质”,有医学背景的教师通过进修人文社 会科学课程提高人文素养,有人文背景的教师通过医 学学科听课或临床见习增加医学知识储备,组织护理 专业教师和人文专业教师集体备课,鼓励教师外出进 修,逐步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 “双师型”教师队伍。 具备过硬的操作技能和扎实的生理、药理等自然科学 知识以外,更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协 作能力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常春兰.实践解释学: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共同 哲学基础[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8,22(2):63—65. [2]李醒民.知识的三大部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 3.2临床护理顺应整体护理发展趋势,重拾护理 科[J].学术界,2012(8):5 7. [3]皮亚杰.人文科学认识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9:1. 工作关怀本质。20世纪6O年代,美国护理学家Ro— gers以系统理论、人类需要层次论为基础,首次提出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 整体护理理念并逐渐被护理同行认可,美国整体护理 学会在1998年将其定义为:以病人为中心,应用所学 的护理学知识、理论和专业技能指导患者治疗和护 理,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背景、环境等多方 面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 。 2O世纪8O年代初,我国开始实施责任制护理工 作模式,90年代由美国护理博士袁剑云教授根据美 国护理发展经验、结合中国护理现状与需要提出整体 护理模式_2¨。2008年,我国正式颁布《护士条例》,将 足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丰富的专业知识作为护 士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相提并论,具体要求护士需 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应变能力、决策能力以及“以 患者为中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护理精神 。 2010年,我国开始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全 面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将人文关怀融人 临床护理实践l2 ,为患者提供基础护理和专业技术 服务的同时,注重患者心理感受与情感需求。《中国 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明确提出 在全国所有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全面推行责任制整 体护理服务模式,加强护理工作人文内涵建设,重塑 护理工作关怀本质,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 性化的护理服务 。 我国临床护理实践顺应整体护理发展趋势,重拾 护理工作关怀本质。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医学基本 知识、护理专业理论以及护理操作技术,还要具备人 际沟通、护理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及良好的表 达能力、决策能力等人文素养,能够将自己的知识经 验和技能技巧灵活运用于护理实践,以期取得最佳护 理效果。另外,随着疾病谱的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 病发病率升高,大量已经确诊、病情控制较好且不需 要手术与复杂药物的患者将要在家庭和社区得到用 药指导、健康教育等护理服务,护士从医院走向社区 和家庭,逐渐代替医生成为初级保健的主体,承担更 多的社区保健工作。护士进入健康管理、健康体检等 机构,独立开展健康咨询、健康保健以及健康教育门 诊,为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提供预防指导与疾病治疗 等服务,护士不再被动地执行医嘱,而是与医生、药剂 师、营养师一起作为预防保健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承担疾病预防、健康维护等重要责任。护理人员除了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012. [53宋长平,孙玉梅,孙亚丽,等.在校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的 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教育,2008,5(3):121—122. [6]郭永松,吕世亭.医学与人文社会学科学综合课程的改 革研究报告[阳.医学与哲学,2000,21(5):51—54. [7]李惠玲,杨小芳,张妍.专业护士人文素养现状及对策 [J1.护士进修杂志,2002,17(10):766 767. E8]雷鹤,巧玲.护理教师人文素质自评调查分析[J].中华 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1):571 573. [9]王秋芬.潘丽萍,管燕平.《护士条例》背景下护理人文教 育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 (7):73—74. [IO3邓远美.现代护理观指导下的护理人文课程体系构建 [J1.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29(1):66—67. [11]胡冬煦.建立新的教学理念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 融合EJ].中国高教研究,2002(11):14—15. [12]谢红.护理学科未来发展的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 2011,46(5):527 528. [13]Appleton C.The meaning of human care and the experience of caring in a university school of nursing in the caring im— perative in education l M l//Leininger M,Watson J.New York:National League for Nursing,1990:205—216. r14]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of Nursing.The essen tials of Master S education for advanced practice nursing [EB/OI ].(201 1-05—13)[2014—07—08].http://www. aacn.nche.edu/education/pdf/Essentials. [15]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护理学专 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ER].天津,2008. [161朱潮.中外医学教育史[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88:453. [17]姜安丽.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报告[M].北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23. [18]李慧慧,李春雨,徐彩红.整体护理概念的提出及发展 [J].中华医史杂志,2010,40(1):33. [19]陈瑜,翟惠敏,戴立丽,等.《护士人文修养》精品课程的 建设与思考[J].护理学报,2010,17(8A):18—21. [2o1林桂荣.我国系统化整体护理进展[J].山西护理杂志, 1999,13(2):47—49. [21]王秋芬,潘丽萍,管燕平.《护士条例》背景下护理人文教 育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O (7):73—74. [2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部印发《2010年“优质护理 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的通知[s].2010. [2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部印发《中国护理事业发 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的通知[EB/0I ].2011. (本文编辑吴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