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我国护理学学科成为一级学科以来,其具有了独立发展空间,获得了更多政府支持。但在该背景下,护理学学科知识体系仍处于转型期,存在不少问题。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我国护理学学科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护理学学科;知识体系;课程设置
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经历了13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刚开始的产生萌芽到逐步建立,护理学学科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护理学学科建设是护理学专业建设的基础,护理学学科的发展是促进我国护理高等教育发展的强大引擎,是推动护理事业乃至医学事业进步的内部动因。随着我国医学模式的转变、疾病谱的变化,医学理念从既往以“治疗为中心”转向“预防为中心”,原有护理学学科的内容在不断拓展和更新,学科内涵在不断向外延伸,知识领域也朝着更专业化趋势发展,因此,护理学学科涌现出了一些新的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护理学于2011年3月正式获批提升为一级学科,\"快速推动了护理学学科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更多、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通过查阅文献,目前针对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历程研究的相关专著和文献较少。因此,本文将对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历程以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梳理。
1、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的历史背景
我国护理学学科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大致经历了萌芽期一建立起步期一蓬勃发展期一巩固提高期的发展历程。1888年,在南丁格尔护理理念的影响下,西方各教会组织在中国创办了第一所护士学校,对我国早期护理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同时也为我国护理学学科发展莫定了良好的基础。1949年以前,创办了183所护士学校。建国初期,主要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我国以中专护理教育为主,护理学学科的设置基本遵循苏联大学的培养的模式。文革时期,护理高等教育停办,护理学学科的建设和学科意识都比较薄弱,导致护理科研基础较为弱后,我国护理学学科发展进入了低谷期。改革
开放后,护理学高等教育逐渐复苏,大专和本科教育也逐渐恢复,护理学学科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980年恢复了护理大专教育,1984年恢复了护理本科教育,1992年恢复了护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资格,2004年开始恢复护理学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资格,渐渐缩短了与西方发达国家护理教育之间的差距。我国护理教育逐步从以中专教育为主,到护理大专教育,到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各层次较完整的护理教育体系。2009年以来护理学一直属于临床医学下的二级学科,是医学学科的从属专业,致使护理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2011年,《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护理学独立出来,成为一级学科。这意味着护理学教育已处在国家学科目录的最高平台,是我国护理学发展史上一件极其重要的里程碑事件,为护理学学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契机和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2、护理学学科体系演进历程的影响因素
护理学术组织我国护理学术组织中最为重要的组织是中华护理学会(CNA),它是我国最高权威性、最强学术影响力的护理学专业核心期刊,对护理学学科的组织建制具有深远地影响,引领着学科的发展方向,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护理学学科的确立。1909年成立了“中国看护组织联合会”,先后曾使用中华护士会、中华护士学会、中国护士学会等名称,于1964年改名为“中华护理学会”。中华护理学会作为护理科技工作者的学术性群众性团体组织,在学科建设、护理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积极推动着我国护理科学事业的发展。中华护理学会的地方分会分布在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等。72013年5月8日,中华护理学会获准加入国际护士会,倡导充分发扬学术民主,促进护理科技者业务水平的提高,推进护理学学科的繁荣。中国护理理论发展,受到文化大革命等历史原因的影响,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阻碍,由于缺乏高学历人才的学科队伍,护理学理论建设方面的发展受到影响而停滞不前,缺乏我国自己的护理理论,拉大了与西方发达国家在护理理论方面研究水平的差距。世界80年代中期,我国护理学术界护理理论的来源,主要是引入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的护理理论,并将引入的护理理论尝试着运用于我国护理教育,和对护理实践进行指导。护理研究是护理学学科理论和知识发展的前提。21世纪后,我国许多学者发表了关于护理理论在我国护理实践
中运用的体会,总体认为西方护理理论运用于我国效果不佳,理论和实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部分护理学者开展了关于护理理论的文化适应性的相关研究,护理理论的提出必须适应中国国情,需要结合中国文化的特点,只有与中国实际情况结合的原创性护理理论才能真正引领护理学科发展。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越来越多的护理专家在护理教育、临床护理、预防、护理科研、护理管理等方面的进行深入学术研究,为我国护理学理论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对我国护理学学科发展具有很深远的指导意义。
3、我国护理学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我国护理学学科课程设置现状在我国护理学课程设置中,整体护理理念没有完全渗透,所培养出的护士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健康服务的需求吗。特别是临床课程设置仍以掌握各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为重点,反映出护理工作仍然是以疾病为中心。相比国外尤其是欧美等医学发达国家的护理学课程设置,我国护理学学科建设中人文知识涉及少之又少,不能体现学科特性,不能体现现代护理专业的特点。学科体系建设与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目前国内护理院校仍然按公共必修课、基础医学课、护理专业课结构设置,在课程安排中没有体现“关注人的整体健康”概念,同时医学人文课程安排较少,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仍是疾病护理知识。护理学应该培养应用型人才。在2011年以前,我们招收的护理研究生以科研型为主,解决的是科学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护理学学科特性。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是护理学曾经是二级学科,从属于临床医学。因为按照国家要求,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不能同时满足内、外、妇、儿各个临床专业的需求,只能按照医学学位进行培养,这样就限制了护理实践中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我国护理学学科知识体系与发展方向笔者认为,在护理学学科正式成为一级学科后,应该着手调整课程设置,突出护理学专业特点,培养符合学科发展方向的应用型人才。一门学科的发展应该与社会发展同步,当前应充分考虑国家、社区、家庭护理服务需求,顺应卫生政策的调整。进一步完善护理学学科体系我们要在总结自身发展与借鉴国外先进理念的同时,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学科知识体系框架。在全球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护理学在老年医疗、社区保健、养老服务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空间。在居家护理、延续性护理工作过程中,我们一直强调
对整体人的护理,这应该是我国甚至全球今后护理服务的主要方向,而在这方面我国大中型城市的护理工作才刚刚起步。
参考文献:
[1]李静,姜安丽.护理学定位为一级学科的必要性[J].护理学杂志,2008(5):73-74.
[2]张艳护理学学科体系构建与发展策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