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自从2008年世界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城镇化可谓是在21世纪碰上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在新一轮城镇化过程中,欠发达平原农区应该紧紧抓住城镇化发展的难得机遇,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进而带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摆脱不发达状态。欠发达平原农区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区,具有鲜明的农村人口比重高、城镇体系发育不完善、市场经济观念淡薄等特征。针对欠发达平原农区城镇化发展缓慢的现状问题,研究欠发达平原农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对策,是加快欠发达平原农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必要环节。基于欠发达平原农区的广阔性,本文选取菏泽市作为案例区域进行具体研究,按照论文缘起——理论基础——实证研究——研究结论的思维逻辑框架逐步展开。
全文共分四大部分,由七章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即第一章,主要内容为提出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研究区域、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构内容,目的是奠定全文的分析视角;第二部分为城镇化的理论基础,即第二章,主要从理论上对城镇化进行相关概念、阶段划分、理论研究以及研究综述的分析,是全文实证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具体案例研究,包括第三、四、五、六章,是本文的主体和重点部分。选取菏泽市作为案例研究区域,依据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有关城镇化问题的理论分析,在分析菏泽市城镇化运行基础条件的基础上,找出菏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从密度、距离、分割的视角进行深层次的原因分析,最后结合菏泽市城镇化运行实际情况,从提高密度、缩短距离和消除分割三方面提出菏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对策;第四部分为本文的结论,即第七章,在前面系统研究的基础上,从密度、距离、分割三个因素总结出欠发达平原农区城镇化发展缓慢的原因并提出相对应的对策,然后就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进行说明。
关键词:欠发达平原农区;城镇化;菏泽市;密度、距离、分割
I
Abstract
The 21st century is the century of the city, from the year of 2008, the proportion of urban population in the world have reached to more than 50%, so the urbanization has rapidly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which is the historic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The urbanization is one of the mainly driving force to prove the economic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a conutry or regional. In the new trend of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Undeveloped Agricultural Plain Area have faced a grandly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To accelerating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process, will be improving the the area of economic, also to get rid of undeveloped state. Undeveloped Agricultural Plain Area is an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area which has the highly rural proportion of population, urban system is not perfectly development and lack of the market-economy system. Faced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slowly of Undeveloped Agricultural Plain Area, reaserch on development the new strategic countermeasures of Undeveloped Agricultural Plain Area that speeds up the region'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lso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and the key link in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Based on the wide of Undeveloped Agricultural Plain Area , this paper will selects the Heze city in Shandong province for example to research, the paper will take on beginning with the specific theoretical basis,derived the empirical research and conclusion.
The paper have divided into four main parts , consists of seven chapters.The first chapter of paper's introduction, which i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research significance, the background, main methods and research content, the purpose is to establish structure of the whole text of the analytical perspective.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theoretical of urbanization, in this chapter mainly discussion the urbanization of theory related concepts, stages division, theoretical study and research review of the analysis,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empirical studies.The third part studies are including the third, fourth, fivth and sixth chapters,this parts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of the paper. Choosing the Heze city as a study area, according to the e relevant problems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of theory analysis of the World Bank development report, to analysis of the basic condition of urbanization of Heze city, found out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process problem of Heze city, and across taking the density, distance, division from the
II
perspective of the carny split reason to analysis.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Heze city urbanization running from improving density, shorten the distance and eliminate division three aspects of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new countermeasures.The fourth parts is the conclusion of paper, namely the seventh chapter. On the basis of front system research, From the density, distance, division factors to concluded the slow development of Undeveloped Agricultural Plain Area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inally has the innovation points and defects of explanation of this paper.
Key words:Undeveloped Agricultural Plain Area; Urbanization; Heze City;
Density, Distance and Division
III
目 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1 绪论 ····································································································································· 1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要旨······························································································ 1 1.1.1 研究背景 ··········································································································· 1 1.1.2 研究意义 ··········································································································· 2 1.1.3 研究目的 ··········································································································· 2 1.2 研究区域简析·········································································································· 3 1.2.1 对“欠发达平原农区”认识 ··········································································· 3 1.2.2 案例区域选取 ··································································································· 5 1.3 研究方法·················································································································· 7 1.4 研究框架·················································································································· 8 2 城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 10 2.1 城镇化相关概念厘定···························································································· 10 2.1.1 城镇化涵义 ····································································································· 10 2.1.2 农村城镇化、县域城镇化和不完全城镇化 ·················································· 11 2.2 城镇化阶段划分····································································································· 11 2.3 城镇化相关理论···································································································· 13 2.4城镇化问题研究综述 ···························································································· 15 2.4.1 国内外城镇化问题研究综述 ········································································· 16 2.4.2 最新研究动态 ································································································· 16 2.4.3 欠发达平原农区城镇化问题研究综述 ························································· 17 3 菏泽市城镇化发展的条件分析 ····················································································· 20 3.1 菏泽市概况············································································································ 20 3.2 城镇发展条件········································································································ 22 3.2.1 城镇发育历史悠久 ························································································· 22 3.2.2 区位优越,交通便捷 ····················································································· 22 3.2.3 资源充足,农业和劳动力资源尤为丰富 ····················································· 24 3.2.4 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 26
3.2.5 区域合作与竞争并存 ····················································································· 28 3.3 发展条件评述········································································································ 30 3.3.1 优势与机遇 ····································································································· 30 3.3.2 劣势与挑战 ····································································································· 30 4 菏泽市城镇化发展的问题分析 ····················································································· 32 4.1 城镇化整体水平偏低,县域城镇化水平差异不明显········································ 32 4.2 城镇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城镇化质量不高························································ 34 4.3 城镇规模偏小,城镇体系不完善········································································ 36 4.4 小城镇职能单一,缺乏产业支撑········································································ 38 5 从3D视角剖析菏泽城镇化问题的原因 ······································································ 40 5.1 “密度”解析········································································································ 40 5.1.1 基本含义 ········································································································· 40 5.1.2 低密度:集聚力量薄弱 ················································································· 41 5.2 “距离”解析········································································································ 43 5.2.1 基本含义 ········································································································· 43 5.2.2 远距离:提高了运输成本,迟滞了要素流动 ············································· 44 5.3 “分割”解析········································································································ 48 5.3.1 基本含义 ········································································································· 48 5.3.2 分割严重:区域封闭,产品和要素流动的省际边界及城乡限制 ············· 49 6 菏泽市城镇化发展的战略对策 ····················································································· 52 6.1 提高密度:推进人口、经济活动进一步集中,实现规模经济························ 52 6.1.1 明确主体功能区,探索节约集约用地的新型城镇化模式 ························· 52 6.1.2 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构建合理的城镇发展格局 ········································· 53 6.1.3 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促进人口向城镇集聚 ············································· 54 6.1.4 引导产业集中布局,培育产业集群 ····························································· 55 6.2 缩短距离: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降低要素流动成本···························· 56 6.2.1 加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联系,主动接受辐射 ············································· 56 6.2.2 加强空间连接性基础设施建设,缩小相互间的时空距离 ························· 56 6.2.3 加大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减少迁移城市的成本 ········································· 57 6.3 消除分割:减少各种壁垒,推进区域、城乡、制度和文化的一体化············ 58 6.3.1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升区域形象 ························································· 58 6.3.2 寻求跨省区域的合作,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 59
6.3.3 增加农民收入,推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59 6.3.4 改革土地、户籍制度,破除人口流动障碍 ················································· 60 7 结语 ··································································································································· 61 7.1 主要结论················································································································ 61 7.2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62 7.2.1 可能的创新点 ································································································· 62 7.2.2 不足之处 ········································································································· 62 参考文献 ······························································································································· 63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致 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图表目录
图1.1 传统平原农业区的空间范围图 ··········································································· 4 图1.2 本文研究区域区位图 ··························································································· 7 图1.3 本文的结构框架图 ······························································································· 9 图2.1 城镇化发展的S型曲线 ····················································································· 12 图2.2 世界银行对城镇化阶段划分 ············································································· 13 图2.3 “T”字形战略布局图 ························································································ 14 图2.4 “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示意图 ······························································ 14 图3.1 菏泽市行政区划图 ····························································································· 21 图3.2 菏泽市交通图 ····································································································· 23 图3.3 菏泽市剩余劳动力就业途径 ············································································· 25 图3.4 山东省17地市GDP和人均GDP水平 ··························································· 27 图4.1 菏泽、山东与全国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比较 ····················································· 33 图4.2 非农人口比重与真实城镇化水平差距 ····························································· 34 图4.3 菏泽各区县城镇化率 ························································································· 34 图4.4 什集镇沿路集市图 ····························································································· 35 图4.5 菏泽城镇体系图 ································································································· 38 图5.1 菏泽市集聚情况 ································································································· 42 图5.2 经济区域中心的空间扩散图 ············································································· 45 图5.3 菏泽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向 ················································································· 47 图6.1 菏泽城镇空间结构 ····························································································· 53
表2.1 各学科对城镇化的定义 ····················································································· 10 表3.1 菏泽各县区基本情况 ························································································· 21 表3.2 菏泽市农业和畜牧业产量 ················································································· 25 表3.3 “突破菏泽”战略实施以来菏泽市主要经济指标变化 ·································· 26 表3.4 苏鲁豫皖交接处各市主要协作形式 ································································· 28 表3.5 省内与省际区域合作 ························································································· 29 表4.1 菏泽市城镇人口增长情况 ················································································· 33 表4.2 2009年菏泽城镇基础设施与环境水平 ···························································· 36 表4.3 菏泽市域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分布 ····························································· 37 表4.4 菏泽市特色产业镇情况 ····················································································· 39 表5.1 菏泽到各经济核心区的距离 ············································································· 45 表5.2 菏泽周边主要城市经济实力比较 ····································································· 45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要旨
1.1.1 研究背景
城市(镇)是伴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来,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城镇化是不可逆转的客观趋势,人类走上城镇化之路,无疑是因为城市(镇)比乡村更具有优势,成为人类更美好生活的提供者和承载体。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可谓紧扣时代脉搏。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2008年世界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宣示着人类从此进入了城市时代。2010年联合国发布的《世界城市化展望(2009年修正版)》指出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中国城镇化水平快速上升,从1980年的19%跃升至2010年的47%,成为世界上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国家。并预计今后10到20年内,中国将有5亿至6亿的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这将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与地理变迁之一。同时还指出“中国的城镇化是缺乏质量、不协调、不和谐的城镇化”。面对刺激经济增长的压力和政府政绩的竞争,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正在被加速。2010年城镇化成为人们生活中极其重要的关键词,出现了农民“被上楼”、“被城镇化” 等现象和撤村圈地的“乡村社区”等景观,以及“宜黄血拆”等暴力手段城镇化的趋势,更出现了“没有拆迁就没有新中国”等荒谬的言论和“扛着锄头上五楼,阳台上面把猪养”等自嘲话语。
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今天,全球经济危机的阴影笼罩着“地球村”的每一个角落,中国也不能独善其身。出口受阻、经济增速放缓,维持经济高速持续增长的动力何在?城镇化就成为拉动中国内需关键之所在。党中央、国务院也高度重视城镇化的发展问题,十七大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就是符合中国实际、符合各区域实际情况的城镇化道路。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则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把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同时“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的落户条件”。其后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和2010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和“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可见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新一轮城镇化过程
1
中,经济不发达、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丰富和城镇规模偏小的欠发达平原农区①的城镇化发展速度将明显加快,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菏泽市作为欠发达地区,在国家政策和山东省委、省政府实施的“突破菏泽”发展战略以及加快鲁南城市带发展的背景下,其城镇化进程碰上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1.1.2 研究意义
城镇化问题决定着中国的未来,也决定着欠发达平原农区的未来前途。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对于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从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有利于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从而把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作为农村地区快速发展的双驱动力。城镇化有利于扩大内需、提供就业岗位和调整农村产业布局,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欠发达平原农区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地区,从区位、资源、文化传统上看,它与珠三角、长三角或者温州、苏南地区都形成巨大的反差,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道路上,起点低、起步晚,更像中西部广大地区。对于以农业为主,城镇化水平较低,大城市的辐射作用很难达到的农区,城镇化有其独特的进程和特点,对其进行研究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欠发达平原农区的城镇化也成为了破解“平原农区现象②”难题的主要途径,可使农区尽快摆脱贫穷与落后状况,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研究欠发达平原农区的城镇化对于促进农村现代化进程和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对于类似的中西部地区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也对丰富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有着理论意义。
1.1.3 研究目的
进入21世纪,全球化、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成为世界各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取得了一些举世瞩目的成就和成功经验,同时也存在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中国地域辽阔,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既有东部沿海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城镇密集区,也存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非密集地带。欠发达平原农区正处在东部向中西部过渡地带,具有鲜明的农村人口比重高,城乡差距大,城镇体系发育不成熟等特征。即与沿海地区外需或工业驱动的城镇化不同,也与中西部人口少、资源丰富地区的资源驱动城镇化不同,有其独特的城镇化进程和驱动力。城镇化过
① 本文出现的“农区”特指“欠发达平原农区”的简称
② 李政新.如何破解“平原农区现象”——豫东平原农区连片扶贫开发带的实证研究[J].河南社会科
学,2005,13(05) 139-141.
2
程必然要占用大量土地,而欠发达平原农区大部分是农业用地或农田基本保护区,这就进一步缩减了用以生产全民所需粮食的基地规模,影响国家粮食安全。怎样解决农业、工业与城镇建设用地矛盾,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在这样区域如何进行城镇化?以致让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借鉴国内外城镇化相关理论与有益实践经验,考察欠发达平原农区城镇化进程并从中发现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找到根源,并在遵循城镇化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后发优势,避免走弯路,探索一条适应欠发达平原农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是农区加快城镇化、逐步实现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必要环节,也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所在。
1.2 研究区域简析
1.2.1 对“欠发达平原农区”认识
欠发达平原农区顾名思义“欠发达”是指经济总量、收入水平、城镇发展水平相对于其他区域较低;“平原”是指地形以平原为主;“农区”是指人口以农民为主、经济活动以农业为主,是国家重要的粮棉油、林果、蔬菜等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耿明斋教授首先提出了“平原农业区”的概念(耿明斋,1996),其后对此作了进一步解释,并使用“欠发达平原农业区”一词,还对该区域进行了明确的空间界定和特征概述(耿明斋,2004)。从自然地理位置上看,包括河北和河南境内太行山伏牛山以东、桐柏山大别山以北的地区;大别山和长江以北、陇海铁路以南的苏北和淮北地区;山东境内京沪铁路以西以及纵贯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内部的广大地区,实际上也就是东北、华北和黄淮三大平原的全部①(耿明斋,2005);刘东勋教授使用“内陆欠发达传统农业区”一词并对其特点进行了概述(刘东勋,2004);赵亚东对“欠发达平原农业区”的河南省部分以县为单位进行了具体研究,对其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指出欠发达平原农业区是中原崛起的新突破点(赵亚东,2006);陈玲对“传统农区”主要包括河南省的周口市、驻马店市,安徽省的阜阳市及山东省的菏泽市等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陈玲,2007);李燕燕教授在《传统农区经济转型原始路径的一般分析》中也对传统农区的特征进行了概况(李燕燕,2007);王理博士运用GIS技术,按照海拔50米以下、相对高差20米以下、坡度不超过7°的标准,界定了“传统平原农业区”的空间具体范围(王理,2008),包含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5个省的260个行政县(市),其中
① 耿明斋.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工业化道路——长垣县工业化发展模式考察[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01):26-35.
3
不包括鲁中山区的县市以及地级市的市辖区①(见图1.1);王宇燕博士用“传统农区”的概念对其进行了简单的概况(王宇燕,2009)。综合以上研究,可以看出不管“内陆欠发达传统农业区”、“ 传统农区” 还是“传统平原农业区”其与本文的“欠发达的平原农区”的内涵都没有实质区别。
图1.1 传统平原农业区的空间范围图
来源:王理.制度转型与传统平原农业区工业化路径研究[J].博士论文.2008,第21页.
综合以上学者的研究,欠发达平原农区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 (1)地处内陆平原,既无资源优势又无区位优势
地处平原腹地,地势平坦,远离沿海经济发达和城镇密集区;但是自然资源缺乏,出现“地上无山,地下无矿”无资源可利用的局面。
(2)农业气候资源较丰富,粮食生产条件较好
欠发达平原农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土壤肥沃,适宜种植多种作物,是我国粮、棉、油、林、畜的主产区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3)经济发展落后,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第二、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王宇燕,2009)
欠发达平原农区的无论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水平与全国和所在省份都有一定差距。绝大多数县(市)都以劳动密集型的小农经济为主,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然偏高,工业化起步晚,基础差,工业化低于全国水平(王理,2008),非农产业十分薄弱。
(4)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丰富
① 王理.制度转型与传统平原农业区工业化路径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08.
4
欠发达平原农区处在平原人口极其稠密地区,人口基数大,加上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不彻底,造成人多地少的局面。由于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和机械化的应用,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他们大多去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打工。
(5)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规模偏小
欠发达平原农区农业人口比重大,城镇化进程缓慢,城镇化率远远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王理,2008)。远离经济格局中心和省级经济中心,城镇体系发育不成熟,结构不合理,中心城市发展慢,小城镇特色不突出,产业雷同,对农村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有限。
(6)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但思想观念保守,市场经济意识不强(王宇燕,2009)
农区地处中原腹地,受中华传统农耕文明的半封闭性和保守性影响较深,小农意识根深蒂固,人们安于现状,工商意识淡薄,难以在市场经济中及时发现改变生活状态的机会,所以很少有像样的民营企业。
1.2.2 案例区域选取
之前对于城镇化的研究多集中在对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沿海发达区域;某一省域或市域单元、边疆民族欠发达地区(左理,2009);省际边缘区(郭荣朝,2006)等等。像对于东中部结合地区,地理、经济、社会文化特征一致的平原地区,但经济欠发达,城镇发育不成熟的研究比较少,可是对于同一类型的区域,其城镇化发展道路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基于欠发达平原农区的广阔性,根据《基于自然和人文因素的中国欠发达地区类型划分和发展模式研究》中对欠发达区的二级划分,鲁豫苏皖四省交接处的黄淮平原低洼易涝区是中国欠发达区域之一(杨晓光、王传胜、盛科荣,2006)。本文研究的区域(见图1.2)地处中原的黄淮地区,从自然地理来看,处于黄河、淮河之间有泥沙冲积而成的黄淮平原;从全国经济地理格局看,它远离经济中心城市和沿海开放地区,基本上处于长三角,环渤海,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经济、城镇密集区辐射范围的边缘地带;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属于限制开发区的农业主产区,用来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从各省份来看,位于中国河南省东部、山东省西部黄河以南及安徽省、江苏省淮河以北,在苏鲁豫皖省区交界处的黄淮地区,形成了一种罕有的“平原农区现象”(李政新,2005),它远离省会城市,是各省经济发达地区的边缘地带。黄淮地区是中国农耕历史最久、传统积淀最深的地区,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小农经济结构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传统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
5
仍保存完好,这里被称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活化石”①。这种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往往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冲突,从而成为城镇化进程的内在障碍。欠发达平原农区是农业要素集聚程度高而城镇化水平又较低的地区,这类地区的城镇化进程直接影响整个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因此,对该类区域的城镇化进程的研究也是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综合自然、经济、文化、区位等因素,苏鲁豫皖省区交界处区域有着共同的特征,为了方便研究和数据的收集,本文选取菏泽市作为欠发达平原农区城镇化问题研究的具体案例区域。菏泽市拥有山东最广阔平原却是山东最贫瘠的地方,与苏鲁豫皖接壤地区的县市在自然条件和人文传统都具有同质性,改革开放二十年多年之后依然是个农业区域,直到2004年,菏泽市三大产业结构调整为37.4:40.3:22.3,第二产业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本文选取菏泽市作为具体研究的个案,除了可避免研究范围过于庞大而导致研究失焦之外,最重要的是,菏泽市的城镇化正可代表农区城镇化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我研究生阶段的研究方向是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平时留意收集和阅读城市方面的许多书籍,也参加了一些这方面的项目,手中有许多有关城镇化的资料;再加上我的家乡(菏泽市)正是处于欠发达平原农区的核心区域,二十多年的生活和观察,耳濡目染感触颇深,对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困境思考再三,希望能找到一点现实的路径和模式,为生我养我的家乡做点贡献;再者由于熟悉环境,有利于调查和访问,取得原始的写作资料。
① 耿明斋,李燕燕.中国农区工业化路径研究:以欠发达平原农区为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6
图1.2 本文研究区域区位图
来源:根据相关资料自绘
1.3 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论文写作前期充分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资源收集有关城镇化的书籍、报道、期
7
刊和学术论文,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动态以及有关研究区域的城镇化历史、现状和进展情况。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为论文写作打下理论基础。
(2)实地调研观察法
利用暑期空闲时间,根据本文研究目的、研究提纲,前去菏泽市及其周边有关县镇进行实地调查,进行深入细致的走访和用心观察,记录了大量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包括图片、文字、数据等)。由于研究区域是笔者的家乡,谙熟家乡的生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次的实地调查、采编资料加深了对研究议题的理解和认识。
(3)图表法
图表法即借助插图、照片、表格等来解说事物的一种方法。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也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使用图表来说明问题,可以使表达一目了然,以达到更加令人满意的效果。在本文中研究的区域范围、区位,菏泽交通、城镇体系等都可以用地图来表示;有关各县城镇化水平、人口及非农人口数等可用表格;小镇面貌可用照片来真实的再现。
(4)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在地理研究中往往需要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对区域现状进行总结概况是定性分析,但是由于区域发展的差异特征,对城镇化的发展有不同的影响,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定量分析使结论更科学和说服力。
1.4 研究框架
本文的写作在一个系统框架下对欠发达平原农区城镇化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在分析其城镇化现状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原因找到根源,探索其新型城镇化道路,并最终提出可行性的战略对策。本文遵循着论文缘起——理论基础——实证研究——研究结论的思维逻辑框架逐步展开(见图1.3)。
具体来说,本文从以下四部分展开研究:
第一部分是论文写作的缘起,是本文绪论部分,奠定全文的分析视角。主要对本文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研究区域、研究方法及结构框架等内容作概括性说明。在后危机时代,城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对于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以及解决“三农”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研究区域进行概括论述并分析研究的可行性,包括欠发达平原农区的内涵、范围和特征,然后就本文的研究方法及结构框架进行说明。
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对城镇化理论进行解析。包括城镇化以及农村城镇化的内涵、特征、阶段划分和有关理论研究以及研究综述、最近研究动态等。
8
第三部分实证研究,选取菏泽市作为个案研究区域。首先总括菏泽市概况,在分析菏泽市城镇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指出菏泽城镇化运行中的问题,从密度、距离、分割的角度分析菏泽城镇化水平较低的限制因素。在分析了菏泽城镇化问题和原因的基础上,最后结合菏泽的实践经验,针对性的提出菏泽城镇化发展的战略对策。
第四部分研究结论。欠发达平原农区城镇化进程是在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的,与其它区域的城镇化既有共性的一面,也凸显着自己的特点。在前文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作者总结出新形势下欠发达平原农区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并对欠发达平原农区的城镇化前景进行必要的展望,最后说明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本文的重点是第三部分,即选取菏泽市进行实证研究,在分析其城镇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找到其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提出加快其城镇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背景、意义和目的 论文缘起 欠发达平原农区城镇化问题研究 研究区域简析 方法和框架 城镇化相关概念、阶段 理论基础 城镇化相关理论 城镇化问题研究综述 菏泽市概况 城镇发展条件 实证研究 问题分析 剖析原因 战略对策 研究结论 主要结论 创新与不足 图1.3 本文的结构框架图
9
2 城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城镇化相关概念厘定
2.1.1 城镇化涵义
“城镇化”一词源于英文urbanization,表示一个动态过程。西班牙工程师A.Serda在1867年发表的《城镇化基本理论》一书中首先使用了urbanization的概念。1991年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使用了“城镇化”的概念,之后许多学者对城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2001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政府首次正式采用了“城镇化”一词,之后“城镇化”成为使用频率较高的官方和学术研究用词。但有关城镇化与城市化的辨析,学界意见不一。有的认为城镇包括城市和镇,城镇化应包括城市化,选择“城镇化”更能反映我国的实际情况(辜胜阻,1991;姜爱林,2003,2006),城镇化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用语(王学良,2006),更能体现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有人认为城镇化是城市化的外延,城市化包括城镇化;也有人认为城镇化和城市化是对urbanization这一英语单词的不同译法,从其内涵上讲没有本质的区别(简新华,2006)。鉴于本文研究区域的农区特征,采用“城镇化”一词更能准确的反映欠发达平原农区所处的城镇化初级阶段特征,即以小城市和镇作为主要的城镇化载体。
由于城镇化研究的多学科性和城镇化过程的复杂性,各个学科基于各自的研究领域、目的和对象出发对城镇化的涵义做出了适合本学科的诠释(见表2.1)。
表2.1 各学科对城镇化的定义
学 科 人口学 社会学 类 型 人口城镇化 社会城镇化 表 现 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民变市民) 或人口向城镇流动集中 生产、生活、思维和行为方式的转变; 社会身份、职业和角色的变化(从村落走向社区) 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现代文明过渡; 文化学 文明城镇化 思想观念、道德意识、社会交往、受教育程度、综合素质等提高 地理学 经济学 空间城镇化 经济城镇化 城镇规模扩大、数量增加和城镇用地扩展; 乡村地域景观转化为城市地域景观 小农经济转化为城市集聚经济; 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化 10
2.1.2 农村城镇化、县域城镇化和不完全城镇化
对于城镇化水平低、经济发展质量低的广大欠发达平原农区来说,促进农村城镇化、小城镇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以致实现区域的城镇化,首先要明确农村城镇化、县域城镇化和不完全城镇化的涵义。
欠发达平原农区的城镇化主要以农村的城镇化为特征,即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为依托,实现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职业转换,居住地由农村区域向城镇区域迁移的空间聚集过程。
县域城镇化指的是农村人口向县域范围内的城镇(建制镇)和集镇(非农产业集聚地)的集中过程,在欠发达平原农区城镇规模、等级较小的情况下,县域城镇化成为促进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扭转不合理的城乡二元化结构的主要途径。
不完全城镇化(唐茂华,2009)主要基于农村剩余劳动人口流向大城市实现大批量、远距离、跨区域流动就业(春运期间的人口大迁徙就是最好的注脚),但没有获得市民身份,无法在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住房等诸多领域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的特殊现象①。比如80、90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
农村城镇化的直接结果就是减少农民,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就地进入乡镇企业,进入忙时农民闲时工人的“半农半工”状态或农民最大财产的土地被征用建设工厂、城市规模扩张土地被侵蚀等农民被迫变为城镇人口,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表现为城镇结合,以镇为主,县城和县以下的大镇成为吸纳农民的主要地点也就是县域城镇化;另一种是由于机械化的运用农村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本地就业机会有限,大量农民工涌向大城市,并长期生活在城市也就是劳务输出,但户口仍在农村的不完全城镇化。
2.2 城镇化阶段划分
合理的城镇化阶段划分对于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和规律采取不同的对策有指导意义。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在总结欧美城镇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把城镇化的轨迹概括为拉长的“S”型曲线(见图2.1)。他把城市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缓慢的初期阶段(城镇化水平低于30%);(2)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的中期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水平为30%~70%),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3)进入高度城市化以后城市人口比重又趋缓慢甚至停滞的后期阶段(城镇化水平高于70%),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王建军,吴志强,2009)。我国学者方创琳等基于诺瑟
① 唐茂华.中国不完全城市化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11
姆理论提出的比较符合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实际情况四阶段划分法:即城市化初期(城市化率在30%之前)、城市化中期(城市化率在30%~60%之间)、城市化后期(城市化率在60%~80%之间)和城市化末期(城市化率在80%~100%之间) (方创琳,刘晓丽,蔺雪芹,2008)。
图2.1 城镇化发展的S型曲线
关于世界各国城市化的经验、规律有许多论著,但世界银行《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是这方面研究的集大成者。该报告以经济地理的密度、距离、分割三个概念为基础,依据世界银行集有各国数据的数据库,利用翔实的数据和生动的事实,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认为高密度、短距离和低分割仍将是经济成功发展的基本条件,对这些条件应该予以促进。应该说这个报告是时下最有权威的关于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研究成果(见图2.2)。该报告指出了城市化的必然趋势,及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应该采取的密度、距离、分割不同维度组合的对策,为今天中国的城镇化政策提供有益的启示①。
① 世界银行著,胡光宇译.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R].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
12
图2.2 世界银行对城镇化阶段划分
来源:2009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第201页
2.3 城镇化相关理论
国内外学者长期以来对城镇化机制、规律等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本节将从中心地理论、增长极和点一轴开发理论、新经济地理等方面进行回顾。
(1)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是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在大量的实地调查基础上,于1933年出版的著作《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原理》一书中提出的。理论的中心内容是论述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之间的关系及其空间结构的规律性,并用六边形图式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提出了中心地、中心性、中心货物与服务、门槛距离等概念,是探索最优化城镇体系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
(2)增长极和点—轴开发理论
增长极理论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后来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分别在不同程度
13
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该理论主要观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应把少数区位条件好的地区和少数条件好的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增长极的地理空间物质载体或表现形式为城镇等,在区域发展中,可以重点扶持城镇等条件好的载体为增长极,通过极化和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点—轴开发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最早由波兰经济学家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但在重视“点”(城镇或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区域)增长极作用的同时,还强调两个增长极及其中间的交通线理论上称为发展轴的作用,发展轴具有增长极的所有特点,而且比增长极的作用范围更大。
我国的点轴开发模式最初由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提出并系统阐述,“点轴”开发模式中的“点”是各级中心城市,是各级区域的集聚点;“轴”是在一定的方向上连接若干不同级别的中心城市而形成的相对密集的社会经济密集带。他主张我国应重点开发沿海轴线和长江沿岸轴线,以此形成“T”字形战略布局(见图2.3)。《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以欧亚大陆桥和长江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和包昆为三条纵轴的“两横三纵”的“井字形”城镇化总体格局(见图2.4)。
图2.3“T”字形战略布局图 图2.4“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示意图
来源:中国经济地理 来源: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
(3)核心-边缘理论
由美国地理学家J.弗里德曼于1966年提出,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任何区域都是由一个或若干个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组成。核心区域是经济发达地区,一般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它工业发达,技术水平较高,资本集中,人口密
14
集,经济增长速度快。边缘区域是国内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边缘的界限由核心与外围的关系来确定,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是核心区域对边缘区域的控制,边缘区域对核心区域的依赖;然后是依赖和控制关系的加强即极化作用;最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核心区扩散作用的加强,核心区将带动、影响和促进边缘区的发展;边缘区域将形成次级核心,甚至可以取代原来的核心区域的控制。
核心-边缘理论的积极意义是阐明了核心与边缘的联系,发展核心,带动边缘,发展城镇,带动周围乡村,这在实践中可供借鉴。城镇是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城镇通过交通、信息、商品、流通、金融等网络系统,把它与周围的区域紧密联结在一起,形成自己的腹地。因此,任何一个区域都要重视核心的发展,要形成和壮大区域的中心城镇。尤其是经济落后的地区,要十分注意培育自己的经济中心和农村小城镇的发展。
(4)新经济地理理论
新经济地理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由保罗·克鲁格曼等人开创,将空间问题纳入到主流经济学的范畴。主要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区域增长集聚的动力。空间聚集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以及区域发展的基本因素。城市本身就是生产要素的集聚地,是各种优质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集聚。人们向城市集中是由于这里较高的工资和多样化的商品,而工厂在城市集中是因为这里能够为他们的产品提供更大的市场。规模报酬递增的集聚经济效应的影响下,城市的发展定性为“路径依赖”(累积循环因果关系)和“历史事件”。 当由多个行业(产业)向城市地区集中所形成的聚集经济对于企业和产业而言都是外部经济(溢出效应)时,就出现了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经济使得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在大范围内得到共享,而这种共享有效地降低了城市区域内的所有企业的成本,因而使得那些小型企业也有条件从事专业化生产或专业化服务(产业集聚)。2009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是新经济地理思想的集大成者,强调了密度、距离、分割三个经济地理基本特征的重要性,解释经济地理的集中化趋势,传达了不平衡的经济增长和和谐性发展可以并行不悖的信息。而集聚经济能准确的阐释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动因①(曹宗平,2009),所以中国必须选择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三条道路②”--在集聚中走向平衡③(陈钊,陆铭,2009)。
2.4城镇化问题研究综述
① 曹宗平.中国城镇化之路:基于聚集经济理论的一个新视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② 一条是平衡发展;另一条是追求效率;第三条道路是两者兼顾
③ 陈钊, 陆铭.在集聚中走向平衡:中国城乡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5
2.4.1 国内外城镇化问题研究综述
国外城镇化发展比较早,有关城镇化的理论研究也比较成熟,如美国学者布赖恩·贝利的《比较城市化——20世纪的不同道路》。美国、日本等西方学者最新研究多集中在对城市群(带、圈)的、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关注城市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精明增长”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模式等等。
国内学者的研究多集中在中外城镇化道路比较研究(潘孝军,2010;贾玉巧,2010),以高佩义所著的《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为代表;国外城镇化模式对中国城镇化的启示探索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顾朝林,2010;黄升旗,2010;赵常兴,霍艾湘,2008),总结为美国的城市无序蔓延在资源和环境上付出巨大代价的自由放任城镇化;英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步推进模式;德国的大中小城市均衡发展,没有巨型城市,小城镇尤其发达;拉美国家的过度城市化引发了失业增加、城市拥挤、社会紊乱、收入差距扩大等一系列“城市病”;南亚国家(印度、孟加拉国为代表)的在大都市周围形成低水平的城乡连绵区域;日本的以三大都市圈为核心的空间集聚发展模式;韩国的注重缓解首都圈的过度集聚、消除城乡差距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模式等等。对中国走什么样的城镇化道路和采取什么样的战略和方针的研究,分为大城市优先论;小城镇论;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论。有关中国城镇化的内涵、特征、意义、思路对策;城镇化类型、路径、模式、动力机制;我国城镇化历程、阶段;中国特色城镇化(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三角模式等)以及区域的城镇化(包括东北、中部、西部、珠三角、长三角等)等等的研究比较多,许多学者都进行了总结和述评(姜爱林,2002;祝怀刚,2005;叶耀先,2006;顾朝林,2008;赵情学,2009;周蜀秦,2009;岳清唐,2009;袁瑞娟,2009),本文就不再重复。
2.4.2 最新研究动态
根据对万方、CNKI、重庆维普、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区域与城市经济》等学术数据库中近年有关“城镇化”的研究论文搜索,可以知道有关城镇化研究的最新动态:
(1)对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探索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也在加速,面对人口众多、土地资源不足、资源短缺等诸多挑战,传统的城镇化模式难以为继,引起了学者对城镇化进程中质量问题(段进军,2008;朱道才,陆林,2009;余晖,2010)的反思。面对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等新背景,在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理念指导下,出现了“绿色”、“生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和谐”等新型城镇化
16
道路的有益探索。如可持续发展(吴向阳,2007;崔胜辉等,2010;刘明国,2010)、城乡协调(夏安桃,许学强,2003)和城乡一体化(王富喜,孙海燕,2009)等。提出了的一些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比如绿色城镇化(向昌学2006;刘肇军,2008;白雪燕,田秋影,2008)、生态城镇化(石培基, 李鸣骥,2006)、和谐城镇化(仇保兴,2006;刘云佳,2008)、低碳城镇化(郭万达,黄佳等,2010)等。
(2)注重对城市群(带)的研究
随着高速铁路的建设以及城际列车的开通,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加速了以城市群(带)作为主体形态的区域城镇体系的形成。有关特大城市群即环渤海(包括京津冀、辽中南和胶东半岛)、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作为城镇化的主要基地的研究经久不衰。有关重点发展大城市群的研究日益增多,特别是近年来有关的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城市群也迎来了重要的发展契机。如福建海峡西岸城市群、安徽皖江城市带、河南中原城市群、鲁南城市群、长江中游地区的“中三角”(包括湖南长株潭城市群、湖北武汉城市圈、江西环鄱阳湖城市群)、关中-天水地区、成渝地区、北部湾地区等。更有许多学者对省内或省际交界处的有关城市提出了新的城市群(带)构想,如湖北的“襄随荆荆宜”城市群构想①,“中原经济区”超大城市群构想②等。
(3)由偏重城市发展向注重城乡协调发展转变
面对经济增长、收入、教育、医疗和保障等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高善春,2010),把城镇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谢志敏等,2010)。特别是2007年重庆市和四川省成都市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有关城乡一体化的户籍、居民就业、养老、医疗保障体系和农村土地流转以及建设用地的城乡“占补平衡”的探索研究日渐增多,也成为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的必选项。新的城乡规划法中把“城市规划”改为“城乡规划”一字之差,意味深长,各个省、市以及县域甚至村镇在编制规划中更加注重城镇化过程中的城乡协调发展问题。
2.4.3 欠发达平原农区城镇化问题研究综述
欠发达平原农区城镇化的研究是建立在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和省际边界区域城镇化研究的基础上。有关学者对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潘永,朱传耿,2007)和省际边界区域(边缘区)城镇化(郭荣朝,2006;陈潇潇,朱传耿,朱舜,2009)进行系统的综述,本文不再累赘。潘永,朱传耿对国内外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研究进行
① 2010 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
② 刘涌,叶一剑.中原经济区:超大城市群战略构想[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01月27日.
17
了系统总结和评述基础上,指出两点不足:一、缺乏对以人的素质作为城市化推动力的研究;二、缺乏对行政区交界处落后地区城市化的研究(潘永,朱传耿,2007)。陈潇潇,朱传耿,朱舜在综述了省际边界区域城镇化指出几点问题:一、地理学对于我国省际边界区域城市化问题的研究重视程度还不足,理论成果相对较少。二、针对经济较为落后和城乡一体化程度较低的省际边界区域,如苏鲁豫皖的边界区域,其城市化的研究成果是十分少的。三、将可持续发展思想与边界区域城市化理论相融合的研究少(陈潇潇,朱传耿,朱舜,2009)。
对欠发达平原农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业化、贫困、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对城镇化的研究比较少,系统研究的更少。耿明斋教授首次提出启动欠发达平原农区的城镇化进程,只是把它作为推动工业化进程的一个措施,之后他的学生王理、王宇燕等在对工业化和产业集聚的研究中也有涉及城镇化,但并没有深入研究。
赵亚东在对欠发达平原农区河南部分的研究中提到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严重的问题,并希望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资本市场。李政新在对豫东平原农区的研究中指出农区的城市化进程缓慢,缺少中心城市拉动。这些都可以看作对农区城镇化问题的初步思考。刘俊英博士提出欠发达平原农区剩余劳动力流动是其城市化的动力源,主张促进剩余劳动力的向发达地区和大城市流动为欠发达平原农区城镇化发展提供资本的自我积累。
赵复强教授对欠发达平原农区(主要以鲁西北的德州市为具体实例)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小城镇等城镇化问题进行初步系统研究。赵复强(2007)指出发展区域中心城市越来越成为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城市化道路的必然和现实的选择,并分析了欠发达平原农业地区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外部动力①,提出了强化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和选择优位城镇作为重点聚集地等有效措施②。另外指出增长极理论对欠发达平原农业区的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把区域中心城市发展为增长极,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在有关县域中心城镇发展中指出较差的人口聚集效应是县域中心城镇发展的重要限制性因素,并提出增强中心城镇人口集聚的政策。赵复强(2006、2007)论述了欠发达平原农业区进行小城镇建设的必要性, 分析了当前农村小城镇建设中存在农村非农化、工业化程度低;小城镇建设规模效应;生产要素积聚不足等问题,提出了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小城镇建设中发展卫星城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居民社区等措施④。
① 赵复强.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外部动力[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5):149-151. ② 赵复强.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战略实施研究[J].北方经济,2007,(07). ③ 赵复强.关于区域中心城市极化定位的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4).
④ 赵复强.关于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小城镇建设的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4):190-192.
18
③
欠发达平原农区位于在省区经济、城镇发展的洼地,在借鉴国内外城镇化理论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其城镇化进行系统研究,其意义重大。综上所述,关于欠发达平原农区城镇化研究较少,尤其进行系统分析还属首次,尚没有可供借鉴的模式。由于上述原因,作者选取欠发达平原农区城镇化问题研究作为题目进行研究,基于地理学的角度,选取菏泽市作为案例区域进行试探性的研究,并把世界银行有关城镇化的理论应用其中,在密度、距离、分割三大地理因素中提出针对农区城镇化的政策,希望能在集聚中找到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动的城乡一体化道路。
19
3 菏泽市城镇化发展的条件分析
3.1 菏泽市概况
菏泽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东邻山东济宁市,南枕黄河故道接壤江苏省徐州市的丰县、安徽宿州市砀山县和河南商丘市,西靠河南省开封市,北依黄河与河南濮阳相望,地处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是一座以“花城、水邑、林海、商都”为特色的平原森林城市。菏泽地处黄淮平原,绝大部分为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深厚且肥沃;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3.5℃-14℃,多年平均降雨量697mm,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582小时,可以说四季分明,光热资源丰富,这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菏泽”原系天然古泽,为“菏山” 、“菏水”和“雷泽”简称。菏泽古称曹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称“天下之中①”,历史上就是中原商贾云集的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黄河文化和水浒文化的发源地,素有“一城三乡”的美誉,即:中国牡丹城和戏曲之乡,书画之乡,武术之乡。
2000年山东省最后一个地区建制设置撤销,菏泽地区改为地级菏泽市。菏泽市辖一区(牡丹区)、八县(曹县、单县、郓城、东明、定陶、鄄城、成武、巨野)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菏泽开发区), 有167个乡、镇 、街道办事处,其中城区街道办事处28个,镇113个,乡26个(2010年行政区划数据)(见图3.1)。2009年底总面积12238平方千米,总人口939.4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755.3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80.41%,居住在城镇人口184.06万人,占总人口的19.59%(见表3.1)。
①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20
图3.1菏泽市行政区划图
表3.1 菏泽各县区基本情况
地 区 菏泽市 牡丹区 曹 县 单 县 成武县 巨野县 郓城县 鄄城县 定陶县 东明县
区划面积
建成区面积
总人口 (万人) 939.44 149.6 154.4 121.4 67.0 98.8 119.2 83.9 66.0 79.0
城区人口 (万人) 154.5 54 18 17 9.5 9 15 12 10 10
人口密度
GDP
(平方公里) (平方公里) 12238 1415 1969 1702 949 1303 1643 1041 846 1370
168.8 51 22 16 11 9 25.6 12.5 11.2 10.5
(人/平方公里) (亿元) 768
1057 784 713 706 758 726 806 780 577
957.31 106 122 110 75 97 118.9 73.26 61.7 101
资料来源:山东统计年鉴2010
注:建成区面积和城区人口为2008年数据,其余为2009年数据;人口密度为年末总人
口数/区划面积
21
3.2 城镇发展条件
3.2.1 城镇发育历史悠久
菏泽地区城镇发展有着久远的历史,在漫长历史岁月中,菏泽数度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上古至两汉的数千年间,菏泽为先民生息圣地、天下之中。菏泽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远古人类生产活动的较早区域,相传尧、舜、禹等氏族部落首领主要活动在此;商周春秋战国时期是各国的封地,农业发达,交通便利,苏秦称之为通东西南北之午道也,如越国大夫范蠡复国后携西施到定陶定居经商,被历代商人尊奉为“商界鼻祖”,由于频繁的战争和大小封国的吞没,许多城邑遭到破坏乃至毁灭。秦朝实行郡县制属东郡和砀郡,汉朝分九州属徐州、兖州和豫州之地。汉高祖灭楚霸王后在定陶登基;东汉末年,曹操屯兵于鄄(古兖州),以此为根据地,形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说明很早以前菏泽地区经济文化在当时来说比较发达,而且有繁华的城镇存在,是当时的城镇经济密集区域,这时的古城有定陶、廪丘、古兖州(今鄄城)、昌邑、成阳、巨野、乘氏等。
菏泽在南北朝时已经衰退,金元明时彻底衰落。由于旱涝、黄泛、战乱和蝗灾等自然和社会环境变迁原因,古城大多被埋地下,城镇几近湮没。如历史名城冤句古县城的消失。菏泽作为中原重镇,在历代的朝代更替和政权争取中,每一次都是战争重要战场,这无疑都是对菏泽城镇的一次次毁灭。如唐末黄巢农民起义,北宋的宋江聚义。清朝至民国时期,菏泽先后遭受了七次大的水灾,在加上战乱、匪患,导致本区域经济凋敝,城镇被严重破坏。如黄河花园口决堤使菏泽成为黄泛区。从农耕时代的城镇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城镇虽然发育比较早,也曾经辉煌过,在历史长河的冲刷和黄河泥沙的积淀中,城镇的发展却渐行渐远,逐渐成为欠发达地区。
3.2.2 区位优越,交通便捷
菏泽市区位优势明显,地处鲁、苏、豫、皖四省边界地区中心。位于济南、郑州两省会城市的中心位置,以菏泽为圆心,半径100公里范围内有四省的10个地级市(济宁、聊城、淮北、濮阳、开封、商丘、徐州等),占有辐射的优越地理位置。在经济区位上,菏泽处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的过渡地带,是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经济辐射和内地向东联系的前沿地带,也是沿海地区产业向内地梯度推进的“接力站”和“二传手”。
菏泽市交通便利。京九铁路与新亚欧大陆桥(日照港--菏泽--西安--阿拉山口--荷兰鹿特丹港)在此呈“十”字交汇使菏泽成为我国纵连南北、横贯东西的区域重要交通枢纽之一。有市级火车站3个,县级火车站8处,可东至青岛、日照等海
22
港,西达郑州、西安等城市等,南通广州、深圳,北连京津。公路更是四通八达,日东--日兰高速、济菏高速(济广高速山东段)和德商高速在菏泽交汇,形成“米”字型的陆路交通大枢纽,并可延伸连接京福、京沪、济青、徐西四条高速公路,进而使菏泽的高速公路与各省市的高速公路并网相通。105、106、220、327四条国道通贯全境,12条省道及6638公里的127条县乡级公路,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国、省道与地方道路干支相连、城乡一体的公路交通网络(见图3.2)。
图3.2 菏泽市交通图
来源:根据相关资料自绘
23
菏泽市区距济南遥墙国际机场220公里,距郑州新郑国际机场230公里,走高速均在2小时左右,更好地融入了省会城市“两个小时生活圈”。 距曲阜支线机场75公里,经日东高速半小时即可到达。菏泽设有海关与青岛港日照港等港口直通,到青岛港经高速公路 5 小时;经日东高速 3 小时可到达日照港,是山东省唯一的内陆港口城市,实现了进口集装箱“船边直取”、出口集装箱“直通集港”。这样可以便捷地把握发达地区的信息,也便于菏泽城镇开展与东部地区的多种形式的合作。
3.2.3 资源充足,农业和劳动力资源尤为丰富
菏泽市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农副产品丰富。由于气候适宜、土地肥沃,适宜多类农作物栽培,再加上乡村地域广阔,是全国著名的粮棉、畜牧、林果、瓜菜、花卉生产基地。农作物种类齐全,粮食和经济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花生和棉花,2010年粮食总产量113亿斤,其中小麦收购30亿斤,占山东省的58%;棉花产量474万担,居山东省第一位;蔬菜、瓜类品种繁多,是全国著名的“西瓜之乡”;2010年木材蓄积量和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2310万立方米和33.2%,桐木制品出口占全国的70%,是全国农区最大的经济林基地和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市之一①;还是全国闻名的芦笋、牡丹、玫瑰、中药材和园林苗木生产基地,其中牡丹旅游资源优势明显;是享有“国宝\"美誉的鲁西黄牛、小尾寒羊、青山羊的原产地,是全国三个平原畜牧大市之一。这些造就了菏泽市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地位(见表3.2)。近年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矿产资源探明储量丰富,成为农业大市转型为能源基地、工业大市的基础。如正在开发建设的巨野煤田是华东地区面积最大、煤质最好的煤田。
菏泽市也是人口大市,2009年底总人口939.44万人,其中乡村人口数为763.54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2.99 ‰,高于全省和全国水平,净增12.12万人,人口包袱过重。城乡就业人员总数为453.5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数59.4万人,乡村从业人员数为394.10万人。在农村劳动力中,男性为208.77万人,占劳动力的一半以上,女性185.33万人;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为203.16万人,从事非农产业的为190.94万人,可见其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丰富。由于农业人口比重高,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强度大,造成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菏泽的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得很不够,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弱,加上劳动力增长速度快,就业压力大。这就需要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① 菏泽市统计局.2009年菏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3月
24
菏泽市是农民工输出大市,据不完全统计,菏泽有农村剩余劳动力近300万人,但菏泽经济基础差、工业底子薄,能够就地消化的不足100万人,居家务农不出的有近30万,常年在外务工的高达170万甚至更高,其中绝大多数是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缺乏专业技能。他们一部分通过“西输东接”工程流向本省半岛地区,还有一部分流向东部沿海地区和京津沪经济发达城市,为其提供廉价劳动力(见图3.3)。
表3.2 菏泽市农业和畜牧业产量
主要农产品 粮 食 小 麦 玉 米 大 豆 棉 花 油 料 花 生 蔬 菜 瓜 类 总产量 (吨) 5593153 3537394 1897010 67689 238471 221030 209918 6433080 2404906 2113071 产值 (万元) 1027931 主要畜产品 牛 出栏数 肉类总产(万头) 量(吨) 55.13 78213 农 业 畜 314739 85339 猪 412.34 308219 牧 羊 1004.35 86942 588442 245348 业 家禽 6553.71 76109 兔 148.98 2023 西 瓜 来源:山东省统计年鉴2010
菏泽剩余劳动力情况就地就业居家务农外出务工
图3.3 菏泽市剩余劳动力就业途径
以鄄城县为例,2008年全县农村劳动力39.5万人,农村劳动力就业人数32.5万人,其中第一产22万人,第二产3万人,第三产7.5万人,纯7万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供转移。随着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一产劳动力22万人中还可节余
25
10万人,共计农村剩余劳动力17万人①。
3.2.4 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菏泽是全国最早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地区之一,经济社会有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在失去了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机遇后,菏泽市经济一直滞后于省内的其他地级市,是山东省经济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是鲁西平原的发展瓶颈之地。2004年山东省委提出了“突破菏泽”的战略,从而揭开了菏泽经济发展的新篇章,为今后城镇体系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菏泽在区域发展中增强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条件。
表3.3 “突破菏泽”战略实施以来菏泽市主要经济指标变化
年 份 GDP(亿元) 总量 /全省排名 第一产业增加值 第二产业增加值 工业增加值 第三产业增加值 人均GDP(元) /全省 居民 收入 (元)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纯收入 城乡收入比 财政收入(万元) 居民存款余额(万元) 2003 290.10 /16 116.16 103.56 85.91 70.38 3337 / 13268 2004 370.44 /15 137.11 147.58 121.54 85.76 4221 / 16413 2005 450.85 /15 154.63 193.87 161.82 102.35 5104 / 20096 2006 539.60 /15 166.44 247.72 209.63 125.44 6652 / 23794 2007 686.02 /15 182.00 331.98 284.10 172.04 8424 / 27604 2008 842.13 /15 195.51 422.12 355.50 224.50 10299 / 32936 2009 957.31 /15 205.20 488.20 408.18 263.91 11649 / 35894 12737.29 5047.16 2.52:1 605731 645.42 8516 21.4: 51.0: 27.6 5901.31 6733.71 7341.67 8136.60 9715.21 11580.64 2212.06 2652.84 3092.40 3480.25 4023.17 4584.16 2.67:1 159653 245.87 40.0: 35.7: 24.3 2.54:1 172245 273.15 12324 37.0: 39.8: 23.2 2.37:1 211547 314.43 4500 34.3: 43.0: 22.7 2.34:1 300355 371.29 7100 30.9: 45.9: 23.2 2.41:1 421122 427.11 10383 26.5: 48.4: 25.1 2.53:1 504847 530.00 10806 23.2: 50.1: 26.7 实际使用外资(万美元) 12898 产业结构 资料来源:山东统计年鉴
注:本表按当年价格计算;山东省17个地级市
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见表3.3)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从菏泽市主要经济指标的变化,可以得出菏泽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
① 百度百科.鄄城县—人力资源. http://baike.baidu.com/view/136473.htm#sub136473
26
(1)经济增长迅速,但总量仍较小
2001到2010年十年间,菏泽市经济迅速增长。GDP由211.3亿元猛增至1145亿元,增速高于同期全省水平;地方财政收入由9.9亿元增加到84.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67元增加到5655元;三次产业之比由50.2:26.7:23.1调整为19.2:52.2:28.6。但是底子比较薄,基础比较差,尤其和其他地区比较,国内生产总值总量仍然较小,在全省17地市中始终处于末尾,仅比面积较小的日照和莱芜高。就人均GDP而言,在全省17地市中排名最后,就是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也是较低(见图3.4)。民营经济资本积累不足,外向型经济薄弱,招商引资力度不大。城乡收入比基本维持在2.5:1的水平,说明菏泽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之间没有拉开差距。
亿元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元济青淄枣东烟潍济泰威日莱临德聊滨菏南岛博庄营台坊宁安海照芜沂州城州泽市市市市市市市市市市市市市市市市市120000 100000 80000 60000 40000 20000 0 地区GDP(亿元)人均GDP(元)
图3.4 山东省17地市GDP和人均GDP水平
来源:山东统计年鉴2010
(2)经济结构有待优化,一产突出,二产腾飞,三产薄弱
粮食作物种植和蔬菜、瓜果种植和畜牧业是菏泽市的强项,造成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突出;工业基础薄弱,近年来发展迅速可以用腾飞来形容,目前菏泽市刚刚进入工业经济中期阶段,对城镇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第三产业总量较低,城镇服务业很薄弱,缺少对人口的有效集聚,不能就地解决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产业结构在2004年刚由“一、二、三”转变为“二、一、三”,2008年则由“二、一、三”转变为“二、三、一”。现阶段应该调整优化农业,重点发展工业,大力发展服务业。
(3)产业结构层次低,缺乏龙头企业
城乡产业结构不合理,在菏泽市产业结构中,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各类产业中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生产企业不多;上下游产业链联系不紧密,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不足,缺乏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缺少一批对经济发展较大带动能力的大公司、大集团等龙头企业,像世界500强和全国500强的大型骨干企业几
27
乎没有。在现有产业中,能源、化学工业属于资源性产业,机械、纺织、食品、木材加工、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多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
3.2.5 区域合作与竞争并存 (1)区域合作交流
菏泽所处的四省交接地区同属黄淮平原,这里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文化底蕴都很相近,可谓是具有“地相接、水相连、人相亲”的天然联系,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文化上历来都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民间和官方交流与合作协作(见表3.4)。
表3.4 苏鲁豫皖交接处各市主要协作形式
协作形式 参加城市 宗 旨 江苏徐州、宿迁、连云港、打破地区界限,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作苏鲁豫皖四省淮安;山东济宁、日照、枣配合,遏制传销蔓延,维护四省交界地区经周边地区打击庄、菏泽、临沂;安徽淮北、济社会秩序。 传销协作机制 宿州;河南商丘等12市 开展电化教育交流和研究,探索新时期电化苏鲁豫皖接壤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加快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地区电教研究各市电化教育事业发展,推进苏鲁豫皖接壤会 地区教育信息化进程,提高区域教育教学质量。 针对交界地区不同省份的人员联姻现象普苏鲁豫皖四省遍,加强沟通和协调,信息共享,共同解决交界地区人口交界地区人口计生工作面临的出生人口性和计划生育协别比偏高、人员流动频繁、生育政策衔接把作联席会议 关不严等重点、难点问题。 江苏省连云港、盐城、徐州、秉承交流、合作、发展的理念,为交流政协淮安、宿迁;山东省日照、工作提供了重要平台,同时又为加强区域合苏鲁豫皖接壤枣庄、济宁、临沂、莱芜、作搭建了桥梁和纽带。 地区21城市政菏泽、曲阜、泰安;河南省协工作联系会 开封、周口、商丘;安徽省阜阳、亳州、蚌埠、淮北、宿州21个城市 江苏连云港、徐州、扬州;相互沟通、交流经验和做法,共同提高价格苏鲁豫皖接壤山东临沂、菏泽;安徽淮北、管理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区价格对接会 淮南、蚌埠、淮南;河南周口、商丘、开封12个市 河南商丘、周口、开封;安加强区域协作与交流,旅游资源共享、客源鲁苏豫皖旅游徽亳州;山东菏泽;江苏徐互送、景区互推,进一步推动苏鲁豫皖旅游区域协作 州等城市 业发展。 资料来源:根据网页相关资料整理
28
江苏省连云港、徐州;山东省济宁、日照、枣庄、临沂、菏泽;河南商丘、开封;安徽省蚌埠、阜阳、淮北、宿州等13地市 安徽淮北;河南商丘;江苏徐州;山东菏泽、济宁等12个市
(2)省内和省际经济区
在苏鲁豫皖交界地带处于我国南北经济发达地区的中间地带,是经济发展的“谷地”, 在这个区域内聚集着这四个省的10余个地级市。由于行政边界的分割现象,区域经济发展各自为政,甚至有“以邻为壑”的恶性竞争现象出现,严重影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区域整体经济效益。但由于地缘接近和现实、历史上的地域联系,交接地带具有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优越条件,区域经济合作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见表3.5)。
表3.5 省内与省际区域合作
苏北 徐州都市圈 江苏省徐州、连云港、宿迁;安徽省宿州、淮北市;山东省枣庄,滕州,济宁市微山县;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其区域构成以江苏省境内为主体,徐州为中心城市 包括日照、临沂、枣庄、济宁、菏泽5市,济宁都市圈为中心 包括亳州、宿州、阜阳、淮南、淮北和蚌埠 包括驻马店、商丘、周口和信阳4市 1986年3月成立,由跨苏鲁豫皖四省的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 菏泽、济宁、临沂、枣庄、日照、泰安、莱芜、淮北、宿州、阜阳、蚌埠、亳州、开封、商丘、周口 20个成员市 1985年9月成立,包括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区域的长治市、晋城市、邢台市、邯郸市、临清市、菏泽市、聊城市、安阳市、济源市、焦作市、新乡市、鹤壁市、濮阳市13市 于2010年由豫鄂皖晋鲁冀6省25市组成的经济区域,包含河南省的郑州市、洛阳市、开封市、商丘市、三门峡市、焦作市、济源市、安阳市、濮阳市、鹤壁市、新乡市、平顶山市、许昌市、漯河市、周口市、驻马店市、南阳市、信阳市;湖北省的襄阳市、十堰市;安徽省的亳州市、阜阳市;山西省的晋城市、运城市、长治市;山东省的菏泽市;河北省的邯郸市等 1997年成立,涉及7个省17市,包括广东东莞市、惠州市、河源市,江西赣州市、吉安市、九江市,湖北黄冈市、麻城市,安徽阜阳市、亳州市,河南商丘市、濮阳市,山东菏泽市、聊城市,河北衡水市、任丘市、霸州市 2010年由商丘市提出的,涵盖商丘、亳州、淮北、宿州、菏泽、济宁、徐州七市 省内区域鲁南 鲁南城市群 规划 皖北 皖北城市群 豫东 黄淮经济区 淮海经济区 中原经济区 跨省区域大中原经济区 协作 大京九经济 协作带 “金边七市” 经济协作区 资料来源:根据网络相关规划资料整理
29
3.3 发展条件评述
3.3.1 优势与机遇
菏泽属于平原地开阔地带,大量未开发优质土地为未来城市拓展和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空间保证;优越的地理、经济区位,便利的对外联系交通条件以及城镇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为城镇的发育和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环境;扎实的农业发展基础,丰富的农业资源为农、畜产品加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原料,为城镇发展提供原始积累;富余劳动力较多,有利于向城镇化、工业化建设提供大量的劳动力,为就地将劳动转化为物质财富创造有利的条件;菏泽是劳动力输出的重要地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外出,每年带来大量的现金收益,引进先进的技术、理念,为城镇发展带来资金,回流农民工创业也带来了城镇民营经济的繁荣;劳动力成本低廉,非常适合那些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企业发展,增加了承接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机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潜能将逐渐释放,发展潜力大;突破菏泽战略的实施、鲁南经济带发展规划为菏泽城镇的发展带来了难得战略机遇;省内、省际区域的合作渐兴,易于创造“经济奇迹”。区域内的各级城镇紧密联系、协调发展,可以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整体效益。
3.3.2 劣势与挑战
经济基础差且总量偏小,在这样一个低水平基础上发展经济,会面临着诸多的困难;鉴于人均GDP 水平与一个地区的城市化率之间有着正相关关系,菏泽人均GDP偏低的现实,以致城镇化率也较低;第一产业比重较大且以传统农业为主,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程度不高,限制了城镇经济的发展,以致城镇化发展动力不足。工业以内向型为主,竞争力不强,吸引外资能力有限,以致工业化对城镇化的拉动明显不足。第三产业比例较低,服务业以传统型为主,生产性服务业不强,在区域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低层次的产业结构和较低的产业附加价值,各城镇较高产业趋同度,造成产业效益低下、资金积累较少,无力向城镇建设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撑,影响城镇功能的加强;人口稠密,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2/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大,加上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全省和全国水平,从而抵消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速度;城乡收入差距不是很大,说明城镇经济不发达;人口、城镇在平原上分散布局,在城镇化不断提高的发展趋势下,面临耕地与城镇用地之间的矛盾,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耕地后备资源消耗殆尽,威胁粮食生产安全;由于二三产业提供的本地岗位有限和在发展机会、收入水平、子女教育、福利保障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的差距,造成大量人才外流,人才不足直接影响包括城镇建设在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思
30
想观念保守,直接导致市场意识不强,特别是在城镇建设中普遍存在着理念不新,机制不活,手段不多等诸多问题;苏鲁豫皖交界地带多是各省经济的边缘区域,受行政区边缘经济现象影响,不能充分发挥“毗邻效应”,让资金、技术、人才外溢使菏泽获益;在产业转移接受和招商引资方面面临着“多面夹击”的严峻挑战,与苏北、皖北、豫东甚至同处鲁南的其他城市容易陷入激烈竞争和博弈中甚至恶性竞争。
31
4 菏泽市城镇化发展的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加快发展,菏泽城镇化虽然也快速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呈现出城镇化进展迟缓,水平偏低、质量有待提高、区域中心城市规模小,集聚力带动力不足、城镇体系不完善、小城镇类型单一,缺乏特色产业支撑等现状问题。
4.1 城镇化整体水平偏低,县域城镇化水平差异不明显
菏泽市城镇化起步比较晚,一直以来都是山东城镇化水平发展的低洼地区,与半岛地区相比,城镇化水平差距较大。从图4.1不难看出,菏泽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是相对低的,和全省以及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和全省十多个百分点,菏泽市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任务还相当艰巨。2009年菏泽城镇化率虽然达到30.89%,比2004年有了长足进步,但仍低于全国15.7个百分点,低于全省17.4个百分点,与国际上公认标准(70%)更是相差39.11个百分点。菏泽市城镇化率刚超过30%,人均GDP也超过1000美元,根据“纳瑟姆” 的S型曲线来看,菏泽城镇化进程将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城镇化率每年提高的幅度较大(一般可达1.5个百分点);从城镇化发展阶段看,刚迈入城镇化第二阶段的前期,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城市的发展相对滞后;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来看,菏泽人口城镇化速度较快。2000年城镇人口为125.47万人,2009年上升到184.06万人,平均每年增加5.9万人。由于菏泽人口规模大,自然增长率长期居高不下,特别是农村人口众多,非农人口所占比重(户籍人口统计)长期维持在低水平,年均增长仅0.5%左右,且增速不稳定(见表4.1),导致依靠自身能力推动的自下而上的城镇化动力不足,严重影响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非农人口比重与真实的城镇化水平差距较大(图4.2),主要原因是菏泽是个劳动力十分富余的地区,每年有相当多的人口(初步估算约15%)长期在外流动务工,可谓是实现了“异地城镇化”,就不应该计入本地的人口基数内。
32
50454035302520200420052006200720082009年份%菏泽山东全国
图4.1 菏泽、山东与全国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比较
来源:根据全国、山东省和菏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2009)相关数据
表4.1 菏泽市城镇人口增长情况
年份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乡村人口 城镇人口(万人) (万人) 755.38 745.38 736.79 732.3 725 725.08 725.08 732.31 725.26 723.47
184.06 180.31 177.41 172.9 161 155.61 149.39 132.14 131.49 125.47
城镇人口城镇人口
总人口 城镇人口
增长规模增长率
(万人) 比重(%)
(万人) (%) 939.44
925.69 914.2 905.2 886 880.69 874.47 864.45 856.75 848.94
19.59% 19.47% 19.40% 19.10% 18.17% 17.67% 17.08% 15.28% 15.34% 14.78%
10 8.59 4.49 7.3 -0.08 0 -7.23 7.05 1.79 ——
1.34 1.16 0.61 1.01 -0.01 0 -0.99 0.97 0.25 ——
来源:山东统计年鉴2001-2010
注:表中数据为户籍人口数
图4.3显示的是2009年菏泽各区县的城镇化率情况,除了牡丹区因市政府驻地城镇化率较高外,其余各县城镇化率均在30%左右,地域差别不明显。可见,菏泽市县域经济和城镇发展水平比较均衡,区域差异不大,都处于低水平徘徊阶段,在研究中可以当做整体一起考虑。这与各县均属于平原农业县的基础背景有关,由于农业生产劳动力密集,加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向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转移,乡村居住人口和外出就业人口偏多。此外,第三产业就业潜力有限、非农从业人员及其家庭逐步从乡村向城镇转移的过程尚未完成,从而导致了县域城镇人口比重偏低。
33
35302520151050%城镇化率非农人口比重200420052006200720082009年份
图4.2 非农人口比重与真实城镇化水平差距
城镇化率%353530.8931.232.831302520151050菏泽市牡丹区定陶鄄城郓城302829.730.227.33城镇巨野成武曹县单县东明
图4.3 菏泽各区县城镇化率
来源:2009年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
4.2 城镇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城镇化质量不高
近年来,各城镇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城镇服务功能有了明显提升。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差历史欠账太多,各城镇缺乏对道路、供排水、供气、绿化、垃圾处理、文化科技教育设施等城镇基础设施必要投入,导致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相对落后,城镇服务功能不完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较弱。基础设施的落后导致城镇功能的发挥,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向城镇集聚力不强,城镇化进程缓慢。比如新生代农民工对大城市期望较高,即使收入相当,也愿意外出务工。从表4.2可以看出,反映城镇建设水平的基础设施与环境水平主要指标中,除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高于山东省平均水平外,其他城镇设施与环境指标普遍低于山东水平,其中人均拥有道路面积、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排水管道密度和山东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
34
多数城镇存在城镇化质量不高的现象。特别是小城镇非农产业不发达、服务功能不齐全,许多低层次城镇与一般乡村聚落相似,大多数住在镇上的居民,其生活条件和面临的问题实际上接近农村。对城镇规划工作不够重视,城镇建设缺乏地方特点,且建筑风格单调、面貌单一,甚至出现“克隆”和“复制”现象,严重影响城镇景观,降低了整个城镇的品位。位于交通干线沿线的城镇出现了“沿路建镇、十里长街”的现象,每逢农历定期集市日子,周边各村农民大量涌进赶集和沿街摆摊,人流、物流短时间内大量集中,堪比大城市交通堵塞,有时甚至需要二三个小时才可以走出长街,严重影响了道路交通。比如什集镇①的沿街集市就是典型代表(见图4.4)。乡镇建设凌乱,出现了许多“乱搭”、“乱建”现象和“脏、乱、差”状况,影响城镇面貌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城镇用地结构失衡,居住、市场、工业用地等布局形态混乱。城镇人口容量小,城镇居民住宅条件差,房地产综合开发刚刚起步,小城镇新型社区化建设刚开始破题,城乡一体化进程缓慢。
图4.4 什集镇沿路集市图
来源:根据什集镇卫星截图绘制 ① 什集镇位于鄄城菏泽交界处,省级临商公路纵贯镇境,是省政府确定的中心镇。辖21个行政村,105个自
然村,6.1万人,总面积76.4平方公里。
35
表4.2 2009年菏泽城镇基础设施与环境水平
城镇公共设施
人均日生活用水量(升) 用水普及率(%) 用气普及率(%)
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平方米) 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标台)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排水管道密度(公里/平方公里)
菏泽
125.18 94.75 99.16 12.77 4.08 10.12 40.30 77.01 86.24 0.83
山东
129.91 99.47 99.17 20.94 10.84 15.09 41.18 85 80 1.94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9
4.3 城镇规模偏小,城镇体系不完善
城市发展有一个重要的“磁石效应”规律:往往是越大的城市,吸附资源和人才的能力就越强,就像越大的磁铁磁性越强一样。比如城市人口达到100万以上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强磁场”,强烈地吸附城市以外的人口和资源。菏泽中心城区2009年底人口只有71万人,对整个市域的集聚力、吸引力有限,起不到以点带面的龙头作用。县城作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规模都在20万人以下。城镇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商贸流通中心,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本应进一步加强,但由于小城镇建设严重滞后,驻地规模普遍偏小、经济实力弱,难以起到区域中心的带动作用。
参照人口、行政建置、经济发达程度等基本指标,菏泽市城镇规模等级可分为市区、县城、中心镇、一般乡镇四级。菏泽市域共有城镇148个,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中心镇、一般乡镇之比为1:0:8:24:115,可见菏泽是以小城镇为主的城镇规模体系结构,存在着城镇“断层”,没有形成“金字塔”式的城镇体系框架,可以说目前是一种不够稳固的城镇空间结构体系(见表4.3,图4.5)。菏泽中心城规模偏小(只有10个街道),对整个市域的辐射和带动能力较弱;城市首位度为2.5左右①,显然缺乏20-50万人的中等城市或县级市;小城市数量偏少且规模小(2010年刚从镇改街道,除单县有4个街道外,其余7个县城各有2个街道);
① 城市首位度为菏泽市域范围内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数量之比,即菏泽中心城区人口/曹县县城人口,采用2008年数据计算所得。
36
中心镇基础设施差,综合承载能力有限,中心集聚作用弱。国家级重点镇只有曹县庄寨镇和单县黄岗镇,明显偏少;小城镇数量多、分布广、规模小(多数镇区建成区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人口规模不足1万人)呈点状分布在平原上,大部分小城镇仅体现在本区域行政中心的层次上,功能差,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呈现出明显“小城镇、大农村”并存的二元结构特征。目前初步形成了以菏泽市区为核心,以巨野、曹县、郓城、东明、单县、鄄城、成武为二级城市,以“米”字形高速交通干线为发展轴,以中心镇为支点,以一般乡镇驻地为基础的多层次城镇空间结构布局①。
表4.3 菏泽市域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分布
序列 Ⅰ 等级 市区 县城 中心镇 规 模 大城市 (50-100万人) 小城市 (20万人以下) 建制镇 (2万人 以上) 数量 名 称 1 菏泽市中心城区(牡丹区) 东明县城、曹县县城、定陶县城、单县县城、 成武县城、巨野县城、郓城县城、鄄城县城 沙土镇、吴店镇、王浩屯镇、红船镇、什集镇、黄安镇、杨庄集镇、侯咽集镇、大义镇、龙堌镇、天宫庙镇、汶上集镇、大田集镇、黄岗镇、终兴镇、郭村镇、陈集镇、冉堌镇、张湾镇、庄寨镇、青堌集镇、普连集镇、东明集镇、刘楼镇 黄堽镇、都司镇、高庄镇、小留镇、李村镇、马岭岗镇、安兴镇、大黄集镇、吕陵镇、胡集镇、皇镇乡、桃源集镇、韩集镇、砖庙镇、古营集镇、位湾镇、侯集回族镇、苏集镇、孙老家镇、阎店楼镇、梁堤头镇、安蔡楼镇、邵庄镇、王集镇、青岗集镇、郑庄镇、常乐集乡、倪集乡、楼庄乡、大集乡、朱洪庙乡、仵楼乡、高韦庄镇、徐寨镇、蔡堂镇、朱集镇、李新庄镇、浮岗镇、莱河镇、时楼镇、杨楼镇、张集镇、龙王庙镇、谢集镇、李田楼镇、高老家乡、曹庄乡、南鲁集镇、伯乐集镇、苟村集镇、白浮图镇、孙寺镇、九女集镇、党集镇、张楼镇、柳林镇、章缝镇、大谢集镇、独山镇、麒麟镇、核桃园镇、田庄镇、太平镇、万丰镇、陶庙镇、董官屯镇、田桥镇、营里镇、武安镇、郭屯镇、丁里长镇、玉皇庙镇、程屯镇、随官屯镇、张营镇、潘渡镇、双桥镇、南赵楼镇、黄堆集镇、唐庙乡、黄集乡、李集乡、张集乡、水堡乡、陈坡乡、旧城镇、阎什镇、箕山镇、李进士堂镇、董口镇、临濮镇、彭楼镇、凤凰镇、郑营镇、左营乡、大埝乡、引马乡、富春乡、黄店镇、孟海镇、马集镇、仿山镇、半堤镇、南王店乡、杜堂乡、陆圈镇、马头镇、三春集镇、大屯镇、武胜桥镇、菜园集乡、小井乡、沙窝乡、长兴集乡、焦园乡 Ⅱ 8 Ⅲ 24 Ⅳ 一般乡镇 乡 镇 (2万人 以下) 115 注:1.根据2010年最新行政区划菏泽中心城区包括东城街道、西城街道、南城街道、北城街道、牡丹街道、丹阳街道、岳程街道、佃户屯街道、何楼街道、万福街道;曹县县城包括城关街道、磐石街道;单县县城包括北城街道、南城街道、园艺街道、东城街道;成武县城包括文亭街道、永昌街道;巨野县城包括凤凰街道、永丰街道;郓城县城包括郓州街道、唐塔街道;鄄城县城包括陈王街道、古泉街道;定陶县城包括天中街道、滨河街道;东明县城包括城关街道、渔沃街道。来源:行政区划网 http://www.xzqh.org/html/
2.根据《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决定》(鲁发〔1999〕18号)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全省中心镇名单的通知》(鲁政字〔2000〕62号)精神,截止2010年,山东省确定252个省级中心镇,其中菏泽市有24个。
3.由于统计资料局限性,菏泽中心城区、各县城按2008年末城区人口数
① 见《菏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
37
图4.5 菏泽城镇体系图
来源:根据相关资料自绘
4.4 小城镇职能单一,缺乏产业支撑
菏泽的城镇全部属于平原城镇,大部分城镇沿国道、省道、高速、铁路等交通干线分布,具有明显的交通指向性(见图4.5)。大多数小城镇经济实力较弱,城镇功能呈现出强烈的为农业服务的类型特点,职能单一,整体功能先天不足。大多数建制镇均为一定区域内行政、商贸、服务中心和乡镇企业基地,属综合型城镇,少数属能源工业型、旅游商贸型、工业商贸型城镇。一般乡镇数量多、分布广且服务
38
范围小,由基层政府驻地发展而来,主要服务于本行政区的小手工业和集市贸易,以及教育、金融、邮电等公用设施。有的仍体现在农村居民点的层次上,仅具有农村集镇功能,满足当地居民生活和初级产品流通。
城镇化主要是有产业推动的,城镇靠产业建设,城镇靠产业发展。全市大部分建制镇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不足以刺激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和促进生产要素向城镇的有效积聚。表现为农业结构单一、农产品加工层次与附加值低;二、三产业集中度不够,镇区吸引力、集聚力不足;小城镇的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发展水平明显低于中心城区,大部分城镇资源整合能力都还有待提高。城镇产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小、链条短、产业配套能力差、层次低的状况,具有比较优势和地区特色的产业少,能形成产业集群和规模经济效益的更少。菏泽市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镇逐渐发育。目前,郓城县纺织产业集群成为第一批20个省级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之一,如表4.4所示,初步形成了5个乡镇为代表的“一镇一业”、“一镇一品”的特色产业集群镇。但多数建制镇的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产业关联度低。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企业分散在乡镇或村所在地,有的分布在交通方便的道路沿线,形成“马路经济带”,分散的无布局法发挥集聚经济效应,造成城镇规模偏小和集聚力不足。由于不能有效吸引外围村庄要素向城镇集聚,在城镇化进程中不足于发挥主体带动作用,难以完成由传统农村向现代城镇社区的转变。
表4.4 菏泽市特色产业镇情况
乡 镇
牡丹区沙土镇 成武县大田集镇 牡丹区北城街办 定陶县定陶镇 郓城县黄安镇
特色产业
食品加工业 大蒜种植加工 商贸物流 纯棉家纺 家具板材加工
资料来源:根据中小企业山东网-特色产业镇整理 http://www.smesd.gov.cn/ 注:十一五期间,山东省分三批命名了140个特色产业镇,菏泽市仅有5个
39
5 从3D视角剖析菏泽城镇化问题的原因
密度、距离和分割(Density, Distance and Division简称3D)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回避的现象①。《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从密度、距离和分割三个基本特征的角度阐述城镇化进程中重新塑造经济地理面临的关键性挑战,通过大量案例指出高密度、近距离和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源泉。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概念框架和分析框架。从4.1的分析可知,目前菏泽城镇化水平较低,与全省和全国差距较大;区域内部各县城镇化水平比较均衡。这与菏泽市的整体环境密切相关,菏泽地处欠发达平原农区,在均质的平原上,各地没有相对的比较优势,只能以行政力量为主促进人口、要素聚集力量薄弱。同时距离经济发达地区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远,以及各地诸侯经济乱象丛生的分割和城乡之间的制度壁垒等等,这些是菏泽城镇化进程中面临3D特征的困扰。
5.1 “密度”解析
5.1.1 基本含义②
密度是指每单位土地面积上经济活动的强度或地理密度。密度是发展第一位地理特征,它反映了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程度。通常来说,较高的密度(尤其是较高的城镇化水平)是同较高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相关的。也就是说,某个地区的密度越高,那里的生产率、实际工资和生活水平也就越高。这是因为较高的密度能够更好地利用集聚经济效应带来的生产优势。往往是经济越集中的地方,选择和机遇也就越丰富,这就是地方优势,所以靠近经济密度(城市)是一条脱贫途径。世界没有平衡的增长,经济日益繁荣,经济活动也就日趋集中到城镇,所以集聚经济在空间尺度上的表现为城镇密度高,农村地区则低许多。城镇反映了对密度的需求,移居城镇的人口日益增加,这些地区的经济密度随之提高,由于循环因果关系,城镇人口越来越多、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密度与人类地理关系密切,一般用人口密度和就业密度来呈现,也可用每平方公里的经济产出或国内生产总值来表示经济的聚集程度。
密度反映了经济活动中集聚效应与规模经济的重要性。由于城镇的人口稠密、
① 陈闻君.3 D概念对新疆城市化发展模式的政策启示[J].开发研究,2009 (3):134-137.
② 世界银行著,胡光宇译.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R].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48-72.
40
企业集中,产生大量就业机会,就业的高密度有利于面对面的沟通,提高效率,减少交通、交易成本,而面对面的交往是知识、技术创新和推广的必要前提。此外分享熟练劳动力、生产专业化、规模报酬递增和知识的外溢效应以及各类公用基础设施服务都可大量节约生产成本,所以应当首先发展城镇,然后通过城镇辐射带动农村发展的城镇化进程,让更多的农民进城分享集聚经济效益。世界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历史均表明,经济和人口向城市集聚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5.1.2 低密度:集聚力量薄弱 (1)集聚程度不够
从4.3的分析可知,菏泽市域没有设市的城市,中心城区、县城以及建制乡镇总共148个。城镇散布在平原上,城镇密度为11.36个/千平方公里,低于同期山东省的14.05个/千平方公里水平。从全市人口密度来看,人口密度比较高。城市人口密度1981人/平方公里,高于全省的1415人/平方公里,这与较高的人口数量、出生率和生育观念有关,而人口密度不能代表经济密度也不能反映集聚的真实水平。2009年菏泽以全省7.8%的面积和9.9%的人口,却仅贡献了全省2.8%的地区生产总值和2.8%的地方财政收入,经济产值占全省比重与人口与面积所占比重明显不相称
①
。可见,菏泽的密度特征体现出一对特殊的矛盾:人口密度高而经济密度低。此
外,评价密度的指标还有就业密度即就业人口/所在区域面积(表示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资本密度一般用每平方公里的GDP数表示、人均GDP以及劳动生产率(单位员工GDP)等。
故引进赫芬代尔系数(H)来量化给定区域的人口、经济的地理空间集聚程度②。它用各区域单元某项指标占上一层级区域该指标总规模的比重平方和来计算。
公式
H = 公式5.1
i12(Xi/X)n其中,Xi是第i个区域组成单元某项指标规模,X是上一级区域该项指标总规模,n为组成单元数量。如果所有活动都集中在一个区域,H=1;如果活动平均分布在各个区域,H=1/n由于人口、经济地理空间分布不均衡性,该指数在1/ n到1之间变动。H值越大,表明活动的空间分布越集中;反之,H值越小,表明活动的空间分布越分散。
根据上述指标的涵义及计算原理,选用GDP、人口等数据为依据,来衡量菏泽城镇的集聚水平,相关计算结果如图5.1所示 。数据来源主要是《山东统计年鉴2010》。
① 根据《山东省统计年鉴2010》中菏泽市和全省数据计算所得
② 林坚,刘相汝等.不平衡增长中寻求和谐发展—论河南省国土空间战略思路[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0).
41
菏泽山东00.20.40.60.81人口GDP
图5.1 菏泽市集聚情况
从图5.1可以看出,菏泽市的人口、经济H值比较小,和同期山东省水平差距也比较大,可以得出菏泽市人口和经济的集聚程度比较低,集聚核心还未形成。其原因是因为菏泽经济集聚程度低(即低密度),布局的分散性严重制约了交易效率的提升。相关研究证实,城市只有在人口、经济等要素的密度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充分发挥集聚和规模效应,使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向城镇聚集。山东省主要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半岛地区,GDP总量占据山东生产总值的2/3左右,所以经济越发达,集聚程度越高。而菏泽整体经济呈现低水平均衡状态,造成人口、经济不能有效集聚,加上各地条件均质,那么人口和经济活动就均衡分布在市域范围,影响城镇化的进程和质量。
(2)集聚力量薄弱
区域增长极理论认为,增长极是相关区域的人口、产业聚集地,其增长将引起周围地区的增长。城市是区域的核心,中心城市对区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菏泽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实力较弱、核心地位不突出,作为增长极的辐射和带动能力不足①。通过横向比较,就可以发现菏泽城市实力明显的缺陷。2010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8》依据经济、人民生活水平、环境、教育、科技、政府行政能力等指标对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排名, 山东的综合竞争力排在全国第5名,全省有13个地市排在100名之内,而菏泽市综合竞争力排在山东省末位,在全国也排在203名。这与山东整体水平以及其它地级市相比竞争力差距很大,说明以菏泽为中心的产业集群、规模效应、人口集聚、资本集聚等城市功能未能有效实现,难以集聚到更多的要素资源。
集聚理论认为最高的经济效益是通过最大限度的空间集中而获得,规模越小对
① 邵士官.鲁南经济带“城市走廊”战略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
42
外交易机会越少、成本越高①。菏泽市所属8个县全部是山东省公布的30个欠发达县之一,占全省欠发达县总数的1/4强。县域经济总量小、工业基础弱、财政收入低、民营经济不发达,造成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的极化效应薄弱,难以发挥城乡载体的作用,限制城镇化向纵深方向发展。另外县城经济联系不够密切,分工互补关系尚没有建立起来,横向联系薄弱,经济效率较低。菏泽的乡镇企业基本上是“离土不离乡”的“满天星”模式,造成“遍地开花”式的分散布局,影响了规模效益的形成,造成小城镇的集聚能力非常有限。因而,生产要素流通不畅,信息传递不便,资金、技术、人力都无法获得最大限度的集中。
(3)智力密度低
人才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菏泽许多人才流向东部沿海地区,而刚毕业大学生特别是中、高端人才则很少流进菏泽。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和资源向效率更高的地区流动和转移,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菏泽由于市场化程度低,文化素质较高的劳动力等“智力外流”是一种财富流失的表现,不利于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引进。每年有大量的菏泽籍大学毕业生,还有许多在外地做出成就的高科技人才。由于菏泽本地的合适就业岗位有限,导致人才聚集力量很弱,这样菏泽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得不外出工作,服务外地。可见菏泽不是缺乏人才,缺的是保持人才的集聚能力。由于人才的低密度,相互交流、学习和激励的机会少,频率低,不利于知识的更新换代和创新,也不利于人才的成长与代际传递。即使一个优秀人才进入菏泽,也可能会因为缺少机会和缺乏学习压力而退化或流失。
5.2 “距离”解析
5.2.1 基本含义②
距离是指商品、服务、劳务、资本、信息和观念穿越空间的难易程度。由此落后地区应重新定义为相对于经济聚集区的偏远地区,这不单指空间距离,更重要的是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和制度障碍造成的经济距离。距离与自然地理关系密切,但由于交通基础设施的位置和质量(铁路以及各等级公路)、运输的可得性可以极大地影响两个地区的经济距离。对商品服务贸易而言,接近世界市场的距离包括时间成本和货币成本。对劳务流动而言,距离包括离开熟悉地方的“心理成本”。
距离指的是到达经济密度高的区域所耗费的成本(尤其是城镇密集地区)。包
① 郑弘毅.农村城市化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14页.
② 世界银行著,胡光宇译.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R].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73-95.
43
括农村劳动力迁移或往返城市区域的成本,将产品从不发达地区运往经济集聚区市场的运输成本,以及农村居民获得高密度地区服务的成本(如医疗和高等教育服务只有在密度较高区域才能提供)。要缩短落后区域与经济密集区域的距离,应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减少运输成本,促进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
5.2.2 远距离:提高了运输成本,迟滞了要素流动 (1)远离经济核心区,减弱了经济中心的辐射带动力
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处既是国家区域发展政策的边缘地区,在各省内部同样是政策的边缘地区,两者互为表里,使得这些地区面临着双重边缘化的困境。而菏泽正位于四省经济的边缘地带,不在各省经济中心的辐射带动范围内,在缺乏强有力的外部推力的情况下,实际上形成了“经济空洞”。根据某地受经济核心的影响大小与这两者间的距离相关,这种影响如图5.2所示,可见,辐射带动力与距离成反向关系。采用断裂点法的相关研究证明①,中心城市、城市群的辐射范围最大在350公里左右,200公里以内是辐射带动能力的主要影响区域。从表5.1可见,菏泽市距离省会城市郑州、济南最近,也在200公里以外。就是省内的主要港口城市青岛也在600公里以上,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核心区更相去甚远。菏泽远离经济核心区的远距离特征减弱了经济中心对其的辐射带动影响,并由此形成的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造成了菏泽的经济、社会发展、形象地位和思想观念的边缘化。
从地理空间、历史渊源、文化联系方面,选取菏泽周边200公里范围的主要城市(见图1.2)进行比较分析,从其综合城市竞争力方面考察可以分成三个层次(见表5.2):第一层次区域经济中心城市济南、青岛和郑州,菏泽距离济南和郑州距离差不多,可以说处于两者辐射范围的边缘重合区域;第二层次区域次中心,济宁是鲁南经济带的中心城市,新乡是豫北的中心城市和徐州是苏北的中心城市,他们的辐射带动力量有限,由于省界的分割一般很难超出省级行政范围,对菏泽影响有限;第三层次与菏泽经济特征类似的苏鲁豫皖边界的城市,包括商丘、濮阳、开封、聊城、淮北、亳州、宿州。它们是全国重要的农业产区,也是5000万左右的人口居住的人口密集区,然而邻近均没有中心强度较大的中心城市,四省的中心城市对其经济辐射能力相对较弱。各个城市由于地处省际边缘区、远离市场、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不足、观念落后等因素,相互之间发展比较封闭,对菏泽的带动影响微乎其微,甚至在产业转移等方面形成竞争关系。
① 赵玉杰.山东省城市化发展区域差异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4).
44
图5.2 经济区域中心的空间扩散图 表5.1 菏泽到各经济核心区的距离
经济密集区 中心城市 铁路(公里) 公路(公里)
半岛城市群 济南 295 242
青岛 688 634
京津冀城市圈 北京 582 682
天津 577 607
中原 城市群 郑州 298 225
长三角 上海 951 930
苏州 867 941
珠三角 广州 1703 1980
深圳 1805 2023
注:铁路距离为一般铁路里程数,公路距离为国道里程数 来源:根据网上资料整理计算
表5.2 菏泽周边主要城市经济实力比较
城市 济南 郑州 徐州 济宁 新乡 菏泽 聊城 开封 濮阳 商丘 淮北 宿州 亳州 总人口 (万人) 603.99 719.61 946.86 822.75 589.57 925.69 584.91 518.48 396.24 901.11 215.78 626.06 588.77 非农业人GDP 口(万人) (万元) 431.20 301.77 336.65 256.12 163.71 180.31 208.19 98.36 74.17 166.53 93.23 82.27 65.06 30174243 30039925 20073600 21221600 9494928 8217900 12526700 6893747 6572798 9313905 3490900 5111031 4042200 人均 GDP (元) 45724 40616 21367 26721 17217 10050 22556 14713 18803 12092 17029 8982 7918 三次产业比 5.08:44.10:50.10 3.15:55.24:41.60 10.46:52.89:36.64 12.10:55.77:32.13 13.77:54.89:31.33 23.79:50.52:25.69 14.93:58.99:26.08 22.29:45.32:32.39 13.82:66.51:19.66 27.34:44.67:27.99 9.94:59.90:30.16 30.01:33.10:36.89 29.45:30.32:40.23 市区建成 区面积 (平方公里) 326 329 187 88 95 60 63 89 36 59 63 46 32 国内综合竞争力排名 27 41 58 74 88 203 160 171 148 251 213 289 258 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9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8
45
(2)物流成本高,不利于对外贸易
全球化进程符合世界发展潮流已成不可逆转之势,在全球化时代为防止有被日益边缘化的倾向,远离世界市场的地区必须参与到全球贸易体系之中。在世界贸易中,远洋轮船运输是主要的方式,沿海地区的城市直接连接国际航线,意味着更接近世界市场,而内陆地区的城市则远离世界市场。菏泽地处内陆,距港口远,为了参与全球化从而获得全球化带来的利益,必须首先接近空港和港口,这就加大了要素的流动成本,客观上迟滞了生产要素的流动。
距离是构成交通阻力的主要因素。根据交易费用与距离的关系,这使菏泽的人员、商品、信息与人口和经济中心交流的机会少,交流的货币成本和时间成本高。菏泽的生产企业主要生产劳动力密集型的产品,其单位重量或体积的价值低,造成物流成本是除原材料成本之外最大的成本支出。在这样的区域发展对外贸易或出口加工型项目是不利的,原材料和产品因陆路运输距离延长而增加的运输成本大大降低了低成本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菏泽处在内陆,主要的对外联系方式是公路和铁路,陆路运输的较高成本无形中增加了到经济中心的经济距离。距离菏泽最近的港口是日照港,公路和铁路里程分别是446公里和455公里,时间在4小时左右,青岛港则在600多公里之外,远距离的运输形成比较高的物流成本。不过近年来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巨大投资,高速公路的修建也减少了菏泽通往沿海区域及国际市场高密度区域的经济距离。
此外,菏泽交通不畅,没有形成完善的交通网络。区域内部的道路质量和长度(如公路密度)也影响区域对外联系的便利性。
(3)劳动力迁移的高成本,减少了迁移城镇的意向
菏泽剩余劳动力资源丰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实现形式是外出务工。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的农民工,外出首先考虑的是收入更高、就业机会更多、待遇相对较好的特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其次依次是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镇。从理论上讲,人口的迁移总是向沿海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迁入,迁入量的大小和城市级别和城市经济相关,在没有其它因素制约的前提下,城市越大迁入量也应该越大。因此沿海发达区域的大中城市是菏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图5.3)。剩余劳动力向大城市流动意向偏强的趋势完全符合农民的实际需求,他们的目的是得到更高的经济收入和更优越的生活劳动环境。因为沿海特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有能力满足农民工的需求,同时,各种保障制度比较健全,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多,工作环境较好,劳动回报率较高。
46
沿海小城市 沿海大中城市 农村剩余劳动力 内陆大中城市 内陆小城市和镇
图5.3 菏泽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向
实际上,农民迁移大城市成本太高,风险过大。大多数老一代农民工进城直接目的是想获取更高的劳动价值,并将劳动剩余带回农村消费,或供子女上学或改建房屋或提供儿子结婚生子,而不是想留在城市成为城市人。另外,大多数劳动力素质低下,以小学和初中为主。而入城“门槛”越来越高,使大多数农民望而却步。可城镇化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农民身份转化过程,还有价值观念、生活居住方式的变化、人的文化教育素质、经济水平的提高等,农民不得不考虑这些现实问题。这就造成了常年生活在城市,却还保留农民身份的不完全城镇化的特性,致使异地城镇化的成本加大。
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可以节约大量社会成本,可是本地城镇又不能满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生活问题,他们只有远走大城市。明明距离本地的城镇比较近,却舍近求远去大城市寻求机会。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任劳任怨不同,有强烈的愿望贴近京沪穗广和沿海城市,因为繁华的大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距离现代文明社会更近。而对本地的似是而非的城镇生活方式进行不屑一顾,形成了越过本地城镇的城镇化过程,直接去经济发达大城市的跳跃城镇化,造成就地城镇化的进程缓慢。不过随着大城市房价的高涨和中小城市的户籍放松,许多在沿海大城市富裕起来的农民工,选择在大城市工作,把户籍落在中小城市,回到县城去买房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本地城镇化的发展。
47
就地城镇化的迁移过程也是顾虑重重,迁移得考虑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和心理成本。第一直接成本较高。一方面迁移城镇要重新购买商品房,而城市房价远高于乡村自建房的费用,对刚刚脱贫的农民来说,是非常昂贵的;另一方面原来的农村自建房处理比较困难,由于农村习惯于自己建房,农民很少去购买“二手房”,结果房屋要么以极低的价格出售,要么任由荒废,这对以房屋为主要财产的农民来说是非常大的损失。第二迁移的机会成本也非常高。一方面迁城后农民要放弃土地承包权,这就意味着放弃了祖辈都依赖土地生存保障的权益,而且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不见得比农村耕作的生活要好;另一方面迁城后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文明转变以及生活节奏由慢变快,很多人感觉不习惯。此外人际关系由原来的以亲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的紧密型转变为以业缘关系为主的松散型,这对于那些乡土观念、宗族观念及传统的生活习惯根深蒂固的农民来说,需要付出的心理成本更高。第三迁城以后生活成本急剧增加。农村的大部分消费品可以从自家的农田中获得,在城市样样都要花钱购买,所以生活性支出就显得更高。尤其是在夫妻一方工作的情况下,家庭有可能不堪重负。
5.3 “分割”解析
5.3.1 基本含义①
分割指国家或地区之间商品、资本、人员和知识流动的限制因素,简而言之,就是阻碍经济一体化有形和无形的障碍。分割与社会政治地理相关。国家之间是国界的分割,一国之内地区之间分割同样可能相当严重,省界的分割造成的地方保护主义、制度等边界厚度,限制了商品、资本、人口和观念的自由流动,使得市场一体化进展缓慢。经济和社会隔阂会给经济交往制造障碍,主要是指由于户籍制度带来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扭曲,因为户籍制度通常只给那些在本地登记的人提供住房、教育、食品和社会保障福利。
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分割致使经济距离增大,提高可进入性便成为区域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一,农村人口难以在城市扎根,没法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变,也无法享受城镇化的好处,阻碍了区域城镇化的进程;第二,城乡二元政策使乡村地区、落后地区成为城镇、先进地区的经济腹地,长期受城市泵吸效应的影响,生产要素难以体现真正的市场价格,进而影响整个区域的资源优化配置;第三,乡村不能同享城市、先进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农民在自身收入较低的情况下,要独自承担教育、
① 世界银行著,胡光宇译.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R].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96-124.
48
医疗、就业、养老等方面的全部费用,还单独应对重大疾病、自然灾害和失业等风险。
5.3.2 分割严重:区域封闭,产品和要素流动的省际边界及城乡限制 (1)区域封闭,思想观念落后
菏泽市地处古今黄河之间的三角地带内,交通系统外向联系不够顺畅。北有黄河的天然阻隔,目前只有东明的长东黄河大桥可常年通车,几个浮桥在洪水期时影响防洪要拆除,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黄河两岸的人员和经济交流。黄河故道沿线则是四省的交接区域,交接区域一向是“三不管”地带,基础设施落后,尤其是道路交通建设密度小、质量差,有的行政分割还导致断头路出现,严重影响了生产要素的正常流动。由于南四湖的阻隔向东联系也不够通畅。另外菏泽经济长时间的落后,致使菏泽在山东省“欠发达中的欠发达”的落后形象尽人皆知,有时连本地人自己也说“菏泽是没有希望了”的丧气话。区域形象对地区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菏泽区域形象的劣势已经影响到招商引资和经济的发展。
菏泽地处中原腹地,农业文化观念根深蒂固。古代是鲁国的属地,受儒家思想影响较重,一向重保守、重农轻商、尊传统和崇伦理。近代,由于交通闭塞,信息不畅,生产方式落后,菏泽人多安于现状,墨守陈规,缺乏开拓创新精神。这与沿海地区人们思想开拓进取,富有竞争意识的思维观念差距很大,陈旧的思想观念与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对抗,反过来制约着菏泽经济的发展。菏泽是欠发达的农业地区,乡土文化的传统影响很深,由此产生的落后小农文化心理和依附人格对城镇化产生强大的、内在的阻滞,许多人身上仍然表现出较低的文化素质,闭塞的精神生活、保守的生产观念、陈旧的生育观念、消极的依赖心理、排斥现代文明的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例如,农业时代的生育观念在菏泽延续,至今绝大多数农村家庭都是二胎,造成人口数量庞大;土地情结的依赖,农村人死亡之后选择土葬;菏泽人挣了钱,第一不是想着消费,第二不是去投资,首先是存进银行,可见其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菏泽人内心懒惰,很少主动思考尝试发展机会,以致在发展缓慢的圈子里徘徊。
(2)省际边界的市场分割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全国性统一市场逐渐形成,可是仍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以省际之间的市场壁垒最为严重,菏泽地处四省交界处可谓是市场边界的厚度极其厚重。在经济市场一体化的过程中,省际边界具有重要的影响①。因为在某一省的界限内,行政管理、经济政策具有空间的一致性,
① 徐现祥,李郇.市场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J].经济研究,2005(12).
49
省界就成为人为的空间分割边界,把全国市场分割成众多子市场。由于长期以来的行政分割,每个省区各自为政只考虑自身利益,常常为了追求政绩和短期利益,对当地企业实行地方保护主义,人为地分割市场边界。这样地域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被省区边界切断,干扰了生产要素的正常流通和市场自由竞争氛围的形成。省际市场分割的结果是商品不能自由流动,无法形成一个全国统一自由的市场。在面积上我国和欧盟差不多,可欧盟是高度一体化的市场,国界被淡化,我们则由于省与省之间的严重分割,省界就形成了各种壁垒,阻碍了商品和劳动要素的自由流动,国内一体化进程缓慢。例如由于各省市的严重地方保护主义,将产品在不同省市间运输转售,有时还不如出口海外。省际之间到处林立的收费站,导致农产品流通成本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二至三倍。我们感受最深的一个例子就是,一般本地生产的烟草和酒类最为常见,而外地的产品由于被限制就不容易买到,有时买到价格也比较高。
省际间的市场分割加大了不同省份城市间的实际距离,限制城市间的空间集聚效应。根据相关研究中国省与省之间的市场分割造成省际的“边界效应”,相当于增加相邻大小城市大约260km的实际距离①。苏鲁豫皖边界区的城市分工、合作和互动乏力,各自规划各自提出发展对策,对有限的资源进行空间分割,形不成大区域范围的规模优势。如山东的鲁南经济带和“突破菏泽”战略;江苏的以徐州都市圈为中心的苏北发展战略;安徽的沿淮城市群发展规划;河南的黄淮四市发展板块。由于各省之间缺乏足够的沟通途径和有效解决分歧的手段,各区域的产业发展政策和产业空间布局自成体系,缺乏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导致边界的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不明确,从而造成产业和产品的同构现象。这样各省间政府巨大投资非但没有获得良好收益反而成为地区之间恶性竞争和束缚区域整体发展的工具。
(3)城乡二元结构的分割
城乡分割首先表现在城乡间的收入差距。由于之前中国采取的是压低农产品价格以支持工业发展的政策,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造成城乡收入差距呈上升态势。菏泽城乡居民纯收入比为2.5:1,实际上的城乡收入差距比上述统计面上的数据还要大出不少。因为目前统计的城镇居民收入只包括可支配性收入,不包括城镇职工享有的公费医疗、教育补贴、养老待遇等各项收入,而这些待遇农民要么没有,要么数量与城市居民相比太低而可忽略不比。收入差距和保障程度差别决定了城乡消费差距。城市人的消费性支出远远大于农村人,农村购买力严重不足,市场萎缩严重。
① 许政,陈钊,陆铭.中国城市体系的“中心-外围模式”——地理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 世界经济.2010(07):144-160.
50
城乡居民财产差距更加明显,仅住房一项差距就达十倍或数十倍。
城乡分割还表现在各种制度上的差别。在社会福利、医疗和养老保障制度方面,城市人口享受国家提供的社会保障和各种公共基础设施,如医院、图书馆、剧院、公园等。而农民则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更难以享受到种种福利待遇,他们不得不挣钱储蓄防止意外和重大疾病,还要继续着养儿防老的传统。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无法自由迁移到城市,就是到城市打工一般从事的都是低报酬且城市居民不愿意从事的职业;农民工子女要想在城市就学,必须缴纳高额的借读费。农民定居城市的代价很大,要缴纳各种名目繁多的税费才可以落户。
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日益向城市集中,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和城市差距越来越大。现在菏泽大部分的高中都集中到县城里,接受教育的成本加大,很多农村孩子只是接受完义务教育就去打工。另外城市和农村的老师和医生的工资等待遇的差别,使农村留住人才越来越难。
在目前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可以说城镇化进程就像一把大筛子,把农村中有本事、符合城市条件的人筛选出来吸纳到城镇,同时把不符合城市落户条件的农民拒之大门之外。其结果是城市越来越繁荣,城里人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而留在农村的农民们将会更加贫困,改变其命运的希望将更加渺茫,从而导致城乡差距更加拉大。
51
6 菏泽市城镇化发展的战略对策
推进城镇化进程,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菏泽城镇化要快速发展,关键在于找到限制因素,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根据第四章的菏泽城镇化进程中3D特征分析,菏泽要加快城镇化进程同样应遵循经济地理的三大重要原则:提高密度、缩短距离、消除分割①。根据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某一区域所处的城镇化程度不同,挑战也不同,应采取不同维度的对策。菏泽城镇化水平还处于初级城镇化阶段,其政策的主要目标是推动密度的提高,利用集聚促进城镇经济发展。
6.1 提高密度:推进人口、经济活动进一步集中,实现规模经济
6.1.1 明确主体功能区,探索节约集约用地的新型城镇化模式
按照合理地、集约地利用土地的要求,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进一步明确空间主体功能。根据菏泽是农业产区的,要保障粮食安全的特点,按照“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要求,把空间划分为城镇重点开发区域、产业集聚区和粮食生产核心区域。城镇重点开发区域包括中心城区、县城以及24个中心镇,其主体功能以城镇化开发建设为主;产业集聚区包括10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以及各类乡镇工业园区,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其主体功能以工业化、集群化为主;粮食生产核心区包括各个基本农田基本保护区,目的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禁止城镇开发和分散式的乡村企业布局,以农业生产为主体功能。
城镇重点发展区域主要发展商贸、物流、旅游等为重点的第三产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集聚区主要用于产业集聚发展,依靠园区强烈的产业集聚能力,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优势产业聚集,方便农民就近务工;粮食生产核心区的规模化经营,可以提高农业效率,节约大量劳动力。另外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抓手,积极稳妥推进迁村并点,促进土地节约、资源共享。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双轮驱动力,没有工业化,没有产业支持,就不能推动城镇化;有了产业化作支撑,就可以顺水推舟地推进城镇化。而越是推进城镇化,人口越大规模的向城市集聚,越有利于保护农业用地,这样就能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统筹发展。
① 李延成,杨明俊.沿海欠发达地区发展路径研究——以鲁南城市带为例[J].城乡规划,2010(11):40-42.
52
6.1.2 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构建合理的城镇发展格局
菏泽市要按照“强化中心、点轴结合”的战略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形成大中小
城市和小城镇科学布局,城乡互促共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城镇化最主要的效果就是产生“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强化中心”就是形成以菏泽为中心的区域城市圈(见图6.1),其中菏泽中心城区是整个市域的核心,8个县城是县域的中心,24个中心镇为县域的次级中心,一般乡镇为带动周边农村发展的中心;菏泽今后重点发展的主要方向应是打通东西方向的鲁南经济带“城市走廊”,即沿菏泽到日照的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城镇发展轴线,这也和山东省鲁南城镇带从沿海向内陆梯度推进的主要轴线一致①。
图6.1 菏泽城镇空间结构
来源:鄄城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增长极理论认为在经济增长的初期,增长并不是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是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区域经济产生影响。根据菏泽经济集聚发展阶段的特点,应该实施优先发展中心城市的策略,注重培育县城,重点发展24个中心镇,逐步形成多级城镇网络化结构,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1)强化菏泽市中心城区功能,壮大其经济实力,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 理论和实践证明,大城市比小城市和城镇具有更高的集聚效益,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科技效益也更高。菏泽要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信息和区位等优势,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大拓展经济职能和其
① 邵士官.鲁南经济带“城市走廊”战略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02).
53
集聚人口、资源、资金的职能。第三产业应是大城市的主导产业,促进服务业发展,使服务业成为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体力量。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如文化旅游业;培育壮大传统服务业,比如商贸物流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如会展服务;全面提升第三产业整体水平。壮大菏泽城区经济实力,做大城区规模,把菏泽建设成为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地区商贸物流中心和省际边界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十二五期间的目标是建设成为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
(2)加快推进县城建设
县城是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应制定县城长期发展规划,合理定位城市发展方向,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县城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定陶距离菏泽城区比较近,应该与菏泽城区对接纳入主城区,成为菏泽新区;郓城、单县人口较多、经济实力相对较强,争取发展为中等城市规模,尽快撤县该市;巨野、曹县、东明因为煤炭和石油资源丰富,工业发达,发展成为菏泽次级增长极;鄄城、成武增强县城综合实力,集聚周边人口,积极培植各自特色的二、三产业。
(3)重点发展中心镇
24个中心镇要编制科学的城镇规划,逐步提升中心镇承载力和产业支撑力,做大做强镇域经济,提高其带动周边农村发展的能力,培育成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中心镇要利用区位优越,基础条件良好,产业支撑力、配套力较强、具备集群化发展条件,进一步推进二三产业发展和培育特色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优化城镇公共服务,加快建设大型居民社区,引导农民进镇置业安居。争取把重点镇建设成为规划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经济实力雄厚、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发展的小城市。
(4)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小城镇是联系城市与农村的桥梁、纽带。菏泽一般乡镇众多,要加快小城镇、集镇为重点的乡村城镇化进程。今后要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突出特色的要求,发展一般的小城镇和集镇的服务功能,能满足本镇基本生产、生活要求,产业发展上突出个性化,进一步提升小城镇的综合实力。按照菏泽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推进乡改镇、村改居以及乡镇合并工作,充分发挥小城镇在联结城乡和辐射农村中的重要作用。
6.1.3 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促进人口向城镇集聚
由于人口是一切生产要素的载体和携带者,因此,人口集聚是各类生产要素集聚的前提,在城镇化过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一般地说,城镇规模越大,功能就越
54
强,就业、创业机会较多,收入水平往往也较高。受此影响,人口迁移首选是大中城市、县城,然后才会考虑中心镇。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承载能力,落实城市吸纳人口的能力。中心城区要建立城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建设机制,把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广播电视、体育场馆、医院等公共设施建设作为当前城镇建设的重要任务,采取多种方式予以支持,大力增强城镇的服务功能,提高城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县城加快城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完善城镇交通、污水管网和垃圾清运设施,建成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提高综合承载能力。中心镇要进一步加大建设投入,重点抓好供水、排水、道路、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交通、通信网络建设,完善文化教育卫生设施,建设农民居住社区,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镇集中。
重视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建立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机制,实施正确的引进人才措施。落实好菏泽市十七届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制定的“五年内培养引进100职业经理人,100名博士、1000名硕士”工作任务,为城镇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建立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促进机制。降低进城的门槛,促使更多的农民向城市集中,形成城镇居民;支持农民通过旧村改造、村庄合并融入城镇;健全商品房、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供应体系,让进城的农民买的得起、租的得起;做好工业园区配套居住区的建设,以产业集群带动居住地集中;加强社区服务建设,满足进城农民在就业、住房、医疗等各方面的基本需求,增强对农民的吸引力。
6.1.4 引导产业集中布局,培育产业集群
产业是集聚人口、资源和资本的有力引擎,也是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必要保障。同一行业群中的公司分享信息、劳动力和其他投入,有助于消化固定成本,促进扩散和创新。按照工业园区化、集群化、集约化的要求,大力吸引工业向开发区或工业园区集聚,形成规模效应,延伸产业链条,进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菏泽各县的资源优势,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确立主导产业,实行重点开发。通过发挥自身比较优势,选准特色,在资源优势中培育地方特色,在传统产品中筛选优势品牌,打造独具特色的战略产业和名牌产品,让一个产业、一个产品或一个品牌成为县域产业的代名词。各工业园区成为特色产业的集聚区,如战略性新兴产业:单县、巨野生物质发电新能源产业集群,菏泽开发区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工产业:郓城、巨野的煤化工产业集群,开发区、东明的石油化工产业集群,曹县、单县、鄄城的精细化工产业集群;传统产
55
业:郓城、定陶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牡丹区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产业集群;鄄城人发加工产业集群等等。中心镇和小城镇要利用土地、劳动力、资源等要素成本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另外工业园区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土地、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采取政府资助、民间参与、企业出资的方式,建立创业担保基金和风险基金,着力扶持产业集群的发育。
6.2 缩短距离: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降低要素流动成本
6.2.1 加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联系,主动接受辐射
菏泽“天下之中”的区位,南可接受长三角的产业扩散,北可获得京津冀地区的吸引,东可对接半岛地区,西可连接广大的西部地区,作为梯度推进的中介。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和学生在长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务工、学习,接受先进的技术、思想,人员联系可谓极其紧密,怎么才能转化为经济的联系?菏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有人口众多的市场,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有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市场等优势,二者结合形成“移业就民”(把产业转移到劳动力富余的地方)的新模式。因此加快与沿海地区主动对接互动,制定人才待遇、技术引进、创业融资等方面优惠的政策,吸引大学生、技术、资金回流,以人员交流带动深层次、宽领域的交流,成为促进菏泽市经济发展的明智选择。
菏泽主要的经济联系方向是山东半岛发达地区。菏泽市要把省委、省政府 “突破菏泽” 战略的各项帮扶措施落到实处,紧紧抓住东西结合和产业转移机遇,制定优惠政策,创造优良环境,主动接受半岛地区的辐射。利用好由济南、青岛、淄博、东营、潍坊、济宁、威海、烟台8市结对帮扶菏泽8县的机会,通过东西城市挂钩,实现招商引资、嫁接企业、转移项目和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持菏泽发展。鼓励沿海地区的产业,通过整体搬迁,扩大规模,投资新建,参股控股,兼并收购,建立生产加工点和生产基地等方式向菏泽转移扩张。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吸引东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菏泽建立原料基地、生产车间。
6.2.2 加强空间连接性基础设施建设,缩小相互间的时空距离
加大投入力度,全力推进高速公路、铁路和二级路等空间连接性基础设施建设,缩小空间距离。高速公路日益成为区域间连接的快捷交通方式,菏泽要继续搞好规划中的高速公路建设,随着日东、 济菏、 德商、 菏关、济商、 徐菏等高速通车,菏泽交通枢纽位置凸显;加快到日照铁路的电气化改造;实现省界公路与邻省的无缝对接;加快鄄城黄河大桥的建设,沟通与黄河北岸的联系。十二五期间菏泽要建
56
设成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形成城镇之间的快速交通体系,即菏泽城区至各个县城,各个县城至各自所辖乡镇,半小时内到达;菏泽城区至各城镇及一级中心村,一小时可到达;从菏泽两个小时内可到达济南和郑州,运输半径覆盖鲁苏豫皖边界地区重要城市①。
在对外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的同时,还应加强内部交通条件的完善,构建城乡之间的便利交通联系,形成有效衔接、高效统一的网络系统,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继续搞好农村路网建设,重点抓好农村公路与国省道、高速公路的相互衔接,提高农村路网通达深度和建设质量,加强养护管理,确保路况完好。在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支持发展农村客运服务,优化客运线路和站点布局,努力实现农村客运公交化和城乡客运一体化。特别是加大农村通讯设施、网络设施的投入,降低通话和宽带上网的费用,这样可以缩短信息传播时间进而实现城乡之间的信息同步共享。
以物流业促进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加快菏泽的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利用菏泽四省交界的区位优势、平原交通便捷和农业、林业等物流资源丰富特点,建设以综合型物流园区为中心的商贸流通基地,形成现代综合性物流服务体系。根据内陆无水港口城市的优势,建设国际集装箱场站,实现直通港口,形成对接日照港、青岛港的集群效应。积极探索实施农村交通物流网点建设,由以县城为中心,镇区为节点、向村队辐射,解决农产品销售和物资需求的矛盾,极大地节约运输成本。
6.2.3 加大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减少迁移城市的成本
针对菏泽劳动力资源丰富、素质低、流动性大的特点,要多形式、多途径开展实用技术培训,降低农民工迁移城市的成本。设立就业培训专项资金,积极开展“阳光工程”免费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工向产业技术工人转变;培育壮大菏泽劳务品牌,大力打造“天将保安”、“天使家政”、“天香园艺”和“天巧焊接”四大劳务品牌,进一步提高菏泽劳务输出的质量和水平。实施劳动力转移工程,加强与外地劳务服务组织、中介组织的衔接,打通农村劳动力内转外输的两个渠道,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定居和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完善就业服务网络,发展各种劳动中介服务组织;有计划组织劳动力到沿海发达地区务工,继续做好“西输东接”工程②的实施,积极帮助菏泽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强城市文明观念培训,促进农民顺利融入现代城市生活;清理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各种歧视性政策,对
① 参见《十二五交通发展蓝图绘就》.中国菏泽网,2010年10月24日. http://www.hezeribao.com/news/2010-10/24/content_66952.htm
②“西输东接”工程,是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就是把菏泽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富余劳
动力有组织地输出到东部地区的烟台、威海、青岛、潍坊等地市。
57
进城务工农民实行一视同仁的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政策;对于长期在城市工作的优秀农民工,可以探索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和进城务工人员住房保障制度,解决农民工的城镇安居梦想。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确保农民工工资能够及时足额发放,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6.3 消除分割:减少各种壁垒,推进区域、城乡、制度和文化的一体化
6.3.1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升区域形象
菏泽思想观念的落后是经济欠发达的原因之一。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实现城镇跨越式发展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全球的产业分工体系中找到菏泽城镇的准确定位,而不再是只顾自己埋头发展。经济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观念落后且不去主动改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观念转变可以带动社会的思想观念整体转变。菏泽要发展必须借助外力,大力推动对外开放,主要表现在对外招商引资上。广大干部群众要转变思维方式和工作作风,改变那种“等着别人送上门来”的思想,主动走出去开展招商活动,形成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的对外招商引资格局和良好的招商引资氛围。在政府职能上,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彻底改变过去的官僚主义作风和人情世故,提供公开、公正、廉洁、高效的行政服务。领导干部和群众多到发达地区考察学习,认真总结思考发达区域的发展思路和政策,结合本地实际而不是机械照搬,找到本地快速发展的路子。选派一批优秀的菏泽干部到外地任职挂职;尽快落实每一村庄至少有一名大学生村官计划。培养本地人开拓进取的精神,要敢想、敢做,立足本地实际情况和资源优势,走出一条脱贫致富的道路;同时鼓励引导农民返乡创业。认真解决有损区域形象的乱收费现象,坚决查处,杜绝再次发生。破除陋风陋习,对于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现象进行限制,倡导文明的风俗习惯。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对违规人员坚决处理。
在区域形象方面既要承认落后,又要不服落后,充分利用旅游资源推广和博览会等机会向外界介绍菏泽全新的形象。曹州牡丹天下闻名,每年一度的菏泽国际牡丹花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看,可以向他们推介菏泽“中华牡丹城”形象,让人感觉到菏泽花香的气息,增加对菏泽的好感。中国林产品交易会也是利用资源优势招商引资、宣传“平原森林城市”形象的好机会。大力促进本地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为培育新的城市形象和加速城镇化进程创造前提条件。每一个走出去的菏泽人都代表着菏泽的形象,要增强维护良好形象的使命感。
58
6.3.2 寻求跨省区域的合作,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通过3.2.5的分析可知,菏泽所处的中原地区的区域一体化问题业已“叩门”,但“诸侯经济”的地方利益却成为一道高高的门槛。苏鲁豫皖交界地区在人口、教育、价格协商、打击传销、政协、旅游等方面的合作已有一定的基础,由于行政区划造成的分割,各省在区域发展方面的战略方针不一致,甚至有相互竞争的嫌疑,已经存在的区域协作组织并没有发挥很好的区域协调作用。
无论淮海经济区还是大中原经济区,都在争取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制定跨省的区域发展规划,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在网上流传的省级区划调整方案,把苏鲁豫皖的交界区域划为淮海省①,也是一种通过行政区调整实现区域一体化的途径。设立区域协调机构,各地区应通过政府间的协调消除不同行政区的政策和制度之间的矛盾,打破行政壁垒,降低市场交易成本、行政成本、制度成本,统一区域市场实现生产要素和商品、人员的自由流动,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菏泽市作为其中的一份子,要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分工与协作。通过制定产业、土地、人口、环境、投融资等方面区域共同遵守的制度,为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提供制度保障,进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根据区域内各城市的发展水平、资源、文化等方面的相同特性,应该搭建区域协调发展信息平台,促进区域间良性竞合关系的形成。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网络就是很好的选择。信息的充分沟通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区域发展中的很多矛盾是由于信息沟通缺失造成的,诸如各地产业雷同、基础设施重复、无序竞争等弊病。每年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官方以及非官方性质的交流会议,组织各界人士和企业积极参与,互相支持学习,实现双赢;根据都是农业产区的特点,加强在现代农业方面的合作,组织农业科技交流及农业专业协会的互访,组织农业产业企业互相考察,寻找合作机会;基于中原悠久历史,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具有高度相关性,加强旅游业的合作,推动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开发,制定跨区的旅游精品路线,组织重大的旅游交流活动。
6.3.3 增加农民收入,推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根据菏泽农业资源丰富的特点,在认真分析和把握市情、县情、乡情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特色养殖、特色种植,搞好农产品加工销售,以增加农民收入。探索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模式,以减少农业投入,获得高的农业回报。进一步形成若干农业生产基地,如牡丹区的花卉苗木基地;单县、成武、定陶
① 网上代表性方案是将江苏省北部徐州、宿迁、连云港,安徽省东北部淮北、宿州、亳州,山东南部枣庄、日照、菏泽及济宁和临沂南部地区、河南商丘等合并,设置淮海省,省会徐州市。
59
的冬暖大棚和拱棚蔬菜基地;东明的西瓜基地;巨野、成武的大蒜基地;曹县的芦笋基地;鄄城的中药材基地等。
以新农村建设为依托,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推动城镇基础设施设施向农村延伸,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通信邮电等公共服务体系。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速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在农村教育上,改善农村的幼儿园(托儿所)混乱的状况;改善农村中小学校舍、生活设施、图书室、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等办学条件;城乡之间、重点中小学与一般中小学之间教师定期交流。实行城乡教师工资同一标准,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在社会文化上,建设乡村图书室、健身广场,根据当地传统文化,成立秧歌队等文化团体,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在农村医疗上,加快新农村合作医疗工程和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的科学就医格局。在保障上,建立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社会救助为主要内容的多层次、广覆盖、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6.3.4 改革土地、户籍制度,破除人口流动障碍
土地制度和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是限制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制度障碍,无形中增加了迁移城镇的成本。在农村社会保障不健全的情况下,土地是农民工最后的生存保障,轻易不会割裂同土地的联系,这就增大了迁移城镇时的顾虑,机会成本和心理成本加大,成为农村的拉住农民工的“拉力”。所以要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合理途径。允许农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的抵押,使农民获得信贷资金;允许土地使用权的自由流转,让土地向种地的农民手中集中,在平原地区农业规模化经营,有利于机械化提高农业效率;同时,转让土地的人得到资金,可以在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创业和购买房屋,从而实现城镇化。
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在全市范围内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性质的划分,接照常住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同时逐步消除依附在户籍上的社会保障、就业、计划生育、退伍安置、文化教育等城乡差别政策。采用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为中小城市基本落户条件,鼓励农村劳动力就近有序转移,让更多的人进入城市。进一步放宽引进人才户口迁移管理限制,如规定凡自愿来菏泽市工作的各类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全部放开接纳。
60
7 结语
7.1 主要结论
城镇化是欠发达平原农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城镇化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特别是2009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中有关城镇化的3D因素论述,选取菏泽市作为案例区域,结合菏泽城镇化运行中的实际问题,对菏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从3D的角度进行深层次的原因分析,然后系统阐述了与欠发达平原地区特征相适应的菏泽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对策。
上文对菏泽市城镇化的系统研究,是对类似的欠发达平原农区城镇化问题研究的有益探索。由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密度、距离、分割三因素能较好的解释欠发达平原农区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原因,从而也是提出针对性对策的基本出发点。
欠发达平原农区城镇化的限制因素可以概况如下:
(1)低密度。欠发达平原地区人口密度大,可是经济的集聚程度和水平却很低,导致集聚力量不足,不利于集聚效益的获得。这样城镇的规模不够,经济密度较低,就成为欠发达平原农区城镇化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
(2)远距离。欠发达平原农区远离中国的经济和城镇密集区域,减弱了发达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同时由于空间的远距离,提高了运输成本,迟滞了要素流动,也增加了对外贸易和劳动力迁移的成本。
(3)分割严重。悠久的农耕文明,传统的小农思想,导致本区域思想观念闭塞落后,开放程度不够;中原地区的省际边界和城乡二元结构也是分割严重的原因之一。
推进欠发达平原农区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针对性对策如下:
(1)针对农区是粮食产区的特点,探索节约集约用地的新型城镇化模式,要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推进人口、产业进一步集中,提高集聚密度。
(2)加强空间连接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对外经济联系,强化技能培训,进一步降低距离产生的成本。
(3)解放思想,消除制度障碍,加强区域合作,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减少分割现象。
本文选题依据国内外城镇化发展最新趋势,遵循城镇化的基本发展规律,结合欠发达平原农区城镇化的实际情况,探索节约集约用地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为欠发达平原农区在集聚中走向平衡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有关欠发达平原农区的城镇化道
61
路探索,要在今后的实践中逐步验证、逐渐完善,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城镇化的带动下欠发达平原农区的经济社会会飞速发展。
7.2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7.2.1 可能的创新点
在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本文以国内外城镇化的理论研究为起点,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充分结合国内及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合理吸取城镇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进而科学诊断欠发达平原农区城镇化发展的现实问题,对农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城镇化研究做有益探索。研究的创新体现在以下方面:
(1)选择特定类型区(欠发达平原农区)进行城镇化问题的系统研究。以往的城镇化研究都是基于中部、西部或东北等大区域和以省、市、县行政单元为单位进行研究,但对于经济地带交接处、省际边缘区的同类型农区的城镇化研究比较少,进行系统研究的几乎没有。本文沿着论文缘起——理论基础——实证研究——研究结论的框架对欠发达平原农区的城镇化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勾勒出了欠发达平原农区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思路。
(2)把城镇化问题和新农村建设结合在一起,探索欠发达平原农区节约集约用地的新型城镇化道路。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把城镇化放在和新农村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来解决“三农”问题,而欠发达平原农区具有典型的“三农”特征,其城镇化刚刚起步,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最佳实践场。如何使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共同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本文将进行一些探索。
(3)运用2009世界银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中有关城镇化的研究,对菏泽城镇化问题的根源从密度、距离、分割的角度进行分析,并从提高密度、缩短距离、消除分割三方面提出在集聚中走向平衡的城乡一体化的对策。
7.2.2 不足之处
由于时间、精力、资料收集等原因,加之本人的学术水平有限,本文尚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这些问题将是我今后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1)对本文选取的案例区域能否代表欠发达平原农区城镇化的一般特征有待商榷。
(2)由于相关统计资料欠缺,收集到的数据精确性和时效性不够,可能对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3)战略对策措施中有些提法可操作性与可行性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62
参考文献
[1] 世界银行著,胡光宇译.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R].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李小建主编.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彭飞.新经济地理学论纲:原理、方法及应用[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7. [4] 曾菊新.城乡网络化结构的新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5] 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 李政新.如何破解“平原农区现象”——豫东平原农区连片扶贫开发带的实证
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5(05).
[7] 许学强.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 耿明斋.平原农业区工业化道路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1996(04). [9] 耿明斋.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工业化若干问题研究[J].中州学刊,2004(01). [10] 耿明斋.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工业化道路——长垣县工业化发展模式考察[J].南
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
[11] 刘东勋.内陆欠发达地区传统农业区的经济发展模式——一个基于比较优势
的开放增长分析框架[J].南开经济研究,2004(03).
[12] 李燕燕.关于农业区工业化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J].生产力研究,2006(03). [13] 赵亚东.欠发达平原农业区:中原崛起的新突破点[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6(04).
[14] 刘俊英.欠发达平原农区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几个问题[J].理论观察,2008(01). [15] 曹宗平.中国城镇化之路:基于聚集经济理论的一个新视角[M].北京:人民出
版社,2009.
[16] 陈钊, 陆铭.在集聚中走向平衡:中国城乡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7] 刘传江,郑凌云.城镇化与城乡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8] 唐茂华.中国不完全城市化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19] 张沛等.中国城镇化的理论与实践:西部地区发展研究与探索[M].南京:东南
大学出版社,2009.
[20] 郭荣朝.省际边缘区城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1] 左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城镇化问题研究:以宁夏回族自治区
63
为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22] 赵复强.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外部动力[J].江西
农业学报,2007,19(5):149-151.
[23] 赵复强.关于区域中心城市极化定位的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04). [24] 赵复强.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战略实施研究[J].北方经
济,2007(07).
[25] 王宇燕.产业转移与传统农区工业化[D].博士论文.河南大学,2009,10. [26] 王理.制度转型与传统平原农业区工业化路径研究[D].博士论文.河南大
学,2008,04.
[27] 陈玲.对传统农区经济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华章,2007(12).
[28] 杨晓光,王传胜,盛科荣.基于自然和人文因素的中国欠发达地区类型划分和
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01).
[29] 王学良.关于城市化定义的回顾与思考[J].新余高专学报,2006(06). [30] 余晖.我国城市化质量问题的反思[J].开放导报,2010(01). [31] 王建军,吴志强.城镇化发展阶段划分[J].地理学报,2009(02).
[32] 方创琳,刘晓丽,蔺雪芹.中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修正及规律性分析[J].干旱
区地理,2008(04).
[33] 姜爱林.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关系研究[J].财贸研究,2004(03). [34] 姜爱林.中国城镇化理论研究回顾与述评[J].规划师,2002(08).
[35] 潘永,朱传耿.我国欠发达地区城市化研究进展及前瞻[J].资源开发与市
场,2007(05).
[36] 陈潇潇,朱传耿,朱舜.省际边界区域城市化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经济与管理
研究,2009(10).
[37] 白雪燕,田秋影.农村城镇建设的发展路径——绿色城镇化[J].襄樊职业技术
学院学报,2008(03).
[38] 刘肇军.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绿色城镇化问题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8,
(03).
[39] 向昌学.西部应走绿色城镇化之路[J].西部大开发,2006(01).
[40] 石培基,李鸣骥.宁夏中部生态脆弱区生态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J].干旱区资
源与环境,2006(03).
[41] 刘云佳.和谐城镇化:世界城市的大方向[J].城市住宅,2008(11).
[42] 仇保兴.实现我国和谐城镇化的若干对策[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6(01).
64
[43] 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M].商务印书馆,1996. [44] 高佩义.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45] 刘涌,叶一剑.中原经济区:超大城市群战略构想[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
年01月27日.
[46] 山东省统计局.山东统计年鉴[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2010. [47] 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统计年鉴[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48] 陈闻君.3D概念对新疆城市化发展模式的政策启示[J].开发研究,2009
(03):134-137.
[49] 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05. [50] 林坚,刘相汝等.不平衡增长中寻求和谐发展—论河南省国土空间战略思路[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0).
[51] 邵士官.鲁南经济带“城市走廊”战略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
境,2010(02).
[52] 郑弘毅.农村城市化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14页. [53] 赵玉杰.山东省城市化发展区域差异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4(4).
[54] 徐现祥,李郇.市场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J].经济研究,2005(12).
[55] 许政,陈钊,陆铭.中国城市体系的“中心-外围模式”——地理与经济增长的
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2010(07):144-160.
[56] 李延成,杨明俊.沿海欠发达地区发展路径研究——以鲁南城市带为例[J].城
乡规划,2010(11):40-42.
[57] 鄄城县人民政府. 鄄城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R].2010.
[58] 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山东省建设厅.鲁南城市带规划
(2009-2020)[R].2009.
[59] 菏泽市规划局.菏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R].2006,3. [60] 陈玉梅.东北地区城镇化道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61] 姜妮伶.中国东北地区城市化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62] 德州模式课题研究组编.和谐城市化的德州模式[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
社,2008.
[63] 王德勇,王悦华,李友华.农村城镇化发展问题探索[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
社,2005.
[64] 高文杰,邢天河,王海乾.新世纪小城镇发展与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65
版社,2004.
[65] 王志强.小城镇发展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66] 韩伟强.村镇环境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67] 骆中钊,李宏伟,王炜.小城镇规划与建设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
社,2005.
[68] 阳建强.最佳人居小城镇空间发展与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
社,2007.
6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