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有关《马说》教案十篇
《马说》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意思。
2、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遭遇。 【教学建议】
1、教学指津:作为一篇文言文,教学时宜通过自主与交流相结合的方式疏通全文,落实重要词句的意思,让学生真正读懂课文。作为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__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和不幸处境,寄托了作者愤愤不平和穷愁潦倒之感,观点鲜明,讽喻深刻。学习__,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寓意,发掘__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关注现实,增强人文素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2、问题导航:
⑴ 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有怎样的寓意?
明确:“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食马者”寓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⑵ 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封建社会,许多有识之士怀才不遇,屡遭贬斥。作者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有强烈的愤慨与不满,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来,所以,就托物寓意,借写千里马的不幸,来表现封建社会人才的遭遇。
⑶ 说说古今中外“千里马”巧遇“伯乐”尽显才能、成就作为的故事。
提示:可以收集资料,课件展示典型例子,如有些科学家、艺术家、体育明星等;还可以从学过的课文中、听过的故事中收集素材,如诸葛亮、陈伊玲的故事。旨在进一步明确伯乐的重要。 ⑷ 这是一篇“说”,读完后你认为它属于哪一种文体? 明确:议论文。 【资料链接】 1、背景资料:
⑴ 韩愈,字退之,河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和诗人。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祖籍河北昌黎,故世称韩昌黎。
著有《昌黎先生集》。其文论证严密,气势磅礴;其诗力求新奇,摒弃陈言。今存散文380余篇,诗400余首。
韩愈其人有杰出的才华,可他的政途却多坎坷:贞元11~16年(公元795~公元800年)求仕,不得志,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感叹;贞元19年(公元803年)上书,言京畿百姓穷困,请求缓征徭役、租税,被贬为阳山令;元和14年(公元819年),韩愈上著名的《谏迎佛骨表》力谏,几招杀身之祸,后经友人鼎力营救,被贬为潮州刺史;卒于824年,57岁病逝。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 ~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
⑵ 古文中的“说”归属说理散文,是议论文之一体,有时称杂说。接近今之杂文、札记、随笔之类,或抒一时感触,或述一得之见,或托物寓意、体物言志。 2、多元解读:
⑴ 借写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来反映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现象,揭露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⑵ 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3、搜索百家:
《新唐书列传》《师说》《晚春》 【拓展训练】 一、积累应用 1、给加粗字注音:
骈( )死于槽( )枥( )之间,不以千里称( )也。
一食( )或尽粟( )一石( )。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
2、__作者是________代文学家______________。体裁是_________。
3、先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句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㈠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结合语境,解释加粗词语。
⑴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⑵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下列对__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议论性的__,作者在文中呼吁人们要重视人才,人才也要敢于毛遂自荐。
B、凡属千里马,都不愿意浅薄地表现自己,因此人们也就很难认识到它们的才华。
C、有伯乐才有千里马。然而世上是没有真正能识马的伯乐,因此千里马被埋没也就是无法避免的事情了。
D、“食马者”的“不知马”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后果,那就是人才被埋没,被扼杀。
7、结合课文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千里马”,你怎样避免“怀才不遇”的厄运?
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此文被誉为《马说》的姊妹篇),完成练习。
龙说(杂说一) 韩愈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8、结合语境,解释加粗词语的意思。
云固弗灵于龙也 茫洋穷乎玄间 然龙弗得云 其所凭依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⑴ 云亦灵怪矣哉!
⑵ 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
10、__与《马说》为同期作品,以______喻圣君,以_________喻贤臣,阐明了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马说》教案 篇2
《马说》说课稿
“班班通”是络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联姻,是语文教学呈现完美课堂的手段,是对语文教学重难点的革新与突破。“班班通”不是万能的,但一节诗意的语文课堂没有“班班通”是万万不能的。为此,我以《马说》为例,重点谈谈班班通如何实现络技术与语文日常教学的有效结合,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教材分析: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的自读课文。__是一篇精彩的论说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形象的写出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揭示了伯乐不识马的根本原因。与其说
是写千里马的遭遇,不如说是写人才的遭遇,表达作者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控诉。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和初中文言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能疏通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大意的目的。我设置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自主翻译,感知课文大意。 2,反复诵读、培养语感,能熟读成诵。
3,会记笔记积累词汇,了解文体把握“托物寓意”写法。 4,感受千里马的遭遇,深刻理解课文含义。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熟练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掌握“托物寓意”写法,理解伯乐千里马所象征的含义。 学情分析:
农村中学的初二学生虽然接触了文言文,但基础薄弱,还没有学会积累文言字词的习惯,很难顺利的翻译一篇文言文。所以,继续加强文言字词的基础教学仍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因为
文言字词是读懂读通文言文的基础之基础。鉴于此,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
为了达成目标,确定本课的教学方法。
1,文本赏读法:学生诵读,教师范读,通过文本解读文意。 2,问题探究法:教师引导,学生体悟,通过文意理解内涵。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第一节是自主学习课,学生提前预习为主;第二节是合作探究课,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完成。 教学过程:
导入以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切入,问一个适合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吊起学生的胃口,驱动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都说21世纪,是竞争人才的世纪。那么请问什么是人才?如何成为人才?这些都是我们同学需要思考的问题,为自己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做准备。为解开这个千古之谜,就让我们怀着虔诚的心,打开课本向韩愈索解吧!
接下来,我将发挥“班班通”的优势,运用多媒体展示演示文稿出示预习提示,快速高效的告诉学生文明接下来要干什么怎么干?这节省了时间,更是把宝贵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
任务1:寻找《伯乐相马》、《毛遂自荐》等或者与人才悲惨遭遇有关的故事。一方面运用故事热身,贴近文本,为深度理解文本内涵做铺垫;一方面是让学生积累人文知识,活跃思维,充实大脑,激发兴趣。
任务2:展示预习提示,指导学生如何预习,怎样去疏通文意,把握文言文知识点,达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效果。 ★了解作者作品、背景及“说”这种文体。 ★你认为文中有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掌握?
★朗读中哪些句子的节奏需要注意?并说处例句。(演示文稿)
★你认为文中哪些词的意思需要掌握?
★你积累了哪些一词多义的词?并说出例句。(出演示文稿) ★你又积累了哪些通假字?并说处例句。(演示文稿) ★你认为文中哪些句子的翻译需要注意?
如果时间允许,我还将这些知识点作为抢答题,让同学们快速抢答,或者分组比赛,看哪一组的答案回答得又快又好,一切都用电子文稿演示。这就是利用班班通络技术为语文学科重点内容的服务,高效的达成目标,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感受到方法的重要,学会方法,培养了动手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为下一节课的深刻理解文本内涵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是第一节课的自主学习课,第二节课是合作探究课,将采用朗读法和问题探究法,达成对课文的深刻理解。朗读法是培养学生的语感,为熟读成诵和深刻理解课文搭桥铺路。问题探究法还是用班班通的展示准备好的演示文稿,学生快速浏览问题,然后尽可能多的留有时间充分思考问题。问题设置层层推进,步步紧逼,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体现逻辑演绎的精神,以高度的榜样示范,以有别于学生所熟悉的教辅资料,来组织教学,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让学生陷入思维的泥沼欲罢不能。问题如下: 1,既然是议论文,那么__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点拨此问的目的也就是问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
2,当时的千里马有什么遭遇,或者说当时的社会现象是什么?
3,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
4,由于食马者不知马,直接导致了马的什么后果?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哪些句子表明了作者的感情倾向? 6,作者的结论也即__的主旨是哪一句?
7,作者仅仅是写千里马吗?他们分别象征什么?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合作探究中,我将慢慢引导,以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来点拨来启发,慢慢展示课件,用图片,用声音,用光电来复圆情景。既触及学生自身的关于人才观问题的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最主要的是达成了对课文“托物寓意”的理解,明白千里马暗喻人才,伯乐象征识别人才的人,深刻理解了作者那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憎恨和控诉。
最后布置作业和小结: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在今后的社会竞争中既不成为被埋没的千里马(人才),也不要成为埋没千里马(人才)的人!
《马说》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 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__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
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__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__表达的情感。 2、体会__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能列举出有关马的成语吗?(学生列举) (马不停蹄、马到成功、马首是瞻、马放南山、马瘦毛长、一马平川走马观花、快马加鞭、马革裹尸、龙马精神、指鹿为马、千军万马、万马奔腾、老马识途、天马行空。)
关于马,还有一个 “伯乐相马”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马说》,相信在学完课文以后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介绍作者、写作背景
1、前面我们学过《捕蛇者说》,今天我们又将学习《马说》,有谁能够讲一讲“说”在这里的意思?
明确:“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马说》运用比喻艺术说理的典范,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人才论文
(板书) : 人才论文
2、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首。因韩氏是昌黎(河北昌黎)望族,又称“韩昌黎”。死后谥“文”,世称“韩文公”。
自幼勤奋苦读。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25岁)中进士。贞元十九年(803)任监察御史时,因关中大旱,上书“请宽免民徭而免田租”,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令。唐宪宗元和十二年
(817),随宰相裴度平淮西有功,升刑部侍郎。因上表谏迎佛骨,得罪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唐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 在文学上,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汉魏六朝的绮靡文风,主张继承先秦两汉古文传统,主张为文明白通畅,对后代的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
3、写作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三、初读课文,正音上口: 1、听课文录音
要求:明确字音、语气、节奏 2、学生齐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沉痛、惋惜、同情。低沉缓慢)
(2)学生说出重点字词的解释
祗(zhǐ):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两马并驾; 槽(cáo)枥:喂牲口用的槽; 以:因; 称:著称。 (3)你能解释以下几个虚词吗? 虚词:而、之、以、也 (4)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5)思考巩固:
①__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板书) :论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教师强调:强调本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也是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说明伯乐知千里马。 (板书) : 伯乐 知 千里马
②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6)对于千里马的遭遇,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沉痛、惋惜、同情。
(7)朗读本段的语气、节奏应该怎样? 低沉缓慢
(8)概括段意: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9)小结:__一开篇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见解,这就说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即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的作用,因为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无知小人的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成对地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从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痛惜之情。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愤怒谴责。急促、迅猛、高亢。)
(2)学生说出重点字词的解释
一食(shí):吃一顿; 或:有时; 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食(Sì):通“饲”,喂; 能:能够; 是:这样; 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见:通“现”,表现;且:尚且; 等:等同; 安:疑问词,怎么。 (3)你能解释以下几个字吗? ①虚词:而、之、也、其 ②实词:能 食 尽
你能找出本段的通假字吗?请解释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饲” 喂 才美不外见 通“现” 表现 (4)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目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目行千里呢? (5)思考巩固:
①“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板书) : 千里马 才美不外现 教师:如果才美外现了,称为什么马? (板书) : 千里马 才美外现 名马 ②“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第三段中:(其真不知马也。) (板书) : 食马者 不知 千里马
③作者是怎样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6)对于食马者的做法,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愤怒谴责
(7)朗读本段的语气、节奏应该怎样? 急促、迅猛、高亢。
(8)概括段意:提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9)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着力刻画了“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作者先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这是夸张的说法,但这正突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是那些“食马者”所能知道的,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它,所以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作者最后发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女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深刻嘲讽)
(2)点明几个重要的字词的解释:策、道、材、通、临、其、邪
(3)你能解释以下几个字吗?试试看 ①虚词:而、之、以、也、其、策 ②实词:能 食 尽
你能找出本段的通假字吗?请解释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才” 才能
其真无马邪 通“耶” 表示疑问 相当“吗” (4)请同学翻译这一自然段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5)思考巩固:
①“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作用是什么?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②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第二段提出千里马才美不外现,在食马者眼中就无马了。 (板书) : 千里马 才美不外现 无马
③哪句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的身份叹息的? 呜呼!其真无马邪?
④文中哪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其真不知马也。
⑤__的主旨是什么?揭露“食马者”“不知马”。揭露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
(6)朗读本段的语气应该怎样? 深刻嘲讽
(7)概括段意: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 (8)小结:作者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把“真无马”与“真不知马”对照起来,生动地提示了执策者的愚蠢和荒唐,最后又以“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五、三读课文,理解寓意、品味意境 1、理解__的深层寓意
提问: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如果不是,他们分别比喻什么? 明确:不是,
“千里马”比喻人才; (板书)
“伯乐”比喻慧眼识才者;圣明的君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难遇)
“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统治者。
2、作者韩愈写此文的意图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表达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
3、__借千里马的遭遇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控诉,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无奈和愤慨,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
教师指出(托物寓意)板书
4、你认为十一个“不”字表达出什么语气? 11个不字,表达出强烈的否定语气;
5、__连用了十一个“不”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和谴责。 6、每一自然段都以“也”字作结,这三个“也”字所表达的语气是否相同?
明确:第一个“也”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第二个“也”表达了作者的愤怒谴责;第三个“也”是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 7、请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字正腔圆。节奏分明、把握停连,力求准确流畅。11个不字,表达出强烈的否定语气;也字,读出痛惜、愤怒、嘲讽的语气。 六、扩展延伸
我相信大家人人都是千里马,假如你是今年的大学毕业生,面对难就业的情况你会怎么办?(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言) 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
老师寄语:在学习生活中,我们不能马马虎虎,走马观花,更不能指鹿为马,溜须拍马,成为害群之马。有缺点赶快悬崖勒马,马上改正。只要我们发扬龙马精神,马不停蹄,快马加鞭,相信大家都能成为千里马,前途一马平川,事事马到成功! 板书设计: 马说 (人才论) 韩愈
《马说》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⑵ 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⑶ 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2、过程与方法:
指导朗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逐层分析语调变化,当堂成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客观正确把握__提出的怀才不遇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
⑴ 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⑵ 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⑶ 归纳:__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⑴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⑵ 思考讨论。 ① 概括本段内容。
② 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⑶ 要点提示:
① 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② 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⑷ 齐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⑴ 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⑵ 思考讨论。 ① 概括本段内容。
② 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⑶ 要点提示:
① 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② 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⑷ 齐读第二自然段。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⑴ 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⑵ 思考讨论: ① 概括本段内容。
② “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③ 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④ 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⑶ 要点提示:
① 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②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③ 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④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⑷ 齐读第三自然段。 4、归纳课文:
⑴ 读了__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 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⑶ 要点提示:
① __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② 阅读__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__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五、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六、学生当堂熟读成诵 七、布置作业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项作业。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3、马说
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有常有。 食之不能尽其材 表达:怀才不遇;
事例进行论证:鸣之不能通其意 埋没人才 控诉:埋没人才 天下无马 希望:重用人才 【教学后记】
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理解短文所阐明的道理;基本能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对“怀才不遇”的观念赞同度过高,此点须加强引导。
《马说》教案 篇5
一、动画导入
在所有的动物中,我最钟情的是马。因为一直以来我都有个梦想,有一天能够在草原纵马驰骋,听着风声在我耳边呼啸而过,一切的不快都随风而逝。现在我就请大家欣赏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flash)。伯乐可谓相马高手,仅凭一双慧眼,就能识别一
匹貌不惊人的良驹。伯乐相马究竟是否可信,是否所有的千里马都能得到伯乐的赏识呢?我国唐朝的著名散文家韩愈写了一篇《马说》来诉说这一切,今天咱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幻灯) 二、释题,介绍作者(幻灯)
1、“说”,是古代托物寓意的议论体裁。我们学过类似的__吗?“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更随便些。“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2、作者简介:
作者韩愈,大家了解多少呢?请说出唐宋八大家的名字。那么这篇__是他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做的呢?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首先要读通,读准,读熟。现在请大家来欣赏此文的朗读,请注意字音,节奏和重音。(幻灯)
2、大家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记得文中的先生是怎么读书的吗?确实,古文读起来要摇头晃脑,韵味十足。现在就请大家四人一小组进行朗读。并在预习的基础上讨论难字难句,如果有不能解决的请举手,我乐于为大家效劳。等会请同学起来朗读并翻译__。 3、朗读。
⑴先推荐男女生代表朗读,并评价。 ⑵再放朗读录音,跟读。 ⑶然后分男女生齐读课文。
4、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的站起来翻译__呢?我想请三位同学分别说出三个段落的大意。好,请你们各自邀请一位同学为你们朗读课文,让我们看一看哪一组同学配合最默契。 5、词语积累,一词多义。(幻灯) 6、比赛背诵课文。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真是窥一斑而现全豹,大家配合得如此默契,可见大家是一个团结的集体。而且基本上能够准确地说出__的大意,说明大家是勤于课前的。那么在课堂争论中大家是否能够舌战群儒,力挫群雄呢?我们拭目以待哟。现在有几个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商讨:
1、课文开篇就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们认为到底是先有千里马,还是先有伯乐呢,为什么?
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马而言应该是这样的。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他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是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识别就成为前提了。
2、当“千里马”被埋没时,他的遭遇怎样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回答。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幻灯)
3、韩愈对千里马的不公遭遇持什么样的态度,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呢?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俗话说,不平则鸣。韩愈怎么会单单为一匹马的不公遭遇而鸣不平呢?这岂不是小题大做?你们怎么理解呢?
千里马在这里也指人才,而伯乐则是赏识人才的人。托物言志。(幻灯) 五、拓展延伸
天生我才必有用,只可惜韩愈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他只能无可奈何的发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1、那么假如你就是一匹千里马,却暂时不被重用,你会怎么做呢? (幻灯)
韩愈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免绝对。我们要主动地去争取,像毛遂一样的自荐,方可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在这里我送几句话给大家。虽不是什么金玉良言,对大家也应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学生齐读) 是金子,无论放在何处总会有发光的时候。
哪怕是一块煤,也有它的价值。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请不要忧伤,不要忧郁,相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请不要忧伤,不要忧郁,相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竞争是当今生存的一门功课
别等机会寻找你,而是你要去寻找机会
2、那么作为千里马,你们又想对伯乐说些什么呢?
我也相信所有的伯乐一定会尊重教育,尊重人才。让千里马能够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愿伯乐们能够拥有一双慧眼。。因为世界上不是缺少千里马,而是缺少发现千里马的眼睛。 小结:韩愈以良马谓英雄,写自己知遇之难,是因为它生不逢时,我们有幸生长于新时代,能够人尽其才,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够发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豪言,天马行空任我行的壮语。同学们,莫愁前路无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若干年以后,你们一定会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说:天下谁人不识我! 六、课外练笔
围绕课文当中“人才”这个话题,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__。(幻灯)
最后我预祝大家前程似锦,鹏程万里!有一天真得能够成为千里马!
《马说》教案 篇6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__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
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新教材入选这篇__,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二、【教学设想】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让学生由读到悟,由悟到明,了解古代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从而珍惜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时光。在这堂课中,让学生了解“说”这种古文体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并通过合作探究,加深对__思想内容的理解,认识、学习、运用“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3、了解“说”的体裁特点。 四、【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难点:
1、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2、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以期能熟读成诵。 2、合作探究法:文中一些疑难点由学生讨论,通过合作探究突破疑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六、【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七、【课前准备】
请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查找有关“马”字的成语。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 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意图: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 (二)了解体裁
师:请学生列举和马有关的成语(如:一马当先、马到成功、龙马精神、塞翁失马等等), 那么我们把能日行千里的马称为什么呢?(千里马)听说过伯乐
相马的故事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有“文起八代之衰”美誉文学家的散文作品《马说》。有谁愿意为大家解释这一课题
呢?明确:“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录音跟读,注意读音、停顿。(意图:通过多层次诵读,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2、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清文意并完成下列练习。
⑴ 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粗的词。 ① 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 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 才美不外见。
④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⑵ 区分下列虚词的用法。 之:策之不以其道 祗辱于奴隶之手
马之千里者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其真不知马也
3、老师指出文中要求掌握的特殊句式。 倒装句:
⑴ 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
分析:“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 ⑵ 状语后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分析:“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
4、请一个学生翻译全文,其他学生补充。 5、用简洁的语言归纳__每段的内容。
6、全班齐读,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意图:本设计力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 (四)、整体感悟
1、提出问题,学生抢答。(用原文回答) (多媒体显示)
⑴ __开头是如何阐述“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的? ⑵ 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⑶ 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
⑷ 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2、教师点评、归纳
3、提问:文中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五)、 品味诗文,推究文理
1、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多媒体显示)
⑴ “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三个“之”字的用法是否一样?
⑵ __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⑶ 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有怎样的寓意?
⑷ 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__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2、点明“托物寓意”的写法,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平时写作中去。
3、全班齐读课文,并背诵。
(意图:四、五两个环节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学法,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 (六)、延伸拓展 畅所欲言:
1、结合现实思考:你认为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性作用么? 2、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
《马说》教案 篇7
知识教学点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__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 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
2.训练学生分析理解__,概括中心的能力
3美育渗透点: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介绍作者、文体
1.以伯乐相马导入。(幻灯片展示)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
2.作者介绍。古往今来写马的__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
韩愈:字退之……(幻灯片)
3.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奇巧而言辨,与现代杂文大体相似 幻灯片展示爱莲说莲--人托物言志马说马---人托物寓意 二.正音(学生听,注音 划出通假字)
学生读,找出错误,结合意思简单讲(先展示要注意的字音,给学生两分钟时间按照课下注释注音,点学生读课文,有错误的地方大家喊停,讲解后换人读)
祗骈槽枥一食或尽粟一石邪通耶食马者(幻灯片显示注音) 听录音
三.学生初读,领会课文内容 四.疏通文意
学生自己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遇到问题就提出来,先看有没有程度较高的同学能帮助解决,若没有,则老师讲解 处理完字词后,给两分钟时间重新梳理课文。然后翻译 翻译采用分组“开火车”的方式,比如第一组,一人翻译一短句,负责第一段。二组,负责第二段。三组负责第三段以达到比较大的活动面积
完成后,教师评价,再读课文可能遇到的字词障碍 马之千里者(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是马也(是,这也,表判断)才美(才华和美好的素质)鸣之(之,语助词,延长音节同《狼》久之)其 五.把握结构,疏通文意
1.说是一种说明议论的文体。作者要借马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在结尾处找找,哪句话最等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那么作者何以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课文。
2.先看第一段,我们请女生先把第一段齐读一遍,声音要洪亮
作者以开篇就亮出了一个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真的是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吗?那么没有伯乐,千里马就怎么样了呢?我们继续往后读
“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第一段写了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展示幻灯――无伯乐则名马不名)
看看第一段还有什么问题,自由读
3.第一段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无伯乐则名马不名。为什么说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能千里了呢?看看韩愈是如何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的。男生读第二段,找出体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堂堂千里马,怎么会“食不饱,力不足”啊?因为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结果就是: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反问,把责任归结到食马者不知马。读的时候要读出愤慨的感情。
这段写无伯乐,千里马被埋没(幻灯) 散读
4.最后一段是对上文的总结,齐读
第一句的句式很有特点,是什么句式?(三个不连用构成排比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还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把不识马者的虚妄无知的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最后发出感慨。 最后写并非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齐读 六背景介绍
根据文意,你觉得韩愈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篇__的? 韩愈当时初登仕途,恨不得志,写下此文(幻灯片)
《马说》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
2.学生查找有关马的成语,并作解释。
3.教师准备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有关伯乐相马知己等词的来历。 设计思路
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进一步理
解__所表达的主题思想。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__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要点提示: ' (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3.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要点提示:
(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3.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归纳课文。. 1.读了__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要点提示:
1.__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2.阅读__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__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五、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 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项作业。 2.背诵课文。
资料链接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__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二、关于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马说》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2.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难点
1.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某些相关句式的特点。 2.如何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讲述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导入本课。 二.介绍说这种文体及讲解题目。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常用华丽的言辞来陈述作者对某事某物的见解,与现在的杂文相似。说为谈谈之意,马说即为谈谈千里马。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韩愈:字退之,河阳人。唐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著有《昌黎先生集》,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引导学生回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曾巩、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
2.写作背景:这篇《马说》大约作于韩愈初登仕途,那时的他血气方刚,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他曾三次上书当朝的宰相,要求提拔。但很不幸,他的政见均未被采纳。之后,他又相继依
附于一些节度使的幕下,始终郁郁不得志。加上当时政治黑暗,奸佞当权,有才干的人不受重用。所以,韩愈大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四.老师朗读课文,学生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及节奏。 1.字:骈 pián 槽cáo枥lì 才美不外见xiàn 邪yé
2.节奏: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学生疏通课文。 五.翻译课文
1.指出译文时需要注意的字、词的翻译(采用对比法)。 2.学生讨论,自主翻译课文。 3.熟读课文,疏通脉络。 六.问题探究
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__的一大特色,在了解了__大意后,结合写作背景,思考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比喻含义。 明确: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奴隶人比喻压制、摧残、扼杀人才的当政者。 七.拓展延伸
电影《天下无贼》中小偷的头领黎叔有这样一句经典的台词:21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学了__后,大家觉得在韩愈那个时代什么最宝贵?(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假设你是一个有知识、有才干的人,那么你要怎样做才能免遭被埋没的命运呢? (此题是一道开放性的思考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观点:假如我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我会充满自信,积极为自己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虽然偶尔也会碰壁,但一定要有乐观的心态,不气不馁,即使官位低也要饱含热情造福一方人民,而不是怨天尤人。 八.板书设计 马说 韩愈
(一)论述中心: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命运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遭遇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结论
:其真不知马也
(二)伯乐、千里马、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九.小结
韩愈以良马喻人才,写自己的知遇之难,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我们有幸生活于思想开放、有言论自由的新时代,可以做到人尽其才。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够发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言,天马行空任我行的壮语。同学们,莫愁前路无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肯努力,若干年后的某一天,你们一定会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说;天下谁人不识我! 十.作业布置
1.生字及其注音、重点词语及其解释各3遍。
2.假如你是文中的前里马,你会对食马者说些什么呢?请写在日记本上。
《马说》教案 篇10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6分钟)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与一种动物“马”有关,(通过多媒体欣赏图片)大家说说你知道的有关“马”的成语或俗语好吗,如“万马奔腾”、“汗马功劳”、“龙马精神”、“马到成功”、“单枪匹马”、“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等等,这样的成语很多的。可见,人们对马很有感情,有兴趣的同学下去可以多了解一下。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马说》。
这篇课文早读已经背过,这里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背诵的情况。(可让同桌互背,再提名一两位同学独背) 学法指导
(多媒体展示)(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39分钟)
学生按照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参照课下注释和自备资料完成本课学习。
(一)解题(自看课本或资料)及了解作者(3分)
“说”是一种表示议论的体裁,“马说”是什么意思呢?即说马,这里的“马”特指“千里马”,也就是“说说千里马”的意思。
韩愈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读通顺,读准确。(3分) (多媒体展示)
(三)疏通文意,记忆重点词句。( (参照课下注释,逐句翻译。) 重点词语解释 (多媒体展示) 重点词: ①伯乐 ②千里马 ③食马者 ④虽 ⑤祗辱于 ⑥骈死
16分) ⑦一或尽粟一石 ⑧是马也
⑨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⑩安求 比较理解
一食或尽粟一石策之不以其道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执策而临之 句子翻译 (多媒体展示)
(四)赏写法,明主旨(8分)
__有三个自然段,它们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交流明确) (多媒体展示)
1、理解回答(用课文原句回答,或自己组织答案) ⑴__中作者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的悲惨命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作者认为食马者愚妄无知,在文中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
⑷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_________,对此情况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写作特点:托物寓意
“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有没有其它的意义,引导学生明确它们的比喻意义,明确__的写作特点。 (五)拓展训练(5分)
战场上有了千里马的帮助,将士才能如虎添翼,骁勇善战,国家的统治者只有知人善任,人才才能脱颖而出,为国建功立业。在作者看来,当时的社会,缺少的不是千里马,而是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作者多么希望统治者能够识别人才,不要埋没人才,不要造成千里马的悲剧。 (多媒体展示)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但要说出一定的道理。
(六)总结,结束本课(学生画知识树,写出知识点)。(3分) 反思:
①本课本要求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在一节课内完成教学任务有些困难。特别是还有背诵,可以让学生课前背会,上课时学生对课文比较熟悉,学起来就轻松多了,人物就不难完成。 ②比如有些重要的句子,也就是设计成理解性填空的句子可让学生记住。
③课堂上给学生的时间还是有些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