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 l { 咖 李琳 100027) (北京机电院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摘要:介绍了油田含油污泥的特征、来源,以及国内外相关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的制定情况;分析 了含油污泥处置技术的主要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对我国油田含油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提出了发展建议。 关键词:油田含油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5377(2014)05—0052-05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Oily Sludge Treatment Technology in Oil Field LI Lin 有机化学物质很多均具有致癌、致突变、致畸作用,不 1 引青 但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还会导致很多致命疾病,威胁人 油污泥已经造成了周边地区土壤、水体、大气的严重污 在油田的开采过程中,油田污水处理系统和原油生 体健康。在长期的油田开发和石油开采过程中,油田含 产储运系统会产生一种水包油(O/W)、油包水(W/O) 体系,即含油污泥。 油田含油污泥体积庞大,其中胜利油田每年产生的含 油污泥就在1.0×10 吨以上,大港油田每年产生含油污泥 约1.5×10 吨,大庆油田每年产生含油污泥近1.43X 10’吨, 交叉乳化、相互溶解、油泥互相吸附的极其稳定的悬浮 染,并成为国内外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2油田含油污泥来源及特征 由于油田所处的地质构造多样,以及石油成分、油 田开采工艺、污水处理工艺、污水水质、油泥来源、管 辽河油田年产污泥(浮渣)5.8×105吨川。若不加以处理 理操作水平的差异,造成了油田含油污泥组成成分的复 而直接排放,不但会占用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还会改 杂性,除了含有大量老化原油、蜡质、沥青质、胶体、 变土壤结构和性质,加速土壤中营养成分的流失,抑制 固体悬浮物、细菌、盐类、酸性气体、腐蚀性产物等, 植物对养分的吸收。而且,油田含油污泥中含有丰富的 还包括生产过程中投加的大量凝聚剂、缓蚀剂、阻垢 有机物、盐类以及氮、磷、硫等营养物质,若直接排人 剂、杀菌剂等水处理剂,因此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 或在降水的作用下流入地表水体,有机物和氨氮将大量 危害极大,并且处理难度极高,成为油田开采及石油化 消耗水体中的氧,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影响水生生 工工业中的主要污染源【2 J。油田含油污泥含油量高, 态系统的平衡。此外,油田含油污泥含有铜、锌、铬、 汞等重金属,以及病原菌、寄生虫(卵)、多氯联苯、 一般在10%~50%,油分的存在形式可分为可浮油、乳 化油、溶解油,其中乳化油占绝大部分,是含油污泥黏 二嚼英、放射性核素等难降解的有毒有害物质,其中的 度大、脱水难的主要原因。 中国环保产业2014.5 佩TH’ tion Platfor Communic am I lVV d 国内外研究人员普遍将油田含油污泥的来源分为三 规定填埋污泥中油类含量不得超过2%,筑路污泥中的油 种:1)原油开采产生的含油污泥;2)油田集输过程产生 类含量不得超过5%;加拿大用于填埋的污泥油类含量的 的含油污泥;3)炼油厂污水处理场产生的含油污泥【5 J。 原油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含油污泥主要来源于地面处理系 指标上限值也为2%。 在我国,2008年8月制定并施行的《国家危险废物名 统,由采油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含油污泥、污水净化 录》中明确规定石油开采和炼制过程中产生的油泥为危 处理中投加的净水剂形成的絮体、设备及管道腐蚀产物 险废物(HW08)。《国家清洁生产促进法》和《固体废 和垢物、细菌(尸体)等组成,一般具有含油量高、黏 物环境污染防治法》也分别从环境保护、维护正常生产 度大、颗粒细、脱水难等特点 l。在油田集输过程产 和回收能源的角度出发,要求必须对含油污泥进行无害 生的含油污泥主要包括接转站、联合站储油罐、沉降 化、资源化处理。此外,根据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 罐、污水罐、洗井水回收罐中的罐底油泥以及钻井、作 业、管线穿孔过程中产生的落地油泥,含油较多,颗粒 细密,杂质较少,碳氢化合物(油)含量极高 。炼油 厂污水处理场的含油污泥主要来源于浮选池浮渣,占总 量的80%,此外还有部分隔油池底泥、原油罐底泥等, 此三者俗称“三泥”。此类含油污泥组成各异,通常含 油率在10%~50%,含水率在40%~90%,同时伴有一 定量的固体 J。 3国内外油田含油污泥法规标准 3.1法规政策 油田含油污泥的处理一直是困扰油田的一大难题。 世界各国对于油田含油污泥的环境监管,也制定了不同 的体系和办法。美国环保总署(USEPA)将石油冶炼行 业产生的油田含油污泥明确划人危险废物名录(40 CFR §261.31:F037,F038;40 CFR§261.32:K169,K170), 并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含油污泥处理法规,如《资源保护 和回收法令》(Resource Conservalion and Recovery Act)、 《危险和固体废物修正案》(Hazardous and Solid Waste Amendment),以及《美国环保总署按指定的最佳示 范可用技术的处理标准》(Best Demonstrated Available Technology,BDAT)。英国环境总署也在其颁布的《技 术指南》(Technical Guidance W M2)中,将石化行业产 生的罐底淤泥等列为“明显有害类”(Absolute hazardous entries)物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均针对油田含油污 泥的环境管理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法规。 在含油污泥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利用方面,国外也根 据处理方式的差异,对其中的油类含量进行了相应的规 定。如,填埋和筑路作为目前国外处理处置含油污泥的 两个主要的终端方式。为了防止其中油分对周边环境产 生不良影响,避免人类健康和生态受到损害,各国对填 埋和筑路污泥中的油含量进行了如下规定:美国和法国 政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四部委 2003年2月28 El联合制定并于2003年7月1日起施行的《排 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 “对以填埋方式处置危险废 物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危险废物排污费征收标准为 每次每吨1000元。”由于油田含油污泥属于危险废物 范畴,因此当其未经处理而直接填埋时,每吨油田含油 污泥将收取1000元的罚款,这将大大增加企业的生产成 本。在降低成本的经济利益驱动下,将有利于促进含油 污泥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处置技术的开发和推广。 3.2标准规范 在国外,有关环境保护的大部分规定均以法律法规 的形式出现,故有关含油污泥环境污染及控制标准的数 量不多。根据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国家标准文献共享服务 平台的现有数据资料,以“oily sludge”为关键词,仅 搜索到国外标准1项,即:1985年美国海军颁布并实施 的《USER’S GUIDE FOR THE HANDLING,TREAT~ MENT&DISPOSAL OF OILY SLUDGE》(NAVY NAV P一916—1985)。 我国也颁布了适用于油田含油污泥的标准,但数量 也非常有限。根据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国家标准文献共享 服务平台的数据资料,迄今为止,我国已经制定并颁布 的专门针对油田含油污泥的国家或行业标准也仅有1项, 即国家能源局颁布并于2012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油田 含油污泥处理设计规范》(SY/T 6851—2012)。此外, 在我国制定的其它标准中也有涉及含油污泥的条款。 《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4284—1984)对用 于农业的含油污泥中的油含量规定了控制限值,要求土 壤中的矿物油最高允许含量不得超过0.3%。 总体而言,从相关标准所涉及的内容来看,我国油 田含油污泥标准体系仍不完善,处理处置及污染防治的 相关标准制定严重不足,缺少采用不同处理处置和资源 化方法时对油田含油污泥含油率及其他污染控制指标的 CH I NA ENV l RONMENTAL PROTECT l0N I NDUSTRY 201 4.5 q f.c,, ̄0m-Im1UP帅DIIIc a1I i0IniPiZ协ilⅡ0 Irm 限值规定。此外,石油开采和炼制过程中产生的油田含 宜采用生物处理技术、固化技术等。此外,还可以根据 油污泥虽已明确列入危险废物并按危险废物进行管理, 实际情况,选用调剖、热解以及制备建材和橡胶填料等 但《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8—2001)和 技术。但从国内外已有的含油污泥处理处置实用工程来 《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4—2001)却未 看(见表2),在众多的处理工艺中,化学热洗工艺和 对油田含油污泥的油含量规定控制限值。标准体系的不 调质~机械脱水工艺发展已经成熟,因此该法运用最为 完善使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油田含油污泥的环境管理及污 广泛,处理效果也最为可靠 ;焚烧、生物处理技术虽 染控制缺乏统一、规范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从而加 也有个别工程采用,但应用并不广泛;由于萃取法尚未 剧了油田生产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突破降低溶剂成本的技术瓶颈,很难实现大规模的工业 化应用,故采用率也不高;而一些新型的技术,如电化 学法、超临界水氧化法等还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尚未 4油田含油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外处理油田含油污泥的方法一般有:调 得到实际应用。质一脱水法、萃取法、固化法、高温处理法(包括干化 焚烧、化学热洗、热解析、热解等)、低温冷处理法、 生物处理法(包括地耕法、堆肥法、生物反应器法)、 5 含油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的应用 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美国、日本、俄罗斯等 微波处理法、超声波处理法、调剖法等口、 。每种处理 发达国家就开展了对含油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的研究,在 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见表1)。而且由 对含油污泥组成、结构及特性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出了 于油田含油污泥成分复杂,其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化学 多种有效的含油污泥处理工艺,从单纯的蒸气加热气提 性质也存在差异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处理处置单 到使用溶剂、蒸气、热水超声波等方式的联合处理工 位要以此为基础并结合自身的经济技术条件来加以选择 艺,处理工艺逐步复杂,处理效果日渐改善。经过多年 处理方式。 一的发展,国内外均出现了一些涉及含油污泥处理处置的 般来说,当含油污泥含油率较高时,宜选用热化 企业,但由于含油污泥种类和性质的复杂性,相应的处 学洗涤、焦化技术、焚烧技术,而含油率较低时,则适 理技术和设备也呈现多元化趋势(见表3)。 表1国内外含油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对比表 伯 踟 处理技术 适应范围 优点 油类物质的回收率较高 缺点 需投入大量药剂,增加了处理成本 调质一机械脱水 几乎所有的含油污泥 萃取 固化 含大量难降解有机物的含油污泥 低含油的含油污泥 油类物质的回收率较高 ’设备和萃取 格昂贵’处理费用高’ 简单易行,处理费用较低,稳定固化物增容较大,以土地填埋为最终处理方式,占用土地资 性好 源,长期影响结果不确定 减容效果蛆无害化处理彻底 l烧 譬 甩高 能删收油类 化学热洗 含油量较高、乳化较轻的落地原油和油砂 譬量消耗化学试剂消耗 成本 并产生废水 焚烧 高含油的含油污泥 热解吸 一 可回收油类物质,不会污染空气 反应条件要求较高,操作也比较复杂 热解 … ” 分组竺 矍 皂 竞 重组 ! 理彻底,能获得其它能操作复杂,反应条件与配套装置要求高,存在大气污染 水分和重金属的低污染含油污泥 源和产物 一…………………一…… … ’…一 、焦化 高含油、低含水的含油污泥 低温冷处理 几乎所有的含油污泥 粪 蠹彻底,能获得焦化产物工艺复杂,对设备的耐温性能要求高,能耗高,处理成本较高 能回收油类物质 需要制冷能源 地耕法和堆肥法需占用大面积土地,生物反应器法仍有废渣 …理法生物处理法 含量的含油污泥) 含油污泥(堆肥法则只 适用处理较高烃类:二。……”…………= 鬃 嚣 一 …… 调剖 符合要求的底层应用 提高油井采收率,增油降水 排放,地耕法有气候条件的限制,且在农田中产生生物难以 降解的烃类积累(主要为高分子蜡及沥青质),造成污染物 迁移,不能回收油类物质,处理周期长,对环烷烃、芳烃、 杂环类处理效果较差,对高含油污泥难适应 需要大量化学药剂,仅能在符合要求的底层应用 中国环保产业2014.5 Communicat PiOn latform lI VV ‘ ‘ I-i表2国内外含油污泥处理处置工程列表 表3国外油田含油污泥处理处置列表 我国的含油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 泥渣处理研究还很少,对油田含油污泥中重金属和放射 代末,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但技术发展较快。目前国 性物质的去除研究不足,亦缺少对高附加值的深度处理 内获得采用的处理技术有调质一机械分离、焚烧技术、 和利用技术的深入探索,加之处理成本普遍较高的问题 固化技术和萃取技术等。由于我国在油田环境保护方面 尚未解决,因此许多已能在国外成功运用于实际工程的 起步较晚,典型的含油污泥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处置模 高效技术在国内仍不能被广泛采用,致使国内的含油污 式及技术体系还很不完善,没有形成成熟、彻底的处理 泥处理处置程度普遍偏低。时至今日,很多油田和石化 技术路线,目前大部分工作依然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 企业仍仅是将含油污泥存放在防渗池中或直接覆土填 段㈣。 埋【5’加J。而且国内开展油田含油污泥处理处置的大部分 目前国内的研究较多集中在单一含油污泥处理技术 是油田或石化厂等石油石化单位,专门从事或涉及该领 上,并开展了油泥、油砂治理和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 域业务的企业却并不多(见表4),国内市场还远未发 工作,但对分离出油后剩余的仍含有一定油类物质的 育成熟。 C…NA ENV I RONMENTAL PROTECT I ON I NDUSTRY 201 4 5 U U I石 ;c l Ha rm 表4国内油田含油污泥处理处置列表 (数据来源:清 ̄Jhttp://www.tsinghuan cnmlsearchcompany/keyword—含油污泥) 6发展建议 6.1 完善相关法规标准,加强油田含油污泥污染环境 管理 目前,我国在石油开采环境管理、油田含油污泥污 染防控方面依然薄弱,应加快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标 准规范,并不断加以完善,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以提 高其指导实际工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6_2 从单一处理模式转向多技术联合处理模式,优化 处理效果 含油污泥处置一般仅选用单一的技术很难使其达 标,根据实际需要,往往将几种技术联合应用可提高处 理效果或实现更好的综合利用。因此,含油污泥处理应 从最初单一的处理模式逐渐转向多技术联合处理模式, 如热化学洗涤+超声波处理联合工艺、热化学洗涤+生 物处理联合工艺等,同时新工艺亦将是今后的主要研究 方向之一。 6.3开展油田含油污泥中重金属和放射性物质去除研究 目前油田含油污泥中放射性危害尚未引起足够重 视,针对有害金属元素去除的研究也较少,应在今后的 工作中予以充分重视。加强油田含油污泥利用的安全风 险性研究,并制定详尽的放射性和有害金属元素的去除 技术导则和最高容许含量标准,以降低其危害性和风险 性,提高其为后续资源化利用的可行程度。 6.4加速含油污泥处理技术专利成果转化 根据SooPat中国专利数据库的现有数据 ”,到目前为 止,我国在含油污泥处理方面已公布并审查通过了30o余 项专利,其数量较多,甚至超过了除美国以外的其它发 达国家。但是,相关专利技术的成果转化程度却不高, 大部分尚未通过工程应用而转化成实际生产力。因此, 我国在具有实用价值的相关技术研究方面有待进一步加 强,并加速含油污泥专利技术成果的转化。 中国环保产业2014.5 参考文献: …李丹梅,王艳霞,余庆中,等含油污泥调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石油钻采 工艺,2003,3(25):74—76 【2】黄松芝,刘真凯,赖小雪孤东油田含油污泥现状及处理技术【J】油气田环境 保护,2001,12(2):25—27 【3】郝以专,孟相民,李晓祥油田含油污泥处理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J】油气田 环境保护,2001,3(11):40—42 [4】陈明燕,刘政,王晓东,等含油污泥无害化及资源化处理新技术及发展方 向[J】l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1 1,3(40):313—317 I5】李君,罗亚田,丁飒国内外含油污泥的处理现状分析IJ 】_能源环境保护,2005, 5(21):1 2—14。51 [6】赵玉鹏,李性伟,吴大军,等油田采出液中含油污泥的无害化处理研究[J】 石油规划设计,1999,10(2):29—32 f7 J徐如良,王勒勤,孟庆鹏 工业油罐底油处理现状与实验探索[J】l石油化工安 全技术,2007,19(3):36—39 I8】刘惠卿,盘英,李玉嫦三泥处理现状【J J_石油化工环境保护,2001,(1): 33—36 f9I赵虎仁,苏燕京,叶艳,等石油炼厂含油污泥无害化处理初步研究[J】石油 与天然气化工,2003,32(6):396—400 【1 O】宫健,周振文,路建安生物降解含油污泥技术介绍【J】_山东环境,2000(增 刊) ¨1】车承丹,吴少林,朱南文,等含油污泥石油醚浸提技术研究[J]安全与环境 学报,2008。8(1):56—58 【1 2】包木太,王兵,李希明,等含油污泥生物处理技术研究[J】自然资源学 报,2007,6(22):855—871 ¨3】李一Jl1,王栋,王宇,等热化学清洗法洗涤油泥一回收石油的工艺条件研 究[J】l环境污染与防治,2008,30(3):39—42 ¨4】李新盛油泥分离与处理的研究【D】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 5】罗立新油田含油污泥浓缩工艺研究[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07,4(36): 344-346 【^61刘玉丽油田含油污泥焚烧处理技术及设备研究U】.石油与天然 匕工,2005, 5(34):426—428. 【1 71王毓仁,顾薇琼.炼油厂含油污泥离心睨水技术的探索【J1炼油设计,2003, 1(34):49—55 【侣】Mavi C,Ivet F,Madh B,et al Effects of the rmal and mechanical pre— treatments of secondary sludge on biogas production under thermophilic conditions[J]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07 133(I/3):335-342 n9】郑晓伟,陈立平含油污泥处理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资源综合利 用,2008,1(26):34—37 [20】于海燕,闫光绪,郭绍辉油田含油污泥处理技术【J】化工进展,2007,7 (26):1007—101 1 【21】SooPat中国专利数据库http://www.soopat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