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花图问答。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考文体知识解读:读后感(附经典例文)

高考文体知识解读:读后感(附经典例文)

来源:花图问答
高考文体知识解读:读后感

(附经典例文)

一、读后感的概念

读后感的概念有两重含义:一是真实的、不受任何约束的读后感,二是一种作文的体裁,考试时要接受各种条件的约束。下面这篇读后感,就接近于第一种读后感。写这种读后感,主要是给自己看的,一定要真实,有什么感想(当然感想应当有意义,值得一写)就写什么感想,与心得笔记不同,它要展开来写,尽量像一篇文章,尽量写得生动、实在、深刻。一般应当写清楚读了什么,有什么感想,联想到了什么,对自己有什么作用等。它不追求文体、格式框框,写起来也可长可短。

二、读后感的写法

写读后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读出所读书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开来写的基础、中心和出发点,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在上一讲里说过了,这里就不多讲了。其次,写读后感,有它一定的规矩,有的书上把它归纳为引、议、联、结”,四个字,想公式一样。对于这些规矩我们不可以不学,考试时只要内容有创意,套用这种公式未尝不可;但我们也不要受其所限,写成千篇一律的八股文”,也可尝试在结构上有自己的创意,有自己的个性。但不管怎样,读后感也离不开读”——对原文的引述、概括、评价等等,离不开感”——自己的感想。只要把这两个字表达好了,就是好的读后感。

三、写读后感的基本技巧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

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

1

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四、写读后感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是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五、读后感特点

(1)写读后感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论点(或中心思想),不能杂乱无章,文意散漫。

(2)这个中心论点(或中心思想)必须是从所读的材料中提炼、概括出来的,与所读的材料有着必然的、内在的联系。

(3)写读后感必须是写自己的所读、所思、所感、所悟。可以写一点,也可以写几点,不求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写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理解。从文体上看,读后感或立论,或驳论,或阐述议论,都与议论文相似,通常把它归人议论文的范畴,作为议论文的一种。

2

六、写读后感主要存在问题

①感”少述”多。名为读后感,却很少有感想”、感慨”、感悟”,大量的甚至通篇都是复述、引述所读的内容。

②感”得不新。文中虽有所感,却只是老调重弹,或人云亦云,写不出自己真切的独特的感受来。

③感”得不深。虽也能写出一点自己的感受来,但犹如蜻蜒点水,泛泛而谈,浅尝止。

④感”得走调。虽然写了很多的感想,但不知感”从何来,与所读材料无丝毫关联;或者虽也是感”从读”来,但曲解原作的意思,感”得走了样。观看影视、戏剧、展览之后写的感想,称为观后感,写法与读后感相同。

七、读后感感人技巧

感是建立在读的基础上的,是阅读的深化,甚至是对作品内容的再发现。要想感”得深刻,耐人回味,有独到之处,就必须做到:

①不应只是原作思想观点的简单照搬,不要言人所言,而应该是在原作思想观点的基础上,将认识再提高一步,另辟蹊径,进行创作,写出新意。这样的感受才能深刻独到。

②要写触及心扉引起共鸣的感受。读一篇文章,感受是多方面的。要感得深刻,又要具有社会现实意义,就应书写自己感触最深、不吐不快的那一点感受,书写可以引起他人共鸣的感受。这就如同写一事一议的文章,扣住一点可以谈深谈透,不致于导致感想肤浅。切忌贪多求全。

③要联系实际。联系实际是连接读和感的纽带。只有联系实际,才能认识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产生对己、对人、对社会的作用。实际”的内容很广,大至国家,小到个人,往往有面与点之分,大与小之分。但最好联系当前的情况,尽可能不扯得太远,这样现实意义才会强。联系实际,往往离不开联想,这种联想过程一般是类比联想。联想的内容是与原作中心相类或想反的材料。如果要联系国家大事,要以准确了解当前的形势为前提;联系社会各方面的事,如家庭、学校、社会……要分析社会状况,分清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切不可以偏概全,得出过激的结论。联系个人实际,要以自己的思想、情感为依据,不可写成检讨书、决心书。无论联系哪一方面实际,切不可喊口号空谈,这是写感想的大忌。

八、读后感的基本结构

1、标题。读后感的标题一般是两行,分为主题和副题。主题集中表达对所读材料的核心感受,一般是思想性、议论性的一个思维判断。副题是表达读的是什么材料,一般形式是——读《————》有感。

2、内文。至少应该是七段。一般结构形式如下:

3

第一段,开头,由主题的议论提起所读材料的题目。主题议论,就是按照文章标题中的主题的意思进行议论,可多可少,目的是要提起所读材料。请注意,这样的开头本身就是对所读材料的集中感受,是符合读后感作文的性质的。

第二段,概述所读材料。当然由于所读材料的长短、性质不同,概括的方法也就不同。很明显,对一篇故事性文章的概括和对一部长篇小说的概括是不一样的,同样,对一篇故事的概括和对一篇思想性散文的概括也是不一样的。在这一段,有时还要对文章的历史背景和作者情况作介绍。但不管怎么样,这一段的长度是有说道的,一般应占全文的三分之一一下,如果短了,后面可以补充回来,如果太长,那就不好办了,就容易走上读多感少的邪路。

第三段,感受的概括。这段话语不多,但是很难,要与上段相接,又要把自己的感受寥寥几笔表达出来。这段是感受的核心,是纲举目张”的纲。

第四段以后,一般应在三个段落以上,都是写具体感受的。写读后感的毛病正出在这里,由于没有感受或者不会写感受,有些学生的读后感写到上面的第三段一表决心就完事了。这三个段落也是很难写的,有挤牙膏的意思。我们初学者可以化难为易,就是采用三合一”的办法来写,即,所读材料的细节、社会情况、自己实际的三合一,这三者由思想或理论联系在一起的。具体做法是,从所读材料细节的概述开始(但一定注意不要掉进细节的泥沼,要迅速脱身),抽出思想、理论或者情感,由思想理论情感去联系社会上的情况,可以正比,也可以反比,最后再由此看自己的情况。

第七段,结尾。总结与引申。

写读后感,所读材料的选择也很重要。不是所有的材料都能写读后感,要选择熟悉、思想深刻而又切实有感受的材料。

读后感的写作有很多种,看你读后对哪些方面更有心得和感悟。可以偏重思想与理趣,也可以偏重语言或结构。可以就文章整体进行评价,也可以选一二细节做深入分析。若针对文章观点,可赞和,可批判,也可进一步阐发。若结合文章语言或细节,可以比较、联想、评论赏鉴。关键在于有自己的见解,写出独有的感受。这样,就会通过写作使阅读得以条理化和深化。在作业中记录下自己思考的轨迹。不是很不错的一件事吗?其实,一篇文章,只要有一句话留给你深刻印象,让你长久不忘,那这篇文章就没白读,就值得写呢!

【经典例文】

随机应变信如神

—试析《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王熙凤

看完了《红楼梦》,我们往往会这样发问:在这个亲族关系复杂、人员众多的大家庭里,王熙凤何以能威压众人、独揽大权,俨然是偌大家庭的总管?她是怎样取得上层人物的信任,下层人物的敬畏的呢?这个人物有什么社会意义?作者描写这个人物有什么特色?

《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的出场就非同一般,采用的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手法。整个形象则是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体现出来的,这是作者刻画人物独具匠心之处。在肃穆静寂的氛围里,先是凤姐那放纵无忌的笑声使林黛玉在心里奇怪: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给读者留下一个最初的印象:王熙凤在这个家庭中的地位非同

4

一般。紧接着一个恍若神妃仙子”的凤姐出现在眼前:珠光宝饰,彩绣辉煌,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体态俏丽,身材苗条,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初次见面便使人有三分畏惧之感、七分驯服之情,觉得她凛然在上,须仰视才见。其外貌美丽而内心莫测的性格通过肖像描写初步透露出来。

王熙凤初见黛玉,便携起她的手,细细打量之后,仍送回座上才夸奖她的美貌,还加一句道: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之所以送回贾母处再夸,是因为她夸的话里也连及这荣国府的最高统治者:贾母。这夸奖的话听起来似脱口而出,却实有精打细算之处:既迎合了贾家之主的老祖宗”,又旁敲侧击地告诫黛玉,应时时留心在贾府的地位,不可做出出格的事儿。接着又道: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显出她的权势、威严,使黛玉觉得这既是关心,又是警告,警告自己往后的一举一动切不可迈错一下。因为这只管”两字已将她束缚在王熙凤的管辖之内了。这里王熙凤用心之险恶,待人之刁钻,充分显示于言谈话语之中。

写她为黛玉丧母的不幸感到难过,用帕拭泪,等贾母一说: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等语,她又马上转悲为喜,破涕为笑,眨眼工夫,就由哭变为笑,这工夫确是常人所不备。虽然悲之极则哭,喜之极则笑,这是人之常情,然而王熙凤悲喜变化如此之快,却超出了常情,因而人们不能不说她的哭笑是假哭、媚笑。一个虚伪、玲珑、随机应变的面目昭然如在眼前,说到王夫人让她给黛玉做几件衣服,她马上又表示早已准备好,既在黛玉心中留下体贴人”的印象,又使贾母、王夫人心中产生办事周到细致”的好感。但根据前面的印象,很难使人相信这是真话,却又不能不叹服她的见风使舵之迅速、曲意奉迎之娴熟。

到此,我们的疑团应已解除,王熙凤之所以能威压众人,大权独揽,不仅因为她是荣国府老爷贾政的内侄女,更因为她长于阿谀奉承,被家族统治者所赏识,这就造就了她两面三刀、泼辣狡诈的性格,也一天天助长了她心毒手狠、口蜜腹剑、玩弄权术的本领。由家庭推及社会,整个社会正是由这样的人把持着,难怪内乱四起,人民遭殃了。王熙凤这一形象是封建社会、封建大家族的产物。通过这一人物,我们不难体察到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封建家族的没落、衰败。

由此可见,分析王熙凤这一典型人物,不仅有助于我们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而且能更深地理解其社会本质,领会作品高度的思想意义。

简评:

本文属于剖析人物形象的文艺短评,它紧扣原课文中有关王熙凤的描写,由现象到本质,进行了具体分析,剖析了王熙凤的性格特征和她的艺术形象的社会意义。文章开头提出几个扣住人物本质特征的问题,发人深思,造成悬念。然后从王熙凤的出场、对林黛玉的关照、夸奖及由哭变笑的言行中,逐段深入地提示了她的刁钻圆滑、奸狡虚伪的性格特征,然后回应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作出回答。末段更进一步点明分析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和意义,收束全文,章法紧凑,结构完整。推理严密,词汇丰富,文笔流畅。

祸患常积于忽微

—读《伶官传序》一文后

5

空闲之日,我细读了欧阳修所作的《伶官传序》一文,心中深有感触。其中,作者提出的祸患常积于忽微”这一精辟的论断,常令人深思不已。

一些小小的疏忽竟能导致祸患的降临,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然而,其中隐藏着的却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一条无可辩驳的客观规律。

记得有句俗语,叫做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它更为形象地提示了这种道理,不是吗?一只蚁穴,无足轻重,但若不及时堵塞,能使千里长堤毁于一旦。学过哲学的人都懂得,之所以导致这种结果的产生,是因为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会促使事物性质发生变化。由此可见,一些不引人注意的忽微”往往是祸患”产生的根源,而在当中起作用的却是一个字——积”。

对于积”字,许多人都非常注重它,但大都从正面考虑,如学习要积累”等等。而反面的呢?则未必了。其实,积”字所起的反作用也并不少见,而往往被人所忽视。

现就以个人的品行来说,如果一个人在平时常不拘小节或是反其道而行之”,最终总是要受到惩罚的。像冯大兴、朱泽明,他们竟从一个堂堂的大学生”,颓废沉沦为人民的罪犯!如此沉痛的事实不能不引人深省,这难道不是他们平时不注意自己在道德、情操方面的修养所造成的吗?假使他们注意了这一点,也断不至于陷入泥塘,不能自拔。这种祸患”的导致,不也是积”字所起的作用吗?

诚然,人们一时有小小的疏忽,并无可厚非,重要的,对于自己的过失,不能不重视,不以为然,更不能开脱和原谅,那种仅此一回,下不为例的想法,其实是自欺欺人,一般都并非仅此一回,也并非下不为例。对自己要求不严,常常是忽微常积”的根本原因。

话到这里,我们不妨可以说,忽微”并不可怕,可畏的只是忽微常积”。而能否化小”为无”,则取决于自己对忽微”的态度了。如果不注意自己品行方面的忽微”长久以往,又怎能不发生恶性膨胀呢?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临终前所说的这句话对于我们不也是个很好的启示吗?要戒恶修善,不可以其小而等闲视之。因此,在平时,我们就必须防微杜渐。可以想见,假如我们每一个人都做到见小善皆为之,绝之恶于初萌”。那么人们的思想情操将会有多么高尚,社会的文明将向前跨出更惊人的一步!

对于一个人的生活品行应是这样,其它的也就不言而喻了。总之,无论我们在什么时候,只要涉及到这方面的问题,都须采取严以律己”的态度。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倘若真的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你也将不会担心祸患”的导致了。

仅此发一感想,以供自勉。

简评:

本文观点鲜明、重点突出,紧扣忽微”和积”,阐明祸患常积于忽微,要求每个人做到戒恶修善”,防微杜渐,只有这样,才不会担心祸患”的降临。为了阐明这一观点,作者不是堆砌材料,而是用观点统帅材料,用材料说明观点。

文章先说忽微”,引用一句俗语,一个例证,印证了忽微能导致祸患降临这一客观规律。然后作者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论述了在忽微和祸患之间起决定作用的是一个积”字,抓住积”字,联系实际,用无数事实论述了积”的反作用,说明积”是导致祸患的关键。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办法,要严于律己”、防微杜渐,引用刘备的话启迪人们戒恶修善”。文章写到此,水到渠成,宗旨一目了然。

6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