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勋章
(荆州师范学院 文学院,湖北 荆州 434104)
摘 要:本文旨在揭示汪曾祺散文所显示的文化色彩,首先是一种个人化的认知。他是借生命之力的体验去融合儒道精神的。汪曾祺早年对生命的悲悯,成为他40年后散文价值取向的生命回响。汪曾祺散文的核心是民间化。在这个意义上,他以认同民间的方式,发掘出最具民间日常意味的存在形式)))吃的种种方式和传承,为饮食立传;并以充满人性的人物表现为生存立法,发掘出生命中最自由的一瞬,从而使其与之所依托的民间风俗意趣相谐相洽。
关键词:民间化;个人性;饮食传统;性情
分类号:I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019(2001)04-0032-05
从文化的宽泛意义上看,汪曾祺的散文皆可视为文化散文。汪曾祺的散文既不同于具有鲜明文化色彩的余秋雨的散文,也与时下众多的学者散文中体现出的对文化典籍、文化掌故的把玩与思考不一样。汪曾祺散文的核心是民间化。显然,这是由作者所处的民间立场造成的。汪曾祺散文中呈现的民间立场,成为他看取生活的一个向度与标准。正是民间性,而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才使汪曾祺的散文与众不同,显示出其宏阔的视野与大境界。
国家、知识分子、民间,如果说这三种文化话语构成了我们社会的文化空间的话,那么,以其恒常性这一点来看,其重要性刚刚是颠倒的。一个国家,其政治话语,无疑是处于支配地位的。然而,君舟民水告诉我们,民间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具有潜在支配性的话语空间。汪曾祺散文的民间立场,使之在具体取事选材时,虽依然不脱离生活的原生态,但由此而生发的体悟,却远远超越了原生态的局限性。
把汪曾祺的散文跟民间色彩扯起来,很多人可能不以为然。大家已经习惯将汪曾祺的思想和文学归至士大夫的传统上去,而士大夫精神的实质,还是传统文化。其实,汪曾祺固然士大夫味十足,但他在本质上是倾向于民间取向的。在具体论述汪曾祺散文的民间色彩之前,我想有必要简单考察一下汪曾祺散文的民间化思想的形成。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按照钱钟书对诗与文的界定,文当是指古文而言的。以文言志,是对传统古文的一种反动。它真正成形是在魏晋时期,再经明清时
祺的散文是属于这一脉的,但汪曾祺散文中有他们所没有的对生命的悲悯。80年代,汪曾祺写过一篇极具散文色彩的小说5黄油烙饼6,显示了对民间的深刻体察与悲悯,而这一点正是汪曾祺的散文中所呈现的。只是这种悲悯,最初却是通过其对民间生存状态的隔膜体现出来的。
早在40年代,在散文5背东西的兽物6中,汪曾祺借用毛姆的说法,把搬运工称作/负之兽0,讲一群山地背运货物的人,他们背东西、吃饭、数工钱。/在那条西风古道上时常可以看到他们,,,沉默着,埋着头,一步步走来,,这些人是一声也不出的。0/他们几乎是永恒的,不动的,既非明,也非暗,不是明暗之间酝酿着绸缪的昧暧,是一种超乎明暗的混沌,一种没有界限的封闭。0直到有一天,/有人告诉我,炸死了两个人,我心里忽然一动,很严肃地想:炸死了两个人。我端端正正一撇一捺在心里写了那么一个-人.字。我高兴我没有嘲弄我自己,没有蔑笑我的那点似乎有心鼓励出来的戏剧的激情。0这种对劳动者的体认,让我窥测到汪曾祺的人道精神:生命应该是有着明确理念的人生活动,而不是完全臣服于外力的或一种满足起码生存欲望的活动。同时,这里面也包含着汪曾祺对劳动者的悲悯。当然,这种悲悯仅仅是一种道义上的良知使然,而非真正认同了民间的悲悯。
西南联大的自由精神与人文环境无疑对汪曾祺的这种人生观照起了作用。他的散漫的生活(泡茶馆,自由地读书学习),使他与/兽物们0有了深刻的对照。另外,作为其业师的沈从文在其散文5湘行散记6中,对下层劳动者的审美观照,应该说对汪曾祺的精神与人格是产生了影响的。5沈从
1
32的小品,到现代周作人的散文又是一变,遂蔚然成风。汪曾
收稿日期:20010410
作者简介:罗勋章(1964)),男,荆州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
文的寂寞6一文中,汪曾祺对沈从文的作品,尤其是散文中所体现出来的内在人格精神有着透彻而精辟的理解。在从推船的水手不顾生命的安危,而跳进冰寒的水中推动船只绕过礁滩前行时,沈从文感受到了生生不息的生命涌动。/石滩上走着脊梁略弯的拉船人。这东西于历史似乎毫无关系。百年前或百年后皆仿佛同目前一样。他们那么忠实、庄严地生活,担负了自己的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继续在这世界活下去。不问他们所过的是如何贫贱艰难的日子,却从未逃避为了求生而应有的一切努力。0[1]汪曾祺或许是出于其书香门第的熏陶与新的思潮的影响,他对下层劳动者的体认是隔膜的。他以一个旁观者的态度,从下层劳动者身上看到了更多的愚讷以及生命与力的茫然与幽闭。尽管如此,我们毕竟在这里看到了他对民间的关注。40多年后,他在自选集的序文中写道:/人类是有希望的,中国是会好起来的,我自觉要对读者产生一点影响的。0[2]他要用一种自由与美的精神去培养人的性灵,这一点对他自己以及40年代的那些/兽物们0的生命而言未免太遥远了点。而许多年后,历史经过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摆脱了生存焦虑(民族的、自身的)的汪曾祺,才终于得以充分而从容地表达自己的那份心志。
理解这点是我们把握几十年后的汪曾祺何以会以一种近乎大众化通脱的说白,来表达他对生命与人生、世道与世情的种种看法的关键,也是汪曾祺后来所以成为汪曾祺的关键。
当然,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是促使其民间化思想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1946年,肄业的汪曾祺从昆明到上海,从上海到北京,辗转流徙。这种自谋生计的生活,让汪曾祺更深地体悟了生之艰辛。在孤独、困顿的日子里,他对生活充满了
[3]倦怠,沈从文写信要他坚强地活下去,不要放下手中的笔。
可以提供有文化的休息和这种精神的享受,散文可以说是应运而生。0[4]5蒲桥集6的序言中亦有过相似的说法,这与其是一段就中国新时期散文发展缘由的分析,不如说是汪曾祺散文创作的独白。这里,我们无需关注汪曾祺散文创作的观念如何,关键是他的散文提供了一种什么样的休息与享受,这就涉及到汪曾祺所采取的民间立场。革命话语的风行,是对传统文化叙事(包括民间叙事)的一次矫枉过正的斩杀。如前所述,生命个体不能独立于一切团体遗世而存,作为群体的生命,同样不能完全僭越于历史与文化之外。当革命彻底失去了最初所摧毁的批判对象而成为没有对象的单一话语时,重建文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礼失求于野。0汪曾祺以其平和持重的冷静,发现了民间所潜存的俗文化的价值。
汪曾祺的散文创作,/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间作小考证,亦可喜,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0[5]。在文字的编织与平淡的心境下,流动的是对生命的热爱与民族的关怀。他的年龄,他的阅历,他对民生与传统文化的体察,总让他在述说风物、掌故、人事时,都会时时地忍不住流露出那份诚挚的恳切与关爱,哪怕是一些旅行的见闻的叙写,他都会时时从述古说史的同时,跳出来提醒一下旅游点的管理者,该如何如何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某一段历史,或品鉴某一种风情,如5碧霞元君6、5锒铛6。如果纯从文体学的角度看,这些文章都有一些画蛇添足的地方,但这种突破文体的剀切与诚挚,却充分地呈现出其整合民俗遗产,将其发扬光大的努力与企图。汪曾祺的散文创作有着为文化续缘的意义,而其散文的审美情怀更是一种明确指归,其背后深负的是对民生的悲悯,对民间所蕴藏的种种生命底蕴的揭橥。
这种充满民间色彩的独立品格既缘于他的经历,同时还有其地缘文化的影响。当他在小说中以虚构的形式,向我们描述了一个个生命的自由与美的故事时,故事所依托的风俗人情完成了他对传统的人文生存方式的扫描。而散文的实拟则使我们更容易看出汪曾祺面对他所依托的文化荫庇所表现出的理性思考。当然汪曾祺通过散文透示给我们的文化色彩,是一种个人化的认知。5我是一个中国人6中写到:/我不是从道理上而是从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的。0这就是说他采取的是一种个人化的民间立场。民间立场的最鲜明的特征是其独立精神与自由创造的意识。汪曾祺青年和晚年两度名满文坛,盛年的沉默其实是一个化育的过程。其间当然有其历史和个人的背景,/说老实话,不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不是经过三中全会的拨乱反正,我是不会产生人道主义的追求,不会用充满温情的眼看人0的,这中间其实还有编辑5民间文学6对他的影响。
而另一方面,汪曾祺出生的地方高邮,是一个古文化渊源很深的地方。高邮的秦王子婴,以及曾名噪一时,权倾朝野的野心家,张士城,吴三桂,最终都只不过是南柯一梦。汪曾祺自己的一生同样是曲曲折折。在他晚年清理自己的思想,梳理自己的文化血脉时,那种视历史如戏剧的思想,除了
那样的时候,汪曾祺所保有的绝不仅仅是对逍遥与潇洒的向往,也有如普通民众一样的身体与灵魂的挣扎,这是出自本能的生命冲动对困窘现实的反搏。作为生命个体的人不可能独立于一切团体遗世而存。作为一个写作者,他最终必然依附于某种文化的(政治的、民间的、知识的)荫庇来寻找自己的言说空间。汪曾祺早年对民间生活的隔膜,经由其蹇涩的人生际遇,使之最后在民间寻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种早年生活的影响对于塑造他后来的谦和、随遇而安的生存智慧是有影响的。但正如他在5随遇而安6一文中所说,他的随遇而安绝不等于丁玲式的逆来顺受,更多的是主体对现实生活的主动承接。因此,在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话语压倒一切的时候,他能悄然地守护着自己的判断与良知,将眼光投向日常的生活,从平常人的生活状态上来品尝、观照生活。
这种观照体现在他对文化的重视与认识上。较之鲜明的政治意识形态,文化有着更贴近民间的形态。由于有着下乡、改造的切肤之痛的体验,汪曾祺
2
由生命的悲悯,进而生发出对文化断层后的生命的抚慰。/中国人经过长期的折腾,大家都很累,心情浮躁,需要平静,需要安慰,需要一种较高文化层次的休息。尽管粗俗的文化还在流行,但是相当一部分人对此已经感到厌倦,,,散文
33他个人的体验,可能很大程度有这种地缘文化的影响。正如有论者说:/汪曾祺先生判事那么清楚,而性格又那么随和,自然是不会跳到历史的漩涡中去的。0[8]/-花深深,柳阴阴,听隔院声歌,且凉凉去;月浅浅,风翦翦,数高城更鼓,好缓缓归。.这样的对看戏的无功利态度,我颇欣赏。05蒲桥集6有许多这样的表述,然而,应该看到这样静观处世的态度,大体上我们可以看做是对多变的政治时局的一种应对。这样我们就可以很明了地发现,汪曾祺的散文中所表现出的是一种倾向于个人性的独立存在。
基于此,我们可以说汪曾祺散文的民间色彩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其作为汪曾祺人格体现的民间立场,一是经由这一立场所发现的民间状态。
前者在其散文中表现为其偶有所现的人格冲动。汪曾祺一直被看做是一个传统文化的体现者,也有人说他的传统中具有一种现代色彩,这些说法都未免失之于偏颇。如果从民间立场的角度去看待这一现象,就很容易理解了。生命与力作为一个富于现代性色彩的概念,在汪曾祺的散文中多有表现,而生命与力是在其平民意义的特点上显示出来的。汪曾祺由于众所周知的人生旅历,使他在接受儒道两家的精神时,始终伴随着生命的冲动。他对这一精神的把握始终是理性而具体的,既不同于启蒙时代的知识分子,也不同于传统的士大夫精神。力是一个充满民间色彩的词汇,士文化的特点是优雅和谐,只有民间才是角力与粗野蛮勇的所在。早年的汪曾祺因悲悯而忧愤,因忧愤而倔傲,以至40年后,这种认知结构还使汪曾祺的散文时时地要在其中和、冲淡的表情下露出生命之力的冲撞来。5泰山片石6写道:
我是写不了泰山的,泰山太大,我对泰山不能认同。我对一切伟大的东西总有点格格不入,我十年间两登泰山,可谓了不相干。泰山既不能进入我的内部,我也不能外化为泰山。山自山,我自我,不能达到物我同一,山既是山,我既是山。泰山是强者之山)))我以为这个提法很合适,我不是强者,不论是登泰山还是处世。诚然。按照作者的说法,/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0。而我们同样在这篇文章中看到:
杜甫真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伟大的现实
主义者,这一句表现了他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的忠悃。相比之下,李白的-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就有点洒狗血装疯。0
一句/洒狗血装疯0就让人仿佛看到了民间豪杰才有的爽快与通脱。散文的实拟常常限制了作者表现生活的力度与深度,要见出博大,达到与小说表现一样的整体性的把握,惟有在表现对象的择定后,由此向历史深度或想象的维度去获取表现的张力。作者如此论事论人的是算不得冲淡,也算不得冲和的。一般的论者常常囿于作者的表白,以致真的信了汪
[6]
曾祺不敢言大,不敢为强的谦饰。其实,文中所潜存的历史
3
的高瞻俯瞰之态,与内心的僭越早已了然。面对汗牛充栋的泰山等名胜的记人叙事之作,汪曾祺颇有横刀立马之势,分明狷傲之气毕现,又何曾有半点中庸之态。散文无疑是最见心迹的。真正的汪曾祺是时时露出峥嵘之气的汪曾祺。面对文学史上卓然有誉的5桃花源记6和5岳阳楼记6,汪曾祺竟然写了两篇同名之作。李陀对此颇有洞悉,问道:/你怎么用了同样的标题写作0?汪曾祺答曰:/写了,又怎么样。0[7]语中不乏得意与傲气。
年高如汪曾祺,尚有如此峥嵘之气,我们便可知其倾向。5贴秋膘6中写到吃手抓羊肉时有:/足蹬长凳,解衣磅礴,一边大口吃肉,一边喝白酒,很有点剽悍豪霸之气。0而玉渊潭边,/一边看野景,一边吃烤肉,别是一番滋味0。于此,我们可以知道汪曾祺散文透出的/野气0与对力的赞赏,这一点在其小说5骑士列传6、5塞下人物记6中可以得到互证。那些充满野性与力量的传奇人物,作者对其在民间所拥有的号召力与敬仰简直差不多是击节赞叹了。
基于对历史与人生的洞若观火,使他有别于一般意义上所说的传统文化论者。他的随和中,更有一种对生命更长远意义的追求的执着。他以历史的时间性绵延解构了一种具有空间体量感的伟大,其所依托的正是对民间所蕴藏的恒常的生命力的理解与把握。
汪曾祺经由其民间立场所发现的民间状态,在散文中表现为两个方面,即对民间饮食的描述和对民间心态与人物性情的揭示,其中最为出色的无疑是对饮汪曾祺的复出,始于小说,而盛于散文,这样的说法我想是可以通过的。对生命的悲悯,对人心的抚慰,尤其是其一生/平淡0的经历(他自己就在文章中多次说过,要不是当右派,他的一生就更平淡了)[9],这些都促成了他在散文中最充分地展示生活世界的许多平淡之美。汪曾祺对政治的回避,使他的散文能充分体现民间生活的多姿多彩(风俗的表现),强化其对日常世界的观照。这不仅仅表现在那些自传性的回忆故乡生活的散文中(即令如5栈6、5呼雷豹6一类考据性的文章,也为我们复活了一些几经消亡的民间生活的某个侧面)。风俗与饮食,是他下笔最多的。他以极为精微的笔法,揭示了民间生活的种种乐趣与幽默,寄兴叹于物事,寓哲理于风情。汪曾祺以其充满趣味或知识的日常事物的索古求
/三千年来,写泰山诗里最好的,我以为是
5诗经6的5鲁颂6:-泰山岩岩,鲁帮所詹。.岩岩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很难捉摸,但是登泰山似乎可以体会到泰山是那么一股劲儿。詹是瞻,说是在鲁国,不论哪里,抬起头来,就能看到泰山。这是写实,然而写出了一个大境界。汉武帝登泰山封禅,对泰山简直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好发出一连串的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惑矣!.完全没有说出所以然来。这倒也是一种办法。人到了超经验的景色之前,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就只好狗一样地乱叫。杜甫诗5望岳6,自是绝唱,-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一句话就把泰山概括了,344
食的描述。
证,区别于以往的散文。在我们习惯了魏巍式的通讯式散文,杨朔式的过于精巧的抒情散文之后,汪曾祺的散文无异于域外清风。5桃花源记6、5故乡的元宵6、5吃食和文学6、5故乡的食物6以及5紫薇6等等,这些贴近于生活与民间的文章较之过去的散文,它缺少意义的追寻,全然是一种生活化的叙述,如其所言娓娓而谈,亲切随和。
汪曾祺这类散文的意义在于为断裂的民间寻找话语的同时,也为空洞干瘪的生活注入了一种情调。写于80年代初期的5桃花源记6可视为其发轫之作,其写作方式是颇耐人寻味的。5桃花源记6是陶渊明的传世之作,他以想象的方式建构了一个宁静祥和的乌托邦世界。汪曾祺一反过去的写法,以其对地名的辨识和桃花源吃擂茶的考据,解构了陶渊明笔下的乌托邦世界,而建构了一个平常真实的桃花源。吃而征古索源,仰承古风,目及现实,使简单朴素的饮食充满了诗意。国以民为主,民以食为天。汪曾祺以平常吃食为散文写作的对象,其用心可谓远矣。
饮食本来为身所备,但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我们却可以看到一种文化精神的渗透。/什么叫文化,吃东西也是文化。0汪曾祺是认同这种说法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0,孔子对于饮食的这种态度,经由几千年的演变,确实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而作为平民饮食,应该说最能体现俗文化的特征。汪曾祺的吃食散文中,蕴藏着一种醇厚的生活境界。从容的饮食态度,以及能对饮食细琢详研的做法,它的背后,寄寓着一个安乐邦国的大背景。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吃与生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既然历史如同戏剧,那么对于普通的民众最实在的便是日常的饮食生活。尤为重要的是,汪曾祺赋予这些饮食以风致,以光彩。汪曾祺所写的食物和口味,包含着人生的性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食物也就是体现了一方的人性。5苦瓜像瓜吗?6写以苦瓜自喻的/苦瓜和尚0石涛便寄寓了一点独来独往,不随流俗的傲气与禅意。而在5口味、口音、兴趣6中,汪曾祺写一位母亲为了不吃牛肉的孩子去外地好适应生活,专门买了牛肉,跟他讨教做法。于此,汪曾祺写饮食的态度寄寓着人的胸襟与度量。/口味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酸西辣.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0
尽管有许多人写过谈吃的文章,比如写金华火腿的叶圣陶,雅舍谈吃的梁实秋,但作为一种文化,尤其在指向民间的家常吃食的梳理与清点上,汪曾祺是独一无二的。金华火腿与雅舍谈吃,都未免有一点贵族化。但说到咸菜、臭豆腐、萝卜、苦瓜、苋菜、蒌蒿,却是老百姓家常桌上必不可少的。因此对此类吃食的钩沉索隐,有着非常的意义。
咸菜起于何时,我一直没弄清楚。古书里有一个/菹0字,我少时曾以为是咸菜。后来看5说文解字6,菹下有注云,/酢菜也0,不对了。汉字凡从酉者,都和酒有点关系,酢菜现在还有,昆明的/茄子酢0,湖南乾城的/酢辣子0,都是密封在坛子里使酒化了的,吃起来都带酒香,这不能算是咸菜。有一个齑字,则确乎是咸菜了。这是切碎了腌的,这东西的颜色是发黄的,故称/黄齑0,
腌制得法/色如金钗般0云。我无端地觉得这恐怕就是酸雪里蕻,似乎不是很古的东西。这个字的大量出现好像是在宋人的笔记和戏曲里。这是穷秀才和和尚常吃的东西。0(5咸菜和文化6)
如此种种,5五味6、5豆腐6、5寻常茶话6对一些日常食物,或辑录散轶而归类赋陈,或引经据典,考证索隐,其完整性常有为某类食物立传陈史之功。这些食物平时虽颇常见,却仅是食品而已,经过汪曾祺的述写,这些食物便因之赋予了文化学的意义。汪曾祺对一些植物的述写与此相类。
汪曾祺的这类作品常被冠以现代小品之说,我以为这一说法好就好在/现代0二字。作为闲适小品,他除了有别于明季小品的情调,亦有别于现代文学史上的周作人、梁实秋等人的小品。作为小品,话题显然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汪曾祺的随笔小品,是以其鲜明的民间性显示其独立价值的。它们常常于素朴中见诗意。汪曾祺有一篇5王磐的野菜谱6,写到他家乡的词人王磐以野菜作诗,寄寓自己对民生疾苦的同情,汪曾祺则反其意而用之,在谈吃时寄寓文化的熏陶。
汪曾祺的这一立场有着丰厚的民间体验为背景。在5胡同文化6一文中,汪曾祺写道:/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物质生活要求并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皮熬白菜,嘿!我认识一个在国子监当过差、伺候过陆痒润等祭酒的老人,他说:北京人的熬白菜比别处好吃)))五味神在北京。0其实,不是五味神在北京,而是人们对长期伴随自己的口味的食物的一种钟爱与认同。在汪曾祺谈吃的散文中,他所以那么铺张地记下他博闻强识所录下的许多普通吃食的品类,这其间是出于他对民间创造力与其所显示的民俗文化的认同。他一再表白说:/有人以为他是美食家,其实他跟张大千一类的美食家是不同的,他不过是爱琢磨一些平常菜的做法而已。0[10]这一语道出了他的真谛。
汪曾祺对民间心态的表现,体现在对民间资源的发掘上与众不同。同样是游记,大家也写名胜古刹的特征、形状,而汪曾祺却是为了发掘它的民间意义,比
5
如泰山的碧霞元君,本为传说的泰山神的女儿,可不知怎么一来成了香火旺盛的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人们对她的崇奉,甚至超过了泰山主神。/四方进乡以谒君者,辄号泣如赤子久离父母膝下者0,这种统治者的政令都不可遏止的祟拜心理,暗含了艰难时世中,人们渴望抚慰的心理。同样基于对民间心理的发掘,汪曾祺在5城隍、土地、灶王爷6中,写出民间宗教信仰复杂有趣的心态。城隍之神,本由人授,却又要弄得恐怖阴森。明眼人如郑板桥者深知古帝王之用心,却还要倡议修葺。这种关系代表了老百姓对佑助他们丰收与衣食充盈的土地神和灶神的一般看法。中国的老百姓,神仙不分佛道,有用即信,无用即辞的游戏式信仰,汪曾祺揭示得可为透辟。在汪曾祺的笔下,这些神仙是他们抵制充满无常的政治动荡的力量之源。/这些神的意象一旦为老百姓所掌握,就会造成一种自觉的宗教性的固执的力量。0/大多数人对城隍、土地、灶王爷的态度是诚惶诚恐,不胜屏营待命之
35至,但是也有人不是这样,有的时候不是这样。0/送灶王时的给灶王爷喂点关东糖,实在表现了整个民族的幽默感。也许正是这点幽默感,使我们这个民族不致被信仰的铁板封死。0汪曾祺许多时候与场合都喜欢强调民族化与传统,也许正是基于对民族深层心理的把握,才使汪曾祺找到了一条通往现实的传统性的桥梁。
这使我们在读到他的为人物立传的文章时,总是发现他的人物没有一个不是充满着鲜明个性的人。说到人物,不能不提到他的5老董6。老董这个曾在国子监当过差的普通人,是作者笔下最为鲜活的人物之一。老董满腹的野史,记性极好,历经几朝,对生活宽容却不宽怀。当作者写到老董为了生活水平的下降,而骂大街时,除了有时事的针砭,更多的恐怕是对民间散佚的文化遗产被遗弃的惋惜与沉痛。作者写道:/老董经过前清、民国、袁世凯、段祺瑞、北伐、日本、国民党、共产党,他经历的时代太多。老董如果把他的经历写出来,将是一本非常精彩的回忆录。)))可惜他没有,也没有让人口述记录下来。0这最后一句话,值得让人反复咀嚼。5吴大和尚和七拳半6也是一篇沉著而见深情的文章。让我感动的不是吴大和尚和七拳半,而是吴大和尚的妈和吴大和尚年轻的长着桃花眼,左眼生一小疤的女人。这是两个极富典型色彩的女性。一个勤俭质朴,另一个克忍执着。克忍执着的那一个/从不和顾客眉来眼去,只是低头做事,不声不响。穿着也朴素,只是青布的衣裤0;/却因为私情,终于有一天跑了。丢下她奶头上的孩子0。这一人物中既寄寓着作者对会做烧饼的吴大和尚的身世的感叹,也有作者对这一反传统道德的异质行为的理解与认同。作者写道:/我从小就对这个女人充满尊敬,并且一直记得她的模样,记得她的桃花眼,记得她左眼皮上那一块小疤。0作者把握这一人物时,不是着眼于其富于民间色彩的浪漫性,而是着眼于时代与人性的冲突,以及民间生命所秉持的充满自由气息的生命冲动。
对于魏晋时期清玄风雅的人物,汪曾祺有着很深的兴趣,以致有论者干脆就认为他/说是师承了沈从文,实际上心仪的是5世说新语6,魏晋风度是他行为的规范,诗文书画更多的是他的自伤自悼0[11]。其实也不尽然。以他最有名的
5金岳霖先生6为例,他确实有些地方颇有魏晋风骨,比如写他的古怪与任诞,但其中最感人的却是他的深情,好提怪问题的学生死了,他一堂课上完,一直都没有笑容。他重视的是人的性情,而不是性灵。(性灵与性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体现出士大夫的超逸,后者则近似王国维所说的赤子之情,我将它看做是富于民间色彩的血性精神。)我们在5老舍先生6里看到的是一个非官方的平民的老舍,在5星斗其文赤子其人6中看到的是一个热情庄重,富于韧性与执着的平民作家。一个杰出作家,在他去世时,却只有极少的亲友用几支花篮来将他送别人世,以至于作者写到这一场面时,用了极其动情的语言,/我们走到他的身边,久久不能离开。这样一个人,就这样去了。我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0。虽然汪曾祺并没有写人物为天下范的观念,但至少,这些表现人物的散文,让我们看到了汪曾祺对做人的看法与态度。
汪曾祺的散文,最为典型的民间色彩并不是散文的内容,而是他言说的方式,因为汪曾祺是极为看重说话方式的人。汪曾祺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0其实他的散文更是写语言,尤其是后期散文,在语言的运用上,几乎可以说达到了敞亮的地步。他历来重视口语的作用与对口语的化用,尤其对那些贴切表现人物心理的语言。直接用通脱的说白讲述,最是体现汪曾祺的散文风格。如果说小说能见出其文体之美,则散文可见其精神之大,而其间功劳,话语的方式不可谓不重,只是作为文体的论述,我们可以用另外的篇幅去写了。
参考文献:
[1]湘行散记:1934年1月18日,沈从文散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1985.
[2]汪曾祺自选集序[M].
[3]见汪曾祺散文5星斗其文赤子其人6.[4]当代散文大系总序.1992..
[5]汪曾祺文集序[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6]汪曾祺散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C].江淮论坛,1998,(5).[7]李陀.汪曾祺与现代汉语[C].花城,1998,(5).[8]胡河清.灵地缅怀,汪曾祺论.[9]汪曾祺.随遇而安[Z].
[10]汪曾祺散文随笔选集.自序[M].沈阳,1993.[11]韩石山文.文学自由谈,1999,(9).
责任编辑韩玺吾
TheFolkFeaturesandTheirFormationinWangZengqi.sProse
LUOXun-zhang
(ChineseDepartment,JingzhouTeachersCollege,Hubei,Jingzhou434104)
Abstract ThispaperintendstouncoverthefolkfeaturesandtheirformationofWangZengqi.sprose.Hiswritinggoesthroughseverelstages:HecombinesBuddhismwithhisownexperienceinhisearlylifeandrecordsthelivesofordinarypeople.TheauthorofthisarticlethinksWang.sprosehasfolkfeaturesratherthanformalbecausehehastakendailylifeintoconsiderationandexploredthemeaningfulfolkway:thedietetictradition.FromWang.sattitudestowardsordinarypeopleandhiswayofdiscussiononecanseehisvalueorientation.
Keywords folkfeatures;individuality;dietetictradition;disposition
3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