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花图问答。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马克思哲学

马克思哲学

来源:花图问答
爱默生《建造你自己的世界》————————选自爱默生散文选-经典散文译丛 作者:(美)爱默生 著 ;丁放鸣 译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年10月

你须确信这一点,世界是为你而存在的。因为你才是那个完美的奇迹。我们是何许人,只有我们自己明白。亚当所有的一切,你都拥有;凯撒所能做到的一切,你也都能做到。

智慧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标志,即在寻常的事物中看到奇迹。一天是什么?一年是什么?夏天是什么?妇女是干什么的?孩子是什么?睡眠又是怎么回事?当我们蒙昧无知时,这些问题毫无动人之处。我们编造了许多寓言,来掩盖事实赤裸裸的,还振振有辞地说是为了符合较高的精神法则。可是当我们在一种思想之光的洞照下看清事实之后,华丽的寓言就黯然退色并枯萎了。我们现在就看到了真正的较高的法则。所以,在智者看来,事实才是真正的诗篇、最美丽的寓言。这些奇迹注定会送上门来。作为堂堂男子,有关男人和女人,以及他们的社会生活、贫困、劳作、睡眠、恐惧和命运等问题,你了然于胸。你须意识到,这些问题没有一个是表面的,每一种现象都有其天赋和思想情感的根源。当抽象问题占据你的思维时,大自然就带来了用你的你的双手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这是一种探幽索玄的明智之举,它一点一点地将我们的日常经历同思想观念的产生和发展进行比较,特别是在人生紧要的危急关头。

这样,我们就会以新的眼光去看世界这将回答有关理智的无穷无尽的问题,——比如什么是真理?以及有关的情感的问题,——比如什么是善?只要将这种探索服从富有教养的意志。然后,我们会赞成我的那位诗人所说的:大自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流动变化着的。精神改变着、陶铸着、创造着它。大自然显得呆滞或是野性,是因为缺乏精神;对纯粹的精神来说,它是流动的、飞扬的、驯顺的。每一种精神都给自己建造了居所。居所之外有自已的世界,世界之外有自己的天空。那么你须确信这一点,世界是为你而存在的。因为你才是那个完美的奇迹。我们是何许人,这只有我们自己明白。亚当所有的一切,你都拥有;凯撒所能做到的一切,你也都能做到。亚当把自己的房子叫做天地,凯撒把居所叫做罗马;而你呢,或许会把一间鞋匠铺、一百亩耕地、或一间学者的阁楼叫做自己的家园。然而方方面面地比较,你的领地比他们的毫不逊色,尽管没有动听的名字。因此,建造你自己的世界吧。尽快使你的生活与你心中纯洁的意念和谐一致,生活会因此而大展宏图。

事物的总与精神大潮的涌动相伴相生。它来势凶猛,所有那些令人憎恶的事物,像贪鄙之徒、蜘蛛、毒蛇、害虫、精神病院、监狱以及敌人,都会化为乌有。这些东西都如蜉蝣命短,将不复存在。大自然的污泥浊水,将会被阳光晒干、大风扬尽。当夏天的脚步从南方来临,雪化冰消,大地青葱,这时前进中的精神也会一路编制它的饰物,所经之处,美景连连,歌声袅袅。一路上,它将招来美丽的面孔、温暖的心灵、睿智的谈吐和英雄的举动,直到罪恶不再显灵。人类终将要支配自然,这个王国不是眼所能见的——这种支配的意愿目前已超过人类对上帝的梦想——但是,人类终将进入这个王国。那时他的惊奇之感,莫过于一个盲人渐渐恢复视力,重见光明。

爱默生的美国超验主义

美国超验主义也叫“新英格兰超验主义”或者说“美国文艺复兴”是美国的一种文学和哲动。与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和玛格丽特·富勒有关,它宣称存在一种理想的精神实体,超越于经验和科学之处,通过直觉得以把握。领导人是美国思想家、诗人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美国超验主义(American Transcendentalism)是美国的一个重要思潮,它兴起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新英格兰地区,但波及其他地方,成为美国思想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运动。它是与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以及梭罗相关的一种文学和哲动,宣称存在一种理想的精神实体,超越于经验和科学之处,通过直觉得以把握。

一般认为,爱默生是超验主义的倡导者,他的散文,特别是他的演讲,令人感到亲切,富有一种奇异的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声音;他的散文在端庄凝重的说教之中每每流溢出特有的富有魅力的睿智、幽默感和文学、哲思的深度来。他的言词文本雄辩有力而辉煌,语调变幻莫测,显示出他的深奥的文学技巧来。

1831年,爱默生辞去波士顿第二教堂的圣职到欧洲去旅游。其间,他会见了不少当时的文学名人,诸如英国诗人、散文家瓦特·兰德(Walter Savage Landor),诗人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和苏格兰散文家、历史学家卡莱尔(Thomas Carlyle)。特别是他在苏格兰乡间会见了卡莱尔之后,开始了两位文学家的终生友情和通信。

1837年,当爱默生作《美国学者》演讲时,另一名超验主义的集大成者梭罗刚从哈佛大学毕业。对于很多人而言,梭罗是一本教科书,通过他,人们可以用自然界发生的事实来理解世界,于是世界便成了一个供人阅读、品味、咀嚼的整体。他希冀过简单的生活。

梭罗说过:“我之所以走进林间并不是想生活得便宜些或者更昂贵些,而是想以最少的麻烦做些个人想做的事。”因此,他的文字细腻而自然,充满了一个敏感的作家和一个深思熟虑的哲人对大自然的至诚的感受和感动。

比起爱默生的演说和写作,梭罗更多地是实践和行动,在他的性格中,那种崇尚生命和自然、崇尚自由和的精神,和那种曾经在美国的开发,尤其是西部的开发中表现出来的勇敢、豪迈、粗犷、野性的拓荒者精神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

从现在的历史资料来看,人们无法了解梭罗是否亲自聆听爱默生的演讲,但梭罗一生实践了爱默生在《美国学者》中的召唤:更多地关注美国本土,追求美国本土的独创性。

作为一场融欧洲与美国思想潮流于一体的思想运动,它催生了美国散文一系列经典之作:《自然》(Nature,1836)、《美国学者》(TheAmericanScholar,1837)、《知识的自然历史》(NaturalHistoryofIntellect,13)、《瓦尔登湖》(Waldon,orLifeintheWoods,18 梭罗著),等等。

十九世纪的美国被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是独特的美国文化诞生和成长的时期,是继政治之后美国精神、文化从欧洲的母体断乳而真正的时期。正是在这样的特殊时代,以爱默森和梭罗等为代表的“超验主义”思潮“破空出世”,成为美国人的精神宣言。

超验主义追求人的自由的精神成为美国文化中一个重要遗产。这种思潮发源于单一神教,同时又接受了浪漫主义的影响,强调人与上帝间的直接交流和人性中的神性,其结果是

了人性,提高了人的地位,使人的自由成为可能。超验主义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其社会目标是建立一个道德完满、真正民主自由的社会,尽管带有乌托邦的理想色彩。

超验主义的核心观点是主张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认为人类世界的一切都是宇宙的一个缩影——“世界将其自身缩小成为一滴露水”(爱默生语)。它强调万物本质上的统一,万物皆受“超灵”制约,而人类灵魂与“超灵”一致。这种对人之神圣的肯定使超验主义者蔑视外部的权威与传统,依赖自己的直接经验。

超验主义的主要思想观点有三。首先,超验主义者强调精神,或超灵,认为这是宇宙至为重要的存在因素。超灵是一种无所不容、无所不在、扬善抑恶的力量,是万物之本、万物之所属,它存在于人和自然界内。其二,超验主义者强调个人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个人是社会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的革新只能通过个人的修养和完善才能实现。因此人的首要责任就是自我完善,而不是刻意追求金玉富贵。理想的人是依靠自己的人。其三,超验主义者以全新的目光看待自然,认为自然界是超灵或上帝的象征。在他们看来,自然界不只是物质而已。它有生命,上帝的精神充溢其中,它是超灵的外衣。因此,它对人的思想具有一种健康的滋补作用。超验主义主张回归自然,接受它的影响,以在精神上成为完人。这种观点的自然内涵是,自然界万物具象征意义,外部世界是精神世界的体现。

爱默生有句名言——“相信你自己”,这句话成为超验主义者的座右铭。这种超验主义观点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打破加尔文教的“人性恶”、“命定论”等教条的束缚,为热情奔放,抒发个性的美国式文化奠定了基础。

正因为爱默生的超验主义观点摒弃了加尔文教派神为中心的思想,认为在某种意义上,“人”就上帝,才使得超验主义明显地烙上资本主义上升期的时代轰烈:“一个人一定能够成为他想成为的人。”而这种素来被称为美国平民宗教的自立自强,激励了美国民族精神的发展完善。

因此,超验主义者的贡献就在于在理想主义的旗帜下重新审视了“美”的哲学命题,了美国思想,也使美国文学(包括散文创作)从模仿英国及欧洲的风格中脱颖而出,开创了美国文艺复兴时期。

其实,“超验主义”作为一种并不确切的戏称,也许只在认识论的意义上表现了这一思潮的一个特征,即崇尚直觉和感受,而这一思潮的意义也许更重要地是体现在它热爱自然,尊崇个性,号召行动和创造,反对权威和教条等具有人生哲学蕴涵的方面,它对于美国精神和文化摆脱欧洲的母体而形成自己崭新而独特的面貌产生了巨大影响。

《沉思录》

读到《沉思录》,确属偶然。但与两千年前的奥勒留进行一次思想接触和交流,却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公元121年,那一年在中国,造纸巨匠蔡伦自尽而亡。那一年在西方古罗马,一位卓越的哲学家帝王来到了世上,他就是马可·奥勒留(公元121—180年)。这位帝王之所以被人们铭记

于心,不在于他的赫赫战功,也不在于他的励精图治,而在于他用希腊文写成了著名的《沉思录》。本书不同于一般的哲学书籍,而是一位有着强烈道德感的统治者的“内心独白”。

在奥勒留执政的近20年间,古罗马帝国水灾、地震、瘟疫、饥荒、蛮族的入侵、军事的反叛等天灾人祸不断,人们只知道奇迹不会出现而一切都已无可救药。即使奥勒留以其坚定精神和智慧,夙兴夜寐地工作,也不能阻挡古罗马帝国的颓势。公共职责的沉重负担和个人际遇的沉痛经历使他陷入了极大的悲观中,而使他能忍受下去的正是哲学。他试图以“哲学的沉思”来避开人世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安宁。因此,贯穿在《沉思录》中最为明显的,是一种隐忍而无奈的恬淡和达观,以及对人在时间的流动中展开的悲剧命运充满忧郁的深刻洞察。

在这本《沉思录》里,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中的自己。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这不是经历沧桑之后绝望的结论,而更像是一段无奈和伤感的喟叹。在那样一个战乱不断、灾难频繁的时期,这种反省、喟叹、独白和沉思的意义并不低于前瞻。

从《沉思录》的字里行间,我们很难找到奥勒留对其“帝王身份”的所谓认同感。因为作为哲学家,他在这部旷世奇书里,始终是以“人”的身份来思考人生,以至于其帝王身份倒像是个“业余的兼职”,这对一个身居皇位的人来说是极为难得的。思想家罗素认为,奥勒留的这部书“表明了他感到自己的公共职责的负担沉重,并且还为一种极大的厌倦所苦恼着”———这应该说是相当准确的判断。尽管他总是摆脱不了想引退去一个宁静的乡村度过余生的愿望,但他直到死也未能如愿。

其实,《沉思录》探讨和关注的核心问题远远不止这些,它主要考察了人与神的关系,理性与情欲的关系、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并剖析了作者本人独特的内心世界。书中阐明的个人道德修养以及处世智慧在西方文化思想史上产生了难以言尽的影响。通过这部传世之作,奥勒留给经由他继承下来的斯多葛主义注入了新的精神,斯多葛派的哲学精神因而得以流传至今,并深深根植于近代西方文化精神之中。而奥勒留在书中所流露出的平等、博爱主张在启蒙思想家们那里得到了回应,他的德行自足之说法在康德那里引起了共鸣,关于恶的见解则为黑格尔所发挥……此外,书中所蕴含的那种天下一家的世界主义以及人皆有理性、理性皆相同的平等、和谐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时尚是一只奔跑的兔子。 有的人紧随其后穷追不舍; 有的人本身就是那只兔子; 有的人把兔子装在口袋里。 第一种是追逐者; 第二种是制造者; 第三种是领导者。

对娱乐圈而言, 第一种是追星族; 第二种是大明星; 第三种是策划人。 一流企业作势; 二流企业作市; 三流企业做事。 大道无术; 中道有形; 小道若巧。

书籍、电影是文化产品。 有人把它只看成文化; 有人把它只看成产品。 前者是读者、观众; 后者是书商、制片人。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不熟悉的地方有陷阱。 熟悉的人只看到缺点; 不熟悉的人全是优点。 1+1=3,是文学; 1+1=2,是数学; 1+1=0,是哲学。 对于有求于你的人, 至少应该给他点希望, 而且让他一再有希望。

四十岁前,明白自己能干什么; 四十岁后,才明白自己不能干什么。 四十岁前,读书本; 四十岁后,读社会。

四十岁前,学习书中道理; 四十岁后,书中道理。 这,即所谓“四十而不惑”。 有些问题,

不去想要怎么解决, 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与其脚底下老是磕磕绊绊, 倒不如痛痛快快摔上一跤。

承受不了大悲伤,也享受不了大欢乐; 享受不了大欢乐,也承受不了大磨难; 承受不了大磨难,也享受不了大成功。 有人留下脚印; 有人描述脚印; 有人解释脚印。

前者是企业家; 中者是作家; 后者是经济学家。 引人进步的是欲望; 让人毁灭的是贪欲。

贫穷而快乐,是卑贱中的快乐; 富有而烦恼,是高贵中的痛苦。 前者是贫穷的健康人; 后者是富有的病痛者。 以德报德是正常现象; 以怨报怨是平常现象; 以怨报德是反常现象; 以德报怨是超常现象。 胸怀能有多大, 事业就有多大。 只能教孩子做事; 不能娇孩子做事; 不要替孩子做事。 所谓成功就是:

你头发掉光后生活馈赠你的一把梳子; 你光着脚穿过茫茫戈壁后送给你的鞋子。 把游戏当人生,太累; 把人生当游戏,太浮。 人生如游戏, 游戏无人生。

有的人总在千方百计地寻找乐趣。 找得自己欣赏乐趣的本事都没了。 有些人之所以认真调查事实, 是为了更巧更快地颠倒事实。 自己曾经受过伤害, 又去伤害别人的人, 是很难被人原谅的。

一个人所宣扬的和他所做的, 恰好构成了他的道德的两面。 朋友是两个在一起取暖的刺猬。 靠得太近,容易互相刺伤对方; 离得太远,彼此感觉不到温暖。 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得; 真实的不一定会被看到。 握手不一定是友谊; 指责不一定是敌对。

口袋里没钱,心里也没钱得人,不痛苦; 口袋里没钱,心里确有钱的人,最痛苦; 口袋里有钱,心里也有钱的人,最烦恼;

口袋里有钱,心里却没钱的人,最幸福。 富翁穿破鞋是一种美德; 穷人穿破鞋是一种落魄。 好人身上的缺点也是亮点; 坏人身上的亮点也是缺点。 对乎,错乎?

意气风发时,勇进高歌,能算半个英雄; 头破血流后,饮血低吟,更是半个英雄。 沧海横流间,宠辱不惊,才是一个英雄。 要一个人没有一点缺点, 他也就会丧失所有优点。 看一个人的人品,

不仅要看他好起来能做什么好事, 而且要看他坏起来不做什么坏事。

有一匹马总是神经兮兮的,每当有人从它身边过它都要叫几声,惹得路人注意。大家都认为这是一匹怪马。好事哦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时间不长就满城风雨。直到有一天,深居简出的伯乐听到了此事。伯乐很感兴趣,跑去一看。直呼千里马! 千里马看到伯乐说:“我等你好久了!”

伯乐说:“你为什么总是在些庸人面前表现自己呢??你明知道他们是不可能理解你的。” 千里马哈哈大笑,说:“你想想看,你是怎么样知道我的。” 伯乐恍然大悟说:“千里马毕竟是千里马啊!”

一年夏天,干旱威胁着小镇上的所有作物和生命。在一个炎热的星期天,镇里的牧师告诉来做礼拜的群众:“除了祈求下雨外,没有任何办法能救我们。现在大家回家祈祷,下周末回到教堂做礼拜时,做好感谢上天为我们的普降甘霖的准备。”

所有人都按牧师的做了。周末他们来到教堂。牧师一见到他们就大怒:“今天我们不能做礼拜了。你们根本就不相信今天会下雨。”

所有人都反驳到:“我们都祈求上帝了,我们相信今天会下雨!” “你们相信?”牧师回答“那你们的伞在那里??” 很多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梦想,但他们却不为梦想的实现做任何准备,更不用说为之奋斗了。

佛说: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著与追求;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

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你希望掌握永恒,那你必须控制现在!

列宁曾经引用过这样的名言:“身体的各个部分只有在其联系中才是它们本来应当的那样。脱离了身体的手,只是名义上的手。”这 就是说,部分只有放在有机整体中才能被正确地了解,离开了整体,部分不仅不能说明 整体,连它本身都会成为不可理解的东西。

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 —— 列夫·托尔斯泰 人的理性粉碎了迷信,而人的感情也将摧毁利己主义。 —— 海涅 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 —— 布莱希特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

我宁可做人类中有梦想和有完成梦想的愿望的、最渺小的人,而不愿做一个最伟大的、无梦想、无愿望的人。 (纪伯伦) 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 (罗曼·罗兰)

关于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爱默生说:“人不是在自然里,而是在自身中看到—切都是美好而有价值的。世界非常空虚,它却从这种虚饰的外观中得到好处,使灵魂骄傲地得意扬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