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花图问答。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初探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初探

来源:花图问答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初探

习惯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自然的不知不觉不假思索的行为。譬如走路,便是一种习惯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和倾向。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在一定的情景下自然而然的“自动化”地表现出来。有句谚语说: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良好行为习惯对于人一生的重大影响。幼儿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注重这一时期各种习惯的培养,是为他将来成功的走向社会垒下的第一块坚实的基石。俄罗斯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乌申兹基说过:人的好习惯就像是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钱,你可以随时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好像欠了别人一笔高利贷,老在还款,老还不清,最后逼得人走入歧途。这个比喻非常好。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使幼儿受益终身受益。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培养好幼儿园孩子们的行为习惯。为此,本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如何培养幼儿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积累了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如下:

一、良好的行为习惯应由语言指令转化为讨论活动

在学期初,我发现班里有许多孩子有拖着椅子走的习惯,两个小椅子腿着地,受拽着椅子背,椅子腿沿着地面发出很难听的声音。我们老师也总是在一旁提醒,但效果不明显,后来,我直接把他提出来,当成一次讨论活动,让孩子来讨论“说说怎样爱护小椅子”孩子们讨论的很激烈,你一言,我一语的。有的说不能使劲摇椅子,有的说不能托着椅子走等等。我根据孩子们所说的用夸张的动作表现了出来,惹得孩子们哈哈大笑,认真眼前收环节的重要性并及时提问幼儿,刚才老师这样做对不对。还特意问那些喜欢脱椅子的幼儿,他们知道自己做错的都能及时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二、不断鼓励,让幼儿在练习中慢慢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的意志力不能持久,注意力很难长期集中。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我采取不断鼓励的办法,矫正幼儿不良的行为。比如,大家在午睡的时候,往往有个别幼儿起来小便,脚步走的很重,就给他一个暗示,提醒他矫正;当幼儿小心走路的时候,就微笑着点头表示他做的对。又如我们班有个新小朋友叫彭竹贵的,胆子特别小,他不习惯集体生活,不相信自己的力量,即使是最简单的事情,也往往不敢去做。对于他来说,我们需要让他养成合群的习惯。我就运用各种方法来鼓励他。先是让他做一些简单的事。如上美工课的时候,让他来分发美工纸;吃午饭时候,让他来分筷子。经过一次两次的锻炼。他的胆子慢慢大起来了。接着,我还训练他在大众面前讲话的习惯。一次在学习儿歌《老师的手》的时候,我提问全班的幼儿:“老师的手可以做什么?”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提问之后我就有意识这样说:“老师准备请一个勇敢的小朋友来回答这个问题。大家看看谁最近以来比过去勇敢了?”小朋友们不约而同提到了彭竹贵,他也就大胆地站起来回答了这个问题。当幼儿受到鼓励的时候,他们为了要从自己的行为中得到愉快,也就会自觉地制止那些不好的行为了。

三、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幼儿通过游戏的活动过程,能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容易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质。同时,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也容易表现出来,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给予纠正。如有一次,我组织小朋友玩“美食店”的游戏,游戏一开始,李琳和张波突然争吵起来,我走过去一问,原来是因为争新的煤气灶,都不愿意要旧的煤气灶,怎么办呢?新的煤气灶只有一个,我思索了一会,便拿起旧的煤气灶放在耳朵上,过了一会儿,我对两个小朋友说:“旧煤气灶刚才对我说,它也可以用,小朋友都不喜欢它,

它好伤心,它想找一位好朋友,谁愿意帮助它?”我这样一说,李琳就去拿了旧的煤气灶。两个小朋友笑着说:“老师,我们以后不争了。”我对他们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并以此教育小朋友们要讲文明,懂礼貌,同伴之间要互相谦让,争做好孩子。

四、老师以身作则,做幼儿表率

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模仿的最直接的对象是老师,对老师言谈举止,观察最细,感受最强,而且不加选择地模仿老师的言行。对于幼儿,老师的话可以说是“最高指示”,经常可以听到孩子们为自己的言行辩解:“老师就是这样说的……”这就对老师的言行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我们注意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凡要求孩子们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让孩子做的,自己千万不能违反,一旦违反,要在孩子们面前勇于承认错误。记得有一次下课我无意中走进教室,看见有两位小朋友坐在桌子上谈话。我当场批评了他们,过后其中的一位孩子悄悄的说:“老师有时也坐在桌子上讲话。”他的话让我大吃一惊,仔细一想,自己也确实有过这样的现象。我就对这位小朋友说:“真的?你怎么不早点给我指出这个坏毛病呢?今后,我们互相监督,不让坏毛病再出来好吗?”正如古人所言:“言教不如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应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幼儿起表率作用。

五、家园共育,以培育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园共育是对家园双方的共同要求,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发展。实质是习惯的养成,幼儿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中养成的习惯将是他们终身受益。例如;幼儿不能按时作息的现象,我园都有制定作息时间表,让家长也配合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同时让家长反应幼儿在家出现的行为习惯问题,教师会及时进行集体或个别教育,在家园目标一致的情况下,相互理解,更大程度的促进孩子的发展。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们成长的一生都是很有帮助的,相信以上几点对于我以后的工作会更加的有帮助。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必须贯彻落实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成人严格要求,反复抓,抓反复,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