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花图问答。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用图象表示的变量间关系》第一课时参考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用图象表示的变量间关系》第一课时参考教案

来源:花图问答


4.3 用图象表示的变量间关系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经历从图象中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图象上的点所表示的意义.

3.能从图象中获取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

(二)能力训练要求

1.培养学生从图象中获取信息的广泛性和准确性.

2.在具体情境中锻炼学生对变量之间关系的敏感和语言描述的合理.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从解决大量实际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中提高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体验数学所蕴含的数学美.

●教学重点

1.用图象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2.从图象中获取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并能用语言合理地表示,并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图象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学意义.

●教学难点

根据图象得出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法

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获得对图象反映变量之间关系的体验,学生可借助于以前读统计图的经验发现两个变量的关系,并尽可能多地从图象中获取信息.

●教具准备

投影片四张

第一张:人的体温的变化(记作投影片§4.3 A)

第二张:某天温度变化情况(记作投影片§4.3 B)

第三张:骆驼体温变化(记作投影片§4.3 C)

第四张:某港口0~12时水深情况(记作投影片§4.3 D)

●教学过程

Ⅰ.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我们都知道,人的正常体温是36.5 ℃左右,这是一个很粗略的说法.

你知道人的体温是随时间变化的吗?一天之中,在凌晨2时到6时之间,人的体温最低;在下午5时到8时之间,人的体温最高.在正常情况下,人体温度变化的幅度大约是0.6 ℃.如果变化幅度超过1 ℃,特别是在“非典”时期,那就要被“隔离”观察.

在了解人体体温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一天天气温度变化的情况.(板书§4.3 温度的变化)

Ⅱ.讲授新课

——由学生根据读统计图的经验来自主探索图象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1.气温变化的情况

出示投影片(§4.3 A)

请你根据图象,与同伴讨论某地某天温度变化情况.

(1)上午9时的温度是多少?12时呢?

(2)这一天的最高温度是多少?是几时到达的?最低温度呢?

(3)这一天的温差是多少?从最低温度到最高温度经过了多长时间?

(4)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温度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温度在下降?

(5)图中的A点表示的是什么?B点呢?

(6)你能预测次日凌晨1时的温度吗?说说你的理由.

[师]上述问题反映的是哪两个变量的关系?

[生]是时间和温度这两个变量的关系,其中时间是自变量,温度是因变量.

[师]根据图,同学们可先自己获取上述六个问题的答,并与同伴交流.

[生](1)上午9时的温度是27 ℃,12时是31 ℃.

[师]你是如何从图中读出的?

[生]在水平的数轴上找到9,它是表示时间的,过9的一条竖直的线与曲线交于一点,过这一点又有一条水平的线与竖直方向的数轴交于一点,此点表示的正是27 ℃.

[师]很好.

[生](2)这一天最高的温度是37 ℃,是在15时达到的.因为最高温度应在曲线的最高点处达到,即C点是最高点,过这个点的水平方向就找到最高温度是37 ℃,竖直方向就找到了达到这温度的时间.同样,最低点D,就表示在3时,这天的气温达到最低温度23 ℃.

[生](3)这天的温差应为最高温度-最低温度=37 ℃-23 ℃=14 ℃.而经过的时间应为3时至15时.

(4)温度上升,从图中反映的是曲线上升,观察可得3时到15时温度在上升;温度下降,从图中反映的是曲线下降,观察同样可以得出0时到3时、15时到24时温度在下降.

[生](5)图中A点表示的是21时的温度为31 ℃,B点表示的是0时的温度是26 ℃.

(6)次日凌晨的温度应和前一日凌晨的温度相差不多,所以根据今天的凌晨1时的温度便可预测明日凌晨1时的温度约为24 ℃.

[师]同学们观察图6-7,可知曲线上的点所表示的意义,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呢?

[生]曲线上的点表示的是某一时刻这天的温度.

[师]而这样的点我们用一条光滑的曲线按时间顺序把它们连起来,就表示了温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它就是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象.因此我们又得到了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又一种方法——图象法.

用这种方法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有何优点.同学们不妨交流一下.

[师生共析]用这种方法表示,很直观,一眼就可看出什么时间,一天温度达到最高;什么时间,一天温度达到最低.同时,还能观察出在什么时段内温度在上升,什么时段温度在下降.直观、形象、生动.

2.骆驼的体温

[师]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下面是骆驼的体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我们根据它来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出示投影片§4.3 B)

(图中25时表示次日凌晨1时)

(1)一天中,骆驼体温变化范围是什么?它的体温从最低上升到最高需要多少时间?

(2)从16时到24时,骆驼的体温下降了多少?

(3)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4)你能看出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第一天8时有什么关系吗?其他时刻呢?

(5)A点表示的是什么?还有几时的温度与A点所表示的温度相同?

(6)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骆驼的趣事?与同伴交流.

[师]在回答上述六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在这个问题中,哪是自变量,哪是因变量?

[生]时间是自变量,骆驼的体温是因变量.

[师]联系某天气温变化的图象,我们可以注意在用图象表示变量之间关系时,一般用水平方向上的数轴(即横轴)上的点表示________,用竖直方向的数轴(即纵轴)上的点表示________.

[生]用横轴上的点表示自变量,用纵轴上的点表示因变量.

[师]下面我就根据图象分析骆驼体温的变化.

[生](1)一天中骆驼体温变化的范围是35 ℃到40 ℃.它的体温从最低上升到最高

需要16时-4时.即需要12个小时(或40-28=12时).

(2)16时的温度最高是40 ℃,24时骆驼的体温下降到了37 ℃,共下降了3 ℃.

(3)每天4时到16时体温在上升,0时到4时、16时到24时,体温在下降.

(4)从图象中可以看出第二天8时的体温与第一天8时的体温是相同的,其他时刻也是如此.也就是说骆驼在每天的体温变化规律是相同的.因为图象从24时开始复制了0时到24时的图象.

(5)A点表示的是12时的温度,与A点表示的温度相同的时刻还有20时的温度及次日12时和20时的温度.

(6)一提起骆驼,就想到了沙漠.骆驼之所以称为“沙漠之舟”,是由于骆驼耐饥、耐渴、耐劳又耐风沙,这些特殊的能力而使它成为人类的好朋友.

[生]骆驼最明显的特征是长有两个驼峰,一次进食后可以维持较长时间,它的脚掌很大,适宜沙漠行走.骆驼在沙漠上行走总是不紧不慢,踏着很稳健的步伐,但从不停留,靠着一种坚强的意志,到达目的地,我们应学习骆驼这种吃苦耐劳,锲而不舍的精神.

……

[师]同学们讲了很多关于骆驼的趣事,我们也都知道骆驼是人类的好朋友,人类应该和它们友好相处.在我国的珍稀野生动物中,生命力最强的就是在大漠戈壁深处独来独往,靠喝盐水生存的野骆驼.有关骆驼方面的有关资料同学们可到网上查找.

我们研究了体温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还记得刚上课时,老师提到的,人的体温也是随时间变化的.同学们可打开课本阅读P174的读一读,你会更好地了解人体正常体温的变化情况.阅读后,和同伴交流你从中获取的信息.

Ⅲ.随堂练习

出示投影片(§4.3 C)

1.海水受日月的引力而产生潮汐现象,早晨海水上涨叫做潮,黄昏海水上涨叫做汐,合称潮汐.潮汐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下面是某港口从0时到12时的水深情况.

(1)大约什么时刻港口的水最深?深度约是多少?

(2)大约什么时刻港口的水最浅?深度约是多少?

(3)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港口水深在增加?

(4)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港口水深在减少?

(5)A,B两点分别表示什么?还有几时水的深度与A点所表示的深度相同?

(6)说一说这个港口从0时到12时的水深是怎样变化的.

解:(1)在凌晨3时港口水最深,深度约为7.5米;

(2)上午9时港口水最低,深度约为2.4米;

(3)在凌晨0时到3时,上午9时到12时,港口的水深在增加;

(4)凌晨3时到上午9时,港口的水深在减少.

(5)A点表示上午6时港口的水深为5米,B点表示中午12时港口的水深为4.3米,0时水的深度与A点所表示的深度相同.

(6)(只要描述的是变化过程合理即可)凌晨0时到3时水深在增加;凌晨3时到上午9时水深在降低;上午9时到12时水深又开始增加.

2.如图,向高为H的圆柱形空水杯中注水,表示注水量y与水深x的关系的图象是下面的哪一个?

解:根据题意可知,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当水深x为0时,注水量y也为0;同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因此,应选A.

Ⅳ.课时小结

这节课从图象中分析了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结合温度的变化直观而形象地从图象中获得了变量之间的有关信息.用图象来直观地反映变量之间的关系是表格法、关系式法所无法代替的.

Ⅴ.课后作业

1.课本习题4.3 第1题;

2.观察章头图《青春期男女孩身高曲线》并回答相应的问题;

3.收集生活中用图象法表示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从中获取更多的信息.

Ⅵ.活动与探究

某气象研究中心观测一场沙尘暴从发生到结束的全过程.开始时风速平均每小时增加2千米,4小时后,沙尘暴开始经过开阔荒漠地,风速变为平均每小时增加4千米,一段时间,风速保持不变.当沙尘暴经过绿色植被区时,其风速每小时平均减少1千米,最终停止.结合风速和时间的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在纵轴( )内填入相应的数值;

(2)沙尘暴从发生到结束,共经过了多少小时?

(3)写出当x≥25时,风速y(千米/时)与时间x(小时)之间的关系式.

[过程]此题是一个关于环境恶化的一个问题.从题中可以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要回答上述几个问题,首先要读懂题,第二要读懂图.

[结果](1)开始时风速平均每小时增加2千米,由图象可知,0时的速度为0千米/时,4小时后,速度y=2×4=8千米/时,所以在y轴的第一个空应填8.接着4时到10时经过荒漠地,每小时平均增加4千米,所以10时,风速已变为8+4×(10-4)=32(千

米/时).第二空应填32.

(2)由图象可知,当风速为32千米/时时,遇到绿色植被区时,其风速每小时平均减少1千米,最后停止,即风速变为0千米/时,需32小时.所以沙尘暴从发生到结束需25+32=57(小时)

(3)当x≥25时,y=57-x.

●板书设计

§4.3 用图象表示的变量间关系

一、图象是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又一种方法.

1.直观、形象.

2.通常用水平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表示自变量,用竖直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表示因变量.

二、随堂练习

(由学生板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