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闻”单元的视野中备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单元教学的构思:
本课属于教材中的新闻单元,有四篇课文:
《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可定位为“特写”)
报告文学《包身工》
通讯《飞向太空的航程》
本单元有多篇文章,可以让学生先读其他几篇较容易理解的课文,复习、巩固新闻知识之后,熟悉了一般新闻的常规样式后,再来读本文。在某种意义上说,本文属于新闻文体的“变式”。只有掌握了“常式”,才能更好地理解“变式”。
还可以做此处理:让学生自己找一篇“标准”的新闻(或自认为不错的新闻);教师找一篇报道奥斯维辛集中营大屠杀或解放事件的1945年的新闻,与本文作对比。
如果不做任何铺垫和准备,如果没有单元意识,就本文读本文,很容易造成教学目标的模糊和教学意图的茫然。
作为单元教学的设计,单元内的一组文章都可以处理成新闻知识的例文。当然,本文也可以处理成定篇,但定篇的解读也一定少不了形式的鉴赏,没有新闻知识的准备,就很难在一节课内完成对本文的全面解读,很容易止于对内容的大概了解、对部分语句的揣摩而已,不足以教出定篇的味道。
课文教学,要突显文本自身的特点,不能把所有文章都教得千篇一律。就本文而言,我想抓住“新闻”二字做文章。这是因为:一、课文本来就是新闻名作;二、本文题目又自称“没有新闻”(这是本文的一大亮点);三、本文乍一看来,的确不“像”人们常见的新闻。
课前的学生调研:
(1)学生在初中学过哪些新闻作品?(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教材,有毛泽东的新闻两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他们对新闻有哪些了解?他们印象中的新闻是什么样子?
(2)学生对“奥斯维辛”有些什么了解?看过哪些二战集中营题材的影视和文学作品?(初中教材中,也有这类的课文)
语文知识的研究:
对于新闻,高中生应该了解哪些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即“什么是新闻”与“怎样读新闻”)?(学生应掌握的语文知识)
再退一步,先看看我们教师对新闻又有哪些认识?(教师的语文知识)
新闻的基本特点:
内容上:真实、及时(时效性)、有意义的、引人关注的人物和事件(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形式上:比较短小、倒金字塔结构、五“w”要素……
怎样阅读新闻?
一般而言,阅读新闻不需要逐字逐句地鉴赏,只需快速、准确地获取有用信息;另外,要善于区分事实与观点,学会批判性阅读;再深一层,是能领会新闻文字背后的情感态度或意识形态(比如:说了什么,不说什么,大说特说还是一略而过,乃至放在什么版面、什么时段)。这三点,也就是阅读新闻所需要的基本能力。
但我们的教材中,很少有提供上述训练的合用的新闻作品。
本文,不适合在新闻的形式方面展开教学,也不适用于训练阅读新闻的一般方法。所以,打算在新闻内容的三个特点展开。
(1)真实。这一点没问题。
(2)及时。本文标题“没有新闻”,是指奥斯维辛集中营已成历史,这里没有再发生什么意外事件;本文记述的不是14年前的大屠杀事件,而是14年后人们参观集中营的事件,因为这是1959年的当下事件,所以并未失去新闻的“实效性”。——明确这一点,可以使学生准确把握本文内容的重心。
(3)有意义的、引人关注的人物和事件。本文记述人们14年后参观集中营的情景,意图是让人们不要遗忘历史。所谓“没有新闻”,以及开头结尾的对比场景(最可怕的是……),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张力,意义就在这里!——明确这一点,使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将不止于对法西斯的仇恨,更是对历史不容遗忘的理性深思;使学生明白:优秀新闻永恒
的生命,在于记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人道主义情怀,而不是盲目地追新猎奇。
教学重点:
始终抓住“新闻”这根主线,让学生在复习新闻一般特点的基础上,把握本文别具一格的特点,懂得新闻深层的价值(社会关怀)。
教学难点:
(1)怎样照顾学生与时代背景的隔膜,缩小心理距离?
(2)学生对含蓄文字的感悟鉴赏能力不足,对一些难句的理解和体会,需要不少时间和铺垫。
(3)这节课又不能上成德育课、历史课,怎样把内容理解、情感教育与新闻知识结合好?
教学目标:
1.赏析《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理解本文成为新闻史名篇的原因,受到反法西斯教育:增强对遇难者的深切同情,对历史不容遗忘的理性思考。(定篇)
2.通过《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了解新闻的变式,懂得优秀新闻永恒的价值在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人道主义良知,以及对司空见惯现象的敏锐的感知与捕捉能力。(例文)
3.在研读过程中,继续提高解读文本的能力:(1)品味语言文字,用心体会内涵;(2)
鉴赏优秀作品,不仅理解内容,而且关注形式。
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
问题是带领学生有序而深入地研读课文的线索。一节课的流程顺畅、环节清晰而紧凑、重点突出、学生思维被激活,关键在问题的设计。
如果要简化头绪,可设计两个问题:
1.本文是不是新闻?如果不是,为什么?如果是,它和一般的新闻有什么不同(这一问题,同时指向内容理解和形式把握。提问的目的:对文章内容整体把握。)
2.本文作为新闻史上的名篇,有什么震撼人心的力量?力量从何而来?(这一问题,也同时指向内容与形式)
教学基本环节:
1.导语(2分钟):我们从预习中得知了什么?提问学生(1分钟)。教师:了解了奥斯威辛;知道了这是新闻史的名篇。二战与集中营题材的作品很多,为什么这篇成为名作了呢?它的魅力到底在哪里?
导语的价值,一是拉进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二是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营造情境,激起阅读欲望。三是摸学情。
2.默读(3分钟):准备谈阅读感受,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或者是感到有味道、值得深入揣摩的语句。(如果发现学生预习不足,对课文不熟悉,就压缩时间)——除了自由发
言,还要指名提问,关注后进生(任何人只要认真读,都会有感受,有问题)。
3.学生谈感受,提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重要问题,概要板书。谁能回答问题就先回答。(10分钟)。
——以上环节(10—15分钟)的目的是:(1)让学生亲熟文本,培养用心读书的习惯,而不是让多媒体材料先声夺人。(2)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以学生的感受和问题作为教学的起点。(3)侧重文章内容的初步理解。(后面的环节,则要侧重形式的鉴赏)
4.学生如果读不出来含义,或者对文章的情感体会不深,不要紧,这很正常。阅读需要背景,才能理解得更加深切。现在播放一段图片资料(3分钟),再来谈谈你对文本的理解。
第2次谈理解(2分钟)。共5分钟。
5.刚才是同学们提问,现在我提出问题:讨论三个问题(20分钟)。
(这些问题如果在第一个环节已经被学生提及,就作为总结强化)——这些问题都是教师预设的,是教师根据个人的阅读感受、解读思路与教学目标来设计的。如何处理好完成预设与随机生成的关系,真是一个教学难点!
问题一:题目叫“没有什么新闻”,文章乍一看也不像新闻,但从注释中我们又知道这是新闻名篇;那么,(1)作者说的“没有什么新闻”是什么含义?(2)你认为本文到底是不是一篇新闻?——此问题不好一下子解决,可以暂时悬置,通过下面的问题再一步步展开。(3)你认为新闻的标准是什么?(复习、巩固新闻知识)学生自由谈,教师最后
明确:
内容方面:(1)真实;(2)及时;(3)有意义的事件。
形式方面:(1)突出事件,以叙述为主,很少有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2)语言直白,很少有含蓄隽永、耐人寻味的语句。
内容方面:
新闻都是记事的,本文有没有事情?如果有,是什么时候的事情?这些事被作者称为“没有什么新闻”,那他为什么又要写下来?
——明确:有,是14年后人们参观集中营的事。出于一种非写不可的冲动。
(1)真实。这一点没问题。
(2)及时。本文标题“没有新闻”,是指奥斯维辛集中营已成历史,这里没有再发生什么意外事件;本文记述的不是14年前的大屠杀事件,而是14年后人们参观集中营的事件,因为这是1959年的当下事件,所以并未失去新闻的“实效性”。——明确这一点,可以使学生准确把握本文内容的重心。
(3)有意义的、引人关注的人物和事件。本文记述人们14年后参观集中营的情景,意图是让人们不要遗忘历史。所谓“没有新闻”,以及开头结尾的对比场景(最可怕的是……),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张力,意义就在这里!——明确这一点,使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将不止于对法西斯的仇恨,更是对历史不容遗忘的理性深思;使学生明白:优秀新闻永恒的生命,在于记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人道主义情怀,而不是盲目地追新猎奇。
形式方面:
本文的叙事有什么特点?——明确:突出参观者的主观感受,忽略具体的路线和客观的物件。
本文作为新闻的变式,其独特在于:没有突出事件的经过,而是突出印象和感受;
问题二:文章重点既然在感受,那就挑出描写参观者感受的句子,体会参观者的心情,再说说这些语句又给读者带来了怎样的心情?
问题三:本文成为新闻名作,你认为它好在哪里?(发散性问题。比如:开头结尾的场景对比,比如标题的新颖夺目,比如文中营造的强烈反差)——此问题导向对重要语句的理解和鉴赏(开头结尾,雏菊花,姑娘的照片,祷告);归结到一点:新闻的永恒价值和艺术魅力,在于记者的社会良知!(普利策的引言之后,学生齐读第6段,烘托气氛)
6.最后5分钟:第3次谈感受和理解(递进到理性层面:本文的深入阅读,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教师小结:本课的学习目标。(投影)
课后作业:
《奥斯威辛》——新闻变式的赏析。
要求:500字。注意:结合“新闻”的文体特点来谈;可以和其他文本进行比较。
教学反思:
在两个班试教,均没有完成预定的学习任务,仅仅涉及作品内容和语句的理解,没来得及在“新闻”知识上展开讨论和提升。
对于学生的调研、学情的把握,我所疏忽的是:(1)学生对文本有无兴趣?特别是当我执着于追问本文是否新闻时,学生反应漠然,用本班老师的话说,就是“管它是不是新闻,爱是不是”。这再次启思:问题是谁提出来的?是教师预设的还是学生自然产生的?又怎样使教师理解的深度有效转化为学生的思考兴趣?(2)学生的语文基础薄弱,文本理解与感悟能力欠缺,也就是说对这样的作品“没有感觉”,提不出问题,怎么办?这时候,是教师径直抛出问题,还是想办法让学生谈感受?而他们连感受也无从谈起时,又怎么办?(3)用多媒体材料创设情境,的确能很快感染学生,但我又不想让音像材料先于文字,剥夺了直面文本的挑战。莫非,面对这样的文本、这样的学生,就必须让音像材料先行?
教学目标的确定:既要从课程目标、文本特点的角度考虑,也要考虑学生的基础和时间情况。比如本文,研究新闻的变式与价值,固然是深刻的;但学生的“前知识”基础薄弱——包括新闻知识的基础和文本感受能力的基础,课时又有限,是否应该简化我的教学目标呢?是否仅仅读懂本文,获得一些感受,就可以了呢?
学生的前知识基础薄弱。比如提问:新闻的特点是什么,什么是新闻,大多数学生竟一片茫然,这也要反思在前几节课上,有关新闻的知识,教学效果究竟如何。教师是已经明确告知学生了,但为什么他们几乎什么也没有记住?是教学方法有问题(死记知识要点,而不是从生活中阅读报刊的经验出发,真正使他们理解新闻的特点),还是时间紧张,对这一知识只能蜻蜓点水,来不及深入领会?——这一现象,让我深入思考单元教学的问题。
课时紧张的普遍困境,使我又想起怀特海的名言:“所教的知识不在于多,但凡有所教,就一定要教活,教透彻。”目前,高中新课程的教材容量大,篇幅多,又都是精品,如果总是这样蜻蜓点水,雨过地皮湿,是不可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可以设想一下:每单元重点教一两篇课文(甚至只能是一篇),其他的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完成学习任务(比如给一节课,教师不讲,只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学、自主完成)。具体到《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大概一节课真是很难让学生理解透彻的,所以必须用两节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