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说劳动是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第一, 劳动对意识的产生提出了客观需要。 第二, 劳动促进了思维的器官——人脑的更加完善化。 第三, 劳动中产生了语言,为意识的产生创造了重要条件。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
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另一方面,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客观存在的
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简述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所谓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客观实在
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的时空观念不过是客观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的反映。时空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所谓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说不同事物的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受物质运动的具体
特性所制约的,即它们的个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人们关于时间和空间的的观念也是可变的,发展的,因而时间和空间是相对的。
时间、空间的绝对性离不开它们的相对性,它们的相对性也离不开它们的绝对性。
4.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以及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
首先,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区别的,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 其次,二者是有区别的,但又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1一方面,同一性是包含斗争性的同一性,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
2另一方面,斗争性寄寓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辨证统一的。 第一,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第二,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
第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之所以只有社会实践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都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表现为:
第一,实践是联结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第二,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能使主观与客观进行比较。
第 1 页 共 9 页
6.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之间的关系: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首先,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的。
1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 ○
2另一个方面,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
总和构成了绝对真理。 其次,相对真理是向绝对真理转化的,真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发展过
程,每一个真理都是这个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7.两种对立发展观的内容是什么?
第一种发展观是形而上学观点,第二种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它们的对立概括如下:
第一, 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第二, 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 第三,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则否认矛盾的存在。
8.认识的过程是什么?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再到实践,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不断发展。 整个认识的全过程就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上升。
9.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内容,社会存在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内容?
在一种生产关系产生和确立起来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它与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是基本适合的,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而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原来的生产关系逐渐变得陈旧,它与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由基本合适变为基本不合适,从而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就要求根本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
在一个社会的上升时期,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是基本适合的,这时虽然二者之间也有矛盾,但这种矛盾可以在这个社会制度本身的范围内,通过调整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部分加以解决。
当这个社会发展到没落时期,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基本不适合了,这种矛盾不能通过这种社会制度本身得到根本解决,需要通过先进阶级的,消灭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建立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才能最后从根本上加以解决。而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一旦确立或建立起来,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就达到了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开始了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新的矛盾运动。
第 2 页 共 9 页
10.历史观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历史唯心主义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片面夸大极少数英雄人物及其思
想、意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历史是由英雄豪杰、帝王将相、立法者、思想家创造的,否认广大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同历史唯心主义相反,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基本原理出发,认为人类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物质生产地承担者劳动群众的历史,于是得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科学结论。
11.如何看待英雄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英雄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英雄人物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要正确认识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深入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坚持历史主义原则。
在阶级社会里,英雄人物总是一定阶级的代表,他们是从属于一定阶级的,他们的历史作用同他们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历史作用是分不开的。因此,要正确认识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就必须对他们做阶级分析。
英雄人物的出现及其历史作用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必须用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统一的观点来分析英雄人物及其历史作用。
任何英雄人物都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也必然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错误,因此,对他们的历史作用要作全面的分析与评价,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第 3 页 共 9 页
论述题
1. 运用社会意识相对性的原理,说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社会意识的相对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社会意识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第二, 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第三,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四, 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告诉我们:既然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就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指导方针。
社会主义事业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最伟大、最艰巨的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纲领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三个方面。
社会意识的相对性不仅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奠定了哲学基础,而且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可能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社会意识相对性,最突出地表现之一,就是它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则可以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这一哲学观点为我们认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改革开放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支持及良好的文化、社会环境,并为改革开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顺利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还是使社会主义事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条件。
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形态,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通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并由此,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要充分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懂得社会意识相对性原理,对于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把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第 4 页 共 9 页
2. 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为什么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是以人为本?
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第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成员的总和。 第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之所以能成为人类历史的创造者,从根本上说来,在于他们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最伟大的物质力量。
第二,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首先,劳动群众的物质生产活动,创造了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们从事精神活动的前提,没有劳动群众的物质生产活动提供的物质生活资料和其他物质设施,便没有社会的精神活动。其次,劳动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创造的源泉。再次,人民群众直接参加了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第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不仅以平时的辛勤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且以时期的历史主动性推动了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飞跃。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关系的变革,上层建筑的革新,整个社会制度的新旧更替,都是由人民群众发动的推翻统治阶级的社会实现的。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一切真正的运动,实际上都是人民群众自己起来摧毁那些腐朽的社会制度的斗争。
为什么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古已有之。我国古代思想家,以及近代西方人本主义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反对、崇尚自由,反对神性、张扬人性,对于反对封建主义、推进人的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马克思主义在科学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也指明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规律,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的因素,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而第一次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之上,成为指导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项重要思想原则。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强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因此,以人为本,与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反映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价值取向。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总之,只要牢固确立了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理念,深刻了解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就会在一切社会活动中充分重视人的地位作用、利益权利、价值尊严、生命发展,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发展逐步走上文明之路。
第 5 页 共 9 页
3. 运用哲学原理分析全球性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所谓全球性问题,是指当代国际社会面临的超越国家和地区的界限,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峻问题,诸如:战争与和平、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人口资源问题、国际、犯罪等。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它是一种立足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而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
可持续性的概念源于生态学,即所谓“生态持续性”。通过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属性,我们可以了解到,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更新能力,即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再生能力的发展,是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
我们当今面临许多全球性问题,环境问题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点,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空气污染严重; 第二, 世界性水源危机; 第三, 森林惨遭毁灭; 第四, 物种不断减少; 第五, 臭氧层变薄。
等等……
马克思提出,生态环境,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领域之一,即生态系统的具体表现,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离开生态环境,人类的一切活动便无从发生。同时,生态环境的优劣,通过对社会生产的不同影响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所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便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产生的根源,生态环境的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得到了具体而全面地确定。
当然,由于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政治等诸多方面,可以说深入到了现阶段全球性问题的各个方面。
所以可持续发展,被总体概括为—— “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需求又未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突出发展的主题,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强调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保证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学会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
当代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把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从忽略环境保护受到自然界惩罚,到最终选择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一次历史性重大转折。
也是中国,乃至世界应对全球性问题而团结一致的一次历史性进步。
第 6 页 共 9 页
材料分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的构成
科学技术上第一生产力的科学内涵:
第一,科学技术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
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的其他各类要素中去,从而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它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
马克思明确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的这一论断已经为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所证实。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其中的生产资料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劳动者也同样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改变了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管理水平。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提高了生产劳动能力。在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和主导性的要素。 第二,科学对生产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过去的生产带动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发生改变,现在是科学推动技术进步,再推动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越来越走在社会生产的前面,开辟着生产发展的新领域,引导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在总结科学技术这一发展趋势时深刻指出:“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 第三,科学进步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过去,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投入,现代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智力资源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更是如此。
生产资料
生产力的构成
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包括 劳动者和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者构成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 科学技术也是构成生产力的一种因素,它是制约、影响并通过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发挥越来越突出作用的因素;
第 7 页 共 9 页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一、定义:
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各种感官直接与外部世界接触所获得的关于事物的认识。主要表现为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则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借助思维加工而获得的对事物全面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认识。主要表现为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二、二者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对立”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客观对象不同。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
第二、具体形式不同。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基本形式;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基本形式。
第三、特点不同。感性认识具有生动性、形象性的特点,是人脑对事物的直接反映;
理性认识具有抽象性、深刻性的特点,是借助思维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第四、程度水平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高级阶段。
“统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成为理性认识。即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 第二、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即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发展。
第三、二者相互渗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交织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三、总结: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四、怎样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一定的条件。
首先,要掌握丰富并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飞跃”的前提。就个人来说,可以使用他人提供的资料,但根本途径应是深入群众实践,忠实记录各种数据资料。
其次,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这是实现“飞跃”的关键。零散、庞杂的感性材料的集合体本身还不是理性认识,只有对其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才能成为理性认识,从而实现认识的根本任务。(透过现象看本质)
第 8 页 共 9 页
一、 选择题
1. 对立统一规律:即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又叫矛盾规律,揭示的是发展变化的源泉
和动力。
2. 质量互变规律:质和量是事物两种不同的规定性,二者是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 3. 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
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4. 现象和本质:所谓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所谓本
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5. 内容和形式:所谓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即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有这
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征、成分、运动的过程、发展的趋势等等的总和。所谓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内容的方式。
6. 原因和结果: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
的一对范畴。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原因的作用而引起的现象。 7. 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
一对范畴。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
8. 可能性和现实性: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反映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一
对范畴。所谓现实性是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所谓可能性是和现实性相对立的范畴,它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食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过程,是社会发展的目的,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原因。同推动经济文化的发展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
第 9 页 共 9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