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茅巷
废名
连小林一起共是八个学生,有一个比小林大的名叫老四,一切事都以他两人为领袖。小林同老四已经读到《左传》了,还要作文,还要听讲《纲鉴》,其余的或读“国文”,或法四书,只有王毛儿是读三字经。
一天,先生被一个老头子邀出去了,这个老头子他们真是欢迎,一进门各人都关在心里笑。先生刚跨出门槛,他们的面孔不知不觉地碰在一块,然而还不敢笑出声,老四探起头来向窗外一望,等到他戏台上的花脸一般的连跳连嚷,小喽啰才喜得发痒,你搓我,我搓你。趁先生还没有回来,小林提议到“家家坟”摘笆做喇叭。
家家坟在南城脚下,由祠堂去,走城上,上东城下南城出去,不过一里。据说是明朝末年,流寇犯城,杀尽了全城的居民,事后聚葬在一块,辩不出谁属谁家,但家家都有,故名曰家家坟。坟头立一大石碑,便题着那三个大字。两旁许许多多的小字,是建坟者留名。
坟地是一个圆形,周围环植芭茅,芭茅与城墙之间,可以通过一乘车子的一条小径,石头铺的——这一直接到县境内唯一的驿道,我记得我从外方回乡的时候,坐在车上,远远望城墙,虽然总是日幕,太阳就要落下了,心头的欢喜,什么清早也比不上。等到进了芭茅巷,车轮滚着石地,有如敲鼓,城墙耸立,我举头而看,伸手而摸,芭茅擦着我的衣袖,又好像说我忘记了它,招引我。是的,我哪里会忘记它呢,自从有芭茅以来,远溯上去,凡曾经在这儿做过孩子的,谁不拿它来卷喇叭?
这一群孩子走进芭茅巷,虽然人多,心头倒有点冷然,不过没有说出口,只各人笑闹突然停住了,眼光也彼此一瞥,因为他们的说话,笑,以及跑跳的声音,仿佛有谁替他们限定着,留在巷子里尽有余音,正同头上的一道青天一样,深深的牵引人的心灵。芭茅也真绿,城墙上长的苔,丛丛的不知名的紫红花,也都在那里哑着不动——我写了这么多的字,他们是一瞬间的事,立在那石碑底下蹲着找名字了。
他们每逢到了家家坟,首先是找名字。比如小林,找姓程的,不但眼巴巴的记认这名字,这名字俨然就是一个活人,非常亲稔,要说是自已的祖父才好。姓程的碰巧有好几个,所以小林格外得意,家家坟里他家有好几个了。
喽啰们字也未见得都认识,甚者还没有人解释他听,“家家坟”是什么一个意义也同“前街”“后街”一样,这么听惯了的也就这么说。至于这么蹲在它面前,是见了他们的两位领袖那么蹲,好玩。
老四同小林恰得其反,非常的颓唐,找遍了也找不出与他同姓的!那么家家坟缺少他一家了,比先生夸奖小林还失体面。以前也颓唐过几回,然而是说到家家坟总是欢喜的,也总还是要找。
“啊,看哪个的喇叭做得响!”许许多多的脑壳当中,老四突然抽出他的来,挤得一两个竟跌坐下去了。暂时间又好像没有孩子在这里,各人都不言不语的低头卷自己的喇叭了。
小林坐在坟头,他最喜欢上到坟头,比背着母亲登城还觉得好玩。一面卷,一面用嘴来蘸,不时又偷着眼睛看地下的草,草是那么吞着阳光绿,疑心它在那里慢慢的闪跳,或者数也数不清的唧咕,仔细一看,这地方是多么圆,而且相信它是深的哩。越看越深,同
平素看姐姐眼睛里的瞳人一样,他简直以为这是一口塘了,——草本是那么平平的,密密的,可以做成深渊的水面,两边一转,芭茅森森的立住,好像许多宝剑,青青的天,就在尖头。仰起头来,又有更高的遮不住的城垛。
“小林哥,坟头上坐不得的,我烧我妈妈香,跑到我妈妈坟头上玩,爸爸喝我下来。”毛儿的话,出乎小林的意外,他是跪在那里望小林,猫一般的缩成了一团,小林望他,他笑,笑得更叫人可怜他,太阳照着墨污了的脸发汗。
“你妈妈在哪里呢?”
“在好远。”
“你记得你妈奶吗?”
毛儿没有答出来,一惊,接着哈哈大笑——老四的喇叭首先响了。
他们从家家坟转头,先生还没有回。有几个说回家去吃饭,老四不准,“人家烟囱里不看见出烟哩。”先生临走嘱咐过他,“吃饭的时候,我如果没有回,可以放学。”
大家气喘喘的坐在门槛上乘凉。小林披着短褂,两个膀子露了出来,顺口一句:“快战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也,”老四暗地里又失悔,这一句好文章被小林用了去了,本于《古文观止》上的《黄州快哉亭记》,曾经一路读过的。
(节选自《桥》,有删改)
1.小说使用了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双重叙述视角,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好处。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以“等到他戏台上的花脸一般的连跳连嚷,小喽啰才喜得发痒”来描写孩子们的喜悦,并照应上文“一切事都以他两人为领袖”。
B.文章善用细节描写,“虽然人多,心头倒有点冷然”“只各人笑闹突然停住了,眼光也彼此一瞥”写出了孩子们走进芭茅巷的微妙心理。
C.文章写毛儿笑着说“小林哥,坟头上坐不得的”,意在表现毛儿并不理解坟头为什么坐不得,甚至也不懂得妈的坟头意味着什么。
D.文章引用“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也”,是借小林之口形容孩子们的乘凉感受,同时也表现出小林的博闻强识与远大志向。
3.《桥》被认为是中国诗化小说的代表,以本文为例,以下不属于其诗化特征的一项是( )
A.文字简约意象繁密所带来的语言魅力。
B.生动的景物描写所营造的意境之美。
C.人物内心被彼此竞争所包蕴的文学张力。
D.叙事断裂情节突转所产生的跳跃性。
4.小说交代了家家坟的悲惨来历,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
1.①第一人称: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比如文中“我”对芭茅巷的主观感受。②第三人称: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比如文中对小林看草时候的心理描写。③双重叙述视角打破了惯常的叙述方式,使读者的审美距离不断变换,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表达技巧的基本能力。
人称的使用非常讲究。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文章用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比如文中对小林看草时候的心理描写。如“那么家家坟缺少他一家了,比先生夸奖小林还失体面。以前也颓唐过几回,然而说到家家坟总是欢喜的,也总还是要找。”又如“小林坐在坟头,他最喜欢上到坟头,比背着母亲登城还觉得好玩”。
文章同时还使用了第一人称叙述,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比如文中“我”对芭茅巷的主观感受。“等到进了芭茅巷,车轮滚着石地,有如敲鼓,城墙耸立,我举头而看,伸手而摸,芭茅擦着我的衣袖,又好像说我忘记了它,招引我。是的,我哪里会忘记它呢,自从有芭茅以来,远溯上去,凡曾经在这儿做过孩子的,谁不拿它来卷喇叭?”
双重叙述视角自然切换,打破了惯常的叙述方式,使读者的审美距离不断变换,既可以透视人物的心理活动,又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让人感到真实亲切,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
2.D【解析】D项,“同时也表现出小林的博闻强识与远大志向”于文无据,过度解读小林的人物形象。
3.C【解析】C项,“人物内心彼此竞争所包蕴的文学张力”这是小说塑造人物的一般方法,不属于诗化特征。作者将诗的语言、诗的形式、诗的意蕴融入小说,创作出独具特色的诗化小说,从而拓宽了小说文体的领域,为现代小说模式的创新注入了新的血液。
4.①环境上,坟地的阴冷与蓬勃的自然环境形成反差;②情节上,为下文孩子找名字做铺垫;③人物上,反衬出孩子们的单纯不谙世事;④主旨上,引起对于死与生的感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
考查某一段、某一情节的作用,需要考虑该段自身的段意,考虑该段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所起的作用,同时不能忽略其在全篇结构上所起的铺垫或照应等作用。
选文第③段叙述了家家坟的来历,“据说是明朝末年,流寇犯城,杀尽了全城的居民,事后聚葬在一块,辨不出谁属谁家,但家家都有,故名曰家家坟。”这段悲惨的经历,增加了坟地阴森恐怖,与现实中的家家坟蓬勃的自然环境形成反差,带给读者不一样的感受。
情节发展上,这一来历,为下文孩子们到家家坟找名字做了铺垫。比如“比如小林,找姓程的,不但眼巴巴的记认这名字,这名字俨然就是一个活人,非常亲稔,要说是自己的祖父才好”。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孩子们并不知晓家家坟这一悲惨的来历,如“小林坐在坟头,他最喜欢上到坟头,比背着母亲登城还觉得好玩”,他们若无其事地在坟地玩耍,反衬出孩子们的单纯不谙世事。
在主旨表达上,从孩子们对坟地的态度与坟地的悲惨来历的对比之中,引起读者对死与生的感悟,从而深化了主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