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花图问答。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人生审美化何以可能

论人生审美化何以可能

来源:花图问答
2009年2月第23卷第1期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X玎怄I^NcIMV皿srrY

Eeb.2009

Ⅷ.23No.1

论人生审美化何以可能

徐俊蕾

(河南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河南新乡453000)

摘要:审美与人生既是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又是关于人存在的终极意义的一个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关键在于从哲学的高度阐明审美与人生的结合点何在即何谓人生审美化,以及对人生审美化何以可能的追问。同时,对这个问题在当代的回答也是对\"-3代人的生存意义的探讨。

关键词-审美;人生审美化;境界;存在意义中图分类号:B83—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334(2009)0l一0048—03

值得过的生活境界,比其他一切都强-[IM。可见,悟到美的本质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与快乐。他们对美与人生的看法虽然在其美学观中不占重要的地位,但

也启发了后世的美学家们。

在西方美学史上,尼采是第一位将审美上升到人生意义高度的哲学家。“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人生和世界才是有充实理由的”【2J105。在尼采看来,审美给了人生和世界意义,审美态度才应该是对人生所持的态度。尼采反对将压抑自我的伦理精神作为人生态度,也反对将功利主义的科学精神作为人生的指导,认为拿它们作为人生的态度只能导致否定人生和浅薄的乐观主义。尼采的审美人生态度集中体现于他所提倡的日神精神(人生是梦)和酒神精神(人生是悲剧)之中,认为人不应该失去日神的美感和酒神的快感。在今天看来,尼采夸大了艺术的作用,但他突破了审美认识论,将审美上升到人生态度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和西方美学相比,中国的美学更多的是一种存在论的美学。儒家所提倡的“里仁为美”、“得乎之美而游乎之乐,谓之至人”及“吾与点也”的故事,都是将美与人的生活、活动即存在状态密切相关。道家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与天地并生,与万物齐一”,也是一种人感受的、人在其中、被自然化的状态。中国美学中“审美”即审“人生”、“天地”,审美不是追问“是什么”而是探讨“怎么样”,可以说,中国美学是一种人生学。柳宗元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王阳明的“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都是一种人在其中的审美境界。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将人生与审美相结合,借助于

西方传统美学以知识论的方式追问“美是什么”为开始,经过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鲍姆嘉登、康德、黑格尔,推出了美学是关于美、美感、文学、艺术等的“普遍”、“本质”、“根据”的知识的考察的理性主义结论,审美活动进而也被认为是审美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审视、直观的认识活动。其实,美首先是人的一种存在状态,审美也首先是人的一种特殊的生命活动,然后才是美学研究的对象。这就意味着,从存在论来看美、审美将能更真实地把握它们,从而美学作为一门人文科学才能在为人们安身立命、寻找精神归宿方面提供一种选择。人是美的存在原因,人学是美学的出发点,如何看“人”即意味着如何看“美”,如何看“审美”即意味着如何看看“世界”、“人生”。人生审美化是对“人生向何处去”问题的一种回答,是一种价值寄托,是人长久以来的梦想,也是人的超越性的表现,它在什么意义上是可能的?对其前提的追问,是美学应有的任务,也是与人生密切相关的。

一、人生与审美关系的历史回顾

古希腊美学作为美学长河的发源地,在那个时候,美与人生的关系已经开始为哲学家所关注,虽然没有上升到问题的高度,但都有论述在其中。在德谟克利特看来,“巨大的乐趣来自观照美的作品”,“追求美而不亵渎美,这种爱是正当的”…93。“观照美”即审美活动,是一种精神享受,它有助于人生的幸福,同时把美与美感、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联系了起来。即使是认为美是“理念”的柏拉图,也从美的形体、美的心灵推到行为和制度的美,进而到各种学问和知识的美,认为“这种美本身的观照是一个人最

收稿日期:2008—11—23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学院重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06070)。

作者简介:徐俊蕾(1981一),女,河南南ItnA..,河南科技学院教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研究。

48

美,把空间的距离变成了时间上的同步。

进入20世纪,美学的天空可谓星光灿烂,经历了世纪初的“忧生”美学、50年代的主客观论战、80年代的实践美学。在这个过程中,审美与人生的关

系也得到了新的发展,王国维的“意境”说、教育家蔡

元培提出的以美育代替宗教说、朱光潜的“人生艺术化”、宗白华的“艺术的人生观”,让美学、审美为人生提供了精神家园。

二、何谓人生审美化

人是一种从事活动的存在,只要在现实中,人总是从事着这样或那样的活动。人的活动按其进行的方式可以分为理论活动、实践活动和审美活动,它们的方式、过程、结果可能不同,但它们又都属于人追求自由的活动,因而在自由上统一起来,“实践活动对应的是自由实现的基础,理论活动对应的是自由实现的手段,审美活动对应的是自由实现的理想”【3】115。

人生审美化首先意味着审美活动作为个人的一种生命活动体现着个人的真实性。审美活动的真正承担者是个人,因为只有个人才会对美有所体验、感悟,获得美感,上升为审美感动;同时自身的不可替代性、场景的不可重复性决定了审美感受的具体性。集体可能有虚假的集体,宣传可能有虚假的宣传,实践活动可能被异化,只有个人的审美才是真正自由的活动。同时,通过审美活动,人获得了一个感受中的、直观中的世界,这个世界给人以更愉悦的享受,离人的自由更近了一步。

人生审美化意味着人的另一种生成——审美生

成。因为人是未完成的、开放的、没有固定模式的、有着多种可能性的,所以人才能追求自己的完善、自己的发展,审美作为一种价值引导才能对人生产生影响。人的审美生成,意味着以一种审美的态度来看看人生,悲欢离合都是歌;意味着以一种审美的方式来实践人生,美无时无处不在;意味着人以一种审美的状态存在,直面生命中的雨和风。审美存在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境界,将生命中的许多“不得不”转化为悲悯、期待,将“宿命”转化为“使命”,同时提高幸福感,即使在世界上没有一天是幸福的,但看过蓝天、大地,那也是值得的。

战争、恐怖、屠杀是人制造的对人的灾难,人性的残忍、无情、冷漠在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曾是“人类灵魂的太阳,自由的呼吸”的诗面对奥斯威辛的野蛮是无力的,所以德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阿多诺说:“在奥斯威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审美活动将人类的苦难化为自己的痛苦,更深刻地体验苦难、冲突、分裂和毁灭,从而实现人性的升华,“无论形式有多可怕,或者如何无意义、如何虚无、如何绝望,在审美活动中都会使它洋溢着人性的空气”13]11。痛苦不可避免。那么就从痛苦中找到希望、温暖和力量,需要的是审美的人生态度。

荷尔德林的“人,诗意地居住在大地上”引起了后人许多的遐想。诗意的生存方式,并非让我们都去作诗、成为诗人,而是让我们以一颗诗心看待生命

——生命是值得珍惜的、看待世界——世界是值得投入的、看待人生——人生是值得过的。“诗意地居

住”也是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将痛苦变为歌唱需要它。

三、人生审美化何以可能

美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也是人的一种理想追求。美学是个体追求理想境界的一种形式,那么美学的前提是人学,如何定义、理解人,就是如何理解美、审美等美学范畴。“人生审美化何以可能”可以转化为在什么意义上人生可能审美化,或实现人生审美化的前提是什么。

人是唯一追求意义的动物,如舍勒尔所言。“人的存在要么获得意义,要么背叛意义;对意义的关注,即全部创造活动的目的,不是自我输入的;它是人的存在的必然性”【4】盯。人们以科学、哲学、宗教、艺术、道德等价值形式寻求活动的意义,以求安身立命。同时,人总是以某种态度来对待世界万物和人生的,可能有实用的、科学的,还有精神层次的,即不满足于功利主义的态度,比如审美的、道德的等,这是人生得以丰富地展开的前提。审美活动满足了人的精神需要,源自审美活动的超功利性。功利主义使人趋利避害、追求快乐最大化,它常与人生活的物质的、生理的、实用的方面相关。审美活动则是超越了物质的、实用的目的的一种精神的、自由的活动;正是通过审美活动,发现了美,感受着美,人才会去寻找美的家园。以审美之心看人生,人方能有“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超然与自在。可以说,基于人的精神存在,人生才能审美化。

人生审美化的另一个前提是美是可以到达人的日常生活领域的,或者说审美意识可以成为一种自觉的生活意识。春之花、秋之月、冬之雪的自然美让人心旷神怡;山之高、海之阔、天之远的状物美使人心胸开阔;亲人情、友人谊、故乡思的情感美使人生美好;新发现带来的惊喜、战胜困难的激情、事业成功的欢欣都是人生之美。它们都是值得去感受、体验、领悟、探寻、欣赏的。当然,痛苦、焦虑、失望、恐怖、忧伤等是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消极状态,它们与欢乐、愉悦相伴,是为丰富记忆和心灵而存在的,也是为提醒和见证美而存在的。“每一片乌云都有一道金边”,纵然是乌云,审美的眼睛看到的却是金边;生活是美好的,人是可以创造并拥有美的,人生是可以用审美的方式把握的。

人是有限的存在,个人的生只是偶然的生,这是人的宿命,也是人生审美化的起点。对于漫漫宇宙。人生只是其短短的一瞬,因而人与自然的交融是多么短暂,人与人的相识、相聚也只有此时此刻的一次。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转瞬即逝使一切了无意

49

义,因为一切都不能持久;既然人的感性存在是真实意义的境遇或意境之中,也可以说都诗意地栖居于的而非幻影,那么如何在这转瞬即逝的短暂人生和一定的境界之中,亲自经历和体验着自己的意

感性现实中获得永恒才是我们应努力追求的课题。境”【6J18。人生审美化意味着人生境界又多了一层.

可以说是生的有限性促使人思考人生,思考意义,这王国维先生著名的做学问“三境界”说其实也是以一是人的本性。“江畔何人初照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种审美的方式表达的。在审美活动中,物的状态同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作者的追问不

人的情感态度形成了照应关系,使人产生了“移情”仅是将个人人生苦短的感性化为对人类久长的欣现象,从而有了“鱼之乐”与“人之乐”(庄子语)之辩。慰,更是表达一种与天相始终的生命意识。但从审所以,它不是简单的认识论的逻辑问题,而是“人的美来看,恰恰是转瞬即逝使得一切都有了意义,一切情感对象化和对象的情感化”(李泽厚语),超越了物都值得珍惜,因为一切都是美的,同时,美的瞬间通与人、梦与醒,达到了自由的天地境界。

过艺术的形式转化为永恒,人也就不朽了。在审美“美是什么”是一种知识论的提问方式,这种追的视野里,缘起缘灭、悲欢离合才是值得留恋、怀念问使美学离人的精神家园越来越远;“美是怎么样的,因而也才是值得爱的。以美来把握有限的人生,的”的追问则是一种存在论的方式,对它的回答是多人生才不会苦闷。维特根斯坦说,在这个无聊的世元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会和感悟,这样走下去,界上我们居然能够活着,这本身就是奇迹,就是美。审美、美感才会与人生相关,从而美学作为人文学科可以概括为“活着”即“美”,美就在活着的每一天、每才能找的自己的家园。人生审美化关注的是“什么一处,是存在也是意识。庄周梦蝴蝶还是蝴蝶梦庄样的人生才是值得过的”的、人生在世必然要追问的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梦是美的,活着是美的。只问题,它给出的回答就是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超要有梦,就有将梦实现的可能,同时人生才会更美越物质的、实用的、道德的层次,使人成为审美的存好。

在,在追求人性成熟的同时,追求人的精神丰富和自人的存在离不开活动,但在认识活动中,人可能由,达到与自然、天地统一的境界。以审美来看人被绝对的理性主义异化,人成为孤独的、分裂的、呆生,人才可以达到自由,人才能够“诗意地居住在大板的原子;在实践活动中,劳动可能被异化,人也可地上”。

能被异化,远离了人“自由自觉”的类本质,成为片面的人。因此,马克思指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参考文献:

道主义,而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与[1]方珊.美学的开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5Jl乱,对未[2][德]尼采.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北京:三联出版

来的人或全面的人的存在状态做了设想。其实在审社.1986.

美这种超越了主客体关系的生命活动中,摆脱了自[3]潘知常.生命美学论稿[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然对人的制约、社会对人的束缚,也超越了人对自然[4][美]舍勒尔.人是谁[M].隗仁莲,译.贵阳:贵州人民出

版社.1994.

的征服、对社会的不满,人才实现了真正的自由,有[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可能获得“与万物齐一,与天地并生”的自然境界。

2000.

人生审美化并不排斥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态度、[6]张世英.论境界[A]//9西哲学与文化比较新论.北京:人实用态度和科学态度,它们是在不同领域指导人的。’民出版社,1995.

行为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境界,都生活在有一定

【责任编辑杨新生】

ThePossibilityof

an

AesthericLife

XUJun-iei

(SchoolofHumanities,HenanScienceandTechnologyCollege,Xinxiang453002,China)

Abstract:Therelationshipbetweenaestheticsandlifeisanimportantquestionofaestheticsandtheultimatecare

whichhumanbeingsseek.Toanswerthis

question

is

to

findwhattheaestheticlifeis

and

toseektheallswertothepossi—

bilityofanaestheticlifeinthephilosophicway.Atthesametime,tOanswerthisquestionisalsotofindthevalueofex

i$tenceinmodemtimes.

Keywords:aesthetics;theaestheticlife;realm;valueofexistence

5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