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花图问答。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离体心脏病理生理变化的研究进展

离体心脏病理生理变化的研究进展

来源:花图问答
・960・ 广东医学2015年3月第36卷第6期 Guangdong Medical Journ ̄Mar.2015,Vo1.36,No.6 撼禳 ≮ 离体心脏病理生理变化的研究进展术 丁皓 ,李小辉 ,郑少忆 ,陈寄梅 ,庄建 ,朱平 广东医学院(广东湛江524000); 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心外科(广州51OO8O) 心脏移植是对终末期心脏病患者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而离体供心的保存是影响心脏移植成功率和术后患者远期 生存率的重要因素。而目前,离体心脏保存的安全时限为 4~6 h…,超过这一时限,心脏将会产生不可逆的改变,因 此,心脏移植面临非常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延长心脏保存时间 和提高离体心脏的保存效果 J。由于供体需求量的增加,供 体筛选的标准变得更宽松,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年供体和边缘 供体被应用于临床 ,这也对供体心脏保存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认识离体心脏的病理生理变化是研究离体心脏保存的 前提和基础。本文着重对近年来离体心脏保存方法和保存 过程中离体心脏的病理生理变化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1 离体心脏保存方法 尽管各种改良的心脏保存技术已经应用于离体心脏保 存的研究中,以期延长离体心脏保存时间和提高离体心脏的 保存效果,但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进展。因此,离体心 脏的保存仍是目前心脏移植的一大关键问题,现将目前离体 心脏常用的保存方法概述如下。 1.1 单纯低温保存 该方法仍是目前首选的心脏保存方 法 J。通过主动脉插管灌注4℃心脏保存液,使心脏的温度 迅速而均匀地降低到l0℃以下,然后将其浸泡于4℃同种心 脏保存液中。该方法虽然安全、简单、经济,但其安全时限仅 为4~6 h,且难以避免低温缺氧造成的细胞水肿、细胞酸中 毒、内皮细胞损伤等。 1J 2持续灌注保存 该方法持续将灌注液泵入冠状动脉系 统,相对于单纯低温保存,该方法有以下优势:(1)心肌降温 更均匀;(2)持续提供能量底物和氧气;(3)冲洗掉代谢废 物,减轻酸中毒和氧化应激损伤Is]。OZEKI等。。 发现持续 灌注保存可改善心肌细胞酸中毒、能量存储、细胞凋亡和再 灌注损伤。LI等 也证实低流量持续灌注HTK液的离体心 脏保存效果优于单纯低温保存。持续灌注保存在临床上已 作为肾移植中供肾的保护方法 J,但在心脏移植中供心的保 护还仅处于实验阶段 J,因此持续灌注保存是一种非常有前 景的离体心脏的保存方法。 1.3 间断灌注保存 该方法是介于单纯低温保存和持续灌 注保存之间的心脏保存方法。该方法在保存期间每隔3 min 用25℃含氧的保存液灌注心脏1次,能有效保存大鼠心脏 24 h之久 。其保存效果优于单纯低温保存,且比持续灌 中国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编号:2010DFA32660,2008DFA31140),中 国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编号:2011BAIl1B2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编号:81370230) ▲在读硕士研究生 △通信作者。教授,博士后,研究员;E—mail:tanganqier@163.com 注保存简单,能为离体心脏提供能量底物和氧气.也能冲洗 掉代谢废物。 1.4深低温保存随着冷冻技术的发展,深低温保存为离 体心脏保存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AMIR等 将抗冷冻 蛋白应用在心脏深低温保存中,供体心脏在一1.3℃的uw 液中保存21 h后,其心动能和血流动力学较单纯低温保存 改善。KATO等 将离体心脏先置于一3℃的可变磁场中保 存24 h后,之后体内灌注120 min,较保存于4℃的心脏,其 血流动力学和代谢效能都得到改善,可能是由于心脏在更低 温度下有更低的代谢率。 1.5气体干燥保存HATAYAMA等 证实,将离体心脏 保存于高压混合气体72 h后仍能成功复跳,该研究成果突 破了传统以低温和保存液为基础的心脏保存方法。为离体心 脏保存方法提供更多思路。 2 离体心脏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离体心脏的病理生理学变化与其保存方法有关。尽管 离体心脏的保存方法很多,但是单纯低温浸泡保存仍是各大 器官移植中心首选的保存方法。因此,我们着重综述在单纯 低温浸泡保存下离体心脏的病理生理变化。 2.1心肌细胞水肿 正常情况下,心肌细胞膜上Na 泵 (Na 一K 一ATP酶)将心肌细胞内的Na 转运到细胞外, 来维持心肌细胞外液高钠低钾的稳态。低温缺氧可抑制 Na 泵的活性,去极化时进入细胞内的Na 不能被Na 泵转 运至细胞外,导致细胞内的高Na ,细胞膜电位降低。细胞 内Na 浓度升高,导致细胞内晶体渗透压增高,继而水分进 入细胞内,导致心肌细胞水肿。 2.2心肌细胞内酸中毒 众所周知,组织酸中毒对正常细 胞的功能是有害的。在离体心脏保存期间,心肌细胞的酸中 毒主要与以下两个方面有关:(1)缺氧状态下,心肌细胞进 行无氧糖酵解,逐渐产生乳酸聚集;(2)丙酮酸在乳酸脱氢 酶(1actic dehydrogenase)的催化下转化成乳酸。当乳酸的浓 度达到l6—20 Ixmoi/L时,不仅损伤细胞器的功能,而且还 能激活巨噬细胞。巨噬细胞被激活后,能够释放细胞因子和 介导炎症反应。 2.3心肌细胞间质水肿在心脏冷缺血保存的过程中,组 织液的聚集可导致心肌细胞间质水肿,这可能是由于保存液 灌注引起的静水压增高造成的。心肌细胞间质水肿反过来 又会压迫心脏微血管,不利于保存液的灌注,也可能会造成 保存液的不均匀分布。 2.4 内皮细胞损伤有研究证实,仿细胞内液型保存液的 高浓度的K 可损伤冠状动脉内皮细胞。正常情况下,内皮 细胞可合成诱导血管平滑肌松弛的复合物,如内皮细胞依赖 性的一氧化氮(endothelium—dependent nitric oxid,EDNO)、 广东医学2015年3月第36卷第6期 Guangdong Medical Journal Mar.2015,Vo1.36,No.6 hypothermic perfusion on heart preservation by assessment of oxida— 内皮细胞依赖性的超极化因子(endotheliurn—dependent hy— perpolarization factor,EDHF)和前列环素。EDNO是通过环磷 酸腺苷途径起作用的血管舒张因子,而高浓度的K 可抑制 其释放。EDHF可能是花生四烯酸在细胞色素P450单氧酶 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产物,它可以通过Ca“活化的K 通道 和延长动作电位时程来引起血管平滑肌的松弛,而高浓度的 tive stress[J].Clin Transplant,2004,18(Supp1.12):22—27. [6]OZEKI T,KWON M H,GU J,et a1.Heart preservation using continuous ex vivo perfusion improves viability and functional re— covery[J].Circ J,2007,71(1):153—159. [7]u L B,MA L,SU C,et a1.Low—flow perfusion preservation veFsus static preservation for isolated rat heart:effects on recovery of myocar- K 同样可以抑制EDHF的合成。高浓度的K 还能引起组 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纤维蛋白、白细胞介素一1、一氧化氮、内 dial function ̄J].Transplant Proc,2013,45(2):523—527. [8]MOERS C,SMITS J M,MAATHUIS M H,et a1.Machine perfu。 sion or cold storage in deceased—donor kidney transplantation 皮素等释放,它们可能都参与介导内皮细胞损伤。 2.5氧化应激损伤近年来的研究证实,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产生不仅存在于缺血再灌注过程中, [J].N Engl J Med,2009,360(14):1460—1461. [9]ROSENBAUM D H,PELTZ M,DIMAIO J M,et a1.Perfusion 同样存在于离体心脏冷缺血过程中 14]。尽管在冷缺血过程 中,NADPH氧化酶 和黄嘌呤氧化酶 也能催化ROS的 产生,但是线粒体途径是ROS产生的主要来源 17j。ROS还 能自身放大反应来诱导自身的释放 18j。ROS可以通过损伤 Ca 的转运系统引起心肌细胞内钙超载 ,而低温条件下 抑制了Na 一K 一ATP酶活性,导致细胞内Na 浓度高,一 部分Na 通过Na 一Ca“交换体移除细胞,同样也能导致缺 血期间细胞内钙超载 …。 2.6心肌细胞凋亡和坏死在离体心脏保存过程中,ROS 的产生增加,其能激发其下游的信号分子,从而导致心肌细 胞凋亡[ 。ROS极为活泼,可与各种细胞成分(膜磷脂、蛋 白、核酸)发生反应,导致细胞功能代谢障碍和结构破坏,最 终导致心肌细胞凋亡和坏死。细胞凋亡是一种程序性死亡, 需要依赖自身能量 ,因此,细胞内腺苷酸水平是决定细胞 死亡方式的主要因素。细胞内的ATP消耗>70%时,线粒 通透转换孔(mitochonde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pore,MPTP) 开放,ATP耗竭,细胞将以坏死的方式死亡;在25%一70% 时,MPTP关闭,细胞将以凋亡的形式死亡 。 单纯低温保存虽然是目前临床上通用的离体心脏的保 存方法,但是由于低温低氧对心肌细胞的负面作用,导致心 肌细胞在低温保存期间出现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这些均 不利于移植后心脏功能的恢复和避免移植物功能衰竭。至 目前为止.对保存液的研究已臻完善,据报道美国应用于心 脏的保存液就至少有167种 J,但这些都很难突破单纯低 温的安全时限。因此,设计模拟人体内、动态循环且合乎生 理条件的离体心脏保存方法,可改善在低温低氧下离体心脏 的病理生理变化,就能大大延长离体心脏的保存时间和提高 离体心脏的保存效果。 参考文献 [1]JAHANIAM S,SANCHEZ JA,NARAYAN P,et a1.Heart pres- ervation for transplantation: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J].Ann Thorac Surg,1999,68(5):1983—1987. [2]WEISEL R D.Improving donor heart preservation[J].Eur J Car- diothorac Surg,2012,41(4):e53—55. [3]CANNATA A,BO1TrA L,COLOMBO T,et a1.Does the cardio. plegic solution have an effect on early outcomes following heart transplantation?[J].Eur J Cardiothorac Surg,2012,41(4): e52—53. [4] JEEVANANDAM V.Improving donor organ function—cold to warln preservation[J].World J Surg,2010,34(4):628—631. [5] FITrON T P,WEI C,LIN R,et a1.Impact of 24 h continuous preservation versus static preservation for cardiac transplantation: effects on myocardial function and metabolism[J].J Heart Lung Transplant,2008,27(1):93—99. [1O]ZHU Q,YANGX,CLAYDONMA,et a1.Twenty—four hourin— termittent perfusion storage of the isolated rat heart:the effect of perfusion intervals on functional preservation[J].J Heart Lung Transplant,1994,13(5):882—890. [11]AMIR G,RUBINSKY B,BASHEER S Y,et a1.Improved viabili— ty and reduced apoptosis in sub—・zero 21—-hour preservation of transplanted rat hearts using anti—freeze proteins[J].J Heart Transplant,2005,24(11):1915—1929. [12]KATO H,TOMITA S,YAMAGUCHI S,et a1.Subzem 24一hr non— freezing rat heart preservation:a novel preservation method in variable magnetic ifeld[J].Transplant ̄ion,2012,94(5):473—477. [13]HATAYAMA N,YOSHIDA Y,SEKI K.Seventy—two—hour preservation,resuscitatio,and transplantation of an isolated rat heart with high partial pressure carbon monoxide gas(PCO=400 hPa)and high partial pressure carbon dioxide(PCO(2)=100 hPa)[J].Cell Trnasplantation,2010,19(6):707—712. [14]TAN M,SUN X,GUO L,et a1.Hydrogen as additive ofHTK so— lution fortiifes myocardial preservation in grafts with prolonged cold ischemia[J].Int J Cardiol,2013,167(2):383—390. [15]WOLIN M S,AHMAD M,AND GUPTE S A.Oxidant and redox signaling in vasculra oxygen sensing mechanisms:basic concepts, current controversies,and potentila importance of cytosolic NAD— PH[J].Am J Physiol Lung Cell Mol Physiol,2005,289(2): Ll59一L173. [16]BAUDRY N,LAEMMEL E,AND VICAUT E.In vivo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production induced by ischemia in muscle arterioles of mice:involvement of xanthine oxidase and mitochon a f J]. Am J Physiol Heart Cier Physiol,2008,294(2):H821一H828. [17]LESNEFSKY E J,GUDZ T I,MIGITA C T,et a1.Ischemic inju— ry to mitochondrila electron transport in the aging heart:damage to the iron—sulfur protein subunit of electron trnasport complex 111 [J].Arch Bioehem Biophys,2001,385(1):117—128. [18]BRADY N R,HAMACHER BRADY A,WESTERHOFF H V,et a1.A wave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一induced ROS re- lease in a sea of excitable nfitoehondria[J].Antioxid Redox Sig— nal,2006,8(9/10):1651—1665. [19]CAMELLO ALMARAZ C,GOMEZ PINILLA P J,POZO M J,et a1.Mitochondrila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and Ca signaling[J]. Am J Physiol Cell Physiol,2006,291(5):C1082一C1088. [2O]KEVELAITIS E,OUBI ̄NAiSSA A,PEYNET J,et a1.Precondi. tioning by mitochondfial ATP——sensitive potassium channel open. ・962・ 广东医学2015年3月第36卷第6期 Guangdong Medical Journal Mar.2015,Vo1.36,No.6 2006,81(2):23l一239. er:an effective approach for improve the preservation of heart transplants[J].Circulation,1999,100(19 supp1):II345一 II350. [23]KIN J S,HE L,QIAN T,et a1.Role ofthe mitoehondrial permea— bility transition in apoptotic and necrotic death after isehemia/ 【21]SALAHUDEEN A K,HUANG I-I,JOSttI M,et a1.Involvement of the mitochondrial pathway in cold storage and rewarming——asso. reperfusion injury to gepatoeytes[J].Curt Mol Med,2003,3 (6):527—535. elated apoptosis of human renal proximal tubular cells[J].Am J Transplant,2003,3(3):273—280. [24]DEMMY T L,BIDDLE J S,BENNETT L E,et a1.Organ preser— ration solutions in heart transplantation—-patterns of usage and re-・ [22]AHLENSTIEL T,BURKHARDT G,KOHLER H,et a1.Improved cold preservation of kidney tubular cells by means of adding biofla. lated survival[J].Transplantation,1997,63(2):262—269. (收稿日期:2014—06—19编辑:庄晓文) vonoids to organ preservation solutions[J].Transplantation, 结肠癌干细胞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冰 陆曼曼 ,费素娟 徐州I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江苏徐州221004) 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能产生异质性肿瘤 有形成移植瘤,从而假定:表达CD133的结肠癌细胞为 CSC。随后从亲代小鼠的肿瘤中分离CD133 细胞并连续移 植回NOD/SCID小鼠,CD133 细胞的二代和三代移植可以 细胞,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引起肿瘤发生、维持肿瘤生长、 保持肿瘤异质性的能力,与肿瘤的复发、转移和治疗耐受密 切相关。wnt、Notch、Hedgehog及TGF—B信号通路在维持 继续形成肿瘤,证实CD133 结肠癌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 CSC的生长及增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阐明CSC的相关信 号通路,可以为结肠癌的防治提供新的途径。 l CSC RICCI等 报道,结肠癌细胞中,仅2.5%的细胞高表达 CD133。NOD/SCID小鼠数代连续移植CDI33 结肠癌细胞 均可以引起肿瘤发生,并且具有相同的表型。这些细胞也能 1.1 干细胞理论的发展史 德国病理学家Rudolf Virchow 在1858年首次提出“每一个细胞都来自另一个细胞”的理 论;Makino等在1956年首次提出CSC假说,认为肿瘤由CSC 产生;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研究者发现白血病、骨髓瘤细 胞中有一小部分细胞可以在体内外形成克隆体,这一小部分 在体外无血清培养基中良好生长,具有相同的抗原种类并保 持原来细胞的致瘤能力。目前最常用的CD133抗体为 AC133(CD133/1)和293C/AC141(CD133/2),用于识别不同 的抗原表型。 细胞被认为是CSC;1994年,Lapidot进一步证明了CSC假说; 1997年,Bonnet等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体内成功分离出 CSC,首次证实了血液系统内CSC的存在;2003年,AL HAJJ 等分离出乳腺癌干细胞,首次证实实体肿瘤中存在CSC -2]。 CD44为细胞表面黏附分子,参与细胞一细胞和细胞一 基质间相互作用,与干细胞特性和肿瘤的发展密切相关。人 类CD44基因由20个外显子组成,根据外显子的表达方式不 同分为两型:(1)组成型:称为CD44S(CD44 standard),也称 CD44H(hematopoietic CD44),含10个外显子,其转录片段存 在于所有CD44转录子中,CIM4H对透明质酸具有高亲和 力。可以增加肿瘤细胞的黏附能力。增强肿瘤细胞的侵袭力; (2)拼接型:称为拼接CD44V(CD44 variant),由另l0个变异 之后,神经系统、消化道、前列腺肿瘤中的CSC都成功得到 了分离。 1.2干细胞的微环境(niche) 微环境是指构成细胞生存 环境的细胞间质及体液成分。微环境的稳定是保持细胞正 常增殖、分化、代谢和功能活动的重要条件,微环境成分的异 常可使细胞发生病变。 体外显子选择性拼接而形成,可以增强细胞的转移特性 。 敲除CD44基因、保留CD133基因的小鼠可以防止结肠癌移 植瘤的形成 J。HORST等 报道,CD133高表达结肠癌患 者的5年和10年生存率显著低于CD133低表达的患者,提 示CD133的表达程度与结肠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由于肠道环境的特殊性,成年哺乳动物肠道上皮细胞的 更新十分迅速。正常情况下,肠道上皮细胞每3~5 d更新 一次,在组织修复或创伤时更新更快,其更新过程是由干细 2 CSC的相关信号通路 2.1 结肠癌干细胞与Wnt通路Wnt信号通路在上皮干细 胞完成的,而微环境在维持干细胞生长,调节干细胞更新、分 化、增殖中具有重要作用 J。微环境的异常可引起干细胞功 胞自我更新的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异常可导致包括结肠 癌在内的多种上皮肿瘤。wnt信号通路开始是由wnt配体 接合Frizzled和低密度脂蛋白两个共同受体,通过抑制B— 能失调。已有实验证实乳腺干细胞微环境的改变可导致肿 瘤的发生E4]。CSC微环境也有望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1.3结肠癌干细胞2007年,O BRIEN等 发现,CD133 结肠癌细胞在非肥胖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NOD/ catenin磷酸化及其降解,最终导致B—catenin由胞浆进入胞 核,并激活下游TCF/LEF,从而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 。 Wnt/ ̄一catenin/TCF信号通路为Wnt信号通路的经典途径。 scm)小鼠体内可以形成肿瘤,而CD133一结肠癌细胞则没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第九批项目资助(编号:WS一067) ▲在读硕士研究生 Wnt信号通路是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信号通路之 一。近90%的结肠癌患者存在导致B—eatenin异常的基因。 其中APC是重要的抑癌基因,大肠腺瘤性息肉病患者常出 现APC基因发生点突变、缺损或高甲基化等改变,从而激活 △通信作者。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