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形势下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陈 俊 ,齐百慧 (1.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北武汉430074;2.华南AT_大学建筑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要】 在对快速城市化、城市更新与旧城改造、经济转型期等背景下历史文化名城所面临的挑战进 行总结的基础上,对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进行了思考,提出在新形势下的一些新观念和相关措施建议。 【关键词】 新形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84.11 1 【文献标识码】A 1 引 言 市面貌以及城市居民对基础设施改善和良好生活环境诉求 的压力,许多城市制定“一年-4'步,三年一中步,五年一大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城市建设的规模 步”的设想,城市更新与旧城改造则首当其冲,这是无可厚非 大,速度快,一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面临着旧城区的土地 的。但很多是以牺牲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为代价换来的。由 批租转让和吸引中外资金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在城市经济 于缺乏对名城保护重要性的认识,用一般城市旧区的拆建改 取得卓有成效的业绩同时,建设所带来的破坏性也十分严 造方式对历史街区进行破坏性改造,使历史文化名城固有风 重,名城风貌丧失殆尽,保护与更新矛盾突出。因此,在新形 貌和形态遭到严重破坏,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简单拆 势下如何处理好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与城市经济发展、建设之 迁改造过程中毁于一旦,不仅破坏了名城特色,更割断了其 间的关系问题,对有的城市来说,从时间上已是迫在眉睫,对 历史文脉。这些“El新月异”的变化,不但是对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环境、风貌和布局已成为生死存亡的关 资源的破坏,更是对历史文化名城的破坏。 键时刻。 2.3仿古盛行 2 当前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风行的某某一条街的说法,用仿古建筑取代名城 中原有的历史环境,甚至在重要的历史环境区拆除那些尚可 城市不可能像博物馆一样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除非这 保存的历史建筑物,以及那些用于区分不同地段的特征物和 个城市是座死城。历史文化名城不但需要保护,还要充分利 树木,用新建的仿古建筑和所谓的“历史环境”取而代之。这 用其特色资源为城市发展服务。然而,在当今城市发展进程 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来讲,无疑是一个灾难。 中,不少历史文化名城没有协调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使其 用某一历史朝代的建筑形式来修建为现代社会经济发 特色资源处在危险境地,甚至是已经毁灭。 展服务的建筑,这与历史名城的保护看来并不产生直接的矛 2.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弱势地位” 盾,在一定程度上它也许要比采用现代的建筑形式修建的建 中国正在进入一个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期,而随着城市 筑更易与古城的原有风貌相协调。但是用它来取代原有的 中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现代化、工业化进程的不 历史环境,甚至在重要的历史环境区用拆除那些尚可保存的 断加快,以及城市面积、高度、密度的进一步扩张,城市化与 历史建筑物的方法来建造这类仿古建筑,则就是完全错误的 城市扩张对城市传统景观和风貌的威胁也进一步显现,而历 做法了。因为真正的文物建筑和历史环境保存着历史的信 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在这种变迁中必将经受着越来越严峻的 息,真正的文物建筑和历史环境是不可再生的。 f 挑战。 此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土地使用制度由以前的无偿划 3新形势下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关键 拨转化为有偿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受级差地租影响,城市 3.1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名城保护的关系 中心区位地价往往高于其周边地区。而我国现代城市大多 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这是城市发展的动 依托原有旧城发展而来,导致处于城市中心区位历史街区的 力。然而处理不好就成了破坏力,破坏了城市的文化背景, 现有土地利用方式极不经济,隐藏有较高的土地升值空间和 破坏了城市的文化底蕴。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模要扩 房地产开发潜力。在房地产市场方兴未艾的宏观背景下,历 大、社会要进步,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要保留不同时代的遗存, 史街区的保护面临着效益上的压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 通过这些遗存反映城市发展的脉络和轨迹,进而体现城市的 “弱势地位”毕露无疑。 2.2历史文化名城面貌“日新月异” [收稿日期]2005—12—15 历史文化名城与其它城市一样,处于发展变化之中,这 [作者简介]陈俊,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 是历史的必然。面对城市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实力、改善城 士研究生;齐百慧,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四JI l建筑第26卷4期2006.8 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持续发展。 逐个进行全面深入的审核,增补一部分位于历史文化风貌区 针对历史文化名城中文物古迹的保护,要按照《文物保 护法》的要求严格去执行。中国传统建筑中以木构架为主, 不同于欧洲的建筑材料,对建筑材料的更新是必然的。而对 于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的保护,就必须根据名城的特点及实际 范围之外的历史街坊,补充作为成片的保护对象。同时名城 地方政府应该主动地制定地方法规,增加中间层次的保护建 筑级别,使大部分历史建筑纳入法律保障体系,并加强对这 部分对象的保护。对于这类建筑而言,不一定要以严格的 “绝对保护”或是“局部维修”的标准来要求,对其的保护方 法偏于再利用,即在保证历史特征的基础上,可对其进行功 能的转换,实现积极的、创意性的利用,如上海苏州河边、杨 情况,确定保护的内容,制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处理 好城市经济发展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关系,这样才能真正 给名城以新的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3.2“积极保护”的认识和理解 浦区旧工厂的仓库纷纷利用成为艺术家工作室就是对城市 遗产的积极保护方式之一。通过建立动态的历史文化名城 “只有用发展的观点,动态的观点来对待保护问题,才是 积极的保护。”这种说法在一个时期里曾为多数人所接受,而 保护体系,这样才能使积极保护不再停留在口号上,而落实 且也对改善历史文化名城中旧城环境、提高基础设施水平起 到实处。 到了积极的作用,并且得到了社会的欢迎和好评。这种理解 4.3 支持民问保护行为 应该说是正确的。然而时至今日,名城保护已进入了一个新 民间保护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也是 阶段。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些旧城里的保护地段已经面 积极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从全国来看,民间保护虽然 临着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的冲击。一些开发商为了取得这些 有了极大的发展,但是在实施中民间资本面临的巨大资金需 已经成黄金地段的用地而提出了新的“积极保护”的要求,例 求、历史建筑权属和居民动迁问题,给民间企业和个人的保 如拆改这些地段的建筑仅保留其名称、或仅保留其个别的标 护行为以某些负面的影响。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首先针对资 志,或于高楼群中保留一栋原有建筑,这些“积极的保护”则 金需求、历史建筑权属、居民动迁问题(主要是后两者),切实 完全背离了保护的真正含义。 , 研究出能够调动民间资本积极性的方法和措施。 “积极的保护”只是抽象的概念,在现实中它常常被人所 在政策上,学习部分先进国家的经验,例如由遗产保护 误解、扭曲,从而使名城保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因此名城 部门结合本身情况,协调税务部门,仔细研究出一套适合名 保护当务之急不再是“咬文嚼字”,而是应该明确地提出保护 城遗产保护的税收激励政策,从而起到鼓励民间资本投人到 的具体内容和做法,用具体的保护要求来说明保护的概念, 保护的行为中。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税收优惠政策是进 这才是积极保护的关键所在。 一步实施遗产保护,达到“保护也是发展”的目标的最重要的 4建议采取的新措施 手段之一。 目前来看,所得税、营业税的减免,以及企业的扣税(流 4.1制定新形势下历史文化名城遗产保护的“战略规划” 向民间保护组织)都是可能的方式。 在新形势下,应该从一种更广的视角来看待名城保护。 在规划手段上,应该研究相应的规划手段来鼓励民间资 名城保护不再只是针对现有文物古迹、历史街区、风景名胜 本的投人,如容积率转移等手段在西方国家也有一些实施效 等的保护,而是应该发展成为一个涵盖城市特色的,以保护 果较好的例子。在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规划中,通过相应 城市特色为总目标的综合体系。 的成本效益分析,建议政府为投资商设定一定的转移到其两 具体来讲,首先应该确定历史名城遗产保护在城市经济 侧地块的容积率,以吸引投资商对风貌区内历史建筑进行维 文化综合发展中的定位,围绕这一定位提出遗产保护与城市 修和再利用。 经济、社会、文化相结合的分项战略与若干策略措施,并提出 不同性质的城市遗产功能和空间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它们在 5结束语 空间布局上形成怎样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结构,从宏观上协调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是一件流芳千古的事情,但做得不 好经济发展与名城保护的关系;其次,确定遗产外延扩大到 好也可能遗臭万年。尤其是在当今城市化发展之迅猛、旅游 什么程度,有多少类型的历史建筑应该保护,以及其内涵扩 需求之紧迫、资源保护岌岌可危之形势前,我们只有掌握真 展到什么程度,即可以保护到什么程度,应该采用什么样的 正合理的保护方法,才能切实处理好保护和利用这对矛盾, 标准;第三,应该确定遗产保护的策略,包括如何与房地产开 实现历史文化名城的有效保护。 发和历史名城文化设施建设、旅游休闲发展相结合的设想, 如何解决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也包括一些如何进行维修和 参考文献 再利用的策略。 [1]阮仪三,王景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 4.2建立动态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 济大学出版社。1999.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历史文化名城中,许多城市遗产在过 [2] 阮仪三,张艳华.上海城市遗产保护观念的发展对中国名城保 去的大规模建设中遭到了破坏,特别是旧城中的历史街区, 护的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05,(1):68—71. 但这决不意味着放弃其余的城市遗产,而应该是“亡羊补 [3] 赵中枢.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及保护的若干问题[J].城 牢”,更加重视仅存的遗产。同时也可以补充提升城市遗产 市规划,2002,(7):35—38. 价值和延续历史风貌的保护工作。例如对历史文化风貌区 [4]周干峙.城市化和历史文化名城[J].城市规划,20O2,(4):7—10. 10 四川建筑第26卷4期2006.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