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医药2009年1月第4卷第1期 刘兰林从血分论治痤疮的经验 侯浩彬 (安徽中医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合肥市梅山路103号,230038) 关键词痤疮/中医药治疗;@刘兰林 刘兰林系安徽中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 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常务委员,业医近30年,学 验俱丰,尤擅长运用温病学理法方药治疗各种疑难杂 症。现将刘师运用血分理论治疗痤疮的经验浅述如 下,以就正于同道。 l阐述病机。独辟蹊径 现代医学认为痤疮是一种皮肤毛囊皮脂腺的慢性 炎性疾病,其病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与 内分泌失调、皮脂腺分泌亢进、毛囊皮脂腺的角化异 常、毛囊皮脂单位中微生物作用、炎症及宿主免疫反应 有关…。中医学认为其主要病机是机体阳热偏胜,加 上青春期生机旺盛,营血日渐偏热,血热外壅,气血瘀 滞,瘀阻肌肤而发病;或因平时过食辛辣、肥甘厚味之 品,肺胃积热,循经上熏,血随热行,上壅于胸面;或病 情日久不愈,气血瘀滞,经脉失畅;或肺胃积热久蕴不 解,化湿生痰,痰湿互结,致使皮疹日渐增大而形成结 节 】。刘师根据痤疮的病理特点,对其病机之阐述, 独辟蹊径,从血分人手,颇能执简驭繁,深得其要旨。 他认为痤疮病因虽颇为复杂,但不外风、湿、热三端,大 多是由肺经有热,复感外风,瘀热伤及血分,熏蒸肌肤 而发,血分有热而致瘀是痤疮发生发展的根本病机。 治疗上,紧紧抓住“血分有热”这一关键,清热解毒,凉 血活血,每能得心应手,起效良可。 2临床证治。独具特点 2.1清热解毒,务使邪有出路刘师认为,血分有热, 治疗首当清热解毒。而要使热毒得清,主要是要给邪 以出路,使之外出为度。热毒的出路有二:上从肺宣, 下从前后阴消。刘师清热解毒之组方原则大抵遵循以 下4点:一是运用宣肺之品使热从肌表出,如用枇杷 叶、浙贝母、桑白皮、桔梗等;二是酌用苦寒之品以清热 解毒,常用蒲公英、败酱草、苦参、地肤子、黄连、连翘、 大青叶等;三是取淡渗之品以渗湿利尿达清热解毒之 目的,如茯苓、泽泻、意苡仁等;四是取攻下之品以通利 大便,使热毒从后阴排出,如生大黄、芦荟等。如是上 下齐施,热毒有路可遁矣。 2.2凉血活血,力求气血得和 《诸病源候论》云: “血行通荣五脏,五脏之气,润养肌肤”。《景岳全书》 又云:“凡形质所在,无非血之用”。《素问・调经论》 亦指出:“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营血运行于 脉络之中,受体内蕴热影响,充斥脉络,皮肤为脉络分 布,故出现痤疮。在治疗上,刘师运用凉血活血之法, 力求使气血得和,选用甘寒或咸寒清热凉血药味,既有 清热凉血之功,又有养阴生津之长,属寓补于清之法。 临证仿犀角地黄之意,常用赤芍、牡丹皮、生地黄、桃 仁、红花等以凉血活血,绿萼梅、当归、川芎等以行气活 血。同时应注意血热还易于生风致燥,有耗伤阴血之 弊,临证时尚需酌配地肤子、白鲜皮、苦参、白蒺藜等祛 风之品。因热邪最易伤人阴液,所以在选药时还要注 意养阴,刘师最喜用牡丹皮,认为其苦辛、微寒,是清热 凉血之良药,《本经》云其:“除坚症瘀血留舍肠胃,安 五脏,疗痈疮”。另外,生地黄也有养阴生津之作用。 如是既清热凉血又滋阴降火,标本兼顾,可除血分之 热,又不至于伤血伤阴。 2.3疏肝解郁,宜使情志得舒痤疮作为一种损容性 皮肤病,虽然不会导致患者躯体功能障碍,但一系列的 研究证明,痤疮困扰着无数患者,除对容貌过分担心和 焦虑,导致自卑、抑郁和社交障碍、影响日常工作、生活 质量外,临床发现精神、心理因素与其发病、加剧、复发 具有密切关系 J。由于痤疮患者多心情抑郁,精神压 力较大,多见肝郁气滞、郁而化火,肝火挟瘀上蒸,灼伤 血络、溢于肌肤而生痤疮,或由于肝郁气滞、气机不畅、 血脉瘀滞、精气不能上荣于面所致。而且此病常因情 绪激动而诱发或加重,因此,在治疗上刘师特别注重疏 肝解郁以调整患者情绪,这样才能使病情稳定,瘀滞得 消。选用疏肝解郁之品,刘师认为应选用质轻味清之 药,以轻清流畅,微辛上行为佳,如紫苏叶、薄荷、绿梅 花等。同时注重对患者情绪的引导,“善医者,必先医 其心,而后医其身”,帮助其树立信心,减轻思想压力, 以利于疾病的康复。 3验案举例 患者某,女,27岁,于20o6年11月26日初诊。面 部痤疮1年半,痤疮满布面颊及额部,此起彼伏,经前 医中药治疗后症情不减,特来门诊求治。刻诊:面部既 有陈旧性痤疮不退,平素月经后期,量中,色暗,有血 ・24・ WORLD CHINESE MEDICINE January.2009,Vo1.4,No.1 块,经潮时有腰痛,舌红偏暗,少苔,脉细,治宜清热解 毒,凉血活血。方拟:败酱草15g,浙贝母15g,连翘 12g,泽兰叶12g,牡丹皮12g,赤芍、白芍各12g,蒲公英 15g,泽泻15g,红花12g,桃仁10g,生大黄6g(后下), 路路通12g,枇杷叶12g,白僵蚕10g,全瓜蒌15g,炙甘 草6g,患者连诊3次,上药稍作增损,共进2l剂。于 2006年l2月25日四诊,症情大减,无新发皮疹,脓头 全消,现留下陈旧性皮疹,色暗红,偶有疼痛,舌质暗, 苔薄黄,脉细数,继续治以清热利湿,行气活血以固善 后,并嘱其清淡饮食,保持充足睡眠,保持大便通畅,注 意调整情绪,上药稍事调整又进10余剂,皮损全部消 退,仅留少量色素沉着,随访半年未复发。 血活血贯穿整个治疗过程,强调清其血热是治疗的关 键所在,但亦不可忽略其他致病因素,风湿邪毒皆可诱 发本病,同时还因情志因素的影响、社会各方面的压 力、精神因素发病或诱发的亦不少见。临床上应鼓励 患者,安抚其情绪,使其保持乐观情绪和战胜疾病的信 心。总之,痤疮的临床表现虽单一,但仍需要灵活辨 证,随时调整药物,辨血为主,全面兼顾。 参考文献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第3版.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01:935. [2]林俊华,汤建桥.现代名中医皮肤性病科诊疗绝技.北京:科学技术 文献出版社,2004:159. [3]谭金华,唐兴荣.疏肝解郁法对寻常痤疮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1):2325—2326. 体会:刘教授强调从血分论治痤疮,清热解毒、凉 (2007—12—25收稿) 调和阴阳法治疗晚期肿瘤发热 陈五一 (河南省开封市第一中医院,开封市财政东街54号,475000) 关键词肿瘤性发热/中医药疗法 占位,最大8cm×5cm,中间液化,诊断为肺癌肝转移。长期使用 抗生素、激素,病情不能缓解,故求中医治疗。现症:午后发热至 晚期肿瘤发热临床常见寒热虚实相杂而证型难辨,笔者从 晚9时许,体温可达40℃,发热无汗,恶寒,面红赤,虚烦,便干。 调和阴阳的角度进行探索治疗,取得一定疗效,现浅述如下。 1病因病机 使用复方氨基比林、消炎痛栓后,大汗淋漓,湿透衣被,恶寒甚。 晨起畏寒怕冷,面色苍白,倦怠,嗜卧。脉沉细,舌红苔薄腻。辨 证:阴阳俱损,外邪内陷。治宜滋阴温阳,发散外邪。方用柴胡 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脏腑功能失调并由此而产生 的痰、湿、瘀、毒交结又损伤正气的过程。尤其是在手术、放疗、 加龙骨牡蛎汤合清骨散加减。处方:柴胡12g,黄芩12g,荆芥、 化疗后,更加速了正气损伤的过程。这个阶段正气虚主要指肾 精亏损。肾藏精,精生阴阳,精气亏损即是阴阳俱损。《素问・ 防风各12g,桂枝9g,白芍9g,制附子9g,生龙骨、生牡蛎各18g, 红参10g,青蒿18g,鳖甲24g,地骨皮15g,生地黄30g,牡丹皮 调经论》说:“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这就是阴阳并损的病 12g,黄柏9g,甘草6g。服6剂后,体温恢复正常。4个月后肝肿 理状态。此时易感外邪,邪气乘虚深陷于里,故晚期肿瘤发热患 瘤破裂骤死,始终未见发热。 者常表现出午后低热或高热,伴面红赤、烦热、舌红苔少、脉细数 例2:患者某,男,82岁,退休干部。2005年2月28日入院。 等阴虚内热症状;同时又有热退时面色咣白、恶寒、神倦乏力、脉 患者1个月前患急性心梗,经抢救病情稳定。1周前因发热出 沉细等阳虚外寒的症状。尤其是使用解热发汗西药后,大汗淋 现血尿,经B超、CT诊断为膀胱癌,因体弱拒绝放、化疗,求中医 漓,恶寒更甚。这种寒热虚实错杂的发热证型是阴阳两虚外邪 诊治。现症:每天下午5时许发热,体温波动在38.5 ̄C~39.0 ̄C 深伏所致。 2治法 之间,服解热西药汗出可解。伴恶寒,动则心悸、胸闷气短,食少 便干,腰痛,小腹坠胀不适,双下肢水肿,小便黄赤无疼痛。脉沉 患者午后低热为阴虚内热,邪伏于阴;午后高热为内热蒸 细,舌红苔腻。辨证:阴阳俱损,湿热下注,外邪内陷。方用知柏 腾,外邪浮于表,正邪交争于外。故当滋阴潜阳清虚热,用青蒿 地黄丸合肾气丸调补阴阳,柴胡桂枝汤加附子温阳解表。处方: 鳖甲汤清热于里,配祛风解表散邪药散邪于外。如恶寒神倦,且 柴胡12g,黄芩12g,桂枝9g,白芍12g,生地黄24g,牡丹皮9g,山 发汗后漏汗不止者,当温阳散寒固表,方用桂枝附子汤加减。如 茱萸12g,知母12g,黄柏9g,制附子9g,肉桂4g,茯苓12g,泽泻 寒热错杂,表里失和,阴阳易位,又当用柴胡剂调和阴阳。 3病例介绍 12g,仙鹤草30g,白花蛇舌草30g,三七粉6g(冲)。上方服3剂 后热退,以上方加减服药15剂,腰痛尿血消失,心悸水肿减轻。 出院后继续调理约1年,2006年9月2日复查CT示:膀胱肿块 例1:患者某,男,62岁,工人。2004年6月12日入院。患 者5年前因肺腺癌行右肺全切术。4个月前午后持续发热,体 未见增大。 温波动在38.5 ̄C一40 ̄C之间,经B超、CT检查发现肝部多发性 (2008—06一l0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