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公路自然区划:指的是根据全国各地气候、水文、地质、地形等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而划
分的地理区域。
4.柔性路面:刚度较小、抗弯拉强度较低,主要靠抗压、抗剪强度来承受车辆荷载作用的路面。 5.刚性路面:是刚度较大、抗弯拉强度较高的路面。 二、思考题
1.简述路面结构层的特点、作用及材料。 老师说:特点即作用
作用:路面结构层的存在保护了路基,使之避免了直接经受车辆和大气的破坏作用,长期处于稳定状态。 材料:各种混合料
2.路面在公路中各起什么作用?有哪些基本要求?P5-7
作用:路面结构层的存在保护了路基,使之避免了直接经受车辆和大气的破坏作用,长期处于稳定状态。 要求:(1)承载能力—强度和刚度 (2)稳定性—能经受对原地面的扰动(3)耐久性—性能逐渐下降 (4)表面平整度—影响行车速度与安全、行车舒适性、加速路面破坏 (5)表面抗滑性能—行车安全 6.路面横断面结构的组成? P23 横断面组成:行车道、硬路肩和土路肩
7、为什么路面要划分结构层次,如何进行划分?P24
行车荷载和自然因素对路面的影响,随路面结构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因此,对路面材料的强度、抗变形能力和稳定性的要求也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为了适应这一特点,路面结构通常是分层铺筑的。
按照使用要求、受力状况、土基支承条件和自然因素影响程度的不同,分成若干层次。通常按照层位功能的不同,划分为面层、基层和垫层。 8.试述面层的作用及对其基本要求。P24
作用:是直接同行车和大气接触的表面层次,它承受较大的行车荷载的垂直力、水平力和冲击力的作
用,同时还受到降水的侵蚀和气温变化的影响。(即直接承受车辆荷载、环境荷载)
基本要求:面层应具备较高的结构强度,抗变形能力,较好的水稳定性和温度稳定性,而且应当耐磨,
不透水;其表面还应有良好的抗滑性和平整度。
9.试述基层和垫层的作用及对各自的基本要求。P24-25
基层作用:主要承受由面层传来的车辆荷载的垂直力,并将力扩散到下面的垫层和土基中去,实际上
基层是路面结构中的承重层。
基本要求: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并具有良好的扩散应力的能力、足够的水稳定性和较好的平整度。 垫层作用:改善土基的湿度和温度状况,以保证面层和基层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不受土基水温状况
变化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将基层传下的车辆荷载应力加以扩散,以减小土基产生的应力和变形,同时也能阻止路基土挤入基层中,影响基层结构的性能。
基本要求:修筑垫层的材料,强度要求不一定高,但水稳定性和隔温性能要好
10.试从材料,物理力学特性,行车性能和设计控制指标各方面讲述柔性路面与刚性路面的区别。P26 柔性路面:总体结构刚度较小,在车辆荷载作用下产生较大的竖向弯沉,本身抗弯拉强度较低,通过
各结构层将车辆荷载传递给土基,使土基承受较大的单位压力。主要靠抗压强度和抗剪强度承受车辆荷载的作用。
刚性路面:抗压强度高,抗弯拉强度高,具有较高的弹性模量,故呈现出较大的刚度。在车辆荷载作
用下,刚性路面结构层处于板体工作状态,竖向弯沉较小,路面结构主要靠刚性路面板的抗弯拉强度承受车辆荷载。
11.我国现行路面是怎样分类与分级的?P25-26
分类:从路面结构的力学特性和设计方法相似性出发,将路面划分为柔性路面、刚性路面和半刚性路面。 分级:通常按路面面层的使用品质,材料组成类型以及结构强度和稳定性,将路面分为高级路面、次高
级路面、中级路面、低级路面。
第二章 行车荷载、环境因素、材料的力学性质
一、名词解释
2.劲度模量:一定时间和温度条件下,应力与总应变的比值。
3.累计当量轴次:在设计年限内,考虑车道系数后,一个车道上的累计当量轴次总和。
5.疲劳破坏:由于材料结构的局部不均匀,诱发应力集中而出现微损伤,在应力重复作用下微量损伤
逐步累积扩大,导致结构破坏。
7.轮迹横向分布:是指车辆在道路上行驶时候,车轮的轮迹总是在横断面中心线附近一定给范围
内左右摇摆,并按一定的频率分布在车道横断面上
二、思考题
2.结合第十四章与第十六章,在路面设计中,如何进行交通量轴载换算,依据是什么? 如何换算:P378-379 沥青路面三种情况及公式 P457 混凝土路面 依据:同一种路面结构在不同轴载作用下达到相同的损伤程度。 P35 7.在重复荷载作用下,路基路面材料的变形有何规律性? P33
对于弹性材料,在重复荷载作用下,呈现出材料的疲劳性质,材料强度随荷载重复次数的增加而降低。 对于弹塑性材料,在重复荷载作用下,呈现变形的逐渐增大,称为变形的累积。 8.我国路面设计的标准轴载是什么?其参数有哪些?P378 我国路面设计以双轮组单轴载100KN为标准轴载 P378
参数:标准轴载100KN 轮胎接地压力0.7Mpa 两轮中心距1.5d 单轮当量圆直径21.30cm 11、路面材料按形态与成型性质如何分类?按其分类,各种材料的应力-应变特征是什么?
分为三类:(1)松散颗粒型材料及块料 (2)沥青结合料类 (3)无机结合料类 P49
(1)松散颗粒型材料及块料应力—应变特征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即弹性模量Er随偏应力的增大而减小,随侧压力的增大而增大(2)沥青结合料类在荷载作用下应力—应变具有随温度和荷载作用时间而变化的特征(3)无机结合料类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呈现非线性特征,弹性模量是三向主应力的函数,在应力级位较低时,应力—应变曲线可近似看作线性的。P51-53 12、常用的表征路面材料性能的力学强度特征有哪些?P49-51 抗剪强度、抗拉强度、抗弯拉强度、应力—应变特性 11.简述路面材料的累积变形与疲劳特性,并举例说明。P55-56
累积变形:路面结构在车轮荷载重复作用下因塑性变形累积而产生沉陷或车辙,是路面结构的主要病害 疲劳特性:对于弹性状态的路面材料承受重复应力作用时,可能在低于静载一次作用下的极限应力值时
出现破坏,这种材料强度的降低现象称为疲劳。
举例:水泥混凝土路面从完工通车开放使用,即处于弹性工作状态,因此在重复荷载作用下,出现疲劳
破坏。沥青路面在低温环境中,基本上处于弹性工作状态,因此出现疲劳破坏,而在高温环境中,处于弹塑性工作状态,因此出现累积变形。无机结合料,在使用期,主要的极限状态是疲劳破坏。
以黏土为结合料的碎、砾石路面受大气湿度影响处于弹塑性状态,极 限状态为累积变形。
第十章 碎砾石路面
一、名词解释
2.水结碎石:用大小不同的轧制碎石从大到小分层铺筑,经洒水碾压后形成的一种结构层。 3.泥结碎石:以碎石作为集料、泥土作为填充料和黏结料,经压实修筑成的一种结构。 二、思考题
3.级配碎石路面的施 工工序?P273
(1)开挖路槽 (2)备料运料 (3)铺料 (4)拌和与整形 (5)碾压 (6)铺封层 5.碎砾石路面如何进行养护?P276
为提高碎(砾)石路面的平整度,抵抗行车和自然因素的磨损和破坏作用,应在面层加铺磨耗层和保护层;对路面在车辆荷载与自然因素影响下产生的病害,进行事前预防及事后及时维修,使其经常保持良好的状态,以便利于行车,并延长使用寿命。
6.细料含量如何影响土-石混合料的强度和密实度?P267 比较重要
(1)不含或含很少细料的混合料:强度和稳定性靠颗粒之间的摩阻力获得,密实度较低,但透水性
好,不易受冻。由于这种材料没有黏结性,施工时压实困难。
(2)含有足够的细料来填充颗粒间空隙的混合料,仍然通过颗粒接触获得强度,其抗剪强度、密实
度有时提高,透水性低,施工时较第一种情况易压实。
(3)含有大量细料,而粗颗粒间的接触少,集料仅仅是“浮”在细料中,施工时易压实,密实度较
低,易冰冻,难于透水,强度和稳定性受含水率影响很大。
第十二章 无机结合料稳定路面
一、名词解释
6.无机结合料稳定路面 :在粉碎的或原状松散的土中掺入一定量的无机结合料(包括水泥、石灰或工业
废渣等)和水,经拌和得到的混合料在压实与养生后,其抗压强度符合规定要求的材料称为无机结合稳定材料,以此修筑的路面为无机结合稳定路面。
二、思考题
1.试分析无机结合料稳定土的收缩特性,其对道路性能有何影响,如何减轻基层的缩裂?
收缩分为干缩和温缩。石灰稳定土经拌和压实后,石灰与土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作用,其中由于水分发挥和混合料内部的水化作用,使混合料内部水分不断减少,由此而引起的体积收缩称为石灰稳定土的干缩特性。温度降低时,石灰稳定土发生收缩,当收缩被阻时产生的拉 应力超过稳定土的抗拉强度而出现的裂缝称为石灰稳定土的温缩特性。
道路性能影响:易产生收缩裂缝,基层裂缝会反射到面层,使面层强度降低,路面水由裂缝渗入基层, 在车辆荷载作用下引起裂缝处冲刷唧浆现象,导致沥青路面过早破坏,严重影响了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
如何减轻:(即第6题的防治措施)
2.试分析比较石灰土和水泥土的反应机理。它们对土的类型和性质方面有何不同的要求?各自的应用场合?
反应机理就是第4题的形成原理
石灰土一般采用塑性指数15—20的黏性土比较合适,其稳定的效果显著,强度也高。
水泥土则是用水泥稳定级配良好的碎(砾)石和砂砾,效果最好,不但强度高,而且水泥用量少。 适用场合:石灰稳定类材料适用于各级公路路面的底基层和二级以下公路的基层,石灰土不得用作二级和二级以上公路高级路面的基层,在冰冻地区的潮湿路段和其他地区的过湿路段不宜采用石灰土做基层和底基层。 水泥稳定土可用于路面结构的基层和底基层,但水泥土禁止作为高速公路或一级公路路面的基层,只能做底基层,在高级公路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板下,水泥土也不应用做基层。 4.试总结石灰及水泥稳定土强度形成原理及其影响因素 课件
石灰稳定类土层强度形成原理:(1)离子交换作用(2)碳酸化作用(3)结晶作用(4)火山灰作用 影响因素:(1)土质(2)灰质(3)石灰剂量(4)含水量(5)密实度(6)龄期(7)养生条件 水泥稳定类土层强度形成原理:(1)水泥的水化作用(2)离子交换作用(3)化学激发作用
(4)碳酸化作用
影响因素;(1)土质(2)水泥的成分和剂量(3)含水量(4)施工工艺及养生 6.简述石灰土基层的缩裂现象及防治措施。 P292 比较重要
缩裂现象:由于干燥、气温下降时石灰土基层收缩受阻转化为收缩应力,当收缩应力超过极限强度时,
产生裂缝。(自己总结的)
防治措施:(1)控制压实含水率 (2)严格控制压实标准(3)施工要在当地气温进入0摄氏度前一
个月结束,防止在不利季节产生严重温缩(4)重视初期养护,保证石灰土表面处于潮湿状态,严防干晒。(5)石灰稳定土施工结束后要及早铺筑面层,使石灰土基层含水率不发生大变化,减轻干缩裂缝(6)在石灰稳定土中掺加集料,使其集料含量为70%—80%,满足最佳组成要求(7)为防止基层裂缝的反射,可设置联结层或铺筑碎石隔离过渡层。
第十三章 沥青路面
一、名词解释
1.层铺法:指的是集料与结合料分层摊铺、洒布、压实的路面施工方法。
2.路拌法:采用人工或利用拖拉机或稳定土拌和机在路上或沿线就地拌和混合料的施工方法。 3.厂拌法:指的是在固定的拌和工厂或移动式拌和站拌制混合料的施工方法。 7.沥青贯入式 8.沥青表面处治 二、思考题:
2. 沥青路面的破坏分几种类型?病害的表现有哪些形式?说明其原因。P306-307 破坏类型:裂缝、车辙、松散、剥落和表面磨光。
原因 裂缝:A横向裂缝:a、荷载型裂缝:车辆超载,致使拉应力超过其疲劳强度而断裂
b、非荷载型裂缝:不均匀沉陷裂纹,沥青面层缩裂和基层反射裂缝 B 纵向裂缝:(1)接缝未处理好,在车载和大气因素作用下逐渐开裂(2)路基压实度不
均匀或路基边缘受水侵蚀产生不均匀沉陷引起
C网状裂缝:(1)路面整体强度不足(2)水的影响(3)沥青的老化 车辙:(1)高温 (2)重载 (3)慢速
松散剥落:(1)沥青与矿料附性差 (2)水的作用 (3)沥青在施工中的过度加热老化 表面磨光:原因是集料质地软弱,缺少棱角,或矿料级配不当,粗集料尺寸偏小,细料偏多,
或沥青用料偏多等
5.沥青混合料的强度是如何构成的?提高其抗剪强度应从哪几方面着手? 剪切强度、断裂强度和临界应变 P327
沥青的性能、粗集料、特别是细集料的性能对沥青混合料抗剪性能有极大的影响,在进行沥青混合料设计时,采用高棱角性指标的粗、细集料以及高粘度的沥青来提高沥青混合料的整提抗剪强度,并在施工时控制混合料的压实度以确保沥青路面的长期性能。
6.为什么重视沥青路面的高温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能?如何改善不足的方面?
因为沥青路面于高温季节在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下会产生波浪、推移、车辙、泛油、粘轮等病害,在低温或温度循环时变形能力差,易产生多种裂缝。
改善:采用粘度高的沥青;改善混合料的级配;采用较高的压实度;用外掺剂改性沥青;选用敏感度小的沥青有利于减少沥青路面的温度裂缝;采用吸水率低的集料;控制沥青用量等 9.简述提高沥青路面压实质量的关键技术。 摊铺和振捣
10 沥青路面的蠕变和松弛特性。P319-320
蠕变是当应力为一恒定值时,应变随时间逐渐增加的现象 应力松弛是当应变为一恒定值时,应力随时间而衰减的过程。 11. 沥青路面车辙类型,各自特点,防治措施。P329 P333
失稳型车辙:沥青路面结构层在车轮荷载作用下,内部材料流动,产生横向位移而发生,通常集中
在轮迹处。
结构型车辙:路面结构在交通荷载作用下产生整体永久变形而形成,主要由于路基变形传递到面层
而产生
磨耗型车辙:沥青路面结构顶层的材料在车轮磨耗和自然环境因素作用下持续不断地损失而形成。 防治措施(1)对于失稳型车辙:确保沥青混合料中含有较多的经破碎的集料;集料级配必须含有足
够的矿粉;大尺寸集料必须具有较好的表面纹理和粗糙度;集料级配要含有足够的粗颗粒等
(2)对于结构型车辙:确保基层设计满足工程点实践要求;基层材料满足规范要求,含较
多破碎的颗粒;混合料内含有足够的矿粉;基层应充分压实,工后不产生附加压密等
(3)磨耗型车辙:通过交通管制、改善混合料级配来防治
第十四章 沥青路面设计
一、名词解释
1.设计弯沉值:路面结构在经受设计使用期累积通行标准轴载次数后,路面状况优于各级公路极限
状态标准时,所必须具有的路表回弹弯沉值。
3.标准轴载:我国路面设计以双轮组单轴载100KN为标准轴载
5.车辙:是路面结构及土基在行车荷载作用下的补充压实,以及结构层材料的侧向位移产生的累积永久
变形。
二、问答题:
1.沥青路面设计为何要选用弯沉与弯拉应力指标作为设计控制指标?说明两种设计指标的意义及其与路面损坏现象的联系。
因为道路的整体变形可以用弯沉来反映,但弯沉指标不能表征路面结构内个别结构层的某一个指标是否出现破坏极限,从而引入弯拉应力。
意义:路面弯沉是路面在垂直荷载作用下,垂直方向的总位移,可以反映路面各结构层和土基的整体刚度,且与路面使用状态相关。弯拉应力表征路面结构内个别结构层的某一个指标是否出现破坏极限。 2.我国现行沥青路面结构的设计方法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其控制指标是什么? 理论基础:弹性层状体系理论 控制指标:弯沉和层底拉应力 4. 沥青路面设计和结构层的组合设计应按什么原则进行?
设计原则:(1)考虑自然条件,结合当地实践经验,将路基路面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设计
(2)进行方案比选(3)积极、慎重推广行之有效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
(4)环保(5)尽量机械化、工厂化施工(6)方案设计灵活 (课件或P377)
组合设计原则:(1)保证路面表面使用品质长期稳定
(2)路面各结构层的强度、抗变形能力与各层次的力学影响应相匹配
(3)直接经受温度、湿度等自然因素变化而造成强度、稳定性下降的结构层次应提高其抵御能力 (4)充分利用当地材料,节约外运材料,做好优化选择,降低建设与养护的费用 P385 7. 弹性层状体系理论都有哪些假定?
假设:(1)各层是连续的、完全弹性的、均匀的、各向同性的,以及位移和形变是微小的 (2)最下一层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为无限大,其上各层厚度为有限,水平方向为无限大 (3)各层在水平方向无限远处及最下一层向下无限深处,其应力,形变和位移为零 (4)层间接触情况,或者位移完全连续,或者层间仅竖向应力和位移连续而无摩阻力 (5)不计自重 P380
8.适用于沥青路面的基层有几种?各有什么优缺点?P387
柔性基层:应力、应变传递协调过度方面较顺利,结构排水畅通,路面结构不易受水损害,缺点是基
层本身刚度较低。
半刚性基层:整体刚度较强,面层荷载引起的裂缝破坏较少,缺点是本身的收缩裂缝难以避免。多雨
地区,雨水不易向下渗透,造成路面水损害等病害。
刚性基层:面层弯拉应力很小,满足路面平整性、抗车辙、防水、抗渗等要求,缺点是存在基层收缩
裂缝向上反射而形成沥青面层横向裂缝等病害的可能性。
10. 沥青路面各层次之间如何黏结?P389
(1)沥青面层与基层之间应设置透层沥青或黏层沥青
(2)沥青面层由秒年个层或三层组成又不能连续摊铺时,则在铺上层前彻底打扫下层表面的有害物
质,然后设黏层沥青。
(3)透层沥青、黏层沥青,单层表处下封层,稀浆封层下封层的材料规格、用量应根据气候特点,
施工季节和结构类型的不用,按规范要求选定
三、计算题:
1.轴载换算、抗拉强度结构系数计算、弯沉和层底拉应力验算见作业。
2、多层路面等效(等层底弯拉应力或者等弯沉)换算为三层或者双层路面,见作业。
第十五章 水泥混凝土路面
一、名词解释
3 传力杆:指的是沿水泥混凝土路面板横缝,每隔一定距离在板厚中央布置的圆钢筋。 二、问答题:
3.水泥混凝土路面对土基的基本要求是什么?设置基层的作用是什么?
要求:因水泥混凝土路面强度、刚度都很大,传递到土基的应力很小;强度要求比沥青路面低,但必
须密实、稳定及均匀 (课件)
作用:放唧泥;防冰冻;减小路基顶面的压应力;防水;为面层施工提供方便;提高路面结构的承载
能力 P420
4.水泥混凝土路面为什么要设置接缝,接缝是怎样分类的?各起什么作用?如何设置?P423-426 设置接缝理由:(1)水泥混凝土硬化过程中的收缩 (2)施工工作缝 (3)混凝土面板的热胀冷缩 接缝包括横向接缝和纵向接缝。:横向接缝又分为缩缝、胀缝和施工缝。
横向缩缝作用:保证板因湿度与温度的降低而收缩的时候沿着该薄弱断面缩裂,避免产生不规则裂缝。 横向胀缝作用:保证板在温度升高时能部分伸张,从而避免面板在热天的拱胀和折断破坏,同时也起
缩缝的作用。
施工缝作用:因施工组织需要而在各施工单元分区间留设的缝。 纵向接缝作用:
横缝布置:缩缝一般采用假缝形式,缩缝缝隙宽3-8mm,深度越板厚的1/5-1/4,一般为5-6cm,一般
不设置传力杆,但对交通繁重或地基水文条件不良地段,也应在板厚中央设置传力杆,传力杆30-40cm,直径14-16mm,每隔30-60cm设一根。胀缝缝隙宽20mm,缝隙上部3-4cm深度内浇灌填缝料,下部设置嵌缝板,对于交通繁重地段,应在板厚中央设置传力杆,传力杆一般长40-60cm,直径20-38的光圆钢筋,每隔30cm设一根。施工缝采用平头缝或企口缝,缝上补设置深3-4cm,宽5-10mm的沟槽,内浇灌填缝料,在板厚的中央设置传力杆,长约40cm,直径20mm
纵缝布置:根据路面设计宽度,按3-4.5m设置,一般等间距;一般选择在车道标线处;靠近中央分隔带的内侧车道,路缘带与车道间不另设纵缝;外侧车道,纵缝外移路缘带宽度。 5. 水泥混凝的施工过程包含哪些工序?P440-441
施工程序:(1)安装模板 (2)设置传力杆 (3)混凝土的拌和与运送 (4)混凝土摊铺和振捣
(5)接缝的设置(6)表面整修(7)混凝土的养生与填缝
6.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破坏分几种类型?列举病害表现形式并说明原因。 接缝破坏:挤碎、拱起、错台、唧泥。 面板破坏:断裂和裂缝
表面损坏类:包括起皮、磨损、露骨、磨光等。
7.我国现行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依据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设计控制指标是什么?写出其数学表达式并画出力学模型图。P456
目前世界各国的混凝土路面设计方法都是以弹性地基板的荷载应力、温度应力分析方法为基本理论,以混凝土面板的弯拉应力作为极限状态和设计控制指标 数学表达式及模型 见P459-471
9.水泥混凝土路面都有设置哪些构造钢筋?设置的目的、位置?对钢筋的要求有哪些? (课件) (1)边缘钢筋:一般用两根直径12-16mm的螺纹钢筋或圆钢筋,设在板的下部板厚的1/4-1/3处,且距边缘和板底不小于5cm,两根钢筋的间距不应小于10cm。纵向边缘钢筋一般只做在一块板内,不得穿过缩缝,以免妨碍板的翘曲;但有时亦可将其穿过缩缝,但不得穿过胀缝。
(2)角隅钢筋:设置在胀缝两侧板的角隅处,一般可用两根直径12-14mm长2.4m的螺纹钢筋弯成一定的形状。角隅钢筋应设在板的上部,距板顶面不小于5cm,距胀缝和板边缘各为10cm。在交叉口处,对无法避免形成的锐角,宜设置双层钢筋网补强,以避免板角断裂。钢筋布置在板的上下部,距板顶(底)5-7cm为宜。
10. 在水泥混凝上面层的施工过程中,保证其质量的关键是什么?为何要控制好缩缝的锯切时机? 关键:摊铺和振捣
原因:过迟因混凝土过硬而使锯片磨损过大且费工,而且更主要的可能在锯割前混凝土会出现收缩裂
缝。过早混凝土因还未结硬,锯割时槽口边缘易产生剥落。 (课件)
第十六章 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
一、名词解释
1.断裂:面板由于所受内应力超过混凝土的强度而出现横向或纵向以及板角的断裂。 2.唧泥:汽车行经接缝时,由缝内喷溅出稀泥浆的现象 。 3.错台:横向接缝两侧路面板出现的竖向相对位移。
4.拱起: 混凝土面板在受膨胀而受阻时,某一接缝两侧的板突然向上拱起,纵向压曲失稳。 二、问答题:
4.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的厚度和平面尺寸是如何确定的? (课件)
混凝土面板厚度设计:按照设计标准的要求,确定满足设计年限内使用要求所需的混凝土面层的厚度。 混凝土面板的平面尺寸和接缝设计:根据混凝土面层板内产生的荷载应力和温度应力作出板的平面尺寸设计,确定接缝的位置,设计接缝的构造,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接缝的传荷能力。 5.水泥混凝土路面板为何要划块(设缝)?划块的原则是什么?
设置接缝理由:(1)水泥混凝土硬化过程中的收缩 (2)施工工作缝 (3)混凝土面板的热胀冷缩 原则:
6.路面板的接缝按其位置、作用和构造各分为哪几种?对接缝材料有何要求? 同十五章第4题
7.水泥混凝土路面板中配置钢筋起什么作用?P455
当混凝土路面板较长或交通量较大时、地基有不均匀沉降或板的形状不规则时,可沿板的纵向加设钢筋,在角隅处加设角隅钢筋或钢筋网,以阻止可能出现的裂缝。
8. 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的基本过程如何?各个步骤的主要设计内容是什么? (课件)
(1)路面结构层组合设计:土基、垫层、基层和面层的结构组合设计,各层的路面结构类型、弹性模
量和厚度。
(2)混凝土面板厚度设计:按照设计标准的要求,确定满足设计年限内使用要求所需的混凝土面层的
厚度。
(3)混凝土面板的平面尺寸与接缝设计:根据混凝土面层板内产生的荷载应力和温度应力作出板的平
面尺寸设计,确定接缝的位置,设计接缝的构造,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接缝的传荷能力。 (4)路肩设计:根据道路的等级设计不同的路肩。
(5)普通混凝土路面的钢筋配筋率设计:当混凝土面板较长或交通量较大时、地基有不均匀沉降或板
的形状不规则时,可沿板的自由边缘加设补强钢筋,在角隅处加设发针行钢筋或钢筋网,阻止可能出现的裂缝 三、计算题:
1. 刚性路面轴载换算。
2.了解如何计算基层顶面的当量回弹模量。
3.Ⅳ2区某路7m宽的行车道近期交通量为:解放CA—10B车(单后轴,轴载60kN)215辆/d,黄河JN—150车(单后轴,轴载101.6kN)155辆/d,日野ZM440车(双后轴轴距127cm,轴载2×l00kN)85辆/d;预计平均年增长率为5%。拟铺22cm厚的水泥混凝土面层,基层顶面的当量回弹模量为114MPa。试分析该混凝土路面板厚度是否满足要求。(参考书中例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