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花图问答。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中语文_离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离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来源:花图问答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文本《离骚》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诗句,培养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重点:

通过鉴赏《离骚》 诗句,感受主人公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龚琳娜在《经典咏流传》节目中《上下求索》(感受经典的魅力)震撼、大气。这就是黄钟大吕之声,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古老的曾侯乙编钟在现代舞台上敲响,千年之声不再沉睡,龚琳娜老师的精彩演绎再现了壮美的王者之声,展现了离骚>的恢弘、奇绝与浪漫。今天,我们有幸一起来品读这部经典。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经典的魅力,从而拉近与经典的距离。激发学习本诗的情趣。】

二、【作者名片】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屈原列传》 爱国诗人开创骚体,浪漫主义的鼻祖,推崇美政:圣君贤相。 作品:《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离骚》 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文学常识】

《楚辞》是屈原等人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新诗体。《楚辞》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是西汉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诗作而成集。特点为句式长短不一,多用兮字。

解释风骚。风为《诗经》中的《国风》,骚为《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的先河。风骚一词已经是文学的代名词,由此可见,《国风》与《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学习过程】 反复诵读,理解鉴赏 一读诗题略知心意

“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

“离”通“罹”,遭受;“骚”者,忧也;“离骚”者,遭受忧愁也。 二读诗文探知“离忧” 1、诵读诗文,初感诗韵 诵读提示: a注意节拍

如:长太息 / 以 掩涕兮 余 / 独 / 好修 / 以为常 虽 / 体解 / 吾 / 犹未变兮 岂 / 余心之 / 可惩 b注意延长

如:悔相道之不察兮-- 忽反顾以游目 “兮”字的意味 ★构成诗歌多变的节奏

★强烈的咏叹抒情色彩,抒发悲愤激怨的悲剧情绪 ★构成反映荆楚文化的自由浪漫精神的文化元素 长短参差,自由灵活的句式

2、品读诗文,屈原遭遇了怎样的忧愁? 哀-----民生疾苦

怨-----进谏不纳被贬,君王荒唐没有准则,小人嫉妒“谣诼”

举世混浊,众人皆醉。“独清”“独醒”的我情何以堪!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屈子说,为什么我的心中满是忧愁?因为我对这个国家爱的深沉。屈原的哀与怨不是为己,而是忧国。 三读诗句悟知情怀

1、研读诗文,找出体现屈原情怀的诗句用心体会,说出你的理解。 屈原的情怀: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忠贞不移,至死不变) 2、人物形象:

忧国忧民、坚持真理、洁身自好、嫉恶如仇、忠贞不移。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让学生了解诗文内容。通过反复阅读让学生逐步地了解诗文的内容情感,更好的理解诗人的情怀,并从中学到鉴赏诗歌的方法。】 四、【写作手法】----浪漫主义的表现形式 语言----------华美的辞藻 手法----------比兴、象征的手法 句式----------灵活的句式、兮字助势 想象----------纵横驰骋、瑰丽奇特 精神----------执着追求、勇于探索 五、【课堂收获】

1、三读有得:一读诗题知其忧愁,二读诗文探知其忧国忧民,三读诗句悟知至善至美情怀。 读书有方: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理解诗句熟悉鉴赏术语。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收获。】 六、【课堂提升】---屈原,我想对你说

通过学习离骚我们对屈原有了更多的了解,让我们穿越时空与屈原进行一场心灵的交流。将你的心声化作文字,说与屈原听。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一生是自觉追求真理的一生。为了梦想九死

未悔、敢于探索的勇气在历史的演进中得到永生,成为中华民族不断进步和发展的精神内核。习主席曾多次赞屈原民族精神,为中国梦塑心聚能。今天,听到同学们的心声,我想对屈原说,你的名字已被历史铭记 ,你的精神将会永远流传。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既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人的情感,又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情怀。】

七、【课堂小结】 教师寄语: 花谢花开有尽时, 爱国之情无絶期。 有幸逢盛世, 韶华莫辜负。 共筑中国梦, 青春勇担当。 八、【板书设计】 离 骚

九、【课后作业】 1、背诵全诗。 2、完成配套练习册。

美 忧 爱爱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文本《离骚》

学情分析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作品,它具有很浓的楚地风情,学习这篇课文,要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注意诗体的节奏,感

受由此产生的情趣。同时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来熟悉大意,引导学生结合相关的句子来理解屈原的形象,因此,朗读和理解大意是重点。

作为高二年级的学生对于比兴手法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这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更困难的是他们要自由鉴赏。读诗歌容易,而且也能发现诗歌的音乐韵律之美,找到诗歌中的意象也很容易,但是能把鉴赏语言写到高水平是有点难度的,更关键是把握文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发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都停留在对文字的表面理解上,甚至只是翻译一下诗句。学生的思维不是很活跃,知识面较窄,自我表现能力不强。针对学生的这一情况,在教学设计中安排了反复诵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亲近文本,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同时还有意从学过的《屈原列传》中找出相关语句帮助学生理解。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文本《离骚》

当堂学习效果测评

学习小组学习效果评价表

学校: 班级: 高二、四班 总分: 85分 评价 项目 优秀 (14—20分) 预习学案认态度决真完成,上课认合格 (7—13分) 预习学案较好完成,上课能认真听讲,有参与讨论 差 (0—6分) 预习学案没有完成,上课无心听讲,极少参与讨论 做行动的巨人积极参与讨论与交流,积极主动发言,流畅完能主动发言,有参与讨论与交流,发言内容较为不错。 很少举手,极少参与讨论与交流,不发言 17分 16分 17分 自我 评价 16分 小组 评价 18分 教师 评价 18分 定高度 真听讲, 参与(20分) 讨论态度认真 (20分) 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大胆提出和独具慧别人不同的见眼雾里解,大胆尝试并看花(20表达自己的想分) 法 在小组分工协作下出色完成任务,并通过众人划桨开大船(20分) 小组的讨论交流得到新的想法。善于与人合作,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有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能做出尝试 不敢提出和别人不同的问题,不敢尝试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17分 16分 16分 小组在分工和协作下基本完成任务。能与人合作,能接受别人的意见。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证明得出结论 小组学习任务完成比较差,缺乏与人合作的精神,难以听进别人的意见。没有体现小组分工和协作的合作精神。 17分 18分 16分 妙语连珠表观脑洞大点,思路清晰知开一发原委,脑洞大开不可收创奇迹,不落窠拾(20臼成一言。 分) 流畅表达意明了,思路清晰不迷糊,按部就班也可以,完整表达较新鲜。 表达不畅意难为,思路模糊似应付,按部就班做不到,完整完全没新意。 15分 14分 16分

【注】1.本评价量表对学生课堂表现情况的评价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每个等级得分范围如表所示,可给出具体分数;总分为五项分数的累计; 2.可根据课堂表现自我评价、小组评价、老师评价,最后取三者的平均分。 3.分数每节统计一次,每一周公布一次,选出优秀小组成员和优秀小组。

【评测分析】

课堂评价表,对学生自学和交流的学习过程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评价。改变以往课堂教学的单一的评价机制,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努力变成课的主导者,在每一个环节学生都可能得到直观的认可,数字最有说服力,甚至课堂评价表能给老师一个教学反思的数据凭借。

《离骚》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以我校提倡的“4276”课堂模式开展,并结合我校学科特点。把课堂重心向学生学偏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体现新课标中所倡导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精神。我们班总共6个小组,每个小组6人,由于平时就使用小组教学,所以对小组的表现的课堂评价同学们都能熟练地使用。分数记录员在课下都已经安排好,所以课堂上并没有再体现。我们一直都是课下汇总,下节课之前公布结果,两周一大总结,评选出优秀小组,优秀个人。小奖品鼓励,这是对学生的一种认可。

导学案导学已经把一些简单问题消灭,也已经给学生自主鉴赏诗歌做好了充分的材料准备,所以每个学生都能很好地解读文本,例如郑泽志的妙句鉴赏写成了一副对联,庞雨晴、孟鑫苗的演唱荡气回肠,顾明远的朗诵大气磅礴……;在小组合作中,由于各组资源分配均衡,各抒己见,表达观点,通力合作,推出优品。当然赋分配不均衡现象每堂课难以避免,因此综合各小组本课的表现给出85分的成绩。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文本《离骚》

教学反思

《离骚》是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文本内容。这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的抒情诗,通篇巧妙地运用了比兴、象征手法。任何文本都离不开反复阅读,诗歌最适合反复诵读,读出节奏,读出内容,读出情感。我们能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情感。我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将反复诵读列为重点之一,课上拿出10分钟左右要求学生诵读,而且在鉴赏中要求对自己鉴赏的诗句进行诵读。目的是让诵读成为学生走进文本的捷径。

本节课一开始通过视频及我的精彩短句导入新课,引出作者,直接进入诵读环节,目标是想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展现自己;指导学生诵读的技巧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学生代表有感情的朗读展示,一是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之美,二是使学生有机会了解文本;通过小

组合作的研究探讨让学生把自己的鉴赏诗句分享,;通过课堂提升这一环节,一是提升了学生的鉴赏水平,二是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更对学生渗透了情感教育。在授课过程中, 学社成了课堂的主体,主动参与,积极展示。

不足之处:

1、我觉得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诵读时间,还是没有彻底放手,总是害怕时间不够用,完不成教学任务,结果不能让学生充分的释放激情,展示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力求避免。 2、学生的积极性还应该给以热情地肯定和引导,让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参加到课堂活动中来,还要注重参与的广度,让全部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不同的收获。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文本《离骚》

教材分析

《离骚》选自高中语文新课标必修五的第一单元,本单元主题为人生的五彩梦。诗人屈原有一个“美政梦”,他一生都在为梦想奋斗,追梦不得忧愤而著《离骚》。屈原借《离骚》痛斥楚怀王的腐败荒淫、听信谗言,众臣嫉妒诽谤、扰乱朝政,整个世俗的投机取巧、阿谀奉承,表达诗人由于失去君王的信任、无法得到大臣支持的“美政”理想破灭的悲痛,以及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仍然砥砺心志、洁身自好、矢志不渝地追求自身道德与人格的完善的崇高意志。整篇课文充满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色彩,作者极尽铺成之能事,描绘了一个极具象征意味的“香草美人”的世界,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沉痛而激昂地悲吟。

“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屈原独创的“离骚世界”,《离骚》极具楚地特色,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诗歌通过赋比兴手法形成的语言的浪漫美与极具象征意味的意象美,以及渗透其中的诗人的悲剧美与崇高美,是语文教师所着力传达给学生的重要而独特的艺术价值。由于《离骚》文字障碍较多,学生会有畏难情绪,因此,教师应多引导学生诵读课文,反复诵读,破解阅读障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大意,在此基础上,方可引领学生进入情感体悟阶段。因此,在教学课时的安排以及具体的教学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安排以及作业的布置上都要循序渐进,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与接受程度,使学生真正走进“离骚世界”,感悟其超凡的艺术魅力。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文本《离骚》

评测练习

课前预备练习

一、反复诵读,初感诗歌

大声朗读是学习诗歌的最佳方式,在朗读中感受诗韵之美,体味诗人情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二、理解鉴赏,探知诗情

在诵读基础上进行品读,能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鉴赏方法进行初步鉴赏。 课后评测练习 一、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黑的字注音

①偭( )规矩而改错( ) ②何圜( )之能周兮 ③制芰( )荷以为衣 ④高余冠之岌岌 ) 2.下列句中加黑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高,加高。长,加长。“高”和“长”这里都作动词。

B.“芳与泽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泽,污浊。昭质, 即指诗人内怀的美德。亏,亏缺。

C.“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朕 ,秦以前一般都可用于自称。复路,返回原路。之,这里无意义。

D.“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虽,即使。惩,惩罚。 3.对句中加黑词的解释错误的项是( )

A.背绳墨(喻准绳)以追曲兮。伏(守,保持)清白以死(为……而死)直兮。 B.不吾知(了解)其(无意义)亦已(罢了)。

C.屈心而抑(压抑)志兮,忍尤(尤,罪过)攘(忍受) 诟(耻辱)。 D.謇朝谇而夕替(贬黜),将往现乎四荒(四处荒凉、冷落)。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译文: ②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译文: ③民生之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译文: 二、课堂巩固

阅读课文,完成5~8题。

5. 分析下面诗句所表现的诗人的品德和情怀。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6.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与“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样,是千百年来人们自嘲自勉的名句,怎样理解其准确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请找出本诗运用比喻之处并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1)________

________ (2)________喻指________

(3)________喻指________ (4)________喻指________ (5)________

________ (6)________喻指________

8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文本《离骚》

课标分析

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内涵丰富的语文素养,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有效地发挥其作用,能适应需要,继续发展,不断提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学生走向自立的教育中产生重要的作用。 二、教材在课程价值实现中的定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离骚》是必修五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一单元的话题是“人生的五彩梦”。《离骚》一文文质兼美,有着浓郁的文学气息,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有重要意义。这篇诗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能够穿越时空跟我们今天的学生产生心灵共鸣。通过本文的学习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浪漫主义诗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三、《离骚》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以及学生的心理、年龄和认知特点,我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为: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反复诵读理解内容及情感 二、过程方法: 鉴赏感受诗歌浪漫主义的美 三、情感态度: 诗歌追求理想的情感美 【教学重点】

过程和方法目标:鉴赏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教学难点】

情感态度目标:树立追求理想的信心。 【教学准备】

1.老师准备:设计导学案,多媒体课件,导入视频。

2.学生准备:完成导学案,自主鉴赏诗歌,写鉴赏诗歌的片段和写给屈原的文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