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花图问答。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跨文化作家在现代语境下的创伤书写

跨文化作家在现代语境下的创伤书写

来源:花图问答
跨文化作家在现代语境下的创伤书写

摘要 现代性的文化史都会涉及创伤,创伤是于生活经历中得到的思考暴力,它源于体验伤害和反思文化。文学是书写创伤的工具,而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环境又为创伤创作提供了广阔的感悟空间。那么,什么是跨文化作家呢?它是指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背景的作家。他们因各自的多元文化背景走进创伤世界,这使得跨文化作家在现代语境下的创伤书写很具有深刻性和现代意识。 关键词:多元文化背景 创伤书写 现代意识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现代性指的是现代社会的本质状态,从文化角度来说,创伤的概念可以理解为精神上的伤害。在现代社会环境下,跨文化作家由于流亡或迁徙的原因,在完成了塑造多元文化的同时,更有机会体会出现代性语境下的多重创伤体验,使他们的作品反映出丰富的内涵和多元意味。

一 关于现代性文化语境及跨文化作家的创伤书写 1 现代性、创伤与跨文化作家的解释

现代性在许多方面表现出来,于人文意义来说,它强调个性解放、性自由、男女平等,于生活质量来说,又与工业生产与市场经济相一致。但它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现代生活的节奏使人类精神与价值的丧失,社会进步与转化使人类出现异化感、无根感等。文学的现代性是作家对现代社会中人类生存价值的探索并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进行表现,在这过程中,文学创作者又通过艺术创作手

段融入现代性元素。

一般意义的创伤是指对生命和身体的完整性伤害,创伤的内涵可以解释为面对无法承受的“暴力”而产生的强烈恐惧、绝望、失控的一种反应。在现代性的视角下,创伤是贯穿于现代性社会中的重要因素。在文学领域,创伤用来类比人们精神上的创伤,是作家用于描写的最真实、最具有毁灭性的心理伤害。所以我们说,文学中描写的创伤具有文化层面的意义,当我们在生活中学习适应世界时,心灵就会产生创伤感。精神上的创伤需要被解释、被理解,正如泰戈尔创作的《飞鸟集》所言:“我医治你所以伤害你,爱你所以惩罚你。”它表达了在我们的精神上受到创伤后,都会历经反思、重构,达到对创伤的某种感悟。《圣经》和希腊神话其实就是西方人对人类创伤的一种思考,就如《圣经》中描述了亚当与夏娃因受撒旦的诱惑,而离开了无忧无虑地生活的天堂,人类也从此开始了漫长痛苦的人生历程,但这创伤却能使我们人类在大地上辛勤劳作绵延,世代不息。而古希腊描述的神话都带着浓浓的悲剧色彩,它通过英雄悲剧的渲染告诉人们,英雄主义的精神可以使人类战胜创伤,从而带来新生。

接下来就是讨论我们的主题——跨文化作家。跨文化作家是多元文化因素的携带者,跨文化是跨文化作家生存的语境,这是因为他们至少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背景。我们通常谈到的文化基本上指的都是本民族的文化,即主体文化。而文化不可避免的文化是与人的关系交互的,跨文化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不断寻找自我,并

被多元文化所塑造。也就是说,他们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生存,通过自己的真实生活体验到异质文化的差异,他们学会了用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异质文化,在更加广阔的社会层面中丰富自己的阅历,使他们的眼光具有世界性。

2 跨文化作家的创伤与现代性创作

创伤是一种痛苦的经历,文化背景存在的创伤经历,基本是因为心理无法克服痛苦而产生的,或是现代社会的异化加强了的创伤之痛。现代性进程强调理性的必然结果,它使创作成为精神世界没有能力调整好的体验,可以说是潜意识中储存的痛苦的记忆、情感和反思等等。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对文学创作影响极深,作家们经常通过潜意识来表达现代性语境下的创伤主题。如跨文化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作品《金色笔记》描述了主人公因不能适应生存境遇而精神崩溃,它说明现代性对人的影响,以及这种现代性语境给人们带来的创伤。异化是一个哲学和社会学的概念,被用到文化范畴可以理解为指权利的放弃或转让。简单的解释就是,异化使人的自主性丧失,在异己物质、精神力量的奴役下,无法发挥个性,这样异化就应是违背人性的,而现代社会的异化则愈演愈烈,并成为跨文化作家永远创作的根源,因为它无法离开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之间的探索。

现代性多元文化语境造成了跨文化作家的身份认同,这种对自我身份的确认让他们感到困惑,似乎他们所处的位置是生命的飘泊者,而通过他者获得对自己身份的确定更加剧了创作感,他们的文

化处境不断变化,一直都是在困境中曲折前进,面临着在多元文化中的身份选择,使创作得以形成并不断变化。就如英国作家奈保尔所说,他书写的《印度:受伤的文明》等作品一直强调这种身份认同产生的创伤感,他在其小说中叙述的每次空间位置的变更都为读者展示了一个新文化语境,并由此带来新的适应和寻找,也令作家始终体验着这种创伤之痛。

文学产生的大背景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和社会环境,书写伤痛是文学永恒的主题。现实文学反映了社会意识形态,作品的背景是作家生活背景的一部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正视现实的本身就会经历创伤,而跨文化作家由于多元化文化的影响,对当今世界现代性问题具有冷静的审视和洞察,并将由此产生的创伤融入他们的作品中。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跨文化作家的生活经历使他们的身份认识变得复杂,他们离开祖国到国外谋生,对于异国土地是陌生人,当他们又回到自己的祖国后,长久的异国生活让他们觉得自己与本民族的国家文化有了疏离感,这让他们成了多种环境的陌生人,因此更能体验到现代性语境下的多重创伤,并从多种角度观察问题、思索问题,这也使得跨文化作家的作品更具深刻性和现代意识。

二 跨文化作家创伤内涵的文学构建

跨文化作家经历、感受并在创伤的书写中超越创伤,比通常意义上的作家更能在创伤的述说中实现人生的完整性。这跟他们生存的现实语境有很大关系,跨文化作家在多元文化语境下感受到的漂泊

感和无根感所形成的身份困惑,使他们以多角度的形式来看问题,实现完整地表现创伤从产生到治疗的全过程。下面,笔者就以几个典型的跨文化作家为例,来说明其创伤内涵的文学构建。 1 跨文化情结与自我探索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是典型的创伤书写代表,其作品的主旋律就是不断地我探索。莱辛出生于伊朗,5岁到了罗得西亚,30岁回到了英国。莱辛生活在一个充满创伤现代性的语境中,它赋予了莱辛经历创伤的机会,让她能够进行自我探索,并思考人类的未来。在《野草在歌唱》中,莱辛特别关切对自我的认识,阐明了要实现自我的本性就要进行更强意义上的定义,赋予“我”的生命以确定的形态。

非洲的生活给幼小的莱辛带来了痛苦和孤独,这种创伤在她心灵留下深刻的铬印,也成为她作品灵感的财富,作家于个人的自我实现明晰的自我认识,作为西方文化外来者,使她能够用博大和平等的角度看待世界。对自我探索离不开莱辛的非洲情结,虽然非洲带给了莱辛很多艰难与苦痛,她经历了非洲种族歧视的历史现实,但西方文化的底蕴使莱辛对自我的思索更加深刻,非洲使寻找自我成了莱辛永恒的主题。在她书写的《金色笔记》中,这种探索则变得更加完整和深刻,其中的主人公安娜对自我的寻找体现了莱辛非洲生活的痕迹,她开始关注种族问题,在反思中不断进取。作品浸透到人们的心灵深处,故事的最后表现了主人公终于走出低谷,走向了光明的人生。

2 无奈中的双重漂泊

南非的历史塑造了约翰·库切这位小说家。在南非出生并度过童年,而在青年时又回到英国的跨文化作家库切是双重漂泊者的典型代表。跨文化作家的创伤经历的双重身份让他感受到了来自殖民地国家以及开放自由西方的不同创伤,让他以更广阔的视角看待现实,使他以非常客观的心态看待新生事物和思想观念,也使他远离市俗,并永远保持自己的怀疑精神,从而获得更高的思想深度。 库切出生在南非,60年代移居英国,是英语文学中获奖最多的作家之一,他对南非社会的感觉极其敏锐,他作品的创伤书写紧紧联系着南非的历史现实。在全面实行种族主义制度中生活的库切对这种体制深恶痛绝,身为白人的他从小接受西方文化,但却生活在种族隔离下的南非,这使库切具有了多元文化背景。因此,他的作品以真实的种族问题为题材,表明了现代语境下的愚昧社会行为、价值观、道德观,也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南非历史给人们带来的创伤。而双重身份的视角让库切能够深刻地透视、解析和批评历史,如他的作品《男孩》就讲述了主人公十几岁时在南非的生活,并以孩子的目光见证了种族隔离、文化帝国带给南非社会的伤害,把追问的焦点指向人性本身。同时也表达了作家在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生存困惑与思考,在双重身份造成的创伤中,作家深切感到他是伦敦城的外来客,他并没有回家的感觉。好像他在南非出生地一样感到自己也是外来客,是一个漂泊者。 三 现代语境下跨越创伤的探索

1 治疗创伤——信念坚守的胜利

跨文化作家描写创伤,而于这种描写中思考现代性语境中人的生存性,以求在探索中获得创伤的治疗。通过付出生命的代价结束创痛,应是悲剧性的最无奈的治疗方式,而悲剧夺走人生宝贵东西的同时,也给予我们宝贵的启示,在经历死亡的惨淡与战栗后获得坚守信念的胜利。

如莱辛创作的《野草在歌唱》,其结局以玛丽的死和摩西接受法律制裁告终。爱上黑人摩西的女主人公深感到摩西所受到的伤害,“自我牺牲教导我们忍受痛苦比做错事要好……自我牺牲的悲剧是善与恶的斗争”。主人公玛丽在整部小说中几乎没有什么快乐,而自我牺牲成了她治疗创伤的手段。与摩西相爱是她现实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光,但她却没有勇气与摩西共同抵抗强大的种族歧视,最后玛丽以自己的死做了自主性的选择,以捍卫她这唯一真实幸福,成为对强大的社会意识的一次反抗,也是最后一次与权力话语的抗争。

2 对于主体消解的反思

创伤小说的完整小说书写在于不只描述创伤带来的痛苦,还要有对创伤进行治疗,才会获得读者的情感共鸣。跨文化作家创伤写作的冲动来源于创伤,而写作的目的则是治疗伤痛。正如莱辛说:“战争、牢狱、各种灾难的幸存者,……只有那些治愈了创伤的人才能够在创伤中成长,思想得到升华。”

跨文化作家通过自己的思考,用各种方式实行创伤的具体表现,

在对创伤的反思中治愈了创伤。它是一种个人的体验,作家通常以自己的方式走出了创伤的深渊,走出自我,消解主体,让创作在走出自我的过程中得到救治,并从更深刻的视角实现对世界的审视。如莱辛在《金色笔记》中塑造的主人公安娜就是在创伤的经历中进行深刻的反思,并与探索中消解了主体;或者说,她的创伤在写作和思索中痊愈了,再次踏上奋斗征程的安娜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现实生活中。

现代社会可能会使人迷失自己的信仰,而赋予平凡的事物以不寻常的意义却能使心灵向自然和世界敞开。认同的寻求意味着交流,跨文化作家紧紧抓住他可见可感的现实,通过自身的体验真正找回自己的信仰,通过写作而实现自由,使漂泊的心灵靠了岸。 四 结语

跨文化作家因其生存环境的原因,使其视角具有多元文化性,而现代性的文化语境令他们产生了更多的漂泊感,对跨文化作家的创伤叙事具有很大影响,也使他们的视角更具世界性。他们于创伤书写中以叙述创伤开始,在信仰放逐的精神流浪中体验创伤之痛,并通过治愈创伤作为故事结局,给予读者宝贵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约翰·丁·迪尼:《比较文学研究的思维习惯》,周树华、张汉良译,刘介民编:《比较文学译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 阿瑟·赫尔曼,张爱平、许先春、蒲国良等译:《文明衰落

论——西方文化悲观主义的形成与演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 大卫·库尔珀,臧佩洪译:《纯粹现代性批判——黑格尔、海德格尔及其以后》,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4] 刘建军:《人的本质和“不完整主体”理论及其应用》,《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5] 帕灵顿、沃浓·路易,陈永国、李增、郭乙瑶译:《美国思想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简介:苏俊,女,1972—,湖北五峰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工作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