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花图问答。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刘鹗的山东经历和《老残游记》的济南描写

刘鹗的山东经历和《老残游记》的济南描写

来源:花图问答
2013年第1期 No,1,2013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m ̄of Ji ̄iang Unive璀 【Soei ̄Science Edition) (总第168期) (Spr NO 168) 刘鹗的山东经历和《老残游记》的济南描写 张海燕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200234) 摘要:晚清谴责小说《老残游记》,以其生动细腻且独特的济南风景描写为人所称颂。本 文着重从刘鹗的山东经历与历史上的济南两方’面入手,对照小说中老残的山东游历,来阐述 《老残游记》创作上的纪实性。 关键词:山东治黄山东经历 晚清济南纪实性 中图分类号:I 20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580(2013)01—0045一(05) 《老残游记》是清末实业家、政治家兼学者 治河才能,但他实无意于功名,“先君任天下之 刘鹗晚年业余所著。刘鹗本无意于小说创作,但 心,亦一变为悲天悯人。故投河效工,实出于悲 却因这部小说而享誉文坛,使其成为与李伯元、 悯一念,初非家食不足也。” 刘鹗对功名的淡泊 吴趼人、曾朴齐名的清末四大谴责小说家之一。 心志与《老残游记》中的老残如出一辙,小说中 《老残游记》问世以来,便拥有广大读者群,得到 的老残同样身负实学,具有杰出的才能,面对张 高度评价,还被翻译为英、法、日、俄等多种外 宫保“求贤若渴”的厚意,唯有留书致谢后扬长 文版本;书中的某些片段如《游大明湖》、《明湖 而去,继续游行之路,也只因他生性淡泊,做惯 居听书》等也被选人中学语文课本。《老残游记》 了那无拘无束的“自由人”。 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誉,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刘鹗虽未取功名,但仍在黄河治理之业上兢 和研究。 兢业业,终日奔波,只为寻求根本的黄河治理方 鲁迅先生曾评它“叙景状物,时有可观,作 法。光绪十五年(1889年),刘鹗在吴大徵的重 者信仰,并见于内。”…关于“作者信仰”方面的 用下,负责测绘“豫直鲁三省黄河全图”,同时撰 研究,近年来颇为活跃,许多专家、学者纷纷发 写治河文论《治河五说》。与此同时,山东省境内 文阐释太谷学派对刘鹗及《老残游记》创作的影 的黄河又多处发生决口,酿成重大黄灾。当时的 响,此不作赘述。而本文着重从刘鹗三年的山东 山东巡抚张曜便于光绪十六年春(1890年),把 经历以及史料笔记人手,分析《老残游记》创作 刘鹗从河南调到山东,令其任黄河下游提调,从 上的纪实性。 事治河。刘鹗完成《豫直鲁三省黄河全图》的测 一、刘鹗“山东治黄”与老残“黄患慨叹” 绘后,便赶往山东治河。从此,他便开始了三年 刘鹗自学成才,所学丰富,热衷治河和实业。 的山东治河经历,并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把 光绪十三年(1887年),黄河先后在河南开封、 家眷从淮安接到了济南,开始了在山东的生活。 郑州决口,久久不能合口,形成了重大黄灾。清 直到光绪十九年(1893年),因母丧南归,才结 政府虽立派官员前往河南治河救灾,但却不见成 束这三年的山东任职经历。所以,刘鹗对山东尤 效。刘鹗见此情景,毛遂自荐,主动找到当时负 其是济南的描写主要集中在1891年——1892年这 责治河的河督吴大徵,提出治河方略,并说服其 段时间上。 采用,又亲上河堤,与河工一道劳作。次年十二 《老残游记》虽为小说,但所写多实有其人、 月(1888年),河堤果然合龙。清政府为此大力 实有其事。比如,山东巡抚张曜实则是《老残游 嘉奖,刘鹗也得到了保举任用,但他却把此头衔 记》中的张宫保(亦作庄宫保)。再如,“玉贤” 给了自己的哥哥刘梦熊。这次成功证明了刘鹗的 指毓贤,“刚弼”指刚毅,“姚云松”为姚松云, 收稿日期:2012—12—10 作者简介:张海燕(1987一),女,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46・ 九江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 “王子谨”为王子展,“申东造”为杜秉国,“柳 措施则说“容慢慢的做个说贴呈出览了”。老残对 小惠”为杨绍和,“史钧甫”为施少卿等等,或 宫保所说的这番话,也就是前面所述刘鹗在《治 存姓改名、或存名更姓;又或此人系彼事,此事 河七说》中的主旨了。张官保当时虽极为赞赏老 系彼人。而所载其事并非子虚乌有的杜撰。刘大 残的治河方法,但从小说后面章回可知,他并未 绅《关于<老残游记>》一文中,在第三部分 采用此方略,也终究导致了一场巨大黄灾。而这 “《老残游记》之影射”中对此有证实,不必细 一切,也都与现实中刘鹗在山东治河期间所遭遇 说。张曜行伍出身,幼年失学。在清末,他因战 的经历相吻合。 功显著被授予太子少保衔(即宫保)。和小说中张 “《老残游记》虽多妄诞之言,写河患则纪实 宫保一样,现实中的张曜同样喜欢网罗门客,周 也。”【5 小说第十三回和十四回便是对黄患的记载 身门人幕僚颇多。 和慨叹,它所设定的场景是老残、黄人瑞以及两 张曜把刘鹗提调到山东参与治河后,却并未 名妓女翠花和翠环四人的彻夜交谈,交谈的主题 采用刘鹗的治河方略,而使用了其他门客主张的 是山东黄灾,中心是揭示黄患不得治;并由翠环 “不与河争地”的治河方法,即收买黄河两岸民 的悲惨身世来展开,把几万灾民的巨大损失浓缩 田,放宽河道。刘鹗力驳此法,著《治河七说》 在翠环一人身上来表现。小说中的黄灾是“己丑 伸张自己的治河主张。他在《治河五说・河患说》 年的事”(第十四回),即1889年,正是山东黄河 中首先明确阐明河患终年不得治的原因,指出 决口酿成重大灾患的时期。而翠花在追述黄灾事 “复持贾让不与河争地之说者,是误以纵水为顺 件时提到“这是前年的事情”(第十三回),由此 水”,且“孟子云:禹抑洪水,未尝云禹纵洪水 可推断小说这部分“四人彻夜交谈”的情节设定 也”【3 J。大禹是我国传说中最早的治水英雄,刘鹗 的时间是1891年的冬夜。而1891年,正是刘鹗 把他当作我国治河的开山鼻祖,“盖治河祖禹”。 本人在山东治河的时间,亲身经历“治河方略” 接着他便在《治河五说・河性说》中指出“水有 被拒,亲眼目睹黄灾泛滥,熟悉幕后原因,自然 其性,圣人因其性而导之”-4 J,并以后汉王景成功 在小说中对黄灾的记载得心应手,历历在目。翠 治河为例,述其治河之法“实禹之法也”。可见, 花追述黄灾回忆,谈到那一年黄灾尤为迅猛的原 刘鹗所持的治河主张和大禹治水的方法是一脉相 因时提到,“听说有个什么大人,是南方有名的才 承的,即俗称“疏导法”。同时,他又提出“河 子。他就拿了一本什么书给抚台看,说这个河的 宜窄不宜宽”,即要挖深河道,而非加宽河道; 毛病是太窄了,非放宽了不能安静,必得废了民 “引清逐淤,束水攻沙”、“多播支河以泄河水”, 埝,退守大堤”(第十三回)。翠花口中的这位南 即要效仿“禹播九河,王景八河”之法。但即使 方才子便是史钧甫,这从黄人瑞的叙述中可得知 呈献上如此详细有用的治河措施,刘鹗的治河方 “据说是史钧甫观察创的议,拿的就是贾让的《治 略仍未被采取,这便导致了山东黄灾越闹越凶。 河策》”(第十四回)。由此可见,第三回中张宫 小说第一回中提到的黄瑞和实则是拟人化的黄河, 保虽赞赏了老残的治河方略,但最终采纳的却是 黄瑞和所得之病终年不得治实则暗指“黄患”不 史钧甫的主张。这与现实生活中刘鹗的经历是相 得治。老残为黄瑞和治好病,并指出“此病是大 吻合的。现实中,刘鹗当时作《治河七说》所反 禹传下来的方法。后来唐朝有个王景得了这个传 驳争辩的对象便是施少卿等幕僚。小说虽未安排 授,以后就没人知道此法了。今日奇缘,在下到 老残与这帮幕僚当面争辩,但却对宫保未采取老 也懂得些个。”这里老残也是把大禹作为治河的开 残方略所造成的恶果揭露无疑。这也算是刘鹗以 山鼻祖,而实际就是刘鹗借老残之口说出此“黄 小说的形式,吐露了现实中所遭遇的遗憾和悲愤 病”根治之法。小说中第三回张宫保召请老残, 的心声了。 并向其讨教“治河之法”,老残也反驳了贾让的 接着翠花、翠环继续娓娓道来,描述了当时 “不与河争地”治河方法,指出“要知道,贾让 黄汛来临之际,老百姓们抢救生命财产,各自逃 只是文章做得好,他也没有办过河工”。同时也引 生的混乱景象,悲惨程度不言而喻。这次黄汛的 用王景成功治河的例子向宫保献上了一脉相传的 快、猛程度较之往年也厉害百倍。“那河里的水一 “大禹治水”之法,“他治河的法子乃是大禹一脉 天长一尺多,一天长一尺多,不到十天工夫,那 下来的,专注‘禹抑洪水’的‘抑’字,与贾让 水就比埝顶低不很远了”(第十三回);“往年倒 之说正相反背”。宫保随即问其王景用的是何法 口子,水下来,初起不过尺把高;正水头到了, 时,老残说:“他是从‘播为九河,同为逆河’, 也不过二尺多高,没有过三尺的;……今年这水, ‘播’‘同’两个字上悟出来的” ,而具体的治河 真霸道!一来就一尺多,一霎就过了二尺!”(第 张海燕:刘鹗的山东经历和《老残游记》的济南描写 ・47・ 小布政司街之名可见于民国的《续修历城县志》, 根据《历下志游》的记载:“由芙蓉街北行转而 因正是官府采取了“不与河争地”的治河方略, 西为布政司小街,藩署在焉,又西为西公廨”,可 废弃民埝,放宽河道。就因为如此失误的治理措 知小布政司街在藩署的东面,地处城西北,离大 施,黄汛非但没有得治,反而越发凶猛,更导致 明湖较近¨¨。老残选择在靠近大明湖的小布政司 老百姓们损失更为惨重,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街歇宿,应该也是便于参观大明湖风光了。 而这一切并非作者的虚构,而是他曾亲眼所见过 次日午后,老残便展开了第一天的游览路线, 的事实。《老残游记》第十四回原评中作者曾提 他步行至鹊华桥边,雇船朝北到了历下亭。鹊华 到:“其时,作者正奉檄测量东省黄河,目睹尸骸 桥在大明湖南门东侧,百花洲的北侧,桥下通连 逐流而下,自朝至暮,不知凡几。”_6 可知,当时 大明湖和百花洲,是进人大明湖的通道之一。而 十四回),可见,如今年般迅速、凶猛的黄汛是往 年所没遭遇过的。而导致今年黄汛越发厉害的原 确有无数老百姓死于此次灾患。而根据刘鹗的 《河工察稿》中也可知,当时的刘鹗的确在奉委测 绘河图,所以“终日管窥蠡测,奔骤河干”[7]。 这期间,他实则亲眼目睹了翠花、翠环口中所述 的悲惨黄患灾情,以及沿岸老百姓们所受的各种 苦难。他在《河工禀稿》第二通“上郑工局总办 禀”中这样写到:“黄之大汛之际,一千余庄沦没 水中,其举家被难者,不知凡几。目击心伤,惨 不忍言” ;当他为了考查大清河故道的情况,去 齐东县做调查时,又目睹了延安镇的灾情,“至延 安镇时,全镇已没水中,犹有居人。其东十数村, 皆无噍类矣!一片汪洋,无从咨访。”[9 可见当时 山东灾患的严重性,亲眼目睹者都会“惨不忍 言”。这事实对刘鹗的刺激可想而知是赤裸且巨大 的,因而也使他对此灾情留下深刻印象,从而能 够在《老残游记》第十三回、十四回中借由翠花、 翠环的口,如此绘声绘形地描绘出这番黄河灾情 的实况了。 二、历史上的济南和小说中的济南 正如作者刘鹗自序所云:“野史者,补正史之 缺也。名可托诸子虚,事须征诸实在” 引。换言 之,这是纪实。《老残游记》的纪实性除了上文论 述的治黄经历外,还表现在他的山东游历上。 “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济南因了《老残 游记》而家喻户晓,让其在更多人的心目中产生 了诱人的魅力。刘鹗在山东治河的三年时间,使 他对济南风景及风俗民情有一番了解,描写起来 自有一番亲身经历的切身体会藏于行文之中。小 说描写济南风光是以老残的游览路线展开的,下 面便以老残的游历路线为例,分析小说中济南在 历史上的真实性。 老残前往济南的目的便是“去看看大明湖的 风景”,一到济南府,他就在小布政司街的“高升 店”客栈住下。清代的济南府即今天的老城区, 城区中心是山东巡抚衙门(即明代德王府旧址), 由于政治地位的特殊性,济南街道的命名多为如 按察司街、高都司巷、指挥巷等,颇有特色。而 历下亭则历史悠久,历经变迁。老残所见的历下 亭是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山东盐运使李兴 祖重建的“古历亭”,坐北朝南,规模宏大。老残 游览了亭子后便下船向西来到了铁公祠畔,在这 里老残欣赏了“佛山倒影”,接着进了大门到铁公 享堂,朝东看到荷花池,荷花池东面有圆门,圆 门东面的旧房破匾上题“古水仙祠”四个字,并 有一副破对联“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船穿藕 花”。过了水仙祠,老残仍旧上船,荡到了历下亭 后面,返回到鹊华桥畔,然后便由鹊华桥往南回 到小布政司街,结束了第一天在济南城内的游程, 主要观赏了大明湖内的历下亭和铁公祠两处著名 景点。老残第一天主要游览的是大明湖景区,位 于城西北方位(如图1:箭头所示即老残游船方 向,下同)。 图1城西北游览路线 老残所游览的铁公祠是为纪念明初死于“靖 难之变”的铁铉而建的祠堂,原铁公祠已废,始 建年份不可考,老残所观赏到的铁公祠是重建于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的铁公祠。铁公祠内的 水仙祠建于何年不可考。现今有人认为,“水仙 祠”即“藕神祠”,并根据《续修历城县志》所 附录的清末民初济南地图指出,因藕神祠位于大 明湖西北角、铁公祠以西,由此推断,小说中所 记载的水仙祠(即藕神祠)方位(铁公祠以东) 有误,认为刘鹗记忆出错。而笔者认为,实则未 必。大明湖北岸、铁公祠西面确有“藕神祠”,然 ・48・ 九江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 这未必就是老残所见的“古水仙祠”。据严薇青先 生考,咸淳年的《临安志》卷七十一《祠祀》一 载的正觉寺街(如图2),此街道靠近城南,老残 中有对旧时杭州西湖上“水仙祠”的记载,其中 指出,所谓“水仙祠”就是水仙王庙,即龙王 庙-】 。因此,以彼例此,小说中所记“水仙祠”, 很可能也就是龙王庙。那么旧时大明湖、西湖的 祠堂为什么不直接称“龙王庙”,而称“水仙祠” 呢?我想大概这与风景秀丽、清澈明净的湖光水 色有关吧,“水仙祠”较之“龙王庙”在听觉上 就更为典雅诱人。且从“水仙”一词来看,很容 易让人遐想是清新脱俗、风姿绰约的凌波仙子, 那么用“水仙”来形容大明湖、西湖的“龙王”, 自然就更为贴切且赋予诗情画意了。据此,笔者 认为,小说中的“水仙祠”和历史上的“藕神 祠”很有可能只是两座不同的祠堂,而并不能因 此论断刘鹗记载错误。 次日,老残的游程较短,主要是记录了在明 湖居听白妞、黑妞说书。老残早上先到南门内看 舜井,然后出南门到历山脚下看,了’相传大舜昔日 耕田的地方。九点回客店吃罢午饭后便去明湖居 听了一下午的说书。历山即千佛山,位于济南城 南面,相传舜耕于此,因此古又称舜耕山。济南 城河南门因此又叫舜田门,门内有舜井。明湖居 是清初济南的曲艺场,原址在大明湖以南,鹊华 桥以西,老残便是在这里听说书。 第三日中午老残出西门先到趵突泉上吃茶, 吃完茶出趵突泉后门,往东转到金泉书院。进二 门是投辖井,往西过重门是蝴蝶厅,西北角上就 是金线泉了。金泉书院即济南的尚志书院,俗称 “尚志堂”。按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记载,在金 线泉侧,是明代进士谷继宗的别墅,旧有投辖井, 井南有泉名漱玉,为宋代李清照故居,年久荒废。 同治八年.(1869)山东巡抚丁宝桢在其旧址建书 院,修盖斋舍书院,并手书匾额“尚志堂”,门上 题日“金泉精舍” 引。光绪十四年(1888),张曜 继任山东巡抚,对书院又重加修葺。老残观赏的 便是重修后的金泉书院。在观赏金线泉时,老残 通过与士子的对话,探讨了金线出现的原因,也 看到了金线。接着老残便出金泉书院,顺着西城 南行,过城角一路向东,沿路看到了南门城外的 护城河,到了黑虎泉,并有茶房告知黑虎泉即这 茶馆窗台上朝外看便是了。据《历下志游》记载: “历山门外迤东行为岳庙街,……由岳庙街而西负 城根者为后营房,迤西为正觉寺街,正觉寺在焉, 又西为马跑泉,又西则达趵突泉;由岳庙街而东 为黑虎泉……”-】 而老残是从趵突泉一路向东到 黑虎泉,由此可推,老残所经的街市即史料中所 在黑虎泉喝完茶便缓步进南门,回到了小布政司 街上的寓所了。 图2城西南一东南游览路线 老残第三天主要游览济南“四大名泉”中的 三大泉:趵突泉、金线泉和黑虎泉。小说中对这 三泉的情况都有了较为细致的描写,所写景点方 位和景况也均与史料记载一致。老残这三天的足 迹主要涉及城西北(大明湖景区)、城南(明湖 居听书)、城西南(趵突泉景区)到城东南(黑 虎泉景区)。这四大景区是真实存在过的,也是当 时游人的主要游览景点。大明湖景区和“四大名 泉”历来是济南的传统景区,深受人们喜爱。老 残所游历的济南,实乃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济南。 三、刘鹗的山东听书、访书经历 小说中“明湖居听书”一节历来颇受读者喜 爱和重视,但凡读过这段文字的人,恐怕都对 “白妞说书”向往不已。刘鹗对此部分的描写可谓 用足笔墨,极尽渲染说书的艺术之美。也因他惟 妙睢肖的文字描写,使读者读来有如身临其境。 “王小玉说书,为声色绝调。百炼生著书,为文章 绝调。”l1 可见,刘鹗本人对此段文字非常重视和 自信,也对说书情节熟悉且亲切。刘鹗的儿子刘 大绅在《关于<老残游记>》一文中也曾指出: “黑妞、白妞,确有其人,所写捧角情形,亦为当 时实况。”_1刮刘鹗的仆人李贵晚年也回忆说:“二 太爷(刘鹗)在书中(指《老残游记》)所说在 济南明湖居听白妞儿和黑妞儿说书,是确有其事, 也确有其人。姐姐叫白妞儿,妹妹叫黑妞儿。白 妞儿说的《黑驴段》,我虽然站在最后排,也听得 清清楚楚。就是说到最快的时候,也字字入 耳。” 李贵在刘家整整六十年,先随刘鹗父亲刘 成忠,后随刘鹗多年。刘鹗在南京遇难时,李贵 坚持追随刘鹗,就算被兵役殴打致血,也寸步不 离刘鹗,可谓对主人忠心耿耿且关爱有加。透过 李贵晚年的回忆可见,刘鹗在山东期间确曾带着 仆人李贵亲身去听过白妞、黑妞说书。小说中描 写了王小玉的两次出场登台,第一次出场所唱为 张海燕:刘鹗的山东经历和《老残游记》的济南描写 ・49・ 何曲目不可得知,第二次出场所唱曲目据书中所 写就是“黑驴段”。且小说中描述此“黑驴段” 的妙处时说“其妙处,在说得极快的时候,听的 人仿佛都赶不上听,她却字字清楚,无一字不送 到人耳轮深处”(第二回)。这与李贵回忆中所述 妙处实为一致。刘鹗是否有多次听“王小玉说书” 的经历,还是仅书中所描述的那一次,不可得知。 然刘鹗确曾有过听“王小玉说书”的经历,则显 而易见。且他在济南期间,先是只身住在历城县 衙,后家眷来鲁后搬到小布政司街居住。“小布政 司街,确有其处,为当年寓山东时居址街名 BJ”。 本文第二部分也曾论述到,小布政司街地处城西 北,恰好较近大明湖。这就为刘鹗去明湖居听说 书提供了地理便利。 小说先对王小玉的艺术影响力进行了侧面渲 染。明湖居贴出王小玉“说鼓书”的招子后,老 残一路走来听到的都是大家要争相去听说书的对 话,甚至连小贩都不做生意要先去听书,铺子里 的伙计要告假去听书,可谓“一纸招贴,举国若 狂”。而第二天老残按时去明湖居听书时,场内座 无虚席的热闹场面也再一次证明了“王小玉说书” 的艺术魅力所在。及至王小玉“启朱唇,发皓齿” 之时,则更是有“说不出的妙境”。小说中用了诸 多笔墨来描绘王小玉说书的绝妙之处,这段中一 连用了几种不同的具体事物来做比喻,比如熨斗 熨过般服帖、吃人参果般畅快、观泰山景象般险 而奇、如飞蛇在黄山中盘旋、放东洋烟火般绚丽 散乱。这一系列具体的譬喻把听觉上无法言表的 享受转化为视觉上的直观感觉,让读者对照具体 熟悉的事物产生无穷的联想,领略听者要传递给 读者的妙境。而的确,只有亲身聆听过白妞绝妙 说唱之人,又对音乐颇懂欣赏和研究的作者,才 能如此逼真地重现记忆,并付诸文字展示给读者。 换句话说,小说中老残的听书经历,还是刘鹗的 亲身体验,仍是纪实。 另外,小说第七回写到老残往东昌府柳小惠 家访书一节,实则也是刘鹗本人在山东的亲身经 历。年谱记载,光绪十七年(1891年),“冬,至 东昌府访杨氏海源阁藏书,未得见。”【19]对于爱好 藏书的刘鹗来说,到山东后自然不会放过去拜访 当时东昌府第一藏书家杨氏海源阁的机会。刘鹗 冒雪前往访书,却“无所见而返”。小说中的老残 也前往当时东昌府藏书大家柳小惠家访书,却被 临近开书店的店家告知柳小惠早已去世,而家中 藏书则全部束之高阁,外人甚或家中后代均不得 见。老残亦“无所见而返”。刘鹗酷爱宋版书,家 有旧藏,每次出行都会随身携带。小说中的老残 也喜爱宋版书,喜随身携带。小说第十五回大火 烧了老残旅店行李,老残就曾提到“只可惜我两 部宋板书,是有钱没处买的,未免可惜”。可见, 老残这“旅途携带宋板书”的嗜好实乃刘鹗本人 的爱好了。对照可知,《老残游记》中的“柳小 惠”便是当时东昌府的藏书大家杨绍和,而老残 提到的那部宋、元板书《纳书楹》便是杨氏所藏 《楹书隅录》。可见,《老残游记》虽为小说,在 事实层面上却有着明显的纪实性,是作者刘鹗在 把他的山东经历和记忆小说化。 “《老残游记》文如其题,是主人翁所视、所 思、所言、所行的第三人称的游记。” 作者刘鹗 不仅在小说中植入了自己所持的“信仰”,也如实 记录了历史上的“山东黄患”及自身的部分山东 经历,更对济南的风土人情、风景名胜作了传神 细致地描写。小说也因对济南风俗、风景的如实 记载,而深受读者和学者的追捧。为当时读者游 览济南提供了参考路线,也为学者研究济南提供 了珍贵史料,而书中“王小玉说书”一节,也为 研究“梨花大鼓”戏曲史的研究者们保存了珍贵 资料。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南京:江苏文艺 出版社,2007.232. [2][6][10][15][16][18]刘大绅.刘鹗及老 残游记资料[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75. [3][4][7][8][9]刘鹗,刘德隆.刘鹗集 [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39. [5][19]蒋逸雪.刘鹗年谱[M].济南:齐鲁书 社,1980.19. [11][13][14]王保林.从小说描写看明清时 期济南的风景名胜——以《醒世姻缘 传》、《老残游记》为例[J].三门峡职业 技术学院学报,2009(1):93. [12]严薇青.济南琐话[M].济南:济南出版 社.1997.65. [17]刘德馨.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M].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348. [20]夏志清.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M].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480. (责任编辑秦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wend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